益胃散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 1 拼音 2 《直指小儿》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益胃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嵩崖尊生》卷八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用药禁忌 4 《内外伤辨》卷十一 41 方名 42 益胃散的别名 43 组成 44 主治 45 益胃散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益胃散 益胃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ì wèi sǎn
2 《直指小儿》卷四 21 方名益胃散
22 组成木香1分,丁香1分,藿香1分,陈皮1分,缩砂1分,白豆蔻仁1分,甘草(炙)1钱。
23 功效快膈益脾,止呕进食。
24 益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字,煎姜、枣汤乘热调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3 《嵩崖尊生》卷八 31 方名益胃散
32 组成黄连5分,五味5分,乌梅5分,生甘草5分,炙甘草3分,升麻2分。
33 主治每饮食即出汗者。
34 用药禁忌忌湿面、酒、五辛。
4 《内外伤辨》卷十一 41 方名益胃散
42 益胃散的别名温胃汤、温胃散
43 组成陈皮7钱,黄耆7钱,益智仁6钱,干生姜3钱,白豆蔻仁3钱,泽泻3钱,姜黄3钱,缩砂仁2钱,甘草2钱,厚朴2钱,人参2钱。
44 主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
45 益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食前温服。
4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47 附注温胃汤(《脾胃论》卷下)、温胃散(《医部全录》卷四三八)。
古籍中的益胃散 《保婴撮要》:[卷一]噤风撮口脐风方见黄胆。)控痰散治风噤,先用此药吐风涎,次与益胃散和胃;又与辰砂膏。利惊握拳噤口者,不治蝎尾铜青
《幼科发挥》:[卷之四]调理脾胃之。误服热药者。宜大豆卷散主之。误服寒药者。宜益胃散主之。汗下太过者。宜黄建中汤主之。小儿久病。只
《医学纲目》:[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肿疡证而已,东垣治疽,阳药七分,阴药三分,名曰升阳益胃散,老人宜之,亦名复煎散。或加没药、乳香各一钱。
《医学正传》:[卷之六]疮疡者,宜加之)炙甘草(五分,能调中,和诸药,泻火,益胃气,亦能去疮中之邪)真漏芦升麻(各一钱)葛根(五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七腹痛门]药方在古代生活条件有限,平民百姓的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的阶段,所以“ 养生 ”一词主要停留在“帝王将相”或者“达官贵族”的阶层。而时至今日生活条件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 健康 ,所以“ 养生 ”一词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息息相关。
而 养生 的目的主要是两种,一是为了延年益寿;二是调整亚 健康 状态的预防。然而有一小部分人对 养生 的理解却进入了误区,认为“气血”最重要,这句话源自“男子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本”,其实不仅如此。
在传统 养生 的基本理论中有句话叫做“以五脏为中心”,认为五脏是根基,气血虽然重要,能支撑整体的 健康 状态,但气血也是五脏的外在表现,五脏正常运转则气血充足,五脏失调则气血的运行就会出现偏差。
而五脏之中的脾胃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非常重要的脏腑,这其中的“后天”是与“先天”相对应,认为“先天”源自于父母,再往后的 健康 状态与脾胃息息相关,因为在 养生 的过程中很多人“内行人”更注重脾胃的调养。
养脾胃就不得不提到白术,古人说它有八大 养生 益处,其中六项是有益于脾胃, 养生 有益脾胃被比喻为脾胃的“卫士”,既养脾胃又提高抵抗力,古籍《本草通玄》更是誉为“补脾胃之药,无出其右者”。“右”在古代是最大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白术养脾胃没有比它更好的。
