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第1张

  我是一名佛弟子,将下面的这篇文章送给您:

  佛门礼仪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记忆体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演示):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五、出入佛门之礼仪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六、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八、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慧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 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京师西郊,道俗相迎者数十万,人群拥挤,甚至进不了城。当时唐太宗在洛阳,玄奘将带回的经像放在长安弘福寺,就去洛阳向太宗汇报。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见闻写出来,又劝他还俗从政,前一条玄奘答应了,后一条却难从命。玄奘要求译经,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译场。玄奘回长安后,组织了一套包括证义、缀缉、录文、证梵、安字在内的翻译班子,同年五月就开译《大菩萨藏经》,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内专设译经院,玄奘搬入此寺译经。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为了存放经卷,玄奘又要求在寺内另造一塔,即今大雁塔。自永徽至显庆之间,玄奘译出毗昙类经典,晚年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他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正因为这样,持《起信论》为非中国撰述的学者,以玄奘此译为论据。

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疾而在玉华宫逝去,临终前,命僧翻读所译经典名目,又嘱死后不要葬在宫、寺附近,寻个山中清净处埋掉。

玄奘回国后的近二十年内,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等作品,一些表、启、书等则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从玄奘泽籍来看其思想的组织,范围很广,但以瑜伽行派的思想为主。这一系的经典,玄奘译有“一本十支”中的“一本八支”,一本是《瑜伽师地论》(弥勒著),十支是《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此二为世亲著)、《显扬正教论》、《摄大乘论》(此二为无著撰)、《杂集论》(安慧集)、《辨中边论》(弥勒颂,世亲释)、《唯识二十论》(世亲著)、《唯识三十论》(世亲著)、《大庄严论》(弥勒颂,世亲释)和《分别瑜伽论》(弥勒著)。最后两论玄奘未译。《唯识三十论》在印度注释很多,著名者有十家(即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和智月),玄奘依窥基的建议,以护法一家为主,糅译十家,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最能代表玄奘的瑜伽学思想。又译有《解深密经》五卷(此经八品,正宗分之七品全部被《瑜伽师地论》引用)。

玄奘于瑜伽学的代表性观点是三性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说。三性,亦称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在真谛译作分别性、依他性和真实性)。遍计所执自性指“周遍计度”,即普遍地观察和度量,产生虚妄分别,执著虚妄的如梦似幻的现象为实有。依他起自性说明一切现象都依“他”而起,这个“他”,指各种条件,特别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此而知万法为“似有”。圆成实自性指圆满成就万法的真实性体,只要认识到万法依他而起,在此基础上远离遍计妄执,而能体认到圆成实性。

依他起自性中的“他”,归结为种子,这是玄奘所认为的世界的终极原因。种子必须具有产生结果的功能,其来源有二,一是先天具有的,二是新熏的。种子具有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和引自果六种特征。

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起万法,阿赖耶识通过末那识的中介,由六识直接变现外境。阿赖耶识即真谛所译的阿黎耶识,末那即真谛所译的阿陀耶识。

为了说明识体的作用,玄奘又介绍了护法的四分说,即每一识体都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层次。相分是识体的认识对象;见分是识体的自身的认识相分的能力;自证分是能够证知见分的认识能力的功能;证自证分是对自证分的再证知。阿敕耶识的最深层本质可以追溯到这个证自证分。

在修证方面,玄奘认为要通过转依才能得涅盘,得无上觉,转依就是转掉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转得依他起中的圆成实性。

在达到解脱的过程中,须历五个阶段,称唯识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

因明也是印度瑜伽学派的思想内容之一,陈那对之阐发尤多,他著有因明八论,其中的《因明正理门论》,玄奘于贞观二十三年(649)译出,陈那的弟子商羯罗主对此论之释,为此论入门阶梯而作的《因明入正理论》,玄奘则于贞观十九年(645)先行译出。古印度之因明,在其认识论部分立有现量、比量和圣教量,陈那废除了圣教量,留现、比二量,又对比量作进一步的分析。玄奘创造了一个“真唯识量”,是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无遮大会上提出的。他采用宗、因、喻三支的逻辑方法,依照护法的唯识理论而说明境不离识的观点。

