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书有关于史记和汉书历代有哪些的版本的介绍
《史记》一书在司马迁死后略有缺佚,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撰了《武帝本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几篇,并补充了武帝后期的若干材料。通行的注本有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另有日本人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
《汉书》问世后,当时就很受重视,“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传》)。但班固在《汉书》中喜用古字古词,古奥难读。早在东汉时就已经有学者为《汉书》标音释义,如服虔、应劭等人都给《汉书》做过注释,东汉时的大学者马融还向班固的妹妹班昭请教过字音字义。魏晋以后,为《汉书》作注的人也有很多。现在人们还经常使用的集大成的《汉书》注,有两种。
一种是唐初颜师古的《汉书注》,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注的成果,加上自己的考证,有集注的性质。《汉书》颜注是现存最早、也是最通行的注本。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也有颜注。
另一家重要的《汉书》注是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吸收了颜师古注之后的六十七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考证翔实。
作为通读了史记的人回答这个问题的话,绝对是可靠的。
从三个方面试着解开了史记的“谱”。
1权威性
先理解司马迁的家人怎么样?
祖先是重黎氏,从帝舜到夏、商、西周,世世代代掌管着天文地理。
周宣王时,重黎氏失去官守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代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的时候,司马离开了周都,到达了晋国。然后开始分散到各地。
司马迁的祖先错在秦国,辅佐秦惠王平定巴蜀。司马的错孙司马溥成是白起的部将,一起参加长平之战,和后白起一起被授予死于杜邮。司马靳的孙司马昌是秦始皇时代担任铸铁器的官员。
后来大秦灭亡后,司马昌的儿子司马无泽是汉市长,司马无泽的儿子司马喜封了五大夫。司马喜之子司马作为汉太史公,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从司马迁家族的历史来说,历史官的祖先周朝跨越了汉朝。即使没有史官的祖先,也可以说是侍奉战国时代的主人公秦国的战略集团,作为证人参加了大秦兴亡的历史。
基于这一点的想法,至少上述时期的历史是确实的。
2精度
如科学实验那样,准确度与采样数据的准确度有关。正确的数据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司马迁是怎么收集资料的?
太史公的任务之一是管理国家的藏书。像老子一样。这是周朝的藏书史。当然,司马迁可以随时查阅必要的历史资料。例如,有人争论陈胜所说的过期令是否正确,其实萧何进入咸阳时,就去宫里取经秦朝丞相和御史所主持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录、户籍文件等文献资料。
太史公也参考了古籍,例如《左传》、《国语》和《尚书》等,左丘明家族也世世代代成为史官,在楚国刚刚开始创造历史,后楚国内开始走上了鲁国的历史。司马迁在选择参考书的时候,可以考虑其正确性。
司马迁文献少,为了考证年代久远的历史,从西到空桐,北过涿鹿,东到海,南渡河和淮河,历访长辈,校对古籍的可信度。
以此为基础,我认为司马迁以当时的条件写的历史有瑕疵,但还是妥当的。
3演义性
司马迁擅长写散文,主要表现在他写的70列传上。仔细一看,和其他古典作品不同,有这样一个故事:赵氏的孤儿和子贡在五国灭吴。第一次看史记的时候,司马迁明明很了解历史,为什么要这样改编呢?
司马迁想腐败后也能完成这么大的作品,有时也可以苦乐。说句题外话,如果他真的要写小说的话,我想四大名著什么也没有。
完成了这样的大作,给华夏子孙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产。正如挽联所说的那样,不要变得坚强。幽愁感愤,信史照天下。我只能‘仰望高山而停,用景色的举止’赞美他,又为什么会指责《史记》的可靠性呢?
我个人认为,真实性大概在70%——80之间。
他本人写史记的态度应该是认真的,但前人在口述历史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失误,这个就很难说了。因为有很多历史问题,到今天依然有争议,比如母系社会,三皇五帝,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过,以及三星堆文明之谜等问题,这些历史也只有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其他史书的权威性还有待考证。华夏文明信史应该是武丁盛世开始,即我们常说的殷墟,而夏朝的二里头文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你说的放羊娃,一看就会觉得其真实性值得怀疑的,这里面很多东西,司马迁本人也没有见过,他也是从一些先秦的史书中知道的。
http://tiebabaiducom/fkz=227787722
这个里面有很多详细的东西。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历史没有正确不正确,只有客观与不客观之说。司马迁的《史记》对今天来说研究封建社会早期以及前秦都有不小的价值。但是历史是人记载的,肯定有一些主观因素,无可厚非。另外《史记》上迄炎黄,毕竟离当时汉武帝前期年代久远,有些事也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另外史记中本身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难以自圆其说。史书这类东西纵然是作者再怎么高尚也很难摆脱历史局限性,这是无可厚非的,正如美国的阿里尔杜兰特说过:“如果试图把人类全部的历史写进几百页的书中,那是很可笑的”。看历史你应该有质疑才能进步,尽信书倒不如无书。因为本人就是一个历史专业的大学生。
点校本,这个不好说,因为你要看是谁校注的,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就是某些编者将书中争议较大的部分按照国内比较公认的看法校注的,当然也有编者出新,按自己赞同的观点来校注,总之这个没有办法给你一个很确切的回答。
作为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我告诉你选书的办法,特别是古籍。最好选择中华书局出版社与古籍出版社,这两个出版社在国内非常权威。比如你要写论文直接可以引用然后标注引《史记》某年中华书局版某传多少页,基本不会错。
我觉得要说最具有争议的应该是《红楼梦》吧。
