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湿疹有妙招 中医治湿疹的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中医治疗湿疹有妙招 中医治湿疹的方法,第1张

湿疹实际上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常发生于过敏体质的人。夏季气温高,人体的能量消耗大,抵抗力下降,容易使此病复发。此外,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烈、天气闷热、湿度较大,都是湿疹的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湿疹是由于体质偏湿热,又加上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肌肤,以致皮肤出现潮红、红斑、丘疹、水疱、脓疮;病情日久,营血不足,化燥生风,使皮肤脱屑、皲裂、奇痒难忍。其中“湿”是主要病因。由于湿邪黏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通过内调外治的方法,既能疏风清热治本,又能燥湿止痒治标,双管齐下效果更着。

内调

风盛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症状为皮肤泛发潮红、遇风皮肤发痒甚至肿胀,舌质红,脉浮弦。

常用中药有:防风、荆芥、当归、生地黄、苦参、苍术、蝉蜕、胡麻、石膏。

热盛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红肿流水、瘙痒剧烈,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常用中药有:黄芩、黄柏、黄连、苦参、大黄、猪苓、蒲公英。

虚实夹杂型:此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多见于慢性湿疹。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变粗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淡,身倦乏力,苔腻、舌质淡嫩,脉缓。

常用中药有:白术、茯苓、当归、丹参、白芍药、生地黄、地肤子、薏苡仁。

外敷

可由中医师针对患者的病情,选用苦参、黄连、黄芩、炉甘石、紫草、冰片、枯矾、雄黄等中药调制成药膏,外敷患处。

生活中,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生活中,热盛型患者,应该要清热利湿,佐以凉血。龙胆草,黄芩,黄连,泽泻,栀子,生地,车前草,木通,连翘,槐花,生甘草。

通常的,中医可以将该病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内热盛,大便干结者,加川军、枳壳,下焦湿盛者,加黄柏,渗液多者,加滑石块、茵陈,发于面部者,加菊花,发于头部者,加藁本,发于腰背者,去胆草,加杜仲,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或木瓜,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

同时,对于湿盛型,应该要健脾利湿,佐以清热。可用厚朴,陈皮,泽泻,炒黄柏,茯苓,猪苓,炒枳壳,炒薏米,炒白术,车前子(包)。湿象明显者,加用苍术;若湿热郁结日久者,则加用驱风解毒止痒药物或用全虫方加减。

。在使用中医治疗该病的时候,应该首先要辨清类型,再者就是一定要有耐心,坚持的治疗,切不可治疗的时候,半途而废。

湿疹是个很顽固的病,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在脖子和四肢、关节处易生,中医治疗的方法一般是疏风散邪,凉血化淤。这是一般的思路,我治疗了一些患者,却总是发现疏风之路不是很顺畅。

后来我反思发现是自己忘记了辨证施治,中医不是用一个套方来针对所有患者的,一定要结合病人的情况来治疗,所以我就仔细总结这些患者,最后发现,很多人都是情绪波动后才发的病,于是我就采用调和肝胆的小柴胡汤类方,或者是四逆散等方子,稍微配合点走皮肤的药物如白藓皮,结果这些女士的肝气疏开以后,病情居然就逐步好转了,最后有很多就痊愈了。

当时我看这位朋友,她的患处也在脖子的两侧,还有四肢的关节处,这如何分析呢?

中医认为,人体的两侧为阴阳交接的部分,所以脖子侧面的问题,可以从肝胆论治;而关节处,为筋之所聚,中医认为肝主筋,肝病也会引起关节处的问题,所以,我判断这个患者的情况跟肝胆不和有关。

中医认为,肝升胆降,都主气机的疏泄、如果肝胆失和,疏泄不利,那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引起肝胆失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情志失调。

肝胆不能疏泄会导致水湿停滞,出现湿疹等问题,这个时候,单纯利水湿效果不好,因为得把根源问题调理过来才能一劳永逸啊!

