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鬼烧药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千金》卷九 21 杀鬼烧药方的别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杀鬼烧药方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杀鬼烧药方 1 拼音
shā guǐ shāo yào fāng
2 《千金》卷九 21 杀鬼烧药方的别名杀鬼雄黄丸
22 组成雄黄1斤,丹砂1斤,雌黄1斤,羚羊角(羖羊角亦得)3两,芜荑3两,虎骨3两,鬼臼3两,鬼箭羽3两,野丈人3两,石长生3两,(豕段??)猪屎3两,马悬蹄3两,青羊脂8两,菖蒲8两,白术8两,蜜蜡8斤。
23 功效辟瘟气。
24 主治妇人与鬼交通。
25 杀鬼烧药方的用法用量
朝暮及夜中,户前微火烧之。
26 制备方法上为末,以蜜蜡和为丸,如弹许大。
27 附注杀鬼雄黄丸(《圣惠》卷七十)。《医钞类编》有桃奴,无石长生。
古籍中的杀鬼烧药方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一时气门]时气令不相染易辟瘟病常用。芎白芷本上研下筛。纳和米粉粉身。杀鬼烧药方(出千金方)辟瘟气。雄黄(一斤)丹砂(一斤)
《本草便读》:[昆虫部昆虫类]蟾酥。故取嚏药中用之。此药止可外用。散痈疽。消疔毒。杀虫疮。却有功效耳。○蟾皮辛甘凉。有小毒。行皮达肺
《本草求真》:[上编卷三散剂]温散为调治。(虞雍公允文感暑下痢。连月不瘥。忆壁间有药方。其辞云。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
《幼幼新书》:[卷第六]虫胞第九六升煮取三升,渍布疮上,日数遍。安师传治小儿虫胞药方。百部雄黄黄柏上三味等分为末,油调涂疮上。《幼幼
《外科大成》:[卷四不分部位小疵]无名肿毒中医通过脉诊开方的依据是通过观察和判断脉搏的变化,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方。中医理论认为,脉搏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反映,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规律和节律等指标,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病情和预后等情况。
关于脉诊的知识,以下是一些中医学术专业书籍的推荐:
1《中医脉学》(丁香医生图书馆):这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及脉象的分类和诊断方法等。
2《脉诊学》(王英杰、丁奎生著):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方法、技巧和应用,包括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的解剖生理、脉象的分类和诊断等内容。
3《中医脉诊实用指南》(杨正平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脉诊的实践应用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判断脉象、如何与病情相结合、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强的中医学术专业书籍。
4《脉诊诊断学》(熊剑平著):这本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脉诊的诊断思路和方法,包括脉诊的诊断价值、脉象的分类和诊断、不同病症的脉象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总的来说,这些书籍都是较为专业和系统的中医脉诊学术专业书籍,可以帮助对脉诊有兴趣的人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整部《红楼梦》中,涉及的单纯药物就有二十多味: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冰片、房香、紫
苏、桔梗、防风、荆齐、积实、麻黄、石膏、钩藤、获荟、千年松根获菩胆、地黄、当归、黄花、牛黄、朱砂、黄洒、山羊血、人参、人形带叶参、上等人参、龟大何首乌、珍珠、古坟珍珠、头胎紫河车。
《红楼梦》中涉及的方剂有二十多个:如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荣九(出自《和剂局方》)、气血双补的八珍九(出e6正体类要》)、补阴的左归丸(出自《只岳全书》)、补阳的右归九(出自《只岳全书》)、滋养安神的天五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祛暑解表的香善饮(出自《和剂局方》)、用于疗疮发背的拇花点舌丹(《王洪绪方》)、调和肝脾的黑退遥散(出自《医略六书一女科指要》)、六味地黄九(出自《医级》)、活络丹(现通称为小活络丹《圣济总录》)、凉性开窍的至宝丹(出自《和剂局方》)、温性开窍的紫金锭(又名太乙玉枢丹)、十香还魂丹、延年神验万全丹、归肺固金汤、八珍益母九、调经养荣九、催生保命丹、黎洞丸、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上方秘制)、四神散(则由牛黄、珍珠、冰片、朱砂组成)。
《红楼梦》书中还提到西药,一是宝钗生病时用过西药,一是晴更生病时用西药依弗哪外贴太阳穴处来治疗头痛以及用鼻烟来治疗感冒风寒鼻塞不通。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传教土进入中国,也把西洋医学和西药带人中国,在朝廷和达富贵人中,就有人使用西洋药物来治疗疾病。《红楼梦》中,虽然只有两处讲到西洋药物,但我们可以看到西医和西药慢慢被百姓所接受。按陈邦贤所著的《中国医学史》记载的西洋医学的输入中,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医院就有37所,几乎各省都有,大都是教会所设。
用方不识方,服药不知药,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名方!