四大名著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长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小说界的鼻祖了。四大名著是在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上好作品,也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管是每一部作品,从它们的每一段故事、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来说都刻画的非常仔细,非常有特点,而且它们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有着很高的地位,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与喜爱。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四大名著的,四大名著是我们现在给他们的另外称呼,而古人称为“四大奇书”。而且其中当时并未包括《红楼梦》。
四大奇书的转变四大奇书这一称呼最开始是由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叫王世贞提出来的,但那时指的是另外四部分别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 ;而冯梦龙后面也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因此大家都纷纷议论该怎么定义这个四大奇书,最后他们按题材,类型等各方面进行统一,最后都同意了 冯梦龙的观点。因此,《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这四部就被流传。
但是由于《金瓶梅》 的内容描写过于超前,人们不能接受,因此又被列为禁书。而乾隆年间 《红楼梦》的问世,重新组合了新的四大奇书;其在写作上于之比较相像,但比较容易被接受,《红楼梦》因此就逐渐的取代了《金瓶梅》成为了四大奇书之一。
就这样,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我们今日所说的古典长篇小说,归于四大名著。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说的是《史记》这部典籍。
我国古代正史史书,多是按朝代划分,用纪传体记载,后人合称二十四史。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
若将《清史》加入,则为二十五史。其中《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传承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史记》
如果我们能跑到多少光年前的星球,理论上从那里可以看见古代发生的一切。时光也无法倒转,如何确定《史记》所记载的事情就属实呢?
《史记》资料来源
《史记》涵盖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大概2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也是参考大量的古籍,以及实地采风,历时多年才完成了这篇历史巨著。
春秋及以前的内容参考了先秦时期的史书,如《左传》、《国语》等,其中引用颇多。而战国部分则参考了各个国家的史书、《战国策》等。秦汉之际的内容,萧何本就从秦宫里收集了一部分,也有些列传里的内容是从同僚那里打听而来。
春秋及以前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还是比较相信春秋之前的史官,为了能秉笔直书,哪怕是搭上性命也无悔。如齐国大夫崔杼为了掩盖自己弑君的事实,连杀三位齐国史官。当然,他们有的时候为了国君的名誉,会采用避讳的手法,但不是乱写。对《春秋》里出现的一些避讳写法,《左传》基本给予了详细解释。
战国时期而到了战国,那是真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很难说史官还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因为你会发现那时的史书有了变化,下面举例三晋。
例如,《史记赵世家》的大部分内容引自《左传》,但是赵氏孤儿的内容却是大相径庭。那么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用了赵国的史书。赵氏惨案的元凶在《左传》里是*乱的赵武母亲赵庄姬,而《赵世家》里则认为是佞臣屠岸贾。显然,后者让赵世家更体面,而左丘明没有理由故意弯曲事实去损坏一个晋国大夫的名誉。其实,晋襄公以来,惨遭灭门的卿大夫很多,如先氏、狐氏、栾氏等,为何独独赵氏的版本有出入?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魏国的《竹书纪年》。很多人如获至宝,高呼终于可以推翻一些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但是,我想提醒各位的是,它也不过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编写的史书,可靠性有多高?既然赵国史书都在改变,魏国有何不可编排?毕竟三晋分家是周朝以来礼崩乐坏的标志性事件。
除了田氏代齐,其它国家,例如常被人耻笑为南蛮的楚国和西戎的秦国,都没有干出如此出格之事。而《竹书纪年》上重大的发现就是推翻了虞舜的禅让和伊尹的忠诚,先秦这么多史官都不清楚,就魏国的史官对此了如指掌?倒是让人觉得有粉饰三家分晋合乎礼制之嫌。既然舜帝、伊尹都如此,那么赵、魏、韩三分晋室有何不可?
秦汉时期至于秦汉之后,几乎为司马迁亲自编写。不难看出,里面掺杂了个人的感情。其中,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三人的本纪似乎贬大于褒,而有些个人列传,却明显地放大了个人的功绩,如李广等。其中原因,不外乎是司马迁因为担保李陵而受到了难以忍受的腐刑。
考古
《史记》的原始资料来源广泛,单凭太史公一己之力,确实难以分辨其真伪。也许现代考古学能为人们揭开更多事件的真相,因为那些古墓里出土的文物资料,可能比《史记》的参考文献年代更久远。
个人认为文物资料越久远,其可靠性越高。越往后,越容易受到人为的干预。因为礼崩乐坏时代的到来,使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谁能确定那些战国时代出土的竹简所言就一定为真?
结语
如何判断《史记》内事情的真实性?考虑其涵盖的各个时代人为干预史书的可能性,个人认为可以从下述两点出发:
首先,最权威的是现代考古学,而且出土文物的年代越久远越可靠;其次,从《史记》参考文献入手,五帝到商朝之间难以判断,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比较准确,战国时期出现人为干预的痕迹,秦汉之间对人物的评价上掺杂了太史公的个人情感。
本文2023-08-04 13:47: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