想要颜值高,舒肝很重要 | 生活妙方

名 称清湿散

组  成白芷、苦参、夏枯草、青黛、黄柏、蛤粉、枯矾、雄黄、乌贼骨、冰片。

性 状散 剂

功能主治湿 疹

用法用量患者渗出液多者将本方用醋调敷患处,出液少或者无出液者用麻油调敷患处,每日一次。

方 解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以清热利湿,疏风养血润燥为主。本方中白芷祛风散寒,消肿排脓,燥湿止带;苦参清热燥湿,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夏枯草清肝、散结;青黛清热解毒,凉血,用于温毒发斑;黄柏用于湿热泻痢,湿疹瘙痒;枯矾、雄黄用于燥湿;乌贼骨收湿敛疮,主治湿疹溃疡。

临床应用 湿疹在早期或急性阶段,患处有成片的红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难见的水疱,严重时有大片渗液及糜烂;在亚急性状态,渗液减少及结痂,患处由鲜红变暗红,没有大片的糜烂;在慢性状态,渗液更少或完全干燥而结痂,往往和鳞屑混合而成鳞屑痂,患处颜色更暗或是发十色素沉着,有时色素减少,在皮纹尤其运动程度较大的部位容易发生裂口,长期摩擦搔抓能引起显著的苔藓样化。

疗 效 本研究所通过对56例进行治疗和跟踪,经过5天治疗,36例康复,12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总作用率982%。

注意事项 1勿口服,存放儿童触及不到地方。

2忌食辛辣食物。

3涂药不要过厚,瘙痒时勿用热水烫洗。 早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便已有关于湿疹之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疮,黄连粉主之。”首先提出中医治疗本病之方药。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湿疹,中医称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所谓“毒”,是指一些热毒,令身体产生排斥及敏感反应,而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胶、樟脑丸等)引致。至于“湿”,是指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由于人体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身体便会处于“湿”的状态,症状是四肢沉重、水肿、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湿疹病患者兼受热和湿两种病邪困扰。病者一方面有实火,但却因身体机能呆滞,以致人体的化工厂肝脏未能发挥疏泄排毒的功能,将体内的热毒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结果只好转而从毛孔排出,若微循环系统欠佳或毛孔闭塞,毒素便会积聚在体内。当积聚至某程度时,或吃了一些致敏的食物后,便会出现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其次,除皮肤问题外,湿热者亦会有胸腹胀闷不舒、大便秘(便秘食品)结或泄泻、小便短少赤黄等病症。

中医医治湿疹的方针,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要改善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外治法、内治法、针灸法、火罐刮痧法。其中外治法因其效速效验,无需内治法辩证诊断之繁琐,亦无需针灸法之对手法技巧要求之严格,应用最为广泛。

清湿散的中药成分 皮肤湿疹多属湿热二邪蕴结,缠绵难解,日久化毒,毒邪交织,郁于肌肤不得外泄,阻滞气血。治当以清热燥湿、散结解毒为首。清湿散方中用药亦以此为重,以达彻底拔毒之功效。

苦参:良药苦寒 清热燥湿

苦参,性寒,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多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毒疮疡、湿疹疥癣等。《滇南本草》载其可:“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苦参素来即为皮肤要药,对湿疹的功效尤其显著,清湿散方中将苦参与白芷、黄柏等配伍适用,更能发挥其退热泄降、荡涤湿火之功,“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本草正义》)。

蛤粉:湿疹名药 解结散毒

蛤粉,清热,利湿,解结气,散肿毒,治水气浮肿。“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本草纲目》)。中医古籍名著《外科正宗》卷四中即针对湿疹内生湿热之病因提出用蛤粉散外治之方,表明蛤粉祛除湿热之功已为历代医家所共识。清湿散以蛤粉入药,可使其清热利湿之效更佳,治疗更彻底。

中医治疗湿疹有妙招 中医治湿疹的方法

湿疹实际上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常发生于过敏体质的人。夏季气温高,人体的能量消耗大,抵抗力下降,容易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