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全国各地有什么关于吃的习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清明节】全国各地有什么关于吃的习俗?,第1张

清明节食物

“清明”节气到,春回大地,精神气爽,祭拜祖先,追忆先人。知力君也凑个热闹,和几个知心好友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不过,知力君可要提醒大家,你可能忽略一个问题,其实,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有一种说法叫: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物。那么,全国各地在“寒食节”这天饮食上有什么讲究吗?一起去看看吧!

鼠曲粿

鼠曲粿,也叫鼠曲糍粑,是选用鼠曲草加糯米和白沙糖精细加工制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鼠曲草。鼠曲草,菊科、鼠麴草属,一年生草本。分布极广,我国的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及台湾地区都有分布。

用鼠曲草做成的鼠曲粿,不仅韧绵糯滑,有一股浓郁的野蒿香,且益气健肺,和缓脾胃。有了鼠曲草白色的粉就成了青色。也是因为用了这样的原料,团子外面的一层皮也就有了嚼劲。民间习俗,清明时节,家家都要制作鼠曲粿,既供先人歆享,又可为今人外出踏青携带方便的美味食品,有玩的又有吃的,趣味多多,其乐融融。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又名青团,是中国南部、中东部汉族特色食品之一。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等种类,形状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清明果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菜馅清明果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清明果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艾糍

艾糍是传统的汉族小吃,一般在清明节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这时客娘会带着孩子们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的艾糍。

麦糕

麦糕,江浙地区对馒头的叫法,是浙江一种汉族特色地方小吃,常见于浙东(宁波、台州)等地区,其中象山县定塘镇大塘地区的麦糕较有名。麦糕外形与制作方法都与馒头相似。它与馒头制作流程区别在于馒头为“一酵“,而麦糕则是“两酵”。不添加辅料的白麦糕的口味与馒头也很相似。但是添加了艾草的青麦糕、红糖的糖麦糕等相对于馒头却更加香甜酥软。不同地方的做法也有不同,花色也更多,民间还有在麦糕的制作过程中添加牛奶、炼乳、南瓜等辅料,制作成花色麦糕。

朴籽粿

清明节做“朴籽粿”是潮汕人民的传统美食习俗。远在异乡、海外的潮汕乡亲回乡扫墓时都会供奉上朴籽粿,这是潮汕缅怀先人的特有方式。

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的落叶乔木,叶片椭圆形,果实象绿豆,味道甘甜。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较多,阴湿的环境容易使食物变质,是肠道疾病多发季节。而朴籽叶恰好有消痰下气、排解积热,去除疾病的功效,在这个季节吃朴籽粿是合适不过了。这可见潮汕人做粿还很注重时令饮食的保健作用。潮汕俗话说“清明食叶,五月节食药”说的就是朴籽粿和栀粿这两种粿品。

(作者:中国科普作协会员、福建省科普作协理事康火南,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由来:

据记载,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唐朝,清明节气的影响越来越大,他把上巳节与寒食节逐渐合并,形成现在的清明节。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迫害,不得已流亡到国外逃避。但是,在逃亡途中,又累又饿,难以站起,命在旦夕。可是,这儿在荒芜人烟,随从的大臣们到处也找不到吃的,大家万分焦急,无计可施。

这时候,随臣介子推悄悄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慢慢恢复了精力,当他知道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的肉时,感恩流涕。后来,重耳当了国君,成了晋文公。在重赏随臣时,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劝他面君讨赏,但介子推却打点行装,陪同老母悄悄到绵山隐居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但人已离去,前往绵山居住。没办法,只得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但事与愿违,大火烧遍,也没见其身影。后来,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去。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在装殓时,发现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在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同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以示纪念。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扫 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3植 树❤️‍🩹💛

相传,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因为常年在外征战,没有时间回故乡祭祖,直到他做了皇帝后才有机会回家祭祖。但是因为常年未回乡,他没有找到父母的坟墓,后来在众臣的帮助下,他才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破旧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坟立碑,并在坟前种植松柏作为标志。正好这一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于是刘邦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从此,每逢清明节,刘邦都会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和植树结合在一起,并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民俗。而到了唐代,清明插柳则成了一种十分盛行的民俗。所谓插柳,原是指人们身上插戴柳枝的行为,但是在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柳枝往坟地或地上一插,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往地上一插,柳枝便成活了,无意中起到了植树的作用。

还要一种说法: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戴柳 栽柳❤️‍🩹💛

戴柳、插柳是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以南方为多。如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也是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演变而来的。节日当天,人们有的是在门口或屋檐前插柳枝,有的在头上戴柳圈,还有的地方女子头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相传此俗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元旦插柳枝,认为能避鬼。后来这种习俗活动转到寒食节或清明节进行。此外,插柳还有记年祈寿之意,民间有谚语云:“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让我们过一个“清净明洁”的清明,把各种喜悦忧愁、饮食游乐,都化作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

