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舍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府舍的准确位置图片
1 府舍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简易取穴:仰卧,由腹股沟外侧可摸到动脉搏动,在搏动处找到冲门穴,向上1横指处即是府舍穴。
2 府舍穴穴位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肌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本干。
3 府舍穴的功效作用
类属:为足太阴,足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功效: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作用机制:府舍属脾经,位于小腹,与肝经,阴维脉相交,其健脾疏肝调理气机的作用甚强,可治疗腹部气机不畅所致的疼痛,积聚,疝气,便秘,急性吐泻。
主治:腹痛,疝气,腹满积聚,痞块,吐泻,便秘。
4 府舍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膻中,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以调理脾胃,消积散结,治疗气滞腹满积聚。
2配中脘,足三里,大横,公孙,合谷,以散寒消积,治疗寒积腹痛。
3配大椎,合谷,三阴交,外关,天枢,上巨虚,以清热除湿,治疗湿热霍乱吐泻。
4配归来,关元,天枢,气冲,箕门,以理气行滞,治疗气滞疝气。
5配关元,气海,三阴交,大敦,以补益中气,治疗气虚下陷之阴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诊断 4 治疗措施 5 病原学 6 发病机理 7 流行病学 8 临床表现 附: 1 治疗弯曲菌性肠炎的穴位 1 拼音
wān qǔ jun1 xìng cháng yán
2 概述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是1973年Butzler等自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现,目前已认识其为人类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超过细菌性痢疾,在发展中国家几乎同细菌性痢疾。
3 诊断取新鲜粪便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关显微镜下观察到急速运动的弯曲菌可作出快速诊断。确诊有赖粪便进行培养。
4 治疗措施患者大多自愈,但排菌数月,病后最长排菌达1年。给抗菌药物治疗能迅速控制腹泻,中止排菌。可选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等。对症治疗亦应重视,有脱水者宜予以纠正。
5 病原学空肠弯曲菌属能引起人及动物腹泻。与人类有关的包括空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及小肠弯曲菌,以空肠弯曲菌致病最多。空肠弯曲菌菌体细长,呈弧形、螺旋形或逗点形,革兰阴性,在微氧环境42℃生长良好。
6 发病机理
本菌进入肠道后在含微量氧环境下迅速繁殖,主要侵犯空肠、回肠和结肠,侵袭肠粘膜,造成充血及出血性损伤。近年来观察到有些菌株能产生类似霍乱肠毒素,引起肠腔内液体分泌增加。
7 流行病学世界各地均有发病,而且逐年来有增加趋势。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孟加拉等在幼儿腹泻事检出率高达40%,呈散发或流行。有报道多次由污染的食物、奶品和水源引起的空肠弯曲菌肠炎大型爆发,每次累及数百人,甚至数千人。散发病例以儿童为多。健康带菌率约12%~3%,各地区不一。家畜家禽及鸟粪便中常可分离出空肠弯曲菌,成为传染源。
8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轻症腹泻整形水样便,重症粪便带粘、血、脓,如细菌性痢疾,甚至有血样便。大便每日6~10次,量不多,重症可达20次。国外报道小儿空肠弯曲菌肠炎血便占60%~90%,国内报道占3%~10%,可能由于不同型别菌株致病的原因。病程中可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阑尾炎、胆囊炎或败血症。
治疗弯曲菌性肠炎的穴位 大肠募
俞,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治肠麻痹、便秘、肠炎。天枢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急慢性肠炎。天枢配
天枢俞,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治肠麻痹、便秘、肠炎。天枢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急慢性肠炎。天枢配
长溪俞,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治肠麻痹、便秘、肠炎。天枢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急慢性肠炎。天枢配
谷门俞,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治肠麻痹、便秘、肠炎。天枢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急慢性肠炎。天枢配