植物白术属于菊科植物,入药部分是根茎,通常认为以“于术”这个品种为最佳。白术入药在最早的儒家经典书籍《尔雅》中就有“术”、“山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并有记载有“轻身延年”的 养生 之功;《别录》对它 养生 益处的记载是“消痰水,利要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后来唐代的《药性论》提出“开胃,驻颜去”。
至今认为描述最确切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提出白术有八大 养生 益处,“温中(脾胃),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
这句话明确了白术的用处,它四气属温,五味属苦、甘,善于燥湿,与脾“喜燥而恶湿”的特点相结合,可以标本兼顾的调养脾胃,因此在《本草求真》中有“脾脏第一要药”的美誉,综合来说,白术 养生 有5大益处。
1白术 养生 调养脾胃之气。
脾胃的“气”可以说是它正常工作的“动力”,脾胃气虚不仅影响本身,还会减弱它“气血化生之源”化生气血的动力,因此常会表现出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体倦乏力、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或经常拉肚子等亚 健康 状态。
白术善于补气健脾,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记载单用白术熬制后调养脾胃气虚的记载;还有白术与人参一同煎煮或泡水喝的方法;还有一种著名的搭配方式,古籍中以“四君子”为名,就是白术与人参、茯苓、灸甘草这四者。
如果是脾胃的气滞伴有消化不佳则适合白术搭档枳实;如果是脾虚伴有腹部胀的人适宜用白术搭档白术;如果是脾虚伴有经常腹泻的人 养生 适宜用白术搭档肉桂、丁香;如果是小孩子脾虚经常流口水,可以单用白术捣碎后与糖水蒸汁喝;如果是小孩子脾虚不喜欢吃饭,用白术搭档扁豆、砂仁、鸡内金可以健脾胃、消食。
2白术 养生 暖脾胃。
脾胃有“寒气”的人多数是“虚寒”,即使是受凉后腹部难受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的“寒气”与内部的“虚寒”相结合,如果没有“虚寒”则这种“受寒”的情况也不易发生。而用白术 养生 可以暖脾胃,如果与人参、干姜、灸甘草则温脾胃更佳;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同时“虚寒”,则用白术与人参、木香、柯子更佳。
3白术 养生 可改善便秘。
脾胃的运化减弱也会容易出现便秘,而白芷益气健脾,脾胃之气旺盛则肠胃运行通畅、肠胃动力更足。再因为在古籍《本草正义》中记载“白术多脂,虽燥而能润肠”,所以能改善脾胃虚弱的便秘,单用泡水喝即可,也可以煮水喝。
4白术 养生 除脾胃湿气。
白术能补气健脾,脾胃强盛则湿气自去,再者白术又能燥湿利水, 养生 很适合用以祛除脾胃湿气,在《伤寒论》中记载白术与茯苓、泽泻搭档除湿气;《伤寒论》还记载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的阳气不足而湿气重的人可用白术与附子、茯苓、生姜、芍药做搭档;如果是脾气虚弱伴有湿气的人可用白术与人参、茯苓、薏苡仁、砂仁搭档。
除此之外,白术增强脾胃则更加强“卫气”,从而提升抵抗力。白术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比如止虚汗、从根源祛除痰湿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白术用量一般不宜过多,用6至12克便可,此外因为白术燥湿所以阴虚而燥的人、气滞而胀闷的人最好不要用它 养生 。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小秘诀,白术根据不同的“炮制”手法可分为生白术、土炒白术以及麸炒白术,生白术的挥发油含量高,“燥”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所以 养生 更适宜健脾燥湿;土炒白术的挥发油较少且颜色深,补脾益肠胃的 养生 之功更甚;麸炒白术相比更为缓和,泡水喝更适合单纯想健脾 养生 的人。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益脾饼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衷中参西》上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益脾饼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益脾饼 1 拼音
yì pí bǐng
2 处方白术120克 干姜60克 鸡内金60克 熟枣肉250克
3 制法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
4 功能主治温中益脾。治脾胃寒湿,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5 益脾饼的用法用量木炭火上炙干,空腹时当点心,细嚼咽之。
