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古代叫什么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盐池,古代叫什么名,第1张

夏、商、周时,史称"戎狄居地"。

战国时秦在今盐池县置昫衍县,与乌氏县同为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

秦昫衍属北地郡。汉初设县,名昫衍。

三国时,盐池地曾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

北魏统一北方后,置西安州,盐池地属其管辖。

西魏改西安州为盐州。

北周时,盐池大部属盐州五原郡。隋废五原郡,改置盐川郡,盐池属其管辖。唐代,改盐川郡为盐州,此期间于神龙年间(公元705年或706年)在今盐池县西南部惠安堡置温池县,先后属灵州、威州。

公元553年隋称盐川郡,唐复改为盐州,北宋时期为西夏国22州之一,1443年置花马池营,1913年置盐池县。

元代,盐州并入环州。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在今盐池置花马池营,成化年间再筑花马池城(今盐池县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为宁夏后卫。

清雍正时,废卫所改称州县,宁夏后卫改为灵州花马池分州,属甘肃省朔方道(亦称宁夏道)。

  盐的制作与使用起源于中国,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开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现在推断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时期开始煮盐,中国最早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根据以上资料和实物佐证,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中国也是盐井的发明地。早在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今四川省)。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始凿盐井。《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这是有关中国古代开凿盐井的最早记载。《蜀王本纪》:“宣帝地节(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汉代起,也开始利用盐池取盐。王廙(yì)《洛都赋》:“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成之自然。”刘桢《鲁都赋》:“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焦暴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

2000年6月运城地区改为运城市,原县级运城市改称 盐湖区 。盐湖区因四千余年开发利用不竭的盐池而名。

当我有意把目光转向郊外的人文景观时, 九龙山、古盐道——虞坂 立即引发了我访古的冲动,正是阳春三月,“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九龙山景区离运城不远,但没去过,忽近而求远,乃人情之常。进景区时,期望不高,但一路下来,颇出意外。难得的山谷溪流,乱石嶙峋,原生态的山形水势,铁链辅助攀爬,难度、惊险、新奇、刺激。我在想,如果凿了台阶,拾级而上,就成了败笔。期间同行者脚滑落水,一个小意外,相信他绝不是唯一的,果然途中看到一女生鞋和裤都湿了。

虞坂 指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向东南穿过中条山至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的8公里长的千年运盐古道,虞即虞国,坂是山坡。虞坂古盐道向北延伸至运城的盐池,向南延伸至黄河茅津渡口。潞盐运销“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其中河南大部、安徽北部及山东西部的食用盐,主要通过虞坂古道送输至茅津渡再转运各方。

古盐道从磨河村南行,走“十八盘”(山陡路绕)、过“胶泥洞”、“大石斜”、踏“猴儿牙茬骨”,“三迭浪”(路面石块起伏如波浪)、过“伯乐识马处”、穿“青石槽”、“锁阳关”、见“儿女洞”、转“响铃湾”、经“平头铺”、到“卸牛坪”,许多地名,均有说道。据说,盐车沿山路一路颠簸,到“平头铺”则渐入平地,脚力们在此把盐车上的盐前后左右整理平衡后再行进,人和牲口也在此喘息打尖。“响铃湾”在平头铺前,盐车到此,牲口脖子上的铃铛声在平头铺就听到了,各店家闻声出门,准备招揽生意。运盐的人力独轮车,必须有牛在前一路牵引方可行进,到“卸牛坪”之后一路平展,可以不用牛了。

虞坂,平陆一边是土路,盐湖一边是石路。 我们是从平陆那边进去,盐湖这边出来。

遥想当年,脚夫们早早起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午时来到这一片树林,稍稍歇脚,牛马加料,脚夫则悠然抽一锅旱烟,熟人间随便拉几句闲话。……也只是想象,“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这个碑是土路和石路的分界,真正的虞坂青石槽出现在眼前。

青石槽 是虞坂中一段,槽中建有关卡,一边悬崖,一边深沟,关门上刻“古锁阳关”。

原来南面门洞口两旁有对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北门洞下有石刻八字:“虞晋分野,平安通衢”,现已不存。

虞坂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寰宇记》:“春秋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路”。在“假虞伐虢”之前,虢屡次伐晋:公元前718年“(周)王命虢公伐曲沃”,公元前703年,“虢仲……伐曲沃”,公元前668年“秋,虢入侵晋。冬,虢人义侵晋”,也都走的此路。

虞坂更多承载的是潞盐外运的历史重任,这是一条几千年的运盐古道。几千年的繁忙被风吹去,几千年碾踏形成的深凹的车辙和马蹄痕赫然在目。从古盐道中间只有一道车辙,可以判定运盐可能一直用独轮车。

这条古盐道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传说。一说大禹开凿,一说武丁(商王)开凿。我看了卫星地图,不由叹服远古先民的智慧,那个时代他们贴近地面生活,活动局域也相当有限,但他们却准确地找到中条山系中最窄处。

相传修路时,舜帝和他的妻子前来加入了修路队伍,他们在大石峡附近的儿女窝休息一晚,上苍赐生了五儿三女,他们睡过的那段石路变成了白色,长约9尺、宽约5尺,迥异于古道青黑色石板,这个“龙床”就是此后帝王“九五之尊”的来历之一。又说当年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穿过此道,《穆天子传》载:“戊子,至于盐〔运城盐池〕。己丑,天子南登于薄山窴軨(即颠軨坂道、虞坂)之隥,乃宿于虞”。最出名的莫过于伯乐相马和假虞伐虢了。《战国策》记载: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李白在《天马歌》中写道:“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以此自叹。 

