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僧寒山隐居的地方?
诗僧寒山隐居在天台后岸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寓居浙东天台山。唐代著名诗僧。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
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1]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概述来源:[2])
本名
寒山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长安(今陕西西安)
主要作品
《杳杳寒山道》
人物生平
人物简介
寒山作为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者的推崇。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诗就在日本一版再版,并且有十多位学者对其诗作了大量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1862—1922年)曾根据寒山诗集前闾丘胤的序言,写了名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据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病等。 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 菊花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其中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毒散火,甘苦微寒,清热解毒,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药效也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微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现代医学也研究证实,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也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菊花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也具有一定的松弛神经、舒缓头痛的功效。中医多用以主治目赤、咽喉肿疼、耳鸣、风热感冒、头疼、高血压、疮疗毒等病症。若长期食用,还有“利血气、轻身、延年”的功效。 菊花茶: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菊花常被人们沏茶来喝。从中医药性理论来看,菊花沏茶尤其适合上班族多喝,因为菊花对防干眼很有效。《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菊花“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菊花“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现代药理分析表明,菊花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是维护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质。 菊花茶能让人头脑清醒、双目明亮,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经常觉得眼睛干涩的人,尤其是常使用电脑的人,多喝些菊花茶很有好处。眼睛近视的人更是经常感到眼睛干涩,常喝菊花茶能改善眼睛的不舒服,对治疗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有很好的疗效。 睡前喝太多的水,第二天早晨起床眼睛就会浮肿得像熊猫一样,民间有一方法:用棉花沾上菊花茶的茶汁,涂在眼睛四周,很快就能消除这种浮肿现象。此外平常还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退,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帮助。 菊花茶中加入枸杞泡出来的茶就是有名的“菊杞茶”,因其两种都是中药护眼的药材,尤其适宜学生彻夜温习功课出现眼睛疲劳后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菊花性凉,虚寒体质,平时怕冷,易手脚发凉的人不宜经常饮用。 注意事项 饮用菊花茶注意事项 人们常饮的菊花茶,虽然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但对中医所指的阳虚体质就不太合适。