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是个好皇帝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唐宣宗是个好皇帝么?,第1张

不错挺好的一个皇帝。 看下文

宣宗原名李怡,后更名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个儿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唐宪宗晚年重用宦官,终为宦官所杀。失去了父皇庇护的李怡,面临着极为凶险的政局。为了避免迫害,他选择了装傻,而且一装就装了近二十年!

在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李怡以光王身份住在唐代亲王聚居的“十六宅”中,他的出名就是因为他傻:他沉默寡言,就是发生了天大的事,他也面无表情;在亲王聚会宴饮的时候,他常常受到捉弄。当然,他对这些全不在意--傻子嘛,哪里有能力在意?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在他病危的时候,让谁继承皇位,就成了宦官们思考的问题。在晚唐,宦官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极强。不久,武宗撒手人寰了,选接班人的重任,再次落到宦官们手上。宦官们非常明白,新天子最好是一个平庸之辈,这样便于控制;如果是个有头脑的帝王,他有自己的主见,是不大会重用宦官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致看好光王李怡--他是个傻子,岂不更好控制?于是,光王登基,更名李忱,是为唐宣宗。

可这一次,宦官们错了!

原来,这个唐宣宗不但不傻,还联盟绝顶。他记忆力惊人,从朝廷大臣到宫廷仆役,他见过一面,就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而且他还勤于政事,整顿吏治,除了上朝,就是读书、召见大臣,分明就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宦官们哪里还能控制得了?他刚登上皇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李德裕贬出朝廷,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宣告结束。同时,他平反了前朝的“冤假错案”,限制宗室和宦官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宦官擅权的局面。后人对唐宣宗的评价是:“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历史上也将唐宣宗统治的时期,称为“宣宗之治”。

唐宣宗李忱(810-859)是宪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母孝明皇后郑氏。始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遗诏立为皇太叔,遂即皇帝位。时年37岁,在位14年(公元847-860年)。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公元846—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初封光王。唐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的身份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十三年,年号大中。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欢读贞观政要,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关系上,宣宗时期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军事胜利之一。宣宗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唐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八月唐宣宗病逝,享年50岁,葬于贞陵(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唐宣宗死后唐懿宗李漼继位。

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833年-873年),郓王,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

导读: 次年正月,已被美色和 折磨得病入膏肓的唐宣宗似乎有所醒悟,宣布再次“放宫人”(《新唐书》),但为时已晚。同年八月,唐宣宗这位被后人称作“小太宗”的皇帝因为滥用 而“疽发于背”(《资治通鉴》),最终一命呜呼,时年50岁。

唐宣宗在位时,越地官员送来一支女乐队,其中一名女子姿色冠代。唐宣宗初见此女,甚是欢喜,一时间缠绵缱绻,宠爱异常,赏赐无数。没过多久,唐宣宗突然变脸,一杯毒酒把她送上了黄泉路。大概是因为事件太小,或涉及宫闱秘事,史官们没有载入正史,而不少笔记、札录却当作花边新闻记了下来。

――越守尝进女乐,有绝色者。上(宣宗)初悦之,数月,锡赉盈积。一旦晨兴,忽不乐曰:“玄宗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乃召美人曰:“应留汝不得。”左右或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命赐G一杯。”(《续贞陵遗事》)

――宣宗时,越守进女乐,有绝色。上初悦之,数日,锡予盈积。忽晨兴不乐,曰:“明皇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召诣前曰:“应留汝不得。”左右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赐G一杯。”(《唐语林》引《续贞陵遗事》)

――唐宣宗时,越守献美人,姿色冠代。上初悦之,忽曰:“明皇以一杨贵妃,天下怨之,我岂敢忘。”召美人,谓曰:“应留汝不得。”左右请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令饮鸩而死。(《绿窗新话》引《续贞陵遗事》)

贞陵,即唐宣宗李忱之陵墓。《续贞陵遗事》为唐人柳所著,该书记载唐宣宗逸事,是唐代一部小说性质的杂史,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多有采用,特别是在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三年”八月《考异》中,就引用了《续贞陵遗事》关于唐宣宗鸩杀越女一事,可见此事不虚。

一个当礼物送来的无辜美女,唐宣宗爱也爱了,睡也睡了,即使突然不想要了,完全可以像他即位之初“出宫女五百人”(《新唐书》)那样把这名女子遣返回乡,或将其冷落不加理睬,为何非要将其置于死地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唐宣宗是一位比较有思想的君主,他对唐朝由盛到衰作过反思,得出美女即祸水的结论。他没有从封建君主自身找原因,却把唐朝败落的罪责推给了杨贵妃,认为杨贵妃是引发“安史之乱”的导火索,而他身边那位越女无异于现实版的杨贵妃。虽然越女既没有祸国,也没有殃民;既不懂政治,也不问政治,可唐宣宗知道自己好色而缺乏自控力,如不以祖先为戒,迟早会被美色迷住,耽误国事,所以对这名越女心存芥蒂。应该说,唐宣宗的头脑还算清醒,在其表层意识中,认为只要及早将身边这位曾让他爱不释手的“女祸”除掉,天下自会太平。