6 摘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7 《衷中参西》上册 71 方名
益脾饼
72 组成白术4两,干姜2两,鸡内金2两,熟枣肉半斤。
73 主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74 益脾饼的用法用量上药4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下。
古籍中的益脾饼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脘时觉疼痛,饮食减少,常作泄泻,完谷不化。因照益脾饼原方,为制一料,服之即愈。为善后计,又服一料,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一痘疹泄秘]药方血达表散寒。甘草(味甘平气温)治痘解毒泻火,和中益脾胃,佐理阴阳之正。白术(味甘辛气温)健脾利水,升
《普济方》:[卷二十二脾脏门]兼理脾胃附论通流百脉。调畅脾元。补中脘。益气海。思进饮食。大益脾虚疼痛。白术丁香人参木香白茯苓藿香缩砂仁肉豆蔻荜
《本草经解》:[卷三果部]芡实邪伤于下。则走腰脊膝。致血泣而成痹。芡实甘平。则益脾肺。肺通水道则湿行。脾和则血活。而痹者瘳矣。中者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七虫鱼部]诸鱼花金方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五十年来,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临床善施药对,组方简明,或二药相伍,或三四成组,药精而不杂,方简而效宏。现总结其应用药对经验如下:
柴胡、黄芩
柴胡苦平入肝胆,调运枢机,畅郁阳化滞阴,「去肠胃中结气」,推陈致新。黄芩苦寒而入肝胆,清热降浊,泻火解毒。二药相伍,一升一降,转燮阴阳升降之枢纽,从而升不助热,降不郁遏,进而平调脾胃之气机而助纳运。花金方教授每遇肝胆枢机不利而影响脾胃纳运者,恒用之收功。
黄连、干姜
黄连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有厚肠止泄之功。干姜能温脾阳除里寒而主湿痹下利。二药寒热并施,辛开苦降,共达泻热消痞、健胃厚肠之效。对于中焦寒热互结,心下痞满,按之濡,或嘈杂,或腹泻肠鸣者,花金方教授每用之为不舍之品。
藿香、佩兰
藿香芳香醒脾开胃,化湿辟秽浊,且能和中以止呕。佩兰宣湿化浊,祛胃中陈腐之气。二药合用,相得益彰,化湿辟秽、醒脾开胃之力倍俱。花金方教授对湿邪秽浊,阻碍脾胃,口甜口腻,舌苔厚腻者,非此二味不除。
升麻、苍术
升麻质轻味薄,引脾气上腾而升举清阳,且善于清解热毒。苍术质重味厚,导胃气下降而兼具燥湿运脾之功。二药相伍,升清泻浊,和脾胃之喜恶而振生化之机,颇具起痿振颓之功。花金方教授认为二药配伍对于胃炎腹胀呕呃之气机交痞、清浊困厄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之颇具效验。
香附、苏梗
香附辛散肝气郁滞,解一切气郁而善于理气止痛。苏梗擅长疏肝解郁,行气宽中,能宣通上下气机,「凡顺气之品,此为纯良」。二药相合,理气和胃,行气消胀之功益显。花金方教授将此二药多用于肝郁或肝胃气滞证中,从而频奏殊功。
百合、乌药
百合补中益气,和养百脉,安神益气,补脾清肺,去邪热而安脾胃。乌药功善顺气开郁,散寒止痛,畅达胸腹气滞。二药相合,润养不碍滞,解郁不伤阴,合于「胃宜润则降」之理,共奏益肺养脾、疏郁调中之效。花金方教授以为其治疗气郁化火、热积中脘之胃痛颇效。
枳壳、白术
枳壳,苦辛而凉,破气以消积,开胸宽膈为之长。白术健脾消谷,然「其性颇壅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二者攻补合用,缓急同施,共奏健脾开痞结之功。临床时,花金方教授依据病情,灵活配伍二药之比例,如脾气弱时则重术而轻枳,使气旺则不滞;脾胃气滞时则重枳而轻术,使气畅则不耗气。
白芍、白术
白芍养肝血以柔肝止痛,兼能酸敛止血。白术健运脾气以振奋脾阳。二药合用,调和肝脾,以白术先安未受邪之地,白芍敛肝,则木不克土,土安木健则诸症可调。花金方教授以之为治疗肝脾不和之腹胀、脘痞的不舍之品。
升麻、生石膏
升麻性凉,善清郁毒,最解胃家之热,为疮家之圣药。生石膏性大寒凉,然凉中带透达之功,善清胃腑实热。二药相合,升散而不助火,闭遏而不瘀滞,诚为清胃解毒之佳品。花金方教授对于口疮反复不已,口干苦,大便秘结之属胃热郁滞者多辨证而施,奏效更捷。
白术、生地黄
白术补脾气而化湿止泻,运脾致津液而通便。《本草正义》谓白术「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且以气盛者,疏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便」。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润肠通便。二药健脾与养阴同功,运津与清热共用。花金方教授每用之于脾胃气阴两虚兼有虚热之老年人便秘,常可收效。