其实,花茶偶尔饮饮无妨,但几乎所有的花茶,都不能长期大量随意饮用,应根据人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 不过,味苦的野菊花最好不要饮用。有过敏体质的人如果想喝菊花茶,应先泡一两朵试试,如果没问题再多泡,但也不应过量饮用。此外,由于菊花性凉,体虚、脾虚、胃寒病者,容易腹泻者不要喝。一般情况下,菊花茶最适合头昏、目赤肿痛、嗓子疼、肝火旺以及血压高的人喝。 孕妇饮用菊花茶对身体有影响吗? 菊花是清肝明目的,喝点也对眼睛好的。要是美容的话可以喝点绿茶,菊花茶属于寒凉性食物应该忌口的。 但是如果你是孕妇就不能喝了,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而咖啡因有兴奋作用,饮用过多则会刺激胎动增加,甚至危害胎儿的生长发育。此外,茶叶中还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可与孕妇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成一种不能被体内吸收的复合物。 菊花茶属于寒凉性食物应该忌口的。 哪些人不宜喝菊花茶 菊花为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菊花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衰老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尤为显著,对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具有辅助防治作用,因而备受中老年朋友的青睐。 菊花茶虽然有如此多的好处,但也并非人人皆宜。这是因为菊花性微寒,比较适合于阴虚阳亢或实热体质的人服用,《本草汇言》认为菊花对于“气虚胃寒,食少泻泄之人,宜少用之”。现代研究也发现,极少数人长期大量饮用菊花茶会出现食欲减退、腹疼腹泻、咽喉疼痛加重等症状。所以,在饮用菊花茶时必须因人而异。平素怕冷、手脚发凉、脾胃虚弱等虚寒体质者最好和菊花茶保持适度的距离。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已有服用菊花导致过敏的报道,因此,过敏体质者一定要格外注意,饮本品时一旦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服,必要时及时就诊。
1、清肝明目
菊花属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据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2、治风热感冒
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病等。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
3、降血压、抗癌
现代医学也研究证实,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
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也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菊花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也具有一定的松弛神经、舒缓头痛的功效。
扩展资料:
不宜喝菊花茶的人群:
1、孕妇
菊花茶性寒、味甘,有极好的祛除火气之效,但孕妇自身免疫力低下、脾胃较为虚弱,食用菊花茶容易刺激肠胃,引起肚疼腹泻等症状,不利于胎儿的健康成长。
2、过敏体质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对菊花茶过敏,如果喝了菊花茶就会引起皮肤红肿、红疹等过敏现象。所以那些过敏体质的人喝菊花茶反而会有副作用,对自己的健康不利。
3、寒性体质者
寒性体质者畏寒怕冷、身体孱弱、脾胃虚弱、免疫力低下,即使夏季也会有手脚冰凉、腹泻肠胃不适等症状,菊花茶性寒,只会加重其症状,对健康不利。
人民网-菊花茶清肝明目 五类人不宜喝
寒山、拾得,又称“和合二仙”,分别为任县双蓬头村和留垒村人。这两个村位于任县东南部与平乡县、南和县交界的留垒河畔。当地人说,寒山原名韩山,拾得原名石德。双蓬头村的韩姓人家说寒山是其先祖,留垒村古时有石姓人家,现已无存。但留垒村有自古留传下来的民谣“石家碾子,石家磨,石家井水真好喝”。石家井早已干涸,但原井尚存,现位于一农民宅内,留垒人称其为“拾得井”,又称“神仙井”。
寒山、拾得出生在这两个村庄,似非偶然。在民间广泛流传有这样的说法:四十里直道出皇上,二十里直道出娘娘,三里直河出神仙。说来也奇,从邯郸方向一路蜿蜒北行的留垒河,到了双蓬头和留垒这两个村庄之间,竟出现了一段长达三里的直河。站在双蓬头村东的河桥上向北望去,只见与留垒村西的河桥遥遥相对,两桥之间的这段三里长的河道笔直。这种现象在众多河流中并不多见。被称为“和合二仙”,寒山、拾得出生在这里似乎应验了民间的说法。