小乘经典的组织,玄奘译出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中的“一身五足”。一身是《发智论》(迦多衍尼子著),六足是《识身足论》(提婆设摩著)、《法蕴足论》(大目乾连著)、《品类足论》(世友著)、《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著)、《界身足论》(世友著)和《施设足论》(大迦多衍那著)。《施设足论》没有译出。又译有解释《发智论》的《大毗婆沙论》(题五百罗汉造)二百卷,译有《俱舍论》。

大乘经典的组织,除了译介瑜伽行派一系外,玄奘又译出般若部的《大般若经》,该经十六会,二百七十五分,作为全经主要部分的第一会就有七十九分共四百卷。经中有六会与过去所译的般若类经属同本异译,如第二会原有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合译的《放光般若》二十卷、竺法护译《光赞般若》二十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二十七卷;第四会原有东汉支谶《道行般若》十卷、三国之吴国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六卷、苻秦昙摩蜱和竺佛念合译《摩诃般若钞经》五卷、罗什译《小品般若经》十卷;第九会原有罗什《金刚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一卷。另外六、七、八三会也有旧译本。对于旧译,玄奘都加以重译或改译。

玄奘认为,“佛法大乘,般若为本”(《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所以他对这部经典的翻译尤为重视,而过去所译,都未窥其全貌。玄奘专门在僻静的玉华宫译此巨制,有人曾建议他依照罗什的做法,删繁就简,玄奘全依梵本,不作一点省略。自显庆五年(660)正月一日起译,至龙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译完,这样六百卷的著作规模,使中土学人大吃一惊。

但玄奘更为流行的般若部经典译作则是集《大般若经》中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思想的各品而成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在译完般若部后,玄奘又想译宝积部的《大宝积经》,但只试译了几行,身体不行了。此经后由菩提流支译出。

玄奘还译出中观部经典《广百论本》,以瑜伽思想贯通中观学派。

玄奘还译出大乘戒律方面的经典《菩萨戒本》一卷,此卷是从《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称为《瑜伽戒本》,可知玄奘对戒律的重视。

玄奘还译有密教类经,《不空羂索神咒心经》、《诸佛经陀罗尼经》、《六门陀罗尼经》等。

玄奘于净土则持弥勒净土信仰,愿生兜率天。他在国内时就有此信仰,到天竺后得知无著、世亲都持此愿,更加坚信。临终之前,他默念弥勒佛,并命旁边的人同称:南谟(现译南无)弥勒如来。据说他曾作《赞弥勒四礼文》,载《法苑珠林》卷十六。

1出家比丘有“不受取金银戒”

2《北传杂阿含经》经文如下:

“诸比丘,汝等从今日,须木索木,须草索草,须车索车,须作人索作人。慎勿为己受取金银、种种宝物。”

3 佛虽制定了戒律,只是如今佛法衰微,许多戒律都随时代衰落 ,比如,佛也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但今天过午不食的出家人很少了。寺院受钱也是如此,不过多数正规寺院虽受金钱,但都是用在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目前国家的宗教政策是费用自筹,盖一座寺院要上亿的资金,而钱的来源都是用您和许多人觉得不妥的方法筹集的,还有翻印佛经等费用也很大。绝大多数僧人生活是自律而清苦的,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目前一些佛门高僧,也知道不妥,但也只能当作权宜之计。

