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家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家训?,第1张

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教育子女为官要两袖清风。还有著名的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近现代还有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最早出名的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这篇《诫子书》不足一百字,可谓智慧之语,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是修身养德的名篇。

教参中 一个思考题:“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读: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是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你以为如何?我以为不妥。

要清楚地判断,请追根溯源先准确地解读文本。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篇便明义,作者希望自己的晚辈能成为君子,如何才能成呢?答案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它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个理解当无异议。

“身”指什么?“身”即人的身体、生命,可引伸为人的思想与品性。所以,“修身”,即修养身心,语出《 礼记·大学》,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能有如此修为者,当是有才之人也。

“德”又指的什么?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是更形象,左侧两划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还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整个德字的含义,就是站在天文观象台中心点用眼睛观看七曜的运行。引申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1 文言文《家训》翻译

江端友《家训》译文:

大凡人在饮食时知道物的由来,五谷食物是农人经过播种收获的艰难过程,在天地间风调雨顺时才长成的,再把生的做成熟的,这些都是不容易的。肉食美味则是杀牲断命而来,那苦难是难以言表,想起来真使人不忍心食用,又何况选择好坏,产生厌嫌之情?人在一顿饭吃饱之后,不管是八珍美味,还是杂生丛草,都视为臭腐之物。因而,任随家庭多丰厚,也需节俭,口要能塞饱肚子,就自足了。要知道门外有无数的人,有尽力辛勤劳苦而不能得到一顿饱饭的人,有整天饥饿而不能得到食物的人,我无功而坐享食物,岂能更有什么选择!如果能这样,不仅少欲而易于满足,也可算是对进学的一大帮助。我曾经说想学道应当以刻苦淡食为先,人生直接可得上寿的,也没有多少,况且须臾之间,便就离开人世,因而不以此时学道、恢复本性,返归其本,而只知满足腹之欲,养肥这一躯体,这真可谓白做了一世人。吃罢饭无事,经史文典随意读上一二篇,对人都是有益的,这胜过把心思用到别处。

和人交流,应该选择端正高雅之士,如果泛交终会后悔,况且长时间和那些人在一起,受他们影响,终身想做贤人,也是不可能的。谈论别人,不要深及人家的是非,应该想想,知道人家谁是谁非即可。玩棋是高雅之戏,可以说玩玩无妨,不要和女人嬉笑无节制,以败损自己的意志,这是最不可以做的。既然自己不自重,必然被有识之士所轻视。人,作为人,所有的被人轻视无不是自取的,你们可要记住这点啊!

江端友《家训》原文:

凡饮食知所从来,五谷则人牛稼穑之艰难,天地风雨之顺成,变生作熟,皆不容易。肉味则杀生断命,其苦难言,思之令人自不欲食,况过择好恶,又生嗔恚乎?一饱之后,八珍草莱,同为臭腐,随家丰俭,得以充饥,便自足矣。门外穷人无数,有尽力辛勤而不得一饱者,有终日饥而不能得食者,吾无功坐食,安可更有所择。若能如此,不惟少欲易足,亦进学之一助也。吾尝谓欲学道当以攻苦食淡为先,人生直得上寿,亦无几何,况逘巡之间,便乃隔世,不以此时学道,复性反本,而区区惟事口腹,豢养此身,可谓虚作一世人也。食已无事,经史文典慢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谈议勿深及他人是非,相与意了,知其为是为非而已。棋弈雅戏,犹曰无妨,毋及妇人,嬉笑无节,败人志意,此最不可也。既不自重,必为有识所轻,人而为人,所轻无不自取之也,汝等志之。

2 古代家训二则

朱子家训

朱柏庐

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 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 ,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 ,宴客切勿流连。

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叹穷庐,将复何及!

3 中国古代有什么经典家训

《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之推撰。七卷,共二十篇。之推(531~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以后完成。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

4 朱子家训古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其它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5 古之学者言之颜氏家训,文言文的意思

颜氏家训·卷第叁·勉学

北朝 颜之推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进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祢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对别人炫耀并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广利大众,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利益,修身养性以求得一官半职。求学就如种树,春天可以玩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得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恰似玩赏春花,修身利行,就好像摘取果实。

6 文言文翻译:《包拯家训》

包孝肃公家训②云:"后世子孙仕宦③,有犯赃滥④者,不得放归本家⑤;亡殁⑥之后,不得葬于大茔⑦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⑧又云:"仰⑨珙⑩刊(11)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12)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能改斋漫录》。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执法不阿,谥号孝肃。②训:教。③仕宦(hu4n):做官。④赃滥:贪污财物。滥,贪。⑤本家:老家。⑥亡殁(m$):死亡。⑦大茔(y0ng):祖坟。⑧押字:在文书上签字。⑨仰:敬词,旧时公文用语。⑩珙(g%ng):包珙,包拯的儿子。(11)刊:刻。(12)诏(zh4o):告,晓喻。