在当地还有不少关于寒山、拾得的民间传说:寒山与拾得自小亲如手足,常常共同拾柴割草,但他们到地里并不干活,只是嬉戏玩耍,但等回家之时,便有旋风聚来柴草,使筐中柴草自满。这个故事常常被后来的孩子们在割草拾柴时说起,对二人有如此神通羡慕不已。双蓬头村西三里处原有一棵参天古杨树,传说寒山、拾得曾由此树登天。一天寒山、拾得忽然心血来潮,嚷嚷说在人间玩腻了,要到天上去看看,见到一位在附近犁地的老农,便问他从哪里可到天上去,老农见两个小孩说话怪怪的,便心不在焉地随意指了一下旁边的大杨树说:从那里能上天。二人果然顺着大杨树爬到了天上。听过去赶马车的人说:出了任县城东关即可隐隐见到大杨树的树冠。
有关寒山与拾得的故事,还有“京城卖黄土”、“江南打短工”等等。
在双蓬头与留垒,与寒山、拾得有关的纪念性建筑物与遗迹有天台寺、仙里桥、和合桥、神仙小道和双蓬头村。双蓬头村本来因地势而得名为双凤头村,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至今还能说出凤头、凤尾、凤翅、凤嗉所在的位置。为了纪念寒山与拾得,取其二人“蓬头笑面”、“蓬头跣足”之意,将村名改为“双蓬头”,但千百年来,村里人仍习惯将村名称作“双凤头”。
寒、拾二人在壮年时离家出去,寒山隐居于浙江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子”,并终老于天台山。家乡人在村东建造了天台寺,纪念这位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国内天台寺有多处,惟独双蓬头的天台寺是为纪念寒、拾二人所建,寺内建有专为供奉寒、拾二人的“和合殿”,这在当时为世上佛寺里所独有,比苏州寒山寺的“寒拾殿”要早数百年。天台寺曾数度被毁,又多次重建。前几年,由僧人和信众筹资在原址重建了天台寺大雄宝殿,由于资金短缺,天台寺的标志性建筑“和合殿”和其他殿宇未能如愿建造。老人们回忆说,和合殿原为二层砖木结构,“和合二仙”的塑像为童子形象,二人相拥而笑,十分吉祥喜庆。天台寺虽为新建,但只有大雄宝殿和数间低矮的僧房子孤零零地矗立于原野之上,殿前的院落种有庄稼,使寺庙显得有些败落。天台寺前的道路旁,有断碑一通,为乾隆四十六年重修天台寺时所立。碑文由翰林学士麒薰沐所撰书。其中有赞扬“和合二仙”的文字说:“余尝考其轶事,见夫皎皎之节勒诸贞珉,呵呵之声著于诗章,其高风信不易攀矣。独异其跣足蓬头,相顾而笑,忽而见真于斯,忽而脱形于斯……其傲岸自异,不欲与众僧为伍耶。仰金仙之化身,忽隐忽现,如俗所谓普度世人耶,果尔则和合一殿,诚堪与诸殿并峙……”天台寺原有重要碑刻四块,其余三块石碑在文革中被作为石料拉走修了水利工程,因而使许多珍贵史料被埋入地下。
寒、拾自幼时即志趣相投,形影相随,昼则共同读书或共同务农,夜则各自归家,日长天久,他们两人在双蓬头与留垒两村间走出了一条田间小路,世人便称这条田间路为“神仙小道”。
县志上记载,留垒河双蓬头村头的桥名为“仙里桥”,留垒村头的桥名为“和合桥”。历经沧桑,原为砖木结构的两座桥已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但桥名始终未变。
寒山、拾得二人逆境中蓬头笑面的处世态度,时时帮人救急解难的助人精神,及其在诗歌中反映哲学思想,在当时即被世人所称道。唐宋以来,民间即称之为“和合仙”,亦称之为喜神,并受到佛、道、儒三家的追捧,僧称其为“圣”,道称其为“仙”,儒称其为“隐逸贤人”。至清代,一贯崇信喇嘛教的满清皇帝,也对寒山、拾得推崇有加。雍正年间,清世宗皇帝胤禛分别敕封寒山、拾得为“和仙”、“合仙”,统称为“和合二仙”。寒山作为诗人在海外有重大影响,其声誉甚至在李白、杜甫之上。《寒山子诗集》早已传到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日本的诗歌体俳句就是受到寒山诗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日本人还著有《寒山、拾得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兴起的嬉皮士热潮,就是受到寒山蓬头跣足、放浪形骸形象的启发,并奉寒山为精神偶像。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又一次形成了寒山子研究热,至今方兴未艾。寒山、拾得二人所形成的“和合”思想代表了世上的和谐、和睦、和亲、和顺观念,因而倡导“和合”思想,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那夜秋风惨淡,露粒微凉,寒空中只一轮孤月,清辉溶溶,尽数倾泻于洞庭水波之上。谢清昼与友人于湖亭之中共赏夜色,抚栏叹息,随口吟成一首五律:
“洞庭孤月在,秋色望无边。
寒露积衰草,寒螀鸣古田。
茫茫区中想,寂寂尘外缘。
从此悟浮世,胡为伤暮年。”
友人劝道:“谢兄青年才俊,实在无须作此颓丧之语。”
夜色渐深,清寒透幕,谢清昼却愈发清醒,思及二十余年来世事流转,徒留怅惘而已。
生于盛唐,满眼皆是慷慨气象,谢清昼少年离家,同当时诸多志气高昂的游子般游尽山水,行色匆匆却心系长安。
彼时家业充实,他裘马轻狂,意气风发,曾得意赋诗:“ 我祖文章有盛名,千载海内重嘉声。世业相承及我身,风流自谓过时人。 ”
诗才虽未成熟,于一众士子中亦显得耀目,加之谢灵运十世孙的身份,一时间颇得众人赏识。
