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在中国可谓是渊源流长,中国人喝粥的历史是怎样的?
我国喝粥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开始粥只是作为食用的,但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时候,粥开始作为一种药引,之后粥慢慢的就演变为食用以及药用相结合。在唐朝时期的《周书》记载有“皇帝始,烹谷为粥”,宋朝时期陆游曾经说“只将食粥致神仙”,而明朝时期的李时珍认为每天喝一碗粥,可以养脾和胃。
粥是我国的一个传统食物,在我国国人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粥本身的粘稠就像是中国人与粥的关系一样绵密。在上古时期因为粮食比较少,而把煮食煮成粥不仅仅是可以让更多的人饱腹,另一方面也是保护人们的脾胃。随着历史的发展,粥慢慢的还被衍生为药用,因为喝粥不仅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排汗,还可以祛除我们体内的热气,帮助人们消化以及养胃等等。
《史记》里边曾经记载了扁鹊把粥用做药来调理人们的身体,因为粥本身的药用营养很高,而且还可以帮助病人更好的消化。《史记》里边还有这样一句话“火齐粥”治齐王病,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可见喝粥在药用价值上面是非常有效的。唐朝时期的一个文人编写的《周书》里边就讲述了在很久以前,把煮食熬成粥是从帝王开始的。
在北宋时期有一个美食家苏轼,他就曾经赞叹喝粥简直就是在享受人间美味,因此他还写了“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这样的诗句。而南宋诗人陆游一直很注重养生,他认为多喝粥可以延年益寿,因此常常喝粥,甚至认为喝粥是是一件品味特别高雅的事情。宋朝时期的范仲淹因为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于是常常喝粥度日,后来生活质量提上去之后范仲淹还是喜欢喝粥就小菜,还说这样的生活才是安心的生活。
说起粥的来历,那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用普通的谷物开始煮粥了,在相关的史料中记载,4000年前粥的作用只是用来简单的食用,直到2500年年前,粥的性质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那个时候已经将粥当做是药物了,在《史记》和张仲景的著名医药用书《伤寒论》中就有相关记载,用粥给齐王治病,在粥里放入桂枝,做药来用。
再往后,宋朝时期,著名的学士苏东坡,陆游等人已经将粥列为养生的绝妙佳品,他们认为喝粥能够健脾利胃,推陈致新,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也就是说多喝粥对肠胃好,养胃,加快新陈代谢,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正因为他们的极力推行,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对于粥的认识更进一步。由此可见,粥的历史颇为久远。
腊月初八这一天一定要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喝腊八粥这个习俗也是从宋代就开始了,它来源于佛教,刚刚也说了宋朝是非常注重用粥养生的,但是腊八粥对于当时的朝代而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养生,它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腊月初八用以孝敬各路的农神们,进行祝祷,感谢农神赐予的丰收,并希望来年也能够风调雨顺。
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桂圆,红枣等等食材熬煮成的,具有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经常喝腊八粥,能够有效地预防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药粥调补是一种非常盛行的调养身体的方法,就算是最简单的白米粥,他也非常富有营养价值,它容易消化,调养肠胃,能够增强食欲,补充体力,防止便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人生病住院后,医生会让病人生病期间多喝白粥,不要吃荤腥之类的食物。
当然我们要正确认识粥的好处,不能盲目喝,顿顿喝,一天一餐即可。很多人认为喝粥养胃,但要注意的是,胃不好的人不能顿顿喝粥,因为周进入胃里会稀释我们肚子里的胃酸,加速胃的膨胀,会导致胃部的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所以说胃病的患者不能够总是喝粥。
那么接下来小编推荐几款美容养颜,养气补血,强身健体的粥给大家,做法也简单。
燕麦粥,燕麦粥富含膳食纤维,对于减肥的人来说是最好不过了,它能够促进消化美容养颜,润肠通便,热量较低。
黑米粥,黑米被称为长寿米,它具有非常好的滋补作用,适合家中的老人食用。
南瓜粥,夏天也快来临了,南瓜粥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非常适合在夏天食用。
小米粥,小米粥具有开胃健脾补气血的功效,适合刚生小孩的产妇食用,或者是月经不调的人食用。
古人食粥,原因多种多样,穷人食粥,富人食粥,文人食粥,帝王将相也食粥,食粥又食出很多情趣来。
古人有的是为了变换饮食习惯,养生健身或显示身份而食粥的。
苏东坡喜爱豆粥,说:“沙瓶煮豆软如酥。”有天晚上,苏与友吴子野游玩,夜晚甚饥,吴劝之吃白粥曰:“能推陈换新,新粥益胃”。白粥不但能充饥,而且有养生之功效。
南宋词人刘克庄是“说与厨人稀作粥”,不是无米,是求新换味。南宋诗人范成大吃粥是“镂姜削桂浇蔗糖,甘滑无比胜黄梁”。
南宋诗人杨万里爱煮梅花粥而食:“脱蕊收将熬粥吃。”
陆游更会吃粥,曰:“只将食粥致神仙。”他认为吃粥可以长寿,可以作神仙,难怪他一生饱经风霜,还活到86岁高龄。
古代宫中食粥则是隆重的礼遇。那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宣帝,诏令儒生诵读《楚辞》时,“每一诵即与粥”。唐朝皇帝也以“防风粥”赐给文人学士,据说白居易有幸吃过,“食之口香七日”。关于帝王食粥也颇有逸趣:晋元康九年,惠帝司马衷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糜者,粥也。老百姓米都没有,何能吃粥。吃惯了肉糜的惠帝却说老百姓没米粥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一言而贻笑天下。
而更多的古人食粥,是出于无奈,为了填饱肚子,延续生命,度饥荒以待丰年。
宋朝范仲淹,早年家贫,在外求学多年,每天就是两餐米粥充饥,“断机划粥”传为佳话。清朝龚自珍赞之曰:“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划粥僧舍中,学问得渊博。”清人赵翼的《檐曝杂记》有两首《白粥诗》,其一曰:“天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两岸流。捧出堂前风起浪,交来庭下月沉钩。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其二曰:“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两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读来令人心酸。想那赵翼也曾在朝为官,后辞官治学,始能接近民众,由此能见其当时家境窘迫;而普通老百姓呢,简直就无法生活下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啼饥号寒,苦不堪言,粥恐怕也没得吃了
粥在中国可谓是渊源流长,中国人喝粥的历史是怎样的?
本文2023-10-08 19:24: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