细辛、吴茱萸
细辛启肾阳,散寒结,入通于肾更可直驱阴寒。吴茱萸暖肝而直驱中道以散寒止痛。东垣云:「浊阴不降……泻痢,宜吴萸治之。」二药合用,共奏激化肾阳、逐脾中阴寒之功。花金方教授治疗肾泻时,在健脾温肾的方子基础上,常添此二味激逐之品,每收效于须臾之间。
旋覆花、代赭石
旋覆花能宣通瘀滞以降气,并具化痰之功。代赭石重镇潜降而下冲逆,兼有泻热凉血之功。二药同用,一升一降,肺胃并降,肝胃同调,通过「左肝右肺」之气机调和,以至扶胃降逆之效。花金方教授对于痰浊中阻、肝肺胃气逆者,用之「气顺痰自消」而疗一切痰气交阻之证。
龙胆草、生大黄
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大黄苦寒,清热解毒,有「推陈致新」之德。二药虽为苦寒之品,但小剂量服用时反具健胃之功。花金方教授用此二位,立意在「苦」,小苦以健胃醒脾,与大剂苦寒荡涤之功迥异。另花金方教授体会,在饭前服用此二药,方具健胃之效。
白芍、乌梅、木瓜
白芍柔肝养血而能「于土中泻木」,酸敛阴气而无苦寒之弊。乌梅敛肺涩肠,养胃以生津而防肝气横逆。木瓜敛肝和胃兼化湿浊。三药味酸同入肝经,柔敛肝气而兼具开胃益津之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花金方教授以此三味酸泻肝木,对于肝体不足而肝用过极之证,恒收佳效。
当归、桃仁、杏仁
当归养血和血,生肌止痛,《本经》谓其「主诸恶创疡金创」。桃仁活血化瘀。杏仁本虽止咳利气之品,然古籍载杏仁「补脾胃通行水」,排脓消肿而止痛。三药同施,活血和血,祛瘀行滞,相辅相成。花金方教授认为三药尤宜于溃疡病之胃脘痛伴瘀血者。
苍术、山楂、神曲
苍术芳香醒脾,燥湿开滞,运脾辟秽。山楂消食导滞。神曲消中州陈积之气以和胃。三药合用,醒脾以助运,和胃以纳谷,攻虽不在补脾而达运脾之效。花金方教授在此运脾之旨下,以此三药为主治疗小儿泄泻、厌食等证,极为有效。
以上仅为花金方教授临床药对的一部分,实际应用中花金方教授加减化裁,圆机活法,不落窠臼,此真非临证不足以明其理,非读书不足以洞其奥。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亡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补中益气汤》—— 误用最多的脾胃之方!
百病皆伤脾胃,脾胃之疾也最易察觉,所以仲景之书,皆以固护脾胃为本。
李东垣以脾胃立论,创《补中益气汤》,以理脾胃之虚,升下限之阳。虽有偏颇,但不失为良方。
奈何今之医者,见虚弱萎靡,不以详查,便以补中益气治之。病者不查而妄服,轻者重,重者痼也。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现在有脾胃问题的人很多,感觉自己所谓“气虚无力”“少气懒言”的也十分多。这种所谓的功能主治,可以让90%有以上情况的人对号入座。但是中医之理甚深,这些类似“脾胃”“气虚”的问题,可能由十分复杂的情况引起,而并非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治疗。
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补中益气滥用的情况十分严重,光我见过的中医,就有很多,见到脾胃问题,看到少气懒言的症状,便书方:补中益气加减治之。
举几个我身边人的真实经历,我母亲曾经因为失眠去看过一个80多岁的“名医”,诊断为胃下垂,缺血,气虚发热,云云。于是书方补中益气加补血套药,安神套药,结果吃的满嘴起泡,严重发热,头晕心悸。
另外一个亲戚,也是常年的胃下垂,甚至有点子宫下垂,找老中医诊断,最后医嘱自购补中益气丸,起初略有改善,但胃下垂依旧。继续吃下去,就开始头晕,恶心,呼吸困难了。最后症状没解决,还修养了很久,才勉强恢复。
所以,中药滥用,副作用绝对比西药大的多,补中益气就是如此,如果只看到其效果,而忽略其影响,再加上诊断的偏差,那么可能造成不小的伤害。
其实,补中益气的诊断并不复杂,而不能使用的情况,古书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身为医者,不查古籍,盲目滥用,何能以医者自居。
《医方论》
即如此方,于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症。临后二语,明白了当,本无谬讹。若使东垣,遇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之症,亦断不用此方。乃不善学人,每有先入之见,胶执于中,一遇发热,不论阳虚阴虚,不论上实下实,遂谓甘温能除大热,动辄参、芪 、升、柴,为害非小。
《医贯》“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此诚持平之论也。夫学医而知宗仰东垣,不可谓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预有成心,又况峻烈之品,险怪之法,岂可轻试乎哉?