其二,唐代中叶后,国势转衰,执政者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出发,积极倡导儒学,提倡妇女守贞节,唐宣宗亦然。即位后,唐宣宗对前面的穆、敬、文、武四位皇帝全部予以否定,偏偏对武宗的王才人“嘉其节,赠贤妃”(《新唐书》),究其原因,王才人主动要求为唐武宗殉葬,是个难得的节烈女子。对于女子守节一事,唐宣宗也曾专门下过“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新唐书》)的诏令。在这种提倡贞节的大环境下,唐宣宗若将越女遣之出宫,既怕此女再嫁,又怕自己戴了绿帽子,坏了名声,索性将其鸩杀。

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唐宣宗鸩杀越女应该是一种矫饰,一项表演。笔者认为,唐宣宗此举,绝非单纯地担心自己沉溺于声色而误国事,实际上是在通过杀掉绝色美女,向臣民表示他不荒*,不贪色,不受女 惑,如此姿色冠代的美女我都不稀罕,我李忱还留恋别的女子吗?说白了,唐宣宗是利用越女的鲜血和生命来掩饰其贪色的丑名声,以赢得其一心励精图治、不为女色所动的赞誉和口碑。男人好色是天性,唐宣宗忍痛割爱,毒死无辜美女,既说明皇权、男权的极端专制、自私、残忍与狭隘,也说明唐宣宗在情欲问题上的矛盾、困惑与无奈。

事实上,唐宣宗是一个非常贪色荒*的皇帝,这一点从他终生不立皇后、恣意宠幸后宫方面就略见一斑。另外,从唐宣宗生有23个子女,而后人除了知晓其继任者李y和爱女万寿公主为晁美人所出外,竟不知其他儿女生母是谁的史实来看,唐宣宗在私生活方面确实很乱。绝色越女死了,但成千上万个美女还云集后宫,为了享受“性福”生活,唐宣宗不惜服用秘药,纵情床笫,甚至过了不惑之年仍然乐此不疲,锲而不舍,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皇帝”。

,给唐宣宗带来了 ,也给他带来了病痛。为了能够长生,唐宣宗于大中十二年正月召道士轩辕集进京问话,得到的答案就是“彻声色”(《旧唐书》),即结束声色之欢,但唐宣宗并未在意。次年正月,已被美色和 折磨得病入膏肓的唐宣宗似乎有所醒悟,宣布再次“放宫人”(《新唐书》),但为时已晚。同年八月,唐宣宗这位被后人称作“小太宗”的皇帝因为滥用 而“疽发于背”(《资治通鉴》),最终一命呜呼,时年50岁。

本文《你所不知道的帝王》,作者:刘继兴 刘秉光,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黄帝陵就不说了

说说秦陵

大名鼎鼎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二世(胡亥)墓 位于西安市大雁塔东南、西曲江池村南面的半坡上。整个陵园占地20余亩。正南是一座朱门红柱卷棚式三间进深的山门。门额正中高悬一块“秦二世皇帝陵园”的黑色金字大匾。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积约184平方米的大殿内,陈列着“指鹿为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赵高、子婴、阎乐等5个人的彩色立体像,塑造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为土筑,圆形,高5米,直径25米。墓北竖有一块3米多高的石碑,正面阴刻着“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秦庄襄王陵,庄襄王死后,据载:“葬芷阳”。又据记载:“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五里,俗称谓子楚,始皇陵在北,故亦为见子陵。”据考证,芷阳为当时秦国一个县,辖今白鹿原。今西安市韩森寨的大土冢,若认为是秦庄襄王陵,也在芷阳的辖区内。另据笔记史料《隋唐嘉话》载:“望京城东有冢,俗谓吕不韦冢,以其尖上,亦谓之尖冢,咸亨初,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家索食,自言是其冢。”所以,自唐以后,一般以此笔记史料,就称今韩森寨大冢为庄襄王的陵墓。此冢原占地4公顷,今减少为2公顷,高约173米。如今陵周是工业区,还有西安市动物园(原来老的),有路可通陵上。

说说汉陵

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共有十一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处,其余九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阳北原,自西而东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汉陵形式均为覆斗形状,全部用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稳重。汉陵因为其规模宏伟,故称为“山陵”,汉陵均有城垣和祭祀建筑遗迹。

文帝葬在霸陵,在现在西安市的东边。霸陵是个朴素的陵墓,据说是瓦做的,里面也没有什么珠宝玉器,所以很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

阳陵简介:

