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令公少年行的作品注释
(1)祷蕲:即祈祷,企求祝福。蕲(qí),同“祈”。
(2)怡魂而泽颜:使精神怡悦,颜容光润,即题所谓“能令公少年”意。
(3)公:此为自指。
(4)娅姹:同“哑咤”,嘈杂之声。
(5)五石云母钟:云母所制的大酒器。 石(dàn),古代容积单位。
(6)鬓绿:乌黑光洁如浓绿的鬓发,此为古代习惯表达法。
(7)丝桐:琴的代称,此泛指美妙的乐音。
(8)貂毫:毛笔的代称。 署年:在撰著上题写年月。 年甫中:刚到中年。
(9)“著书”句:古时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出于《左传》。著书即立言,三不朽中最下一层,故曰“先成”。
(10)“名惊”二句:谓徒具震撼四海之声名,如云中之龙,如捉摸不定之光影,总归虚幻。 攫拏(jué ná),捕捉。
(11)征文考献:即征考文献。 陈礼容:阐释“礼”之含义。
(12)“逃禅”二句:谓决意皈依佛教,而不符佛学规范的种种“幽情丽想”却难以芟除。 逃禅,逃避俗世生活,遁入佛禅之中。 宗风,佛家语,谓某教派传承的特殊风范。
(13)奔虹:古代神话中以虹为神龙所化,能趋走奔驰,故称。
(14)琯:同“管”。
(15)秾(nóng):花木繁茂,此形容作者假想的“美人”之艳丽。 “山痕”句:山峰轮廓宛曲,如美人之眉黛。此用《西京杂记》中记卓文君“望之眉黛若远山”语意。
(16)“一索”二句:谓自己向美人索要礼物,以确证其心地才华。索得钿盒知美人与己同心,索得班管则知其才华过人。 钿(diàn)盒:旧时女子手边装嵌金花的首饰盒,此暗用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诗意。 班管:即“斑管”,斑竹制作笔杆的毛笔。
(17)吴歈(yú):吴歌。 楚词:即楚辞。 国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亦多为民歌。
(18)桃花:谓春雨,江南有“桃花雨”之称。
(19)刺:名帖,即名片。
(20)痀瘘(goū loú)丈人:驼背弓腰的老人,用《庄子·达生》痀瘘承蜩(捕蝉)事,指有道之士。 石户农:即石户之农,上古隐士,曾拒绝帝舜禅让,逃海上而不返。见《庄子·让王》。
(21)嵚(qīn)崎:山势突兀貌。楚客:本指屈原,此泛指孤高愤疾之文士。 窈窕:形容女子身姿曼妙。 吴侬:吴人谓人曰侬,此指吴地女子。
(22)探碑学拓:探寻古碑,学习拓本。 僮:同“童”。
(23)斗瓦输铜:收藏古玩,与藏家争胜斗奇。 瓦、铜,指古陶器、铜器。
(24)银针、玉薤(xiè):两种笔法,银针指细笔划的篆书,玉薤指粗笔划的隶书。芝泥封:古代信函封泥上印章的篆刻字体。 “秦疏”句:此句写各朝碑刻特点,秦疏谓秦碑笔致疏朗,汉密谓汉碑笔致厚密,齐梁工谓齐梁碑刻笔致工美。
(25)佉(qū)经梵刻:指佛经。佉是一种古印度文字佉卢文的省称。 梵刻,另一古印度文字梵文刻成的经书。著录重(chóng):指藏书很多。 番:书页。 轴:卷轴。 “奇许”句:奇妙的内容可供借鉴吸收,错误的内容可供批判驳难。
(26)“应客”二句:用宋代林逋蓄鹤应客与东汉桓典乘骢马、人皆避之故事,写隐居时与人平等往来,无达官贵人之打扰。
(27)胡麻:芝麻。 饛(méng):食物盛满器皿貌。 钓榜:钓鱼船。榜同舫,船。 词筩:盛诗词用的竹筒,用白居易与友人盛诗往来故事。筩,同“筒”。
(28)豪:同“毫”,谓毛笔。 角、宫:古代五音之二,概指音乐。
(29)颓鬟:女子斜垂的发髻。
(30)“秋肌”句:谓看见美人光洁的手腕,觉清冷凉爽之意。钏(chuàn),手镯。 珑松,形容花气清凉,见龚自珍《水仙花赋》。
(31)华严筒:谓《华严经》。筒,经卷。
(32)“吉祥”二句:承上句而来,谓能免除烦恼皆因读到《华严经》,如听文殊说法,并经指引参见诸菩萨,置身佛界中,参悟大道。文殊童,即文殊师利(意译为妙吉祥)菩萨,他是侍立于如来身畔的童子,故称“吉祥文殊童”。五十三参,又称五十三善知识,指五十三个得道的佛教徒。
(33)“莲邦”二句:谓佛教修行的最高理想。 莲邦,即所谓极乐世界,因人皆居于莲花之上,故云。 兜率宫,即兜率天,佛教所谓“天堂”。
文史专家胡传淮:打捞遂宁记忆 固守精神家园
《遂宁日报》记者 杨俊
成功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一朵开在漫长崎岖道路尽头的鲜花,只有通过了这条道路上所有的考验,你才能将它捧在自己的手上。成功是一枚勋章,它只奖励给那些真正付出过巨大劳动和汗水的人。著名文史专家胡传淮,无疑就是应当获得这种奖励的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胡传淮先生走上巴蜀文化的研究之路,是极为艰苦的,亦经过了这三种境界。
人物档案
胡传淮,1964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现为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问陶诗社名誉社长、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清诗、巴蜀文化、方志族谱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文史随笔300余篇,共计800余万言。专著《张问陶年谱》,《光明日报》评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清史》《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诗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诗考证》《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蓬溪县志》等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一大悬案,已载入《红学通史》。共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余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赞誉有加,专著发行至欧美、日本、韩国和台港澳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胡传淮于1964年8月27日出生在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百恒村三台观胡家沟。因河南历史文化名城淮阳,是胡姓得姓始祖西周时陈国第一任国君胡公满的封地,是胡姓发祥之地和血脉之源,故取名“传淮”,以示不忘胡姓传统根脉在淮阳矣。
