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相的书,大家推荐几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关于面相的书,大家推荐几本,第1张

   (1)《麻衣相法》作者:麻衣道者,麻衣相法是相术史上一部总结性划时代的著作,集前代相术之大成,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最终奠定了相术学的理论体系。在此之前的相术,并没有系统的论述,可以说自麻衣相法开始相术才真正有自己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流年部位、十二宫、金锁赋、银匙歌、神异赋就是它的理论根基所在,凡学相术者必看此书。

此类书像 古籍阁 或者 易半仙  所藏的命理类的电子版书籍非常多

    (2)《柳庄相法》袁珙,本书为清代古本,相传袁珙在看见仁宗时,脱口就说天子,看见宣宗就知必是万岁太子,见到姚广孝,相其是刘秉忠一类的人物,后来他的断语,都一一应验,由此可知其相术的神奇。

    (3)《相理衡真》陈淡楚,本书是我国四大相书之一,为众相书之首,是相学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作者为了探究相术要诀,购买大量数术之书,精心研究20年,博通诸数术,探求相术起源,集百家之长,独树一巾,概述相理,细述玄机,讲述要诀,绘制图形,条分缕析,揭其纲领,敢于阐述古人未发之玄机,述古人未言之妙理,学通后则外可以视人,内可以治己,吉凶悔吝,均可前知,了如指掌。

    (4)《冰鉴曾国藩》能够在清朝后期的乱世中扶持危局,曾国藩自有过人之处,尤为人称道者是他的识人之术,清代后期的人物,经他赏识和提拔的有名有姓有成就的有几百人,例如李鸿章、刘铭传、胡林翼等。这本书与其它相术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讲解的识人之术,因此对于管理者学习它就可以有识人的眼光,成就自己的事业。

    (5)《相法陈公等》作者爱好相术,自己学习以后,用来相人,发现多不应验,于是放弃了相术,后来在高山游玩时,在山脚下遇到一个老人,偶尔谈想相术,他觉得相术不准,老人给他讲示了相术的活用之法,于是向老人请教,老人教给他法诀,后来用此法诀游历大江南北相人,很少出差错,作者又将前代应验的相术,进行注解,同时加上自己学到的心法,可以说是民国相术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6)《萧湘居士相法全集》作者萧湘居士,包括萧湘相法上下册、实证相理学、气色大全共四本书。

    作者教授相术二十多年,经验丰富,本书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学过此书后,可知自己的命运;可印证家人之命运;有助于把握美好的良缘;可以快速识人,可谓奇验无比,在生活中可以从容把握进退良机。

傅嘏(209年——255年),字兰石,又一字昭先,北地泥阳(今甘肃省安阳市宁县)人,是西汉义阳侯傅介子的后代。他的伯父傅巽,黄初中期任侍中、尚书。傅嘏年少时就很出名,司空陈郡征辟他出任掾属。

这时的散骑常侍刘劭根据朝廷诏令,负责制定考课办法,傅嘏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把古代的典章制度照搬到现在,实际上很难行得通。建立官位,调整职务,管治百姓,清理财物,这是立本;考察官员,纠改旧规章,这是治末。我们的治国方略还没有建立起来,现在实行考课不合时宜。”

正始初年,傅嘏除尚书郎,迁任黄门侍郎。这时曹爽执掌朝政,何晏任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宴外表平静而内心取巧,贪图利益,心术不正。我担心他会迷惑你们兄弟,那样仁人智士就会远离,朝政也会被荒废。”何晏等人于是开始忌恨傅嘏,因为小事把嘏傅免官。后被傅嘏被拜为荥阳太守,但他拒绝到任。太傅司马懿请他出山任从事中郎,他从此成为司马氏集团中的骨干。