《薯蓣丸》—— 被玩坏的“补虚第一方”!!
在各种专家学者的吹捧下,在各种自以为体虚之人的信服下。“薯蓣丸”---补虚第一神方。横空出世了。然而,我们都不是张仲景,如此复杂的组方,没有任何人可以用“自以为”高深的知识去解读。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了解自己身体情况下随意服食。但是,不知为何,“薯蓣丸”就是这样的被“滥用”了。。。。
《金匮要略》
薯蓣(三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大枣(百枚,为膏)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人参(七分) 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防风(六分)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医宗金鉴》
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虽,滋诸枯搞,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提到薯蓣丸,就不得不提台湾的“JT叔叔”。他把“薯蓣丸”定义为,经常感冒的人就应该吃的药。还有很多其他的“专家”也把薯蓣丸说成补中有通,通中有补,气血阴阳平调,久服无寒热缺陷等等。导致很多对中医不了解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就去买“薯蓣丸”来吃。我曾经也是其中一个,我带动全家人做了1000丸,分给各个“身体虚弱”的亲戚来吃。结果现在还有900个在冰箱里。。。。。。。。
首先,我要说,JT叔叔作为一个“讲师”,不可避免的有卖弄知识的情况,把其中每个药的药性讲的很“华丽”,把组方如何精到也描写的很“神奇”。乍一听肯定佩服的五体投地,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却跟“真相”相去甚远。对于现在经常在听各种“专家”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切勿沉迷,而导致滥用经方而伤身。《伤寒论》这种“上古神兵”,如果你驾驭不了他,很容易“擦枪走火”。
啰嗦了一些,也并无贬低之意。“JT”的庄子讲的还是蛮有意思的,中医嘛,可以乱听,但不可以乱学乱用。包括我blabla的这些文章一样。
陈修园: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
接着说“薯蓣丸”。出现在《金匮》的血痹虚劳篇。原文“虚劳诸不足”。虚劳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古代的“虚劳”肯定不是胖子。胖子叫做“尊荣人”。虚劳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什么地方都虚,干干瘦瘦的,虚弱,酸软,无力,干枯,瘦弱。这是使用薯蓣丸的先决条件。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
再来看“风气百疾”,感冒分为伤寒,伤风,伤温,伤湿等等,除非身体特别虚弱的老人,孕妇,会经常在体内积累一些风气。否则,一般人是不会的,大部分的感冒都可以自然痊愈,现在一般人不会虚弱到那种程度。除非你感冒时还在吹风扇空调什么的作死。
所以,第二个使用薯蓣丸的条件,就是真的有风邪残留于身体经络。而且牵连难愈。再结合前面的,就是说一个特别的瘦弱,干干瘪瘪,行动无力,又经常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但是又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饮食特别短少,运化无力。这种人,才可以吃薯蓣丸。
张志聪:虚劳诸不足者,荣卫气血,肌肉筋骨皆虚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薯蓣丸实际的药性。主药“山药,红枣,甘草”,一派甘甜滋养脾胃之药,其实看到这三味主药就知道,此人的脾胃早已干枯劳损,无津液滋养,再看其中的“生地,白芍,阿胶,麦冬,杏仁,人参”也全部都是滋阴以养全身水液之药。也代表此人全身上下都是干枯瘦弱,外加“防风,柴胡,桔梗,桂枝,豆卷,川芎”全部都是升提而散解风气之药。
那么如此分类以后就很明显了,滋养全身之水液,使脾胃得以濡养,使气血可以更生。再用升提散解之药,使下陷之气可以恢复本位,助邪达外。简而言之,就是“滋阴,提气,散邪”
