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早记载有龙的说法在哪个朝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历史上最早记载有龙的说法在哪个朝代?,第1张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战国·屈原《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战国·屈原《天问》王注)。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龙的描述

当原始人类从采集野果和渔猎转向以种植为生的时候,谷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获数量就决定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还处在幼年时期智慧尚不发达的古代人,面对自然界变化无常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既无法理解也无力控制,又不甘心听任自然摆布,于是就寄希望出现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帮助抵御灾害的神灵,企图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偶象以求得护佑。这是通俗的解释。

关于龙与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的说法,有文字记载以来,远古华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汉字姓氏作标志的,没有用动物图形作标志的记载。远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还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思考问题,只能用类比、表象的方法认识事物,要创造一种综合各种动物特征的虚拟动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难以做到的,人的想象力总会受某种制约,无论多么奇怪的神灵,只能以真实性为背景创造出来,多么离奇的神话,最终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构成它的原始素材,因此,龙不是虚拟的动物。

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龙、凤、麒麟常见于春秋时期的古籍。北方地区以龙为图腾,南方楚人以凤为图腾,这在考古学上也极为常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且以龙为声部的字也蔚蔚大观。

看来,古人对龙的认识可谓渊源流长。有文字以来,关于龙的形象(有鳞长蛇)、习性(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神通(变化莫测)已经定型了。有人说龙的原型是蜥蜴或鳄鱼;有人说龙既然是图腾,肯定是古人艺术想象的。嘉会认为,无风不起浪,龙在上古肯定是有的。至于是否如今天绘画、雕塑的样子,是否具有神灵变化特性,那我就不知道了。

有朋友会笑了:化石都木有,不符合生物科学嘛。这嘉会也会笑答:并非所有生物都会留下化石,尤其水生生物;即使有化石,您也不认识是龙的。很多物种已经灭绝了,现在没有的不代表几千年以前没存在过。举个例子,嘉会长在汉江边,小时候大人老是恐吓我们调皮蛋:再下河游泳,小心江猪把你们吃了!我爷爷亲口讲述,有一年涨水,他买了只猪仔,过渡船时掉河里了,亲眼看见江猪把猪仔给吞了。现在汉江连鱼都快没了,哪还有人信有什么江猪呢?嘉会认为,老家人说的江猪,其实就是江豚或中华鲟,那个样子确实有点像猪。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先秦古籍关于龙的记载那么多,不可能没有龙。当然,嘉会不可能弄些老祖宗来详加请教,再说百闻不如一见,若能穿越几千年,即使没带现在的相机,依嘉会的写生功底,一定弄个龙的大作让那些质疑龙真实性的朋友大开眼界!

鲁昭公二十九年《左传》,晋太史蔡墨与魏献子关于龙的对话,可以专治疑龙症。这年的秋天,龙现于晋都绛之郊。

魏献子问于太史:“我听说,蛇智不如龙,因为龙不能生得,说龙智,可信吗?”

蔡墨答道:“人实不智,而非龙智。古代养龙,所以有豢龙氏、御龙氏。”

献子说:“这二氏,我也听说过,却不知其详情。有什么说道吗?”

答道:“过去有飂叔安,有后裔叫董父,他实在是很喜欢龙,能求得年老之龙悉心喂养,龙多归服他。于是专门养龙,服待帝舜。帝赐其姓董,氏为豢龙。封之于鬷川,鬷夷氏是其后代。所以帝舜之世有养龙之官。到了夏孔甲时,能顺从于上天。上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雄雌,孔甲不能喂养,而豢龙氏已灭。陶唐氏已经衰落,其后有刘累,曾学养龙于豢龙氏,来奉事孔甲,能喂养龙。夏后嘉奖他,赐氏御龙,以代替豕韦之后。一条雌龙死了,刘累暗地做成肉酱,以免其它龙发觉。孔甲吃了很满意,不久派人用龙。刘累恐惧,自贬于鲁阳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尤其蔡墨以《周易》爻辞为证,形象揭示龙其实是古人常见之物:

(史墨)答道:龙,水生之物。水官废弃久了,所以龙不生得。若非如此,《周易》怎么会有那么多关于龙的爻辞呢?《姤》辞“潜龙勿用”,《同人》辞“见龙在田”,《大有》辞“飞龙在天”,《夬》辞“亢龙有悔”,《坤》辞“见群龙无首,吉”,《剥》辞“龙战于野”。如果不是朝夕可见,谁能描述得那么清楚呢?

昭二十九年《传》,可以说是专门论述龙的篇章。不知各位还怀疑古代有龙否,反正嘉会是相信的:虞舜之时,祝融八姓之董氏,为豢龙之官,于夏而灭;至夏孔甲,祝融八姓之彭姓豕韦也曾养龙,后为唐尧之后、晋范氏之先刘累所代替。至周,祝融之后仅芈姓兴于江汉,此为楚国(参见《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古人养龙、乘龙渡水,今人不相信有龙,很简单,肯定是龙已经灭绝了呀,既然它们的肉也香,哈哈。即使江豚、中华鲟已经灭绝,嘉会从江猪的故事中,仍然会相信它们曾经存在过。

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在诗人的另一组诗《九歌》中,屈原将民间祀神的巫歌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挚热的情感,使诗句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浪漫色彩和摄人魅力。诗中描写的仙人大都有驾龙的神车,因而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

汉以后,赋体流行。由于得到汉代帝主特别是汉武帝的倡导,赋体发展得很快,但同时内容与风格上却变得绮丽空虚、百般铺陈,成了歌功颂德的文体。汉及汉之后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于是龙成了赋歌咏的主要题材。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但大都空洞无物,有的纯粹是一种阿谀。艺术上也无大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大作家手笔的龙赋别有一番气象,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宋王安石作《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1、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亚洲其他国家和民族亦有受中华龙文化影响。

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应龙、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但与广为流传的“五爪金龙为天子象征”之说不同,古籍中记载有翼飞龙,方为天子之像。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2、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历史上最早记载有龙的说法在哪个朝代?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