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傅嘏出任位置最重的河南尹一职,又转任尚书。在当初,何晏、邓飏和夏侯玄都希望和结交傅嘏,可傅嘏始终不答应,他们便委托荀粲去说合。傅嘏对荀粲说:“夏侯玄志向很大却贪图虚名,是那种专门耍嘴皮子导致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飏,有些作为却性格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他们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检点约束。依我看来,这三位终将祸败,我只想躲得他们远远的,怎么能去交往他们而惹火烧身啊!”当时的李丰和傅嘏都是同州的名人,傅嘏多次预言李丰必定败亡。李丰出任中书令后,和夏侯玄一起遭祸。

傅嘏经常谈论才能和性格之间的关系,钟会细心收集起来并加以评论。齐王嘉平末年,傅嘏被赐予关内侯。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他又被晋封为武乡亭侯。255年,毌丘俭、文钦叛乱,有人建议司马师不宜亲征,派太尉前去就行,只有傅嘏和王肃竭力劝说。司马师亲自率兵平叛,命令傅嘏担任尚书仆射,负责守护京城。

毌丘俭、文钦之乱被平定后司马师去世,傅嘏和司马昭由许昌返回洛阳,司马昭让傅嘏辅佐朝政。钟会因为平叛有功而洋洋得意,傅嘏好言相劝钟会要低调行事。傅嘏因功晋封为阳乡侯,增加食邑六百户,加上先前的一共有一千二百户。傅嘏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常,谥号元侯,他的儿子傅祗承袭了他的爵位。

陈寿评曰:从前曹丕、曹植两人贵为公子,全都博好文采。一时间天下同声相应,才士齐出,其中以王粲等“建安七子”最为突出。身为常伯之官的王粲,兴一代之制,但在恬淡守实、矢志不屈等方面,比不上徐干。卫觊多识典故,积极为君主建立规章制度。刘劭对古籍十分精通,刘廙以清鉴知名,傅嘏则因识人才能突出留芳后世。

黄其军

      作于2019年4月11日(古历三月初七)

开品鉴人物之先的刘邵故事

“扬汤止沸”的刘廙故事

曹魏的关中攻策制定者卫凯故事

曹丕诸子故事

曹操诸子故事(三)

《玉海》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编撰者是南宋的王应麟,《玉海》,200卷。南宋王应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四库提要》卷一三五说:“是书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二十一门,每门各分子目,凡二百四十余类。……其作此书,即为词科应用而设。故胪列条目,率钜典鸿章。其采录故实,亦皆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然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的类书。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我们和一个人相处的时候,一开始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慢慢的接触,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了。

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够看到一个人有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具有什么样的品性。有些人写的字比较潦草,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比较马虎,有的人写的字比较规整,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比较规矩。

从一个人写字比较轻,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没有耐心,从一个人写字比较重,可以看出一个人,做事比较雷厉风行。

在球场上也能够看清楚,一个人喝酒最能够交心,有些人喝酒的时候不实在,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菜过三旬,酒过五味,这个时候就能看出一个人如何喝酒也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如何。

要想看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动,通过观察他平常的做事风格就能够知道,有的人做事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人就属于那种不可交的人,有的人只要是有能力去完成就一定能够完成,就算不能够完成,也要创造一切可能性去完成。

生活中我们或许有很多的朋友,有的朋友能够称兄道弟,但是有的朋友只能称之为酒肉朋友。

通过一个人的言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何说,如何回答,都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愿意去做,将来是否有一番作为,如果说一个人说话轻飘回答没有原则,那么这个人很可能缺乏主见,甚至是目光短浅,这样的人绝对是不能够唯一重用的。

正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朋友也不能随随便便去交,一定要交到适合自己的朋友,高山流水知音难寻。

1、姜子牙遇文王:周西伯外出打猎,在渭水北岸遇见太公,与他交谈国事,之后将其任命为国师;

2、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奇人,并劝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元世祖忽必烈不重资历,大胆提拔人才,将十八岁的安童任命为丞相;

4、三顾茅庐:刘备为求诸葛亮辅佐,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国藩猎头为你回答:

  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地喜爱人才,并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败决定的因素,他认为“要举天下才,成天下事”。他善于从地位卑下的人群中,或是这人还没有展露才华时识人,他识人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德识上认人。曾国藩对德识的排列顺序是“德、识、学、才”。他认为:“德”为主“才”为辅,若二者不能兼顾,宁可取无才,而不能无德,尤其是处于重要地位的人。而关于“学”与“识”方面,他说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因此,管理者识人就特别要讲究道德、操守和见识。

  第二、从志趣上去识别人才。一个人的爱好、兴趣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品位是否高尚的重要方面。曾国藩曾说过:选择将领最主要的不是看一个人打仗、行军的才干,而应该看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如果是选择行政人才,曾国藩认为是要看官气重不重。什么是官气呢?官气就是喜欢讲资格、排场,而且自己不愿意做实事,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基层去。官气多一分,血性就少一分,这样的人不能用。对于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好说“大话”者不可重用,因为爱说大话的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第三、从修为上识人。一个人的品行是能够通过修炼来提高的。曾国藩从修为上识人的判别标准:一是“端庄厚重是贵相”;二是“谦卑含容是贵相”,就是谦虚且喜怒哀乐不表现在脸上;三是“心存济物是富相”,就是心里面不只是想到自己,更要去关心你之外的人;四是“事有归着是富相”,就是做事情有着落,如果做事情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这种人成不了大事。

  第四、从小事上认人。曾国藩很看中认真对待小事的人,他常常对别人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问都蕴含在我们日常的家庭小事中。

  第五、从长相上识人。一是“邪正看鼻眼”,如果要知道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就从鼻子和眼睛来看。比如看眼珠的方位,在谈话时某人眼珠总是在上面,说明心地很狂傲;眼珠在下面的,则城府很深;眼珠总是左右移动,则心神不安宁。二是“真假看嘴唇”,就是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要看嘴巴。三是“主意看脚跟”,脚跟厚实粗壮就是有主意和拿得定主意,反则就不好。四是“功名看气宇”。“气宇”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很英俊、很漂亮,而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修养结合起来,给人的总体的体现。五是“事业看精神”。那种病恹恹有气无力的人就是再有能力、再有品质,到具体的事他也会搞不定。我们任命总经理、任命总裁,应该要看他的精气神。六是看思维有无条理,就是说话。“敏于行而讷于言”,话说得太多不是好事,言多必失!曾国藩讲:话不在多,关键在六个字,一是“重事理”,一是“担斤两”。就是话要说到点子上、要有分量,套话、空话都不用讲。

  在用才方面,曾国藩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广收慎用,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曾国藩的,他都会收下。但在使用上很慎重,曾国藩说:为了今后不轻易罢免一个人,我不轻信、不轻易疏远、也不轻易重用一个人。

  2、因量器使。曾国藩认为人才的价值就是使用得当,世界上不要怕没有人才,而要担忧怎样使用人才。

  3、爱惜异才。对于不可多得的异才,用人者要有特别的爱惜之心。

  4、笼络亲信。历代的官吏都会做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认为“识人”外,还要培养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宏奖。大家觉得对下属严厉才能使他们成才,但曾国藩认为人才是靠表扬出来的。他曾经对部下一再讲过:要注意工作方法,就是对部下做得好的,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他;做得不好的,要单独叫到办公室去批评,即“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读书之道

  曾国藩素有清朝“中兴重臣”之称,而他酷爱读书、善于读书亦是许多人无法企及。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曾国藩爱书之甚,乃至不惜负债贷款也要购得,他认为“买书不可不多”。清道光十六年,他从京师(今北京)“贷百金,南归过金陵(今南京),尽以购书”。古往今来,爱读者不计其数,可舍得贷款负债购书者又有几人

  这些书买回家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恨不得全部读完。于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简直到了“世间百事,唯有读书”之地步。可他却以此为乐,认为“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他从小就养成诵读习惯,一则可在抑扬顿挫声中享受其乐,品味其意;二则能增强记忆,出口成章,以至于一些名篇名句终老不忘。据史载,曾国藩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离骚》,且能在行军途中背诵《上林赋》等名篇。