汉景帝刘启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1990年5月,汉陵考古队在阳陵南区发现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共81座位陪葬墓,现已清理的第6和第8号两坑,虽均遭盗扰,仍出土彩俑彩陶400余件,铜铁兵器、农工工具、衣饰及货币千余件。另从17号坑发掘出土木车数乘和一批随车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为男性裸体,除发、须、眉、眼涂黑外,通体为橙红色彩绘。

据测算,阳陵的陶俑总数可达数万个。伴随出土文物以金属器物为主,有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还有陶井、灶等。

说说唐陵

1、永康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位于咸阳城东北 55 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2、兴宁陵 位于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墓。

3.唐献陵。唐献陵在三原县北20公里徐木乡永和村荆原,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墓葬,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葬于此。献陵墓冢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的功臣、密戚陪葬冢,已发掘的和有墓碑者,计有李风、李神、樊兴等30多座。

4.唐昭陵。唐昭陵位于西安市西北70公里的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仲山上,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九仲山山峦起伏,气势宏伟,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象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唐太宗的陵墓即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建成地下宫室。以地下寝宫为中心,四周围绕墙垣,号称“皇城”,内有献殿、祭坛等建筑。皇城之外的山南部分平原地带约20平方公里的扇形地区,为唐代称作“柏城”的昭陵陵园。陵园内以寝宫为中心,按亲疏远近、地位等级,分布有167座宗亲和臣僚的陪葬墓。另外在皇城祭坛附近还置有阿史那杜尔等十四君长石刻像,以及“昭陵六骏”石刻像。在陵园内各陪葬墓前还有许多碑刻与石像。是一座非常庞大的陵园。今昭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残存的碑刻、建筑材料,以及陪葬墓的发掘资料等,都集中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

5.唐乾陵。唐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大周大圣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梁山海拔1048米,是石灰岩质圆锥石山,山峰有三处:北峰最高为乾陵;南峰较低,分为两座山头,东西对峙,正面各有一土阙,当地称“奶头山”。远望乾陵梁山,恰似美女披发仰卧,头枕东北,脚蹬西南,缥缈秀逸。乾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内城以乾陵为中心,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四面各开一门。城内建有众多建筑。今在内城及其南门(朱雀门)外甬道两侧,残存有石人、石狮、石马、石朱雀、华表,以及“述圣记碑”、“无字碑”和61尊番酋石像等大批陵墓石刻。乾陵外观宏伟,内藏丰富,修建坚固,至今未被盗掘。

6 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之子李弘的陵墓

7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富平县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十三公里。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于公元710年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同年十一月安葬定陵,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定陵是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连系而成,好象一只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陵园为长方形,座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陵前石刻中,现仅存石狮一对(一只腿残),石人五个(二残)。据《旧唐书》、《长安志》、《富平县志》记载:陵区有王妃赵氏、节愍太子重俊、公主宜成、长宁、成安、安定、永寿及驸马王皎等墓十五座(现存数)。

8.唐桥陵。唐睿宗李旦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金炽山,今坡头乡安王村。李旦(公元662年-716年),唐高宗李治子。公元684年至710年在位。始封殷王。桥陵墓地现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石狮、石驼鸟、独角兽、华表各一对。桥陵内合葬、陪葬的还有其皇后、太子、公主和王公大臣等。碑名中有唐玄宗李隆基亲手写的,还有为后世所推崇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9.唐泰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今保南乡敬母寺村。李隆基(公元685~762年),一称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据《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面积2顷,封内38公里,下宫去陵25公里。实测东西长31425米,南北宽1125米。地面文物现存四门石狮6个,华表2个(1残),石人9对,石马5个,立像3尊,独角兽1对及飞马、驼鸟等。这些精美的大型立体石雕,经历了1100多年的风雨浸蚀,到现在大部分尚完好无缺。陵内除玄献杨皇后陪葬墓外,另有内侍高力士墓。高墓碑已残(大历12年,即公元777年立),移至蒲城县文化馆保存。

10.唐建陵。唐建陵是唐代第八个皇帝肃宗李享的陵墓,位于礼泉县东北15公里的武将山上。宝应二年三月(公元763年),葬肃宗于此。整个陵园面积19万多平方米。现在地面尚存大部分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已超出了前代各陵,为唐代石刻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11.唐元陵。唐代宗李豫元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五公里的檀山上。元陵现存园内石刻,仅有一个华表、两对石狮(残)、三对石马(残),体型较小。

12.唐崇陵。唐德宗李适崇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二十公里蒙家沟的嵯峨山南麓。李适(公元742~805年),唐代宗李豫子。代宗时,李适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建元元年至贞元二十一年(公元780~805年)在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朱慈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乾县),后又遭李怀光之乱,逃到汉中,几乎做了亡国之君。嵯峨山古名荆山,是关中名山之一。山的西面为冶谷河,东为清河。山有五峰,秀丽如笔架形,故又名“笔架山”。崇陵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有石人、石马、朱雀、飞马、华表,雕刻形象生动。