上小学时,正遇“文革”。他常听老农忆苦思甜,向他们讨教村史社情的文字记载。“哪有什么文字记载哟,全部是凭脑子记、口头传下来的。”胡传淮就想,将来我有文化了,一定要把农民们讲的这些东西记下来。
读中学时,见历史书后总是有“乡土教材,各地自编”的附言。胡传淮就问老师:“我们有自编的乡土教材吗?”老师说:“我们这里还没有。”胡传淮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编出自己家乡的乡土教材!
在读大学的岁月里,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潜心攻读历代诗词小说,准备毕业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人生有了目标,精神便有了寄托。然而怎样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国学研究家龙晦先生对他说:“四川的学者应该把研究的目光瞄准在本土历史文化上,就如同土特产,人无我有,具有特色。”又指出:“要研究清诗,先选择一个地域、一个小群体、一个家族或者只是一个人,仔细读去,不要被《清诗纪事》中那些评价迷惑,这样庶几可得清诗之真。”
这些话使胡传淮豁然开朗。他想,许多外地学者都重视巴蜀文化,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又岂能视而不见呢?于是,胡传淮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明清文学,瞄准巴蜀文化,最后聚焦到家乡遂宁的宋代学者王灼、明代女散曲家黄峨、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三人身上。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了理想,胡传淮从此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艰苦道路。
1993年,胡传淮从高中语文教师岗位调入蓬溪县政协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后,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并开始用手中的笔为蓬溪编纂了一辑又一辑可资历史借鉴的地方文史资料。由于全情投入,他每年征编出版的一辑《蓬溪文史资料》质量上乘,使蓬溪政协的文史工作走在了遂宁市的前列,在四川省文史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那年,他刚29岁。
胡传淮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满街繁华皆过眼,独钟书市久流连。”并不富裕的他舍弃了不少个人娱乐和生活享受,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了买书。几十年来,从不间断,如今他家中的万册藏书均为蜀中地方文献,有好友形容其陋室“好比用砖砌成的堡垒,足以惊倒邻墙。”
除了买书,胡传淮还有一个爱好:抄书。由于其主要从事清诗、巴蜀文化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所以许多地方文献资料都是宋元明清刻本,属于珍贵文物无法购买。保存者怕影响古籍纸张又不同意其复印,于是,只能靠手抄。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胡传淮已抄录古籍10余部、200多万字。民国本《遂宁县志》、清光绪本《潼川府志》、民国本《南充县志》、清刻本《吕半隐诗集》、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胡传淮抄录的笔记本多达100余个,写坏钢笔10余支。“为了抄书,我忘了白天黑夜。抄得头昏了,就用冷水洗脸,清醒后再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胡传淮的痴迷与专注,让他在收获了50种著作、共800万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成为了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蓬山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被中共蓬溪县委、县政府命名为蓬溪县第四批拔尖人才。
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胡传淮,从不打麻将上舞厅,无论节日或假期,他全把精力投入到了读书、研究和写作上。他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孤独是最好的自由,寂寞是最真实的快乐。”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胡传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及其家族。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乾隆进士,官至山东莱州知府。其祖籍为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镇黑柏沟两河口翰林村,著有《船山诗草》。由于过去政治因素的干扰,一些文学史对张船山或语焉不详,或略而不谈,这成为张问陶研究的一大缺失。
1988年,胡传淮在成都读大学期间就开始搜集有关张问陶的资料。节假日,他在四川省图书馆抄阅资料,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仅用馒头开水充饥。当离开图书馆时,常常已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正是这种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在短短几个月里便抄录完26卷、约50万字的《船山诗草》。
1998年,为了编著《张问陶年谱》,胡传淮自费到金桥镇两河口船山故里搜遗考古。寻求古碑,查阅族谱;扶桑牵桐,翻山越岭,考察了两河口唐家湾月亮坪张船山墓址及张氏家族墓群。与张氏后裔张隆俄、张清廉等人座谈,记录了几大本有关张氏家族的珍贵史料。
