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做《出师表》时,“隆中”属于襄阳郡,为何诸葛亮说成是“南阳”?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01总述诸葛亮做《出师表》时,“隆中”属于襄阳郡,为何诸葛亮说成是“南阳”?各位,诸葛亮的这话其实说的是没错的。从北魏《水经注》到南梁《宋书》、《晋书》,古代所有的官方书籍中都提到了同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躬耕的隆中,属于南阳邓县。
在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将南阳郡一分为二,分别设立襄阳郡和南乡郡。他的儿子曹丕,又将南阳郡再次拆分,多设了一个义阳郡。但请注意,《魏书》中明确指出,曹操父子拆分的,是南阳的南部和北部,没有涉及到邓县!所以,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邓县),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
——《晋书》
02南阳邓县的归属问题这里插个题外话,在看《魏书》中的这段史料时,小编一直有个疑惑,这南阳郡难道是曹氏家族的眼中刺?为啥要一拆再拆?难道是三国时期的南阳郡太大了?还是说曹魏想打破山川河流的自然界限,以方便他们治理?反正,近千年后的元朝人就是这么干的。
好了,咱还是说回邓县吧。据史料记载,在三国时期,邓县依然处于南阳。而诸葛亮所在的蜀汉政权,对曹魏的这种区划也是认可的。举个例子,《三国志—蒋琬传》中就曾提到,说诸葛亮北伐,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这里的魏兴,就是曹丕设置的郡县。
献帝建安十三年,魏得荆州地,析南阳西界为南乡郡。又有义阳郡,太康中析南阳郡置,统县十二
——《清康熙南阳府志
03南阳邓县是什么时候划归襄阳郡的?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的躬耕之地是什么时候划归襄阳郡的?《晋书》中说,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将南阳郡的北面单独划出,设立襄阳郡。请注意,这是襄阳郡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清康熙南阳府志》中说,晋太康年间,邓县划归义阳郡。而此时已是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了!诸葛亮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综上所述,诸葛亮做《出师表》时,“隆中”的确属于襄阳郡,但他躬耕的邓县,的确属于南阳!
1994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67号):(1)撤销南阳地区、县级南阳市、南阳县,设立地级南阳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中州路。(2)南阳市新设宛城区和卧龙区。宛城区辖原南阳市的新华、东关2个街道办事处和环城乡,原南阳县的白河、瓦店、官庄3个镇和新店、红泥湾、高庙、茶庵、溧河、汉冢、黄台岗、金华8个乡,区人民政府驻东关街道办事处建设路;卧龙区辖原南阳市的梅溪街道办事处和七一、靳岗、卧龙3个乡,原南阳县的蒲山、漳河、石桥3个镇和小寨、潦河坡、谢庄、安皋、王村、青华、陆营、英庄8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梅溪街道办事处七一路。
2000年,宛城区辖2个街道、5个镇、7个乡:东关街道、新华街道、官庄镇、红泥湾镇、瓦店镇、白河镇、黄台岗镇、汉冢乡、环城乡、金华乡、茶庵乡、高庙乡、新店乡、溧河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785943人,其中:东关街道69190人、新华街道34783人、白河镇91818人、官庄镇103768人、红泥湾镇67091人、瓦店镇51046人、黄台岗镇49091人、环城乡61793人、溧河乡41922人、汉冢乡40560人、金华乡40016人、茶庵乡37469人、高庙乡40540人、新店乡56856人。
2005年,撤销部分乡镇,设立4个街道:撤销环城乡,设立汉冶、仲景两个办事处;撤销白河镇,设立白河、枣林两个办事处。2006年3月6日四个新设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宛城区辖6个街道、4个镇、6个乡:东关街道、新华街道、汉冶街道(新增)、仲景街道(新增)、白河街道(新增)、枣林街道(新增);瓦店镇、官庄镇、红泥湾镇、黄台岗镇;新店乡、汉冢乡、金华乡、溧河乡、高庙乡、茶庵乡。
2006年3月6日,举行汉冶、白河、仲景、枣林四个新设街道办事处挂牌仪式。
历史上南阳关是现今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关(古关门楼)始建于隋唐时期,我国古籍有记载。这里北连中原,东通江淮,西接巴蜀,南控蛮越,为东西南北交通要道,而且皇戚争封,诸候争据的政治中心。
扩展资料
南阳关历史故事
宇文成都曾于南阳关力挫排名第五的伍云召,四平山击败排名第四的雄阔海、伍云召以及第六的伍天锡三人联手。因气力不佳输给排名第三的裴元庆,晋阳比武输给排名第一的李元霸。宇文成都与宿敌李元霸战于紫金山,终被李元霸所杀。
尽管宇文成都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对他的勇气与能力所钦佩,他不惧死亡,英勇无畏,宇文成都被树立了一个硬汉的形象。只要与他对战的人,都会被他的勇猛气势所吓跑。
宛城区汉冢乡汉冢街,系光武帝刘秀之姊刘元墓冢所在,故称大姑冢。清代在此设急递驿铺,称白上铺,民国时期又改称汉冢,沿用至今。
现在汉冢小学院内保存有两块石刻匾额,其中一匾额正中书“大姑冢”三字,旁书小字“光武长公主葬于此处,北至上马石,东至走马岗,西至水阁亭,南至焦古营,皆光武遗迹”。另一匾额书“汉光武洗马桥”。匾额旁有一石板桥,坐落在寨河上。出小学门,西有一空场,此处为汉冢寨北门,有古汉墓群遗迹,“文革”时被扫平。据汉冢街上的老人讲,原墓前有一大石碑,碑身正中书“汉光武之姊新野节义公主刘元之墓”,遗憾的是,该碑在“破四旧”时被拆除。
据《后汉书》记载,刘元,刘秀之姊,嫁于新野人邓晨。刘秀起事,邓晨率先响应。新莽地皇三年(公元11年)刘秀联合绿林起义军,占据湖阳、棘阳等处后,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今宛城区瓦店镇),与王莽军交战,汉军大败。时刘氏家人及诸将家属多死于乱军之中,刘元被莽军俘获,亦遇害,死后葬于宛东南(今宛城区汉冢街)。随后,东汉建立,邓晨死后,刘元坟茔从南阳汉冢迁至洛阳北邙山与邓晨合葬。
今汉冢一带的一些村落因刘秀反王莽的传说形成了不少地名。如离街两三里处有刘秀营,此处因刘秀军队在此驻扎而得名;街西南一里有莽将庄,因王莽军队在此驻扎而得名,后讹称马前庄;街东二里有走马岗,因刘秀在此处上马,遗有“汉光武上马石”碑而得名;街南三里有焦鼓营,因该村为汉军与莽军交战处,激战中鼓声响亮而得名,后讹称焦古营……这些地名无疑都佐证着东汉光武帝刘秀初期在南阳辗转战斗的事实和刘元曾葬于汉冢的渊源。
秋日的上午,伫立在汉冢街头,一个个老地名仿佛岁月老人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诸葛亮做《出师表》时,“隆中”属于襄阳郡,为何诸葛亮说成是“南阳”?
本文2023-10-08 18:52: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