13.唐丰陵。唐顺宗李诵丰陵,位于今富平县东北十七公里的雷村金瓮山上。李诵(公元761年~806年),唐德宗李适子。为太子时即与王叔文、王丕等筹划改革政治。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继位,于同年八月被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迫其退位,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次年病死。丰陵地面石刻现存华表一(破裂),石狮一及陪葬墓一座。

14.唐景陵。宪宗李纯景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金炽山。

15.唐光陵。穆宗李恒光陵,位于蒲城县北10公里尧山。

16.唐庄陵。敬宗李湛庄陵,位于三原县北柴窑原上。

17.唐文宗李昂章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公里的西岭乡天乳山上。李昂(公元809~840年),穆宗子,敬宗弟。宝历二年十二月为宦官王守澄等所拥立,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后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富平县志》记载,章陵有陪葬墓一座。现仅存石狮一,石人一,皆残。

18.唐端陵。唐武宗李炎端陵,位于三原县北徐木乡。李炎(公元814~846年),唐穆宗李恒之子。端陵现存四门石狮二对,石马存三个,石人五个,皆残。陪葬墓一座。

19.唐贞陵。唐宣宗李忱贞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三十公里白王乡崔家村仲山之南麓。李忱陵园内无陪葬墓,地面现存华表一对,石飞马一对,石鸵鸟一,石马四(皆残),石人十三。

20.唐简陵。唐懿宗李崔简陵,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上。李崔于乾符元年(公元875年)入葬。陵园地面现存石马一对(残)、小狮三个、大石狮五个、石人三个(残)。

21.唐靖陵。唐僖宗李儇堆土陵,位于乾县东北10公里鸡子堆。

人物生平

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对外关系上,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相关事件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盛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盛世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绚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御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干脆将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来源于佛教中人。虽然一些文人大夫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但也都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会传出唐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传说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时,曾对佛教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引起佛教僧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武宗怀有愤恨之心,到处捏造武宗的坏话,败坏其名声。日本当时有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听到这些事实后,还将其记载到《大唐求法巡礼记》这本书中。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尽,想方设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为光大佛教,这些僧人大造舆论,于是就在他们中传出宣宗出家为僧,并一直和禅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唐宣宗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字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重视人才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

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的无限敬重和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罗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

相关内容进宣宗收复河湟诗

[唐]崔铉

边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凯歌。右地名王争解辫,

远方戎垒尽投戈。烟尘永息三秋戍,瑞气遥清九折河。

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皇叔塔

位于江西宜丰县黄檗山。皇叔即光王李忱,是唐宪宗第13子,曾在黄檗寺随希运学佛。李忱逝世后,在希运墓塔以东40米处,黄檗寺僧建此衣钵塔为纪念。塔为花岗石雕琢叠砌,平面为四方形,底座为双层须弥座,下束腰。每方各刻四佛像。塔身为宝瓶状。

大事年表

公元810年,唐宪宗李纯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拥立李忱即位。

公元848年,李党领袖李德裕被罢免后,流放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食丹药过量而死。

据传光王为僧最初的落脚点是浙江海宁的镇国海昌院,原名庆善寺,俗称北寺,初建于梁。当家方丈齐安原系唐室宗亲落发为僧的,李忱当了一名小沙弥,取法名为琼俊。齐安发觉他举止不平凡,另眼看待,倍见礼遇。宋初推出的《宋高僧传》在《齐安传》里,就记述了两人相遇的事情。宋窦思永《铜僧伽瑞像记》也说,“初,宣宗逃难出奔,落发为比邱,遍参诸方,独器许于盐官和尚。”(转引乾隆《海宁州志》)后来,李忱回长安登基,几次派使来迎齐安,“既登极累诏不起”(明《安国寺忏堂记》),不久,齐安圆寂,李忱十分伤悼,特地写了悼诗,“敕葬安国寺,谥悟空禅师”(乾隆《海宁州志》;),大兴土木,扩充寺院,建造舍利塔,并令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卢简术书写《唐悟空禅师塔碑阴》:“今天子绍开洪基,保定景福,以为生灵遇善本乎”(《安国寺志》)。神乎其神写下了皇帝为报恩禅师的心态和行为。

李忱(唐宣宗,初名怡,810—859年),唐朝皇帝(846—859年)。

生于长安。初为光王。会昌六年(846年),被宦官马元贽等所拥继承侄武宗之位,改明年为大中元年。在位时勤于政事,对内整顿吏治,对外击败吐蕃,史称“大中之治”,他也被称为“小(唐)太宗”。大中十三年(859年),亡于长生药中毒。写有诗《吊白居易》、《幸华严寺》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