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避讳字的吗?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避讳,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二是讳长官,三是避圣贤,四是避长辈。
避讳方法:改字法
主要有如下几种:改姓。改名。改官名。改地名。改年号。改干支。改物名。
改变称呼。一是大量采用单名,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
古时候避讳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皇帝的名字,是要尤其注意了,但是问题来了,隋朝的君主是姓杨的,那么杀羊、养羊难道不用避讳嘛?事实上这皇帝的姓是不用避讳的,没有那么严格,要求避讳的是皇帝的名,所以养羊,杀羊根本不需要避讳。
说起这避讳,古代可是有明文规定的:“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也是古代所有避讳的总的原则,一切避讳以此为基础。那么我们就来具体解释一下这个避讳的对象问题。
首先“为尊者讳”,大多数是指对当代皇帝或者本朝历届皇帝之名的避讳,也就是所谓的“国讳”与“公讳”。举个例子,杨坚的父亲叫杨忠,这大家都知道的,那么在民间,遇到名叫“忠”的就必须得改名,甚至叫“中”的也得改名。
甚至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期间,秀才都不能叫秀才,得叫茂才。同时,这“为尊者讳”还包括下属不能与上属的名冲突,当然这种情况就比较少了,多半还是避讳皇帝的名。
那么“为贤者讳”就是对孔子孟子之类的贤者名的避讳,这点在北宋时有着具体的规定,凡是名为“丘”,就必须改名,读到“丘”,必须读为“某”,甚至还得标记出来。“为亲者讳”意思则是对长辈名字的一种避讳,避父母祖父母等长辈的名。
这种避讳的规定在封建历史长河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直到封建社会的瓦解,这种制度才渐渐随之瓦解。
1明朝皇帝的名字只要避一个字,而叶向高的高字不避讳,朱高炽的炽字要避讳
2清朝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但是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就是天命、天聪、顺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
所以清末薛福成不用避讳。
第一代皇帝,朱元璋,不避讳;
二代,允炆,避讳炆;
三代,棣,避讳棣;
四代,高炽,避炽;
五代,瞻基,避基;
六代,祁镇,避镇;
七代,祁钰,避钰;
八代,见深,避深;
九代,佑樘,避樘;
十代,厚照,避照;
十一代;厚熜,避熜;
十二代,载垢,避垢;
十三代,翊钧,避钧;
十四代,常洛,避洛;
十五代,由校,避校;
十六代,由检,避检。
清朝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但是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就是天命、天聪、顺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方法是缺末笔。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颙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这样相近。这样,天下所有的“绵”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写的时候也不能这样写,皇帝再要做文章、出书、考试碰到这个“旻”字的时候,这一点不写,这一点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个变通,变成一横一竖,它原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心”字,到这个时候,“心”字改成了一横一撇,这样来敬避一下,这是第三个时期,嘉道时期。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绵、奕、载”,“奕詝”,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詝,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詝”字,“詝”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詝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载淳。我们讲了叫“永、绵、奕、载”。载淳,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二个字,载淳的“淳”跟“亨”字读那个音,换一个写法,载淳的“淳”这么写,这么来表示避讳。再底下就是光绪,“永、绵、奕、载”嘛,光绪是“载”字辈,光绪的载湉,也有叫载湉的,“载”字不避讳,就避讳最后这个字,这个字怎么避讳呢?就是避讳最后一笔。“口”字不封口,这要是考举人,考进士,牵扯到这个字,如果多写了一笔,肯定这进士、举人都考不上,这是光绪。宣统,宣统叫溥仪,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字避讳。“仪”字,第二个字怎么避讳呢,叫讳缺末笔,最后这一撇不写。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讳分作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这三朝,名字不避讳只是在《玉牒》《实录》等重要场合,上面贴上一个黄签,第二个时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讳。第三个时期是嘉、道,改一个字,讳笔。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皇帝名字两个字,第一个字不避,第二个字缺最后一笔。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避讳字的吗?
本文2023-10-08 19:41: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