盐道从新石器时期,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清朝时有兵丁驻扎,专事维修道路、收取过路费和治安巡逻;民国时虽无专职维护人员,但有当地饥民数十人从事道路修补,靠过路的运输专业户们捐钱捐粮糊口。抗战时期曾有数千川军驻防,1940年前后,日军为发动中条山战役,绕开险峻难行的虞坂盐道,由运城至平陆重新选择路线修筑公路,以便机械化部队运动,这就是现在209国道运城至平陆段的前身。1948年运城解放,解放区政府成立了安邑潞盐运销公司,从东郭盐栈往河南会兴镇转运栈运盐,还是走的虞坂盐道,到茅津渡装船,河对面是会兴渡,过河后人扛和牲口驮到转运栈。当时骡马驮运,一匹骡马驮运二、三百斤。此后,虞坂盐道逐渐弃用。

虞坂巅軨道,东郭镇磨河村山底——虞坂(中条山北麓一段近20里蜿蜒崎岖的长坂坡地)——虞城(中条山上一片宽阔平坦的“平原”即虞原,古虞城、今张店镇所在)——巅軨(巅軨坂,道路险峻,称为軨桥)——圣人涧——茅津渡一线,整体上与今国道209基本相合。

盐湖东郭乡界滩村魁星楼 ,到了界滩村一问,一老者说魁星庙在山上。巷道里夏凉的村民不少,问了两次路,来到村边山下,就望见了山坡上的魁星楼。村边一户人家的女主人给指了上去的路,我便爬上过去。

发现是新建的,似乎只有台基是老的。一层平面方形,二、三、四层六边形,4米多高,我看这叫庙叫楼都不合适,从外形看显然是塔。一层正面砖券洞门入室,内供魁星像。

古建筑文物方面,重修与重建的界限如何划定?文物界似乎无严格的标准。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朝代修建时的建筑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我想重修的话, 建筑形制、结构法式不变, 制作工艺不变, 原构件要保证在70%以上,否则,就大大伤害古建筑的元气和价值。这个标准达不到,就应归入重建。

安邑塔叫“ 太平兴国寺塔 ”,俗称“安邑塔”,位于安邑北街,2013年3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属太平兴国寺禅师之墓塔,建于宋嘉祐8年,为八角形砖塔,塔体四裂,原高86米,13级,现存71米,11级,以现在的高度仍然是全市最高的佛塔。路过安邑,远处就可以看到。

从南面和西面看,都是开裂为两半,所以说是四裂。一直以为是一裂为二,全面看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郭村泰山庙大殿 ,在盐湖上王乡郭村,土围墙,庙内仅存元代大殿,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正殿大门两旁的石雕龙柱,为明代重修之物,柱上雕龙,龙爪抓有人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6年2、3月间汾河流域之行,见到28根类似石柱,李济当时认为这类文化值得详细考察。我在新绛泉掌关帝庙见到了十数根类似的龙柱。

陶朱公墓 在陶村,存碑楼一座,额题“越名臣”,高41米。碑楼系清康熙33年“重修陶朱公墓碑”。碑楼旁有1986年原运城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

范蠡(前536—448年),出生楚宛地三户邑,与宛令 文种 相识、相交,二人不满当时楚国政治,一起投奔越国,辅佐勾践兴越灭吴,成就霸业。范蠡功成身退,化名 鸱夷子皮 ,浮海出齐,父子耕于海畔,兼事渔盐,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不久,范蠡自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间行以去,止于陶(宋国陶丘)。宋乃“天下之中”,范蠡父子耕畜 废居 ,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不久致赀累巨万,自号“陶朱公”。晚年仰慕介子推,思归故里(其先为晋大夫范氏),散其家财,适晋以终,其后裔所居之地称陶村。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尊其为“商圣”。

这里有一个词语“ 废居 ”,废,出卖;居,囤积。谓货物价贱则买进,价贵则卖出,以求厚利。

蔡伦墓, 陕西省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有一座,湖南省耒阳县有一座。陕西洋县是蔡伦的封地,湖南耒阳是蔡伦故里。而盐湖区王范乡王范村也有一座 蔡伦墓 ,蔡伦怎么与王范扯上关系?未予考证。蔡伦发明造纸术,于世界文明功莫大焉。蔡伦是宦官,本地乡间以“蔡伦”为“无后”的隐语,似对蔡伦不敬。

嘉庆元年(1796)立的墓碑, 在王范村村西三叉路口。听说墓冢还有一段距离。 

盐湖上郭镇上郭村西 李母马太君淑德碑楼 ,在村边地里。碑题“例赠修职佐郎荣波李公继配马太君淑德碑”,咸丰9年(1859)立。修职佐郎,正八品或从八品散官。

注意到这个碑座是莲花座而不是龟趺(又名赑屃、霸下),首次见到。

仿木石雕,雕刻精细。

三路里镇三官庙戏台 ,创建于元代以前,梁记板题有: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均有修葺。戏台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歇山复合顶。前有抱厦一间,面宽三间,进深一间,面宽与整体建筑比较略有收缩,使整体建筑平面呈“凸”形。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官”,又称“三元”,即天官、地官、水官,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庙其它建筑被毁,仅存戏台,三官塑像放置在舞台后部。

梁架正中间设垂莲柱一枚,通过戗脊与四角相连,布局新颖。

两边的雕龙石柱

盐池,古代叫什么名

夏、商、周时,史称"戎狄居地"。战国时秦在今盐池县置昫衍县,与乌氏县同为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秦昫衍属北地郡。汉初设县,名昫衍。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