循际穴位是中医学特有的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研究和沉淀,穴位养生离我们似乎有点远,但是有几个穴位平常我们自己可以按揉来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人体十大养生穴位之中脘穴。
中脘穴:养胃穴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
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研究进展:
针刺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肠鸣音增加,空肠蠕动增强。
艾灸中脘,见小白鼠的单核巨细胞吞噬机能增强。
胆绞痛: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解除幽门痉挛: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中脘穴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1、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2、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3、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4、关元:其位于脐下三寸处。
5、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扩展资料:
气海穴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很多妇科疾病也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气海穴出克养生保健以外,对于是人体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暖穴道。
经常按摩气海穴能够强壮体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减少患病的可能。父母如果经常给孩子按摩这个位置,能够促进孩子身体更加健康的发育。
-中脘
-天枢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
-气海穴
-关元穴 (人体穴位)
-足三里
1 大横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简易取穴:仰卧,肚脐水平旁开5横指处即是。
2 大横穴穴位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0肋间神经。
3 大横穴功效作用
类属:大横为脾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功效:健脾理气,调肠通腑。
作用:大横属脾经,位于腹部,内应大肠,又与阴维脉相通,故调肠腑之力甚强,可治疗各种邪气影响大肠传导功能的疾患,及脾虚腹胀,运化失职等症;肠腑的寒热,虚实疾患本穴均可治疗。
4 大横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中脘,天枢,合谷,上巨虚,清热利湿,通调肠腑,治疗湿热痢疾,绕脐腹痛等。
2配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神阙,公孙,针刺泻法,灸神阙,关元,治疗寒积腹痛,洞泄,便秘等。
3配大肠俞,支沟,腹结,上巨虚,清热通腑,治疗热结便秘。
4配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健脾和中,治疗脾虚腹痛,泄泻等。
1 针刺天枢作用
天枢属大肠募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喻穴居人身上下枢要之处也。该穴具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扶土化湿之功。用于治疗呕吐,食不下,腹痛,泄泻,痢疾,绕脐痛,腹胀,肠鸣,水肿,月经不调,闭经,产后腹痛,小儿消化不良诸症。
2 天枢如何针刺
取穴:仰卧,脐中点水平外侧,脐旁2寸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向背侧直刺与腹前壁成90°。
进针深度:直刺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10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向同侧腹部扩散。
3 天枢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浅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围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吻合支,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4 天枢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下脘,梁门,璇玑,腹结,梁丘,上巨虚,针刺平补平泻法,消食导滞,治疗食滞胃肠之绕脐痛,腹胀,呕吐,不嗜食。
2配二间,上巨虚,大肠俞,针刺泻法,理肠导滞,治疗积滞内停之腹痛肠鸣,或腹泻,或便秘,或里急后重,下利不爽。