此两段以审证论之,百病皆可见气虚,皆可见发热, 薛生白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份,方可当得名医二字。”可见中医审病查证之妙。
以气虚论之,以现在的饮食情况来看,单纯气虚的人少之又少,更别提气虚下陷了。而且,很多种不是气虚的情况,会引起“气虚”的表象。肝郁,肾虚,肺气不行,胆虚等等。我这么说是因为容易看明白,而这些问题也并不是根本,具体可以参考我写的“疾病根源”系列文章。
《景岳全书》
补中益气汤,东垣用治劳倦内伤寒热等证。虽曰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若全无表邪,而但中气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盖升、柴味兼苦寒,性专疏散,惟有邪者固可用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气愈耗乎?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斯得补阳之大法。要之,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断非扶阳之物。如表不固,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不知关系判于举指之间,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
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外地的朋友,从外相来看,别提多气虚了。看了不少医生,吃了不少药,自己也养生调理,最后问题越来越复杂,然后找到我,网诊结果明显的下虚上实。汗出如洗,手足不温。我简单用了一些食疗方法帮他改善了一些。但是他终究太关注于症状本身,总想找到办法治疗。于是经朋友介绍,他又去了本地一家比较有名的中医院。
抓了药以后,他把药方给我看,结果是补中益气汤,再加川芎,香附。因为这个医生在当地很有名,所以我也很好奇,因为如此的脉相,断没有补中益气的道理,于是,在服了5天药以后,之前的症状又回来了。而且比之前更重。其实,这种类型的问题,不难解决,但是自己的想法不改变,真的是药石无灵。不过这不是今天讨论的范畴,接着说补中益气吧。
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柯韵伯曰∶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简单一查,就知道,补中益气最大的禁忌便是肾虚。但是肾虚也必须依靠脉象做确实的判断,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人觉得的那样。出现一点怕冷怕热的问题,或者性方面的问题,就是肾虚。这种大大的曲解,甚至会对身体造成比中药更大的伤害。
补中益气不是什么平和的补药,更不是调理用药,所以在这里我只说危害,而不说什么人能吃。以免危害过多。如果真的觉得补中益气适合你,请小量试服。再慢慢增加。更加稳妥。
如果真的对中医有兴趣,不妨研读古籍,求知真相。切莫听信某些“专家”一家之词。即使读古书都要博众家所长,方可不失偏颇。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1、黑胡椒。黑胡椒性味辛热,有明显的温补脾肾作用,可以治疗由脾肾虚寒引起的腹泻,平素脾胃虚寒或有因寒证引起的胃痛、腹痛、泄泻等人群可多食。
2、羊肉。众所周知,羊肉是温补良品,性温味甘,入脾、肾、心经,营养丰富,有补气养血、温中暖肾的功效,适宜虚体寒体和脾肾阳虚的人群进食。
3、山药。山药味甘,性平,适于脾虚食少,肾虚遗精的人群食用,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疗效。
4、芡实。芡实性平,味甘涩,有益肾固涩、补脾止泄的双重功效。曾有医学古籍提到:”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肾虚脾胃虚的人群常服可增强体质,缓解不适症状。
5、红枣。红枣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对于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的人来说,经常食用红枣对其健康非常有益。
6、栗子。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经,其富含各类营养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坚果,不仅能供给人体热能,还能促进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
人民网-吃什么最能强肾补脾胃?
益胃散简介,有什么功效?
本文2023-10-08 16:16: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