2016年的新闻 失传1200的佛经现身南博

今天,记者在南京专物院见到了那部世界上唯一的一部《佛说三十七品经》。

那部经书是用手钞缮在一张纸上的,长度超越2米,宽度仅为20余厘米,字体为隶书,每个字只要指甲盖大小,字数仅只数千。抄经的纸张已残破,经文上借有涂改战补充的小字。据南专保管部主任凌波介绍,那部经是南专前身中心专物院于1942年在甘肃敦煌购得,那时只要一页纸,收藏后才停止拆裱。由于没有更多的记载,因此不知道那部佛经收自何人。

那部经书圆才入选国度级珍密古籍名录,而且是由佛教典籍战敦煌遗书评选组组长、上海师范大年夜教传授圆广锠面名入选的。

圆传授在担任采访时陈述记者,起码从南北晨期间起,那部经书便被以为是得传了。当然南专1978年编写的《一级藏品目录》中挂号那部佛经是北魏期间的,但圆广锠肯定地说:“是东晋期间的——纸张是东晋的白麻纸,字体隶书,写经的标准、界栏等集团气势即是东晋的。全世界5万件敦煌写经我亲眼看过3万卷,北魏期间的写经气势与此差别。”敦煌写经大年夜部份是唐朝的,因此,东晋期间的写经便显得非分格外贵重。

那部经书没有留下任何题记,无从断定抄经者的身份。圆传授说,抄经者多是战尚或居士,那时抄经有两种渠讲,一种是寺庙让写经僧或雇佣人往写经,写好后由寺庙收藏;一种是由写经展雇人写好后,送到寺庙或出售给信徒。

据相识,敦煌藏经洞内所藏文物时候跨度为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初。专家以为,南专的那部佛经,属于敦煌藏经洞内时代最早的那批佛经;根据目提高行的全世界敦煌遗书查询造访,全世界仅此一份《佛说三十七品经》,其文献价值、文物价值战笔墨价值极为贵重。(信息前导发轫:新华日报)

得传1200年佛经现身南专

中国佛教消息网讯 千余年往,那部经书只要目录存世,但其内容无人知晓,曲至旧年底,那部经书才在南专库房内被确认。

望采纳

佛教真言三百首

手捧此书万佛加持   虔心诵百用百灵

传慧法师主编

四川省菩提印经院 恭印

序  言

佛教传进我国二千来年,经书之多,其余宗教难于相比,经文的义理深奥,常人难于理解,真言神咒众多,一般信男信女能念不能用来消灾救苦的人与事多得无比。今天,就将自己近十年来四方讲经,到处云游,应用真言为人治病消灾的近三百三十条真言,整理成册,并把各个真言的应用加以说明,愿天下人有缘见到此书者,增福添寿,使用这些真言广行善事。

尊吾所说,如法修学今身得道正果,龙天护卫,愿天下同道尽成菩提,有志修学者三世罪业消除,翻印流通功德无量。

手捧此书万佛加持。虔心念诵百用百灵。

康王寺住持僧:传慧识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我不能链接给你看,你自己找吧!

新浪博客

找向善世界的微博

如果您要留名,就在末尾说明咯,如果您选择匿名或者不留名,就写:三宝弟子恭印。 记得要用比较好的排版,比较好的纸质哦。好的纸质会让人自然生恭敬心。

记得不要印伪经哦,不然功德就差很多了。

伪经目录网上有,可以查。 一般助印高僧大德的著作,还有原版的佛经,比如乾隆大藏经里面有的。 

温馨提示:

《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被删减了的佛经,严格来说也不能叫佛经。 因为这部经少了几十位佛陀的名号。 

我自己上网对照了其他的五个译本,发现其他译本都有几十位佛陀的名号,唯独《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没有。  佛陀名号的位置,是在佛陀介绍世自在王如来和法藏比丘(法处比丘)之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具体是不是邪知邪见,是不是妄语,您亲自查阅其他译本,对照便知。 一目了然。

某人口口声声说,《汇集本》是最完美的版本,真是睁眼说瞎话。 

求关于佛教在家弟子修持仪规

  我是一名佛弟子,将下面的这篇文章送给您:  佛门礼仪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