诗文翻译

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7 关于,家规,家训的古诗

1、《曾国藩诫子书》清代 曾国藩原文: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译文: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2、《训俭示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原文: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译文: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3、《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宋代 范仲淹原文: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译文:对待父母亲人孝顺应当竭尽全力,对国家应当表现出自己的忠诚。4、《弟子规》清代 李毓秀原文: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敬的聆听。

5、《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诗人陆游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要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的时候才能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

十大最有名的家训如下:

1、周公《诫伯禽书》

2、司马谈《命子迁》

3、诸葛亮《诫子书》

4、李世民《诫皇属》

5、颜之推《颜氏家训》

6、包拯《包拯家训》

7、琅琊《王氏家训》

8、朱柏庐《朱子家训》

9、袁采《袁氏世范》

10、欧阳修《诲学说》

11、李毓秀《弟子规》

扩展资料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如下: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释义:

古代圣贤们的书籍,主要教导人们要忠诚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等道理,这些已经说得非常的详细全面了。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类似的道理重复,内容非常接近,这就好比屋内再建造一个屋子,床上再放上一张床一样,显得多馀且无用。

我如今再写一部类似的《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只是作为整顿家风,警醒子孙后代罢了。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佩服的人发出的就会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师友的劝诫不如婢女的命令;阻止兄弟间的打闹争吵,尧舜的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这本书能被你们所遵信,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幼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谨细密。在我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亲,言语平和,举止端正,大方得体,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就像朝见威严的君王一样。父母经常劝勉鼓励我们,询问我们的爱好,督促我们改正缺点,引导优点我们发扬自己的,都既恳切又恰当。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衰落,全家离散零落。兄长抚养我,极其辛苦,但是他仁爱而少威严,对我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对写文章也,很大程度有一些兴趣,但因为与平庸之人相交受到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

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但已习惯成自然,短时间内很难改掉。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很少发生,但还是常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晚上才发现白天的错误,今天才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这都是因为自己从小缺乏教育才会走到这一地步。

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这种体会刻骨铭心;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就能体会得到的。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古代的家训家规:周公的《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

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汉书艺文志六略魏无忌《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称《魏公子兵法》,二十一

汉书艺文志六略魏无忌《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称《魏公子兵法》,二十一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    称《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十卷。今佚。    来由。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开始大举进攻魏国。    魏安厘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在毛公和薛公的劝谕下。起初犹豫不决的魏无忌终于决定回到魏国。魏无忌和魏安厘王兄弟两人十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魏安厘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    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大震。各诸侯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    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魏无忌公子遂将。魏安釐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    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注释将:指任为上将军之职。从“魏王见公子”到“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中华书局本原作一段。今据文意分为两段。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振:通“震”。名:署名。《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图十卷。今佚。行:行贿。魏无忌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称居帝王位为“南面”。反间:使敌人间谍为我所用。未:相当于“否”。再以毁废:再次因毁谤而被废黜。    《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称《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十卷,今佚。    来由    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开始大举进攻魏国,魏安厘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在毛公和薛公的劝谕下,起初犹豫不决的魏无忌终于决定回到魏国。魏无忌和魏安厘王兄弟两人十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魏安厘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大震,各诸侯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    出处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1)。    魏安釐三十年(2),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3),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4),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5)。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6),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7),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8),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9)。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10),乃谢病不朝(11),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12),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13)。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汉书艺文志六略魏无忌《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称《魏公子兵法》,二十一

汉书艺文志六略魏无忌《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称《魏公子兵法》,二十一

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    称《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十卷。今佚。    来由。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开始大举进攻魏国。    魏安厘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在毛公和薛公的劝谕下。起初犹豫不决的魏无忌终于决定回到魏国。魏无忌和魏安厘王兄弟两人十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魏安厘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    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大震。各诸侯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    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魏无忌公子遂将。魏安釐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    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注释将:指任为上将军之职。从“魏王见公子”到“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中华书局本原作一段。今据文意分为两段。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振:通“震”。名:署名。《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图十卷。今佚。行:行贿。魏无忌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称居帝王位为“南面”。反间:使敌人间谍为我所用。未:相当于“否”。再以毁废:再次因毁谤而被废黜。    《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称《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十卷,今佚。    来由    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开始大举进攻魏国,魏安厘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在毛公和薛公的劝谕下,起初犹豫不决的魏无忌终于决定回到魏国。魏无忌和魏安厘王兄弟两人十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魏安厘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大震,各诸侯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    出处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1)。    魏安釐三十年(2),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3),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4),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5)。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6),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7),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8),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9)。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10),乃谢病不朝(11),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12),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13)。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家训?

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教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