胡传淮长年累月浸润于各种典籍中,钩沉探微,揣摩研究,认真将古代文学史、目录学、绘画史、书法史、佛教史、道教史等仔细梳理,并反复研读张问陶原著,使其学识精进,日趋成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0年1月,胡传淮编著的《张问陶年谱》一书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在遂宁市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在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荣获优秀成果奖,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四次优秀作品评奖中荣获二等奖。该书首印,好评如潮争购一空。随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将该书入选“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并将其修订再版列为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2005年1月,《张问陶年谱》(修订本)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在漫长的平淡岁月里,胡传淮正是用一个学者应有的刻苦钻研精神,畅游于各种古老的知识体系中,用他日积月累的丰富知识,一点一点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和难关,抵达了这些学问的堂奥,同时也让他终于站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平台上,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的学术成果。
近十余年来,胡传淮厚积薄发,相继编著出版了《王灼集校辑》、《大英风物志》、《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鹏翮诗选》、《张问陶研究文集》、《船山诗草全注》、《烬余录注》、《张鹏翮研究》、《蓬溪县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张问陶资料汇编》、《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榜眼李仙根》、《赤城春秋》等著作60余部;在《红楼梦学刊》、《中国韵文学刊》、《国学》、《蜀学》、《巴蜀文献》、《苏州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西华大学学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文史杂志》、《寻根》、《科举学论丛》、《谱牒学论丛》、《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巴蜀史志》、《中华读书报》、《今晚报》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编纂著述、论文、诗词等多达800余万字;论著多次荣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等级奖,在学术界获得赞誉的同时,其专著更发行至欧美、日本、韩国和台港澳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评价《王灼集校辑》说:“吾蜀宋代文化,展现眼前,为之神往,实整理蜀宋文化之力作也。”
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中文研究所池泽滋子博士给胡传淮来函说:“这样的好书(《王灼集校辑》),对宋代文化研究者,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研究》和《天府新论》分别以《金石有声,不考不鸣——读<王灼集较辑>》和《王灼研究的新成果——简评<王灼集较辑>》为题,对《王灼集校辑》一书进行了高度评价,称道该书“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珍贵的文化精品,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扬忠说:“胡传淮先生的《张问陶年谱》和他考证高鹗并非张船山妹夫的文章,已经在清诗研究界和红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胡传淮先生的学术成果,当然主要是他的学识和才力的产物。”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廖可斌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全清诗》编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清诗研究专家朱则杰教授,四川宜宾学院罗应涛溪教授,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研究所吴世民研究员等专家学者或来函或撰文,对胡传淮的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
如今,著作等身、硕果满枝的胡传淮已然知天命。然而他依然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继续探索,在文史的园地中默默地耕耘。他说:“假如学问成了洪荒中的孤岛,我愿乘最后一叶方舟前往。”
对于胡传淮而言,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造,他要用自己的劳动为家乡、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正需要无数能像胡传淮这样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学者专家,来为我们打捞一份完整的历史记忆,让我们保有一片美好的精神世界。也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默默耕耘,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能够穿越岁月中的无数浩劫,得以代代沿袭薪火相传!
原载《遂宁日报》2013年8月第三周《大周末》
本文2023-08-04 13:45: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