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第1张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关于药理的论述是可信的,但是在里边记述的传说故事则不可信。以及部分夸大药物疗效的描述也不可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关于药物的描述主要包括性状、药理、偏方、民间传说几个方面,其中在关于偏方和民间传说的描述中有很多夸大药物功效的记述,是不可信的。

   我从小喜欢中医,就在我家隔壁有个邻居,他是个赤脚医生,他们家收藏了很多中医书籍,所以我经常向他借阅,这些众多书籍中就有《本草纲目》,那种书籍版本的本草纲目有别于现在网络上看到的《本草纲目》,网络上看到的《本草纲目》通常都把民间传说部分和偏方部分删减了。所以书籍版本的《本草纲目》保存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原貌。

我记得本草纲目中有一篇记述侧柏叶的论述,首先说它的药性是行气活血,主要功能是治疗跌打损伤,用的时候要采东向侧柏叶。后边又记述了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有个先秦时期的人因躲避战乱逃入深山,终日吃侧柏叶果腹,头发都白了,然而他在深山中活了几百年,至东晋时期被入山砍柴的人发现,这时候的他,能在高大的树之间飞来飞去,快如闪电,迅如雷霆,身手十分迅疾,常常飞奔穿梭于森林之中,虎豹皆不能伤。故而在本草纲目后边就说是吃东向侧柏叶能成仙,这显然是毫无可信度的。

  我记得在本草纲目里边,这样的记述很多,就拿茅草来说,茅草在老家的山脊上遍地都是,平时农闲时候割下来晒干后当柴烧。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茅草,本草纲目上说,用茅草根能治疗肺痨有止咳的功效,可是实际生活中,一点功效都没有。那年冬天,我感冒咳嗽得厉害,便去山上挖了好些茅草根,拿回来煎水喝,喝了两天,什么用也不管,我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应该就是打这里来的。

一、可信的部分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关于药理的描述还是可信的,特别是关于植物类的记述很全面,但是也有不少记述中夸大了药物的功效,其中我深有感触的就有茅草、侧柏叶、杏仁、黑小豆、菟丝子、韭菜、豇豆等,本草纲目中关于很多蔬菜和常见的一些树木等,部分夸大了其功效。

二、不可信的部分

本草纲目中对各种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以及水和金属都有记述,内中不乏夸大之词,比如里边记述的黄土有解毒的功效,这显然是夸大其功效的,还有些不可思议的记述,洗脚水都能当药物治病,这些肯定也是不可信的。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传统中医的瑰宝,虽然内中有些夸大其词的描述,但是我们应该批判的去继承和学习,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为了修改本草书,对各种医书上的不同记载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和萍逢草,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格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又叫鲮鲤,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无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其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硫磺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由此,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l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李时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周杰伦有首歌叫《本草纲目》,很多不知道这本医书的人也因此歌了解了《本草纲目》,知道了李时珍。直到现在,《本草纲目》依旧为我国中医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经典古籍。那么,李时珍是在何种情况下编撰此书的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怎么编撰的

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最终,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其人生平简介

作者李时珍,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死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他一方面精研历代的医书(读过将近一千种这类的书),订正古人的谬误,吸收古籍的精神;一方面借着行医的经历,到处采集药物,还经过他多方的探访、观察、实验、比较、阅读、亲尝以及自己临症的印证,费了将近三十年的工夫,才把这本书编写完成。

本草纲目里都是些什么内容

本草纲目全书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分为十六部(纲),六十二类(目)。卷一至四是全书的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资料及一些医药基础理论等等。卷五以后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李时珍把一千八百三十二种药物分为十六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每一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二类。其中植物一千九十五种,动物四百四十种,矿石三百五十七种。

中国的生药,一向以草木为主。本草纲目所收的药物将近二千种,除了草木以外,还有米谷、豆类、花果等植物,以及虫、鱼、鸟、兽、玉石等等的动物和矿石;用“本草”来概括它们作书名,大概和汉书艺文志上的“径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等的话有关系。

因为这本书收集的药物,数量多,分类繁,在这里不能一一详述。我们只拿书中动物类的药材来举例,以见一斑。动物类的药有四百四十种,除了最高等的人以外,李时珍还把它们分类为:虫、鳞、介、禽、兽五部。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本草纲目》内文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有趣多了。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时珍22岁时,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

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巨着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

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着述。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多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即流传于全世界。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带来的李时珍亲身试百草的文章。

四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医生看着案头的一摞医药书籍直叹气:药名错误不少,还语焉不详,这对病人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他决心重新写一部书:订正谬误,收集药材资料、有效的方剂。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万水千山,尝遍百草,耗尽心血后,终于完成了一部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医药学巨著。

它叫《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这个人,就是“药圣”李时珍。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制图:余铮浩

他的父亲叫李闻言,是当地一位名医。平时,李家的庭院就种植着许多草药,忙不过来的时候,李闻言会把李时珍兄弟带到自己的小诊所里,一面教子读书,一面行医,偶尔还让孩子们帮着誊抄一下药方。