1、子推馍:

子推馍,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而传,外形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

2、炸馓子:

老北京人过清明,喜欢吃炸馓子。炸馓子是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油煎而成。形状各异,或为麻花,或栅状,香脆精美,起于寒食节禁火,用以代餐,因此在古代又被称为“寒具”。炸馓子虽然酥脆美味,但属于油炸类面食,不易过多食用。

3、子福:

山西、陕西等省汉族食品。面粉包上枣、豆、核桃等,外层放一鸡蛋,周围盘上面蛇,用蒸笼蒸熟即可。原用于清明节上坟祭祖,祈求子孙有福。祭坟时用一个大子福,祭完后全家分吃。娘家每年都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一个子福。

4、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主要食材有米粉(糯米粉、粳米粉、籼米粉)、腊肉、蒿叶(白蒿、牡蒿)。蒿子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蒸熟后将两面煎炸至金**,外酥里软,口味更佳。蒿子粑粑带有绿色野菜的清香,鲜香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5、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由于农业社会物质匮乏的特性,传统节日强调“吃”的文化,清明粿之于清明(后逐渐覆盖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具有饮食丰富性、礼仪仪式性、家庭参与性。

人民网-清明食俗:南北各地怎么吃?

-子福

-蒿子粑粑

-清明粿

清明节吃什么,一些人会感到陌生。

清明节饮食并没有统一品种,南北差异比较大,一般都说吃寒食。

在国北方地区,清明时节很多人要吃鸡蛋,寓意圆圆满满;

老北京人清明时喜欢吃馓子麻花、驴打滚和面茶;

而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则有吃“寒食”的习惯,要蒸“子推馍”“子推燕”等,馍面中夹有核桃、红枣、花生,称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传,这些馍既可以自己食用,也能用来馈赠亲友。

北方的清明饮食主要是糕饼、冷粥,南方地区主要是一些应时应景的时令食物。

上海江浙一带居民有吃青团、吃藕的习惯,而两湖、四川盆地的部分居民有吃粽子的习俗,既可以用于上坟祭祖,也可以在出游时自己食用。

寒食节应该吃什么样的食物?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成百上千年过去了,有些食物的祭祀意味逐渐淡去。清明节期间您如果到这些地方去旅游,也许也有机会尝一尝。

山东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山西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舟山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祭礼毕,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寒食节食谱大全,寒食节吃什么,寒食节菜谱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成百上千年过去了,有些食物的祭祀意味逐渐淡去。

在浙江寒食节吃什么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Z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北京呃: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代就有,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其实寒食节各地习俗都差不多,没必要分这么细,要北京人说也说不上来。所以,别地的习俗拿来用就行了……

寒食节吃什么 传统寒食节的各地美食有哪些 “寒食十三绝”冠压群雄

清明前后,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习俗。只有老北京的美食一出场,就隐约有种冠压群雄的感觉。寒食十三绝”相传是在清代之后才开始流传的命名,分别是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焦圈、馓子麻花、豌豆黄、螺丝转儿、奶油炸糕、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和萨其马,其中如艾窝窝的饮食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

至于为什么要凑齐这十三样美食,根据不少老北京人的说法,“十三”指的是十全十美,再加上“福”、“禄”、“寿”三者,取的是吉祥圆满的意思。在这十三绝之中,“萨其马”或许会是老广们最感兴趣的美食。萨其马是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放在今天亦可以看作地道的清明节美食。

西北地区

寒具“馓子”芳香醇厚

寒食节,不少地区都有吃冷食的习惯,甚至延伸出了专有的词汇―――“寒具”。相传为了寒食禁烟时有干粮食用,聪明的劳动人民早早就用麦、稻、黍等原料和面扭成环,入油烹炸后酥脆香甜,可贮存几个月至寒食期间食用,所以名叫寒具,也就是现下人们喜爱的油炸美食“馓子”。

宁夏 们做的馓子股细条勾,焦酥香脆,做工颇讲究,还要加入红糖、蜂蜜、花椒、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进鸡蛋等和面,炸好后芳香醇厚,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

山西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山东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上海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广西

艾叶糍粑美味更养生

每年的清明时节前后,是艾草生长最好的季节,这个时候的艾草嫩绿,最适合摘回来制作艾叶糍粑。加之清明前后阴雨湿冷,寒温交替,食用艾叶糍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醒脾理气、驱寒祛湿、升阳温通的作用。因此,虽然艾叶糍粑与传统的祭祀风俗关联不大,但也成为了南方地区清明时节的传统食品。

潮汕地区

春食薄饼、蒸制朴枳@

对比起其他地区的寒食节美食,潮汕地区的朴籽@、糖葱薄饼的名气较小,大多只在当地流行,其他地方的人们对这两样美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但其实,潮汕人在清明食薄饼、蒸制朴枳@的历史由来已久。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类、糕饼等。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在寒食节这一天,大家还会外采集野菜,这可是非常棒的活动。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

总结:寒食节是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所以下令禁止在介子推焚死的这一>>

寒食节吃什么 寒食节传统美食盘点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Z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四川寒食节吃什么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古时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食俗:

馓子

枣糕:早在唐朝就有了专门售卖枣糕的店铺。而宋人还生发出新意,在寒食之时用柳条将“飞燕形”的枣糕串挂起来,插于自家的门楣上,名为“子推燕”。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青精饭:口感清甜、糯软,除此之外,吃青精饭的好处么,有人说可以轻身名目、乌发驻颜。连诗圣杜甫都叹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真是百草也多情,意济苍生啊!