至于其他药味,皆为补助此三类药物而辅助也。白术,酒曲,茯苓,干姜,再加酒服,使脾胃可以运化药力。从此也可以看出薯蓣丸的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真的什么都吃不下,也什么都消化不了。才必须用如此小剂量的丸剂,再加入如此多的辅助之品来使药味可以运化。每次我想到如“薯蓣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无不慨叹仲景用方之细心谨慎。奈何后世将此神方扭曲歪解。泛泛而用。医心何存。。。。。
如果按现代医学来说,什么人适合服用薯蓣丸呢?比如手术后营养不良,经常感冒。孕妇产后虚弱。长期节食减肥的妹子。长期营养不良,怎么吃都不胖,又十分无力的人。大概这几类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再结合辩证。才可以试服薯蓣丸。
干枯瘦弱,酸软无力为“虚劳人”
肥胖软嫩,疲劳乏力为“尊荣人”
虚劳≠亚健康虚劳≠脾胃差
所以可以说,现代人没多少人适合吃薯蓣丸。或许有些人吃了薯蓣丸觉得有点效果,有点改善。但是却察觉不到副作用,长期服食,甚为不妥。
这是几个反面教材,使用薯蓣丸最大的禁忌,就是“痰”。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痰湿”“湿热”。从薯蓣丸的药味上看,因为是治疗干枯瘦弱的阴虚人,所以用大枣,山药,甘草,再加上酒,白术,神曲,几乎就等同于一大块蜜糖吃下去。上火,舌苔等问题就会出现了。这也是乱服薯蓣丸最大的伤害。因为剂量很小,所以初期感觉不到。但是等感觉到的时候,问题已经很难解决了。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肾虚之人,不可吃。因为这里太多的提气药。肾气虚弱的人,再长期服食提气之药,会引动肾气外泄,类似补中益气,等提升之类的药,都禁忌如此。
所以,脾胃不好,身体虚弱,应该从多方面辩证用药。不可盲目。薯蓣丸只适合长期瘦弱干枯之人,阴虚血燥,脾胃无气血滋养所以无法饮食消化的人。不可不知。
如果真的对中医有兴趣,不妨研读古籍,求知真相。切莫听信某些“专家”一家之词。即使读古书都要博众家所长,方可不失偏颇。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维护身体健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年编撰的《本草纲目》,记载有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良师益友。但由于篇幅巨大,文字古奥,检索不便而未能很好普及,至使许多如鼓应桴之效的良方沉睡于古籍之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鉴于此,为更好地发掘祖国医学遗产,进一步普及《本草纲目》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为当今人们的健康服务,我们特编写了《本草纲目养生药方精选》一书。
金冷法,国之精粹,乃男之首法矣。
以金为法之表。金之义取其坚固。金,矢之镞也。《易经·蒙》以阳刚比金夫。金冷法俗称之为金枪不倒法。
以冷为法之道。尝古人辰戌(辰时:7~11点、戌时:19~21点,指早晚。)以冷汤浸阴囊阴茎,以为固本强基,更达金枪不倒。法可以已朘气宛闭。(朘气,赤子阳也,指男性生殖器功能。宛闭,通郁精道闭塞,指前列腺患疾。)法以低温,并之汤中气、味、性,以皮透之。
方:*羊藿、菟丝子、蛇床子、丁香、薄荷等。
这是《经书》对“金冷法”的记载,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
金冷法的"金"是效果的描述。金取其坚固之义。金也代表箭头,"金,矢之镞也。"《易经·蒙》把刚强的男人比做"金夫"。故有人把"金冷法"形象解释为"金枪不倒法"。
金冷法的"冷"是过程的描述。古人提出每天早晚用冰冷的药液浸泡阴囊与阴茎,达到固本强基,金枪不倒的目的,有资料表明其对改善性功能和前列腺增生很有裨益。它的核心是低温,同时充分利用浴中药的气、味、性的的皮透作用直接进入睾丸和前列腺等副腺体,因此效果、作用显著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
杀鬼烧药方简介
本文2023-10-08 18:15: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