耳濡目染,李时珍越来越喜欢学医。平时闷声不响看父亲如何给人治病,父亲出诊时,他会偷偷翻开医书细心揣摩,常常忘了时间;在《尔雅》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的解释,李时珍也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李闻言带着长子出门替人看病,诊所里只剩下李时珍一个人。突然,来了一位腹泻不止的病人求诊。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李时珍大着胆子开方取药,为他治病。

等李闻言回来听说了,刚开始还怕儿子惹祸,看完方子后却又惊又喜:儿子不光读了许多医书,还能对症下药,如果做大夫,也许正好能发挥他的天赋。

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不怎么高。李闻言原本不希望儿子学医,而是能遍读典籍,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李时珍在14岁时,也考中了秀才,但之后再去应试,统统落榜。

大约20岁那年,他还生了一场大病,被折磨的死去活来,吃尽苦头才保住一条命。原本就无心仕途的李时珍决心从医,不让别人再经受自己的痛苦。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写下一首诗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制图:余铮浩

选定了学医的目标,就要竭尽全力治病救人,此志终身不渝。往后余生,李时珍一直都在实践自己的誓言。

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李时珍很快名扬四方。但他很快发现,古代一些医药书中存在谬误,给医生和百姓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他想重新编写一部医药典籍。1552年,李时珍动笔了,得益于曾在太医院任职的经历,之前得以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资料。

不过,让李时珍头痛的问题很快就来了:那些医药书里药名混杂,由于作者并未实地调查,只是抄来抄去,最后解释了个稀里糊涂,令人莫衷一是。

例如有一种药材叫“远志”,陶弘景说它外形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还说陶弘景根本不了解这味药……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很多。

李时珍决心去亲眼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他一边搜集各种药物资料,一边展开考察。此后,他多次离开家乡,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仔细记录下每一种药材的特性。

制图:余铮浩

无论是杳无人烟的深山,还是深不见底的湖泽,只要有需要的药材资料,李时珍都会毫不犹豫地跑过去,不畏艰险。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为了辨明药性、药理,他不惜以身试药,尝遍百草。

有人说,有一种“曼陀罗花”,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花很像牵牛花,采来酿酒喝会令人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他对此半信半疑,便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曼陀罗花,还决心亲自尝试,看看它的功效。

于是,李时珍准备好曼陀罗花酒,喊来徒弟同饮。刚喝了一点,他已经颇有醉意,徒弟看着师父的样子也忍不住笑起来,最后两人亦笑亦舞,验证了民间说法的真实性。

他把这番情景写进《本草纲目》,并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把老百姓用曼陀罗花作外科麻醉的经验做了简明的阐述。

旅途中,渔翁、农夫、皮匠、猎户等都是他的老师。比如,白花蛇是蕲州特产,牙尖有剧毒,主治风痹、惊搐等疾病。李时珍就冒险跟着捕蛇人跑到深山,捉到一条白花蛇后仔细分辨,详细记录下来。

相传,他还一路考察,一路为老百姓治病,不求报酬。有位女子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身边人束手无策。李时珍详细了解病况后,教她的家人用大蒜切片敷贴在患者足心,很快血就不流了。这个偏方,就是他从民间搜集到的。

大约历经27载寒暑,李时珍终于初步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医药典籍,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一年,他61岁。

制图:余铮浩

这部旷世巨著一共有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

他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在《本草纲目》中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等共16部,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有校正、释名,也有主治、附方等项,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说,书中编入药物1892种,并附有药方一万余个,插图1100余幅。其规模之大,超越之前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

此外,书中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也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或许,对这部巨著出现的意义,也不需使用太多华美的辞藻。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出现后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这就够了。

“东方医学巨典”的赞誉,《本草纲目》当之无愧。

《本草纲目》定稿后,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波,并恳请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作序,也最终找到了应允刻印的书商。

制图:余铮浩

他没能亲眼看到这部巨著印行。1593年初秋,李时珍撒手人寰,此时《本草纲目》还在由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3年后才正式刊行。

王世贞给了《本草纲目》一个很高的评价,“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人们感念李时珍的品德和功劳,尊称他为“药圣”。

李时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被传颂至今。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典籍,考核其中异同,再亲自观察试验,加以参证,“发前人未到之处”,这就是他做研究的精神。

人生能有几个27年为了完成《本草纲目》,已是名医的李时珍,放弃唾手可得的安稳生活,过得像个流浪汉:去过荒山,住过破庙,好几次差点因为以身试药而中毒。

但他始终坚信一点,如果能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多少苦都值得。

许多许多年后,1948年医学《日内瓦宣言》中说,“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的一员时,我严肃地保证将我的一生奉献于为人类服务。”李时珍没看到过这段话,但他做到了。

医者仁心,他的一生,就是对这四个字一种最好的诠释。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李时珍的个人著述

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