寒食粥:能够理气益气、调节脾胃虚寒,有了它也就让“寒食冷宴”兼具了美味与养生。

清明果: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是寒食的不二之选~

饮黄酒:寒食再好可毕竟吃到肚里也是“可凉可凉咧”,于是“寒食节,饮黄酒”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温性的黄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可算作是暖胃养生饮食的代表之一了。

寒食节这一天吃什么养生 寒食节是个清理肠胃的好时期。一般来说,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结束后,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点青草吃。因为青草富含纤维素,吃了以后容易腹泻。狗熊清理下自己肠胃中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废物,接下来才好吃东西。比如说凉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黄瓜丝之类的,富含纤维素,用来清理肠胃最合适不过了。

寒食节吃什么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吃什么 禁烟火,只吃冷食

青团。

青团是清明时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碧青油绿,糯韧绵软,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因为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所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用来充饥。

青团是采用青艾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可以保存3~5天,这样就满足了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青团一直发展到现在,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的是带给人们尝鲜的体验。

清明节的来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蒙受迫害,四处逃难。一次饥饿难忍,命家臣介子推去找吃的,介子推不忍心看着主人一天天消瘦,就在自己的大腿上挖下一块肉烧熟后给重耳吃下,介子推也因此患下了腿疾。

重耳知道后非常感激,发誓不忘介子推的忠义。几年后,重耳重新登上了王位,并成了春秋的一代霸主晋文公。当年和重耳一起逃难的大臣都获得了封赏,唯独介子推不在其中,他背着母亲逃到了深山。

晋文公想起后非常愧疚,想重新启用这位与己共过患难的老臣,但介子推归隐之心已决。晋文公下令烧山,心想这样可以逼着介子推出来做官。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坐在一棵柳树下直到烧死也未肯出来。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全国每年的这一天,不准烧火,食物只能生吃。这便是清明节的头一天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参考资料:

-清明节

油炸撒子最早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县。这片土地曾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所以现在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制作。“撒子”古为寒食节的“寒具”,是著名时令美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与之媲美的了。

子推蒸饼,俗称蒸饼,是山西地方的传统食品,相传是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坚贞的介子推。子推蒸饼以精粉、猪板油、大葱、香油、花椒粉、碱为原料,经过和面、发酵、上碱、揉面、擀面、加料、揪剂、压形、笼蒸等诸多工序制成。子推蒸饼具有松软、香绵、层多、味美等特点。

清明前浙江各地家家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清明果馅料丰富,豆腐干和着韭菜、熏肥肠拌芥菜末等。清明果味道青涩,馅微甜,翠绿的皮又有点淡淡的青草味,格外爽口。

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豆沙馅儿,还要放入小块猪油,团好坯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绿如玉、清香扑鼻的青团子就在眼前了。

民间向来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这个说法来源于过去买不起鹅的人家,每到清明前后就下河塘摸盆螺蛳,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蛳也能抵得上鹅肉的鲜美。香辣的口感,鲜美的螺肉,让人看着都流口水啊,正所谓“老酒喝喝,螺蛳唆唆”。

相传,在陕北,到了寒食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捏一种面粉做的食品——燕燕。古时候是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用来祭祀和召唤亲人的灵魂。现在演变成用发酵的面粉手工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再用五谷杂粮来点睛镶鼻,蒸制成面食。

又称乌米饭、乌稔饭,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寒食节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熟吃甜美细腻,清吃爽口清脆”,清明时节自然不能忘了佛冈汤塘竹山的粉葛。每年的清明前后正是佛冈竹山粉葛当造期,竹山粉葛肉质粉性强,无渣,可以大部分食用,口感独特,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功效。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在各地的寒食习俗中,被誉为“寒食十三绝”的老北京寒食习俗最具代表性。包括:姜丝排叉、硬面饽饽、焦圈、糖卷馃、艾窝窝、马蹄烧、螺蛳转儿、馓子麻花、驴打滚、蜜麻花、糖火烧、芝麻酱烧饼、奶油炸糕。

【清明节】全国各地有什么关于吃的习俗?

清明节食物“清明”节气到,春回大地,精神气爽,祭拜祖先,追忆先人。知力君也凑个热闹,和几个知心好友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不过,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