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指的是什么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岭南指的是什么岭,第1张

岭南从字面的意思就是在岭的南方。

其实不是的,岭南它是代表了属于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方。就比如现在所属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方。在古老的时候,据说岭南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岭南被称之为百越之地。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的说法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岭南被定义为五岭之南,而岭南的岭指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_岭,骑田岭,大禹岭这五座山的统称。

所以汉字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及文化。

岭南的岭一般指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_岭,骑田岭,大禹岭这五座山的统称,五岭之南形容的就是岭南。

我们继续 探索 “百越”流源,据《汉书》载:“蛮夷中,西有西瓯,矮小瘦弱,南面称王。”西瓯,又称“西越”,先秦时期岭南方国,主要分布在广西柳江以东、郁江以北、湘漓以南、西江以西的广大地区。西晋郭璞注《山海经》曰:“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有一支越人活跃在浙江东部瓯江流域,另一支越人落活跃在岭南、西江、浔江、桂林一带。为示区别,称浙江那支越人为“东瓯”,而称在岭南、西江、浔江、桂林一带的那支越人为“西瓯”。具体讲,西瓯就是现在广西的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贺州市一带。其首府或在玉林,或在贵港。大家注意,西瓯人比南越人要早,南越国建立时,西瓯方国已不复存在,遂与南越国捆绑进入封建郡县制 社会 。

先秦时期,由于地理遥远,中原人与岭南人少有往来,以至先秦古籍关于西瓯的记录廖廖无几。战国后期,在广西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而广东地区的政治实体较为松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兴兵统一岭南。岭南地形复杂,山岭崎岖,运输困难,监军禄不能将粮草及时运到岭南,影响了战事,遂派几万兵士凿通了广西兴安县东面向北流入湘江的海洋河和西南面流入漓江的“大溶江”,使两条河相连,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从此,北方的粮草源源不断地顺利供应给进军岭南的秦兵,使秦朝士兵及时得到补给。第一阶段,攻打广东地区,几乎没遇到什么大的阻力。第二阶段,攻打广西,竟六年之久,并以“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代价才能统一广西及越南地区。如果秦始皇不发动岭南战争,那么,西瓯、骆越必然在战争中兼并,实现岭南统一格局。

秦瓯战争之后,西瓯彻底解体。那么,西瓯人去了哪里呢?据载,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西瓯人不断向南败退,一部分融入汉人,一部分则漂泊海外。其后裔对秦人仇恨铭记于心,言必称“秦”“秦呢”,或恐惧、或仇恨。后来,这种称呼传到次大陆和东印度,印度语读“支那”,再由印度传西方,写英语即China。

还有一部分“西瓯人”逐渐演化成壮族的“南支”,壮族的“北支”则是与西瓯并立的“骆越人”。明天,我们讲百越的最后一个分支“骆越”。

南诏王姓蒙,始祖叫蒙舍龙。《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载:“南诏蛮,本乌蛮别种也,姓蒙氏。蛮渭王为‘诏’,自言哀牢之后,代居蒙舍州为渠帅,在汉永昌故郡东,姚州之西。”初因避仇家逃亡巍山,后崛起。蒙舍诏因其位于诸诏之南,又称南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唐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南诏国。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在古代越南,曾有南诏国是“赵武帝佗之后”的说法。在越南古籍《岭南摭怪‧南诏传》中,提出历史上的南越国被汉朝所灭后,“其赵氏子孙,各散四方”,后来更在越南北部地区“劫掠海滨之人,戮汉守令。其民畏服,呼为‘南赵’。”并进一步以为“南赵”讹为“南诏”,因而南诏国是南越赵氏遗族所建立的。对此,中国学者戴可来作出驳斥,认为与史实不符。理由是南诏的“诏”在彝语中其实是王或首领的意思,而该政权是六诏中的蒙舍诏所建立。至于杜撰南诏是赵佗之后的原因,戴可来认为是“因为越南人以赵佗为其‘开国之君’,编造这套传说,借以自夸,不足为信。”

两广之“广”字源于先秦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两广的范围曾是古代的百越之地,先秦时期两广分属南越、西瓯、骆越等部族。先秦时中原人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百粤”。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