3配风池,合谷,中脘,足三里,阴陵泉,针刺泻法,至阳穴针后加灸,散寒化浊,和胃止泻,治疗寒湿中阻滞脘闷腹痛,肠鸣泄泻。
4配曲池,上巨虚,大肠俞,关元,针刺泻法,针灸兼施,温经散寒,和肠止泻,治疗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不洁食物之腹痛,腹泻。
5配下巨虚,合谷,足三里,公孙,合谷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调肠止泻,治疗脾虚湿盛泄泻。
6配中脘,足三里,肝俞,行间,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健脾止泄,治疗肝郁脾虚泄泻。
7配中脘,足三里,脾俞,关元俞,针刺补法,健脾和胃,益气止泻,治疗脾胃泄泻。
8配肾俞,命门,关元,针刺补法,针灸兼施,温补脾肾,止泻,治疗脾肾阳虚泄泻。
9配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支沟,阳陵泉,针刺泻法,泄热通腑,治疗热结便秘。
10配支沟,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畅气机,治疗气滞之习惯性便秘。
在临床中笔者根据切脉诊断出内脏和经络病变,然后进行取穴治疗了不少晚期癌症。经过总结归类,以最常用的穴位为主,得出了以下的癌症配方。这些配方适用于初学针灸治癌而尚未掌握切脉辨证前使用。在掌握了切脉诊断内脏和经络病变后,要以整体调整经络和内脏病变为主,对这些配方中的穴位还是要考虑的。用这些穴位治疗后,大多数能起到缓解症状、减轻病痛和延长生命的作用,一般可延长3~6个月;个别患者肿块可消失,恢复 健康 。
1、 脑垂体肿瘤
一、主穴:
百会、曲池、足三里、上星、攒竹、阳谷,解溪、中、天枢、气海。
二、配穴:
风池、风府、头维、外瞳子髎、血海、大杼、膈俞、绝骨。
三、症状治疗
1、头疼难忍:①丝竹空;②上星、神庭。
2、头痛面肿:合谷、迎香。
3、头痛眩晕:百会
4、头痛眼痛:①攒竹、头维;②上星。
5、头顶痛:涌泉。
2、 皮肤癌
一、主穴:
肺俞、太渊脾俞、大都解溪、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委中、阴陵泉。
二、配穴:
大肠俞、胃俞、大椎、绝骨、尺泽、膈俞。
3、 癌症常见症状取穴配方
一、腹泻
1、主穴
大肠俞、中脘、足三里、天枢;胃俞、水分、天枢、神阙;足
三里、天枢、止泻穴;长强、足三里。
2、配穴
(1)过敏性结肠炎:足三里、合谷,每日1次,强刺激,留针20分钟,5分钟捻转1次。
神阙、水分、三间;上巨虚、下巨虚。
(2)急性肠炎:足三里、天枢、大肠俞,强刺激。
(3)慢性肠炎:①足三里、中极;②关元、三阴交;③内关、上脘。以上3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中刺激。
(4)寒湿:气海、阴陵泉;天枢、中脘;太冲、神阙、三阴交。
(5)湿热:内庭、上巨虚;下脘、合谷、内庭;脾俞、阴陵泉、公孙。
(6)伤食:胃俞、建里;足三里、上脘。
(7)脾虚:脾俞、太白。
(8)肾虚:肾俞、关元;肾俞、隐白;神阙、中脘;百会、命门、关元。
(9)大便失禁:关元、大肠俞。
3、配用耳针疗法大肠、小肠、交感,中强刺激,慢性可用埋针法。
二、便秘
1、主穴:
支沟、承山、太溪;章门、太白、照海;天枢、石门、下巨虚;
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
2、配穴
(1)热秘:照海、支沟、曲池。
(2)气秘:气海、大敦。
(3)风秘:风府、风门、合谷。
(4)食秘:中脘、足三里、章门
(5)冷秘:关元、三阴交。
(6)虚秘:膈俞、肝俞、脾俞。
三、纳差
1、主穴
上脘、中脘、下脘、梁门、内关、足三里。
2、配穴
(1)心痛食不化:中脘。
(2)胸满不食:肺俞、水分
(3)振寒不食:冲阳。
(4)胃热不食:下巨虚
(5)胃虚:足三里。
6)肾有虚痰:膈俞。
7)胃热:悬钟。
(8)胆虚呕逆:气海。
四、发热
1、主穴
大椎、曲池、合谷;少冲、曲池;曲池、大陵、足三里、复溜;少商、合谷、丰隆;少商、大陵、间使、大稚、涌泉;少商、曲池;十二井穴点刺放血。
2、配穴
(1)表热:外关。
(2)里热:内庭。
(3)阴虚火旺:肾俞、太溪。
(4)气血亏虚:脾俞、足三里。
(5)肝经郁热:肝俞、太冲。
(6)瘀血内结:膈俞、血海。
(7)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
(8)有汗:复溜。
(9)细菌性痢疾:足三里、三阴交、天枢、气海;内关。
(10)肺炎:少商、尺泽。
(11)小儿发热:3岁以内用少商、合谷;3岁以上用合谷、曲池;少商放血,合谷、曲池强刺激。2岁以内不留针,2岁以上留针5~15分钟,每日1~2次。
五、失眠
1、主穴
神门、三阴交、安眠;神门、足三里、太渊、三阴交;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阳陵泉、三阴交;神门、心俞、足跟穴,睡前1小时针刺;百会,睡前艾灸10~15分钟。
2、配穴
1)心脾亏虚:心俞、脾俞。
2)心肾不交:肾俞、太溪。
3)肝火旺:肝俞、太冲。
(4)脾胃不和:中脘、足三里。
3、配用耳针疗法:皮质下、交感、心、肾、脾、内分泌、神门,每次选2~3处,中刺激,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也可皮内埋掀针5~7天,每次取1侧,睡前按压针处,以加强刺激。
府舍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府舍的准确位置图片
本文2023-10-08 18:04: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