然而家道中落锁住了他匆忙的脚步。满眼繁华殆如云烟,几年来的奔波经营也如沙石入海,虽激起几许浪花,最终杳无踪迹。尘世苍茫却无他一方立足之地,纵是寻得,他日也必会散个干净,一如今日败落的谢家。若终将逝去,又何必枉然追寻?
洞庭湖上小月偏西,远山寒寺疏钟,晨光中白露泠泠,他举目远眺,神色微茫,俄而舒气长叹:“念及韶华短暂,人生如梦,只耽于碌碌尘世,不得随心自主,细想来无甚意趣。”
友人只当是他心情沮丧的嗟叹之语,却不想几日后,谢清昼辞郑重相辞,此后五十余载,再未将目光投向长安。
他南下吴越,归湖州故里,于白苹洲上建草堂。从此绝意仕进,隐于汀州之上,只与三两友人交游唱和。
所谓静则灵,灵则慧。早年他醉心诗书,常作诗文,然较之于先祖谢灵运的山水诗总少一丝韵味。
直至隐居湖州,日日与疏林幽涧为伴,闲时饮茶为乐,或静坐参禅悟道,再有江南山容水色的浸染,“自然”二字水到渠成。
虽隐于山野,他却与消极出世之人不甚相同,他并非无可奈何的逃离,而是被谢家血脉中的山水情愫牵绊。
那一抹淡然山水色终于变得明艳,鲜丽清新如初发芙蓉,清幽闲逸,大有谢灵运遗风。
担风袖月,访苍松怪石,听野猿老鹤。餐风饮露,如古之高士;卷舒自然,若横空云影。 如此潇洒自如的岁月他舍了仕途去换,得来不易,自然更加珍惜。
广德元年,浙江爆发袁晁起义,起义军聚众二十万余,连陷浙东州县,湖州也在其中。长达一年的变乱中,他家财尽抛,亲故离散,起义军被完全镇压时,谢清昼已是孑然一身。
回到草堂那日春晖融融,洲上草木初长,白苹繁盛如初,故人却已悉数离去,再无人伴他“汀洲采白苹”。
生命萌发的新绿填满视野,他终于潸然泪下,却又悲极生乐,仰天大笑。回想当年洞庭湖上兀自感慨人生如梦,竟一语成谶。他避得了俗世,却避不开命运。
不久谢清昼便自湖州前往杭州天竺寺修习佛法,两年后于守真大师坛下正式受戒,法名皎然。离乱中他曾作禅诗《水月》:
“夜夜池上观,禅心坐月边。
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
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园。”
那时他已年过半百,方知天命。人世间的兜兜转转,不过是一“空”字而已。却有多少人,以假为真,以虚为实,难以释怀。他此后便如皎皎白月光,无牵无挂,再不会陷于命途泥沼。
皎然出家后定居苕溪草堂,终日宾客往来热闹非凡,再不复白苹洲上的清幽寂寥。
大历后期,浙西湖州联唱诗会盛极一时,皎然与时任刺史颜真卿交好,收到邀请后欣然赴会。他手执念珠,白衣胜雪,缓步踱进内堂,满座人声喧嚷瞬间归于沉寂。
他们记忆中的谢公子孤高清冷,如今他出世为僧,不居山寺伴黄卷青灯,却一反当日的离群索居,泛游于世俗繁华场,着实令人费解。
皎然却不以为意,仍与颜公谈笑风生,席间觥筹交错,有美人歌舞助兴,皎然举杯吟诗:“君有美人当禅伴,于中不废学无生。”
他既不愿被世俗所缚,又怎会被出世牵绊?只要心中有佛,诗酒酬唱又如何?美人亦可相伴。
大唐的诗人们极有雅量,对离经叛道的行径总愿一笑报之。 何况皎然早以诗文名播江南,有魏晋名士之诗才风骨,亦有其自然放达,时人谓之“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之后颜真卿每每相邀,他亦闲时必到,到时必不吝笔墨,联句赋诗,尽兴而归。在以诗会为中心的数次集会上,皎然结交诸多诗友,上至雅好诗词的官场中人,下至诗人游僧,范围遍及吴越之地,往来交游不论身份俗务,只谈风月禅趣。
后来集会诗作由皎然主笔,编为《吴兴集》传世。千年时光已逝,时间早已沧海桑田,翻开古旧泛黄的书页,诗会盛景依稀可见。席间最灼目的风景,是他的半旧缁衣,皎如月光。
他曾感慨“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借酒浇愁只会愁上加愁,唯茶乃清高之物,饮之可涤昏清神,明目静心。陶公寄隐逸之意于菊,他自寄于清茶。如此恋茶成痴,最幸莫过于茫茫人世中遇见另一痴子。
茶祖陆羽流落湖州避难期间,与皎然在联唱诗会上相遇。一长一幼,一僧一俗,却同样痴醉于茶,遂为“缁素忘年之交”。皎然邀陆羽同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二人常漫步于苍林幽径,吟诗唱和,谈古论今,归来携一壶清泉煮茶品茗,谈笑相与。
不久陆羽移至苕溪之畔,结庐定居,潜心研究茶学,皎然仍时常探望。若遇友人前往茶山未归,他留诗即返,一如魏晋名士兴尽而归的任诞。后来陆羽前往江苏、湖南游历,皎然慨然相送。那时他已年过古稀,暮年别离,纵然已是方外之人,终不免伤怀。
送别友人之后,皎然于苕溪草堂发奋著书。半生荣华羁绊,半生寒素放纵,人世间的种种,他看的明白却也厌倦。然有幸出世与入世来去自如,与诸多诗人高士结为挚友,关乎诗文,他还是有了牵绊。
清茶相伴,揽袖泼墨,十年心血终成《诗式》。世事喧喧,非禅者之意,数年操劳,不过愿“使物自物,不关乎予”,如此方能潇洒离去,不余一丝留恋。
多年后陆羽归隐苕溪,携着满身风尘前来探访老友,却只有竹林间一处孤坟相迎。他不觉潸然泪下,遂以一盏清茶洒于坟前。 此后那竹林间的孤坟前不时有一盏清茶相祭,茶香袅袅,经久不散。
直至几年后陆羽终老湖州,林间一缕茶香,终于随风散尽。
往期文章
民国李清照:女词人丁宁的苍黄人生
诗僧寒山隐居的地方?
本文2023-10-08 18:39: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