  如何读书、读好书,曾国藩有着独到见解。他觉得,“看书不可不知所择”,首先要有重点,懂得选择,尤其要选那些经典名著,质量才有保证。他平生最爱读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司马迁的《史记》,道家名著《庄子》,司马光的《汉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翰愈之文章等。

  他读书从不走马观花,严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读懂方休。比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一书不看完,断不看他书”,并且精读细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这位戎马一生的儒将重臣尽管军务政事缠身,但每个时期都必制订不同读书课程,其中尤重历史,“每日读史十页”,终其一生。

  他涉猎广泛,孜孜以求,永无止境,曾说“余平生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百密一疏,本无可厚非,但他深以为憾。这种可贵的精神连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很佩服:“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读书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子孙后代。他留下的一千余封家书多数有教子读书内容。其中,有指导性要求:“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也有研读篇目:如《尚书》、《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名著;更有教导读书重要意义:“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书,已不仅仅是曾国藩个人爱好,更是他治家传世重要法宝。

  深圳国藩猎头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内,“识人”都非常重要。

甚至可以说,“识人”其实能够代表一个人的高度以及综合能力。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先看以懂“识人”而名满天下的清代名臣曾国藩,据张玮在《历史的温度》中的说法,讲在清朝的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即:

“曾国藩会识人,左宗棠会打仗,李鸿章会做官”

由此可见,曾国藩本人确实精通“识人术”,正是具有这样的本领,他才能够一手创办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并掌控官场三十多年,最后又能功成身退,这些都是与他有识人的本领有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曾国藩善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他精通“识人术”是无需置疑的。

当然,他的那些识人本领大都浓缩在一本叫《冰鉴》的著作当中。

那么,在这本《冰鉴》中,到底如何记载他那高超的“识人术”呢?

其实曾国藩的“识人术”,他针对聪明人、粗人、蠢人这三种人,特别用三句口诀来论述,即:

一、聪明人:初念甚浅,转念甚深

也就是说,曾国藩识别聪明人,依据就是“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这八个字。

什么意思呢?

大意是说,当一个人遇到问题时,由于不了解,所以,刚开始会表现出很肤浅的样子,但是,时间一久,即当对于事情熟识之后,又会表现出很深入与细致的另一面。

而这样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当然这一类型之人,其本质有可能会近似于“奸诈”,但是“奸诈”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奸诈”当中,同样包含有聪明与机智。

言外之意,这样的人有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说一套做一套,但这种类型人的内心其实是很聪明与机智——因为他们往往比其他人更冷静,更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审时度势,甚至逢场作戏等。

但是,这样的人,无疑是非常聪明的人。

二、粗人:喜高怒重,过目辄忘

什么是粗人?

所谓粗人,在曾国藩的眼里,就是那些有喜事就是兴奋过度,遇到不好的事的人,又会表现出怒不可遏的人。

当然,这种粗人还会有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兴奋或暴怒之后,很快就忘记了,就犹如无事发生一样。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人,是性情中人,恩怨分明,敢爱敢恨,是单纯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这种人虽然看似天真单纯,但其本质却是粗人——因为有他们的主观里,并没有受过环境、文化知识、责任感等方面感染。

所以,才会受到外在环境以及自身情绪的干扰与影响,进一步的说,这样的人做事,很容易情绪化,并导致半途而废,很难成事。

这就是为什么讲这种人本质上是粗人的真正原因。

三、笨人:伏亦不伉,跳亦不扬

这句话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无论什么事,都会不伉不抗,毫不张扬,就算是发生激动的事也激情不起来,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是一种状态,这种类型的人本质就是接近于“愚笨”。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认为这样的人很笨呢?

因为这样的人,早已被内心的“蠢”,压住自己的情绪。

所以,才无法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

从另外方面讲,人本身就有情感,但是你却总是表现出一副平谈的表情,就好像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无关一样,难道不是笨的表现吗?

因此,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其实正是曾国藩所归纳出来的“识人术”,当然,所谓“识人术”,他的这三句口诀其实已讲完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诗经》《冰鉴》《历史的温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