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有什么讲究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中医用药有什么讲究吗?,第1张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宋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有人认为中药意味着纯天然:就算没病,也能养生;就算治不好病,起码也治不坏。中药吃不对症、超量使用,不仅治不了病,反而会伤身。

薄荷

薄荷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药材,与其他的中药一样广泛,但是薄荷中含有胡薄荷酮的成分,会迅速耗竭肝脏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所以如果过量食用或者是长期使用薄荷,会影响到肝细胞的正常运作,从而造成肝脏损伤。

食疗功效:薄荷糖中的薄荷,土名叫“银丹草”,广泛用于驱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健胃等药品中。正宗的薄荷糖里含有少量的薄荷提取物质,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痒等功效,有助于缓解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无汗、风火赤眼、风疹、皮肤发痒、疝痛、下痢及瘰疬等病症。

食用禁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比如《本经逢原》中说,多服久服(薄荷),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本草从新》中说:(薄荷)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艾叶

艾叶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临床之中通常是使用艾叶来进行艾灸,或者直接使用艾叶来帮助女性调经。这种药物也是有毒的,如果是阴虚血热的人群就需要避免使用艾叶,否则是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影响到体质的。

艾叶有温经止血的作用,对女性很有好处,但是长期使用会造成肝脏损伤。

银杏叶

用其泡茶偶尔可引起头昏、头痛、乏力、口干、舌燥、胸闷、胃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腹泻等副作用,有过敏史的人要慎用。

银杏叶制品是全世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时使用最多的天然药物,但直接用鲜银杏叶泡水喝很危险。

银杏叶中的内酯类和黄酮类等脂溶性有效成分,用水很难泡出来。其中的银杏酸和银杏酚毒性很强、可溶于水,有超敏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危害人体健康。

曾有位母亲用银杏叶煮水给孩子泡脚治皮癣,导致孩子整个脚部皮肤过敏。

甘草

甘草是方剂配伍中常见的一种药物,它有着中和药性的功效,但是在使用错误或者长期使用的时候,也会造成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过量服用甘草不仅会引起水钠潴留反应,很有可能会导致血压持续升高,甚至引发中风或者是吐血的问题。

甘草所含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促进水、钠潴留和排钾增加,长期大量应用甘草,会出现水肿、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增多症,肾病患者必须慎用甘草。

胖大海

只适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嘶哑。因声带小结、声带闭合不全或烟酒过度引起的嘶哑,用胖大海无效,而且,饮用胖大海会产生大便稀薄、胸闷等副作用,特别是老年人及脾虚者更应慎用。

有的人喜欢用胖大海泡水,来起到润嗓化痰的作用,但是这种药物也是含毒的,不能长期泡水服用。胖大海一般是治疗咽喉肿痛以及声音嘶哑的药物,但是长期使用之后,引起一系列消化反应,比如患者出现大便稀薄或者食欲减退的问题,有的人甚至因为长期服用胖大海出现消化不良。

滋补中药使用有讲究

滋补中药是指具有补虚扶弱、增强抗病能力的药物。滋补中药按功效可分为四类,补气药:如人参、西洋参、太子参;补血药:如阿胶、大枣;补阴药:如冬虫夏草、灵芝;补阳药:如鹿茸、海马。 

千万不能将其与补品相混淆,补品是能滋养强壮身体、治疗体虚的食品,有的既是补药又是补品,如药食同源的大枣,既可入药又可食用。

而滋补中药则是通过有针对性地补充人体的某些不足,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但是药三分毒,有虚证方能进补,合理用药有益健康,滥用则适得其反。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根本原则。

1医古文的内容简介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

本书分文选、基础知识及模拟试题3部分,每篇课文都有学习要点、注释、译文及供练习用的阅读材料。

2医古文的简介

《医古文》是一本书的名字,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中医药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使用。

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

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与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

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

教学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并进而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本课程以“医古文”为主干,构建成融合医古文(文选)、中医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注释纲要、中医文献学等课程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配合古代汉语选读、中国古代名著赏析、古代诗歌概要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促进学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古文课程简介 一、“医古文”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

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就广义而言,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以及研究中医药古籍的文辞义理并正确应用之。就狭义而言,是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其义理并能够进行断句、标点与语译。

本大纲以狭义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准。基于本课的性质和作用,“医古文”还兼有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与任务。

三、“医古文”的教学内容 “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而确定的。就体系结构而言,分为“文选”、“基础知识”和“练习”三大部分。

其中的“文选”,按照性质,分为医学文选和与医学有关或关系密切的文选;按照内容及其时代,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事论文”、“医学论文”等。文选的教学,以字、词、句、意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其义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积累必要的医古文感性材料并培养一定的感性认识。

“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九章(九大类),即: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句读、语译、文化常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兼顾体系、突出重点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练习”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训,目的在于加深所学每一篇章的内容与要点,培养学员具有正确解释词语、断句与语译等能力。 四、“医古文”的教学要求 通过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学员应达到以下水准: 1、能够认识繁体字,写出其相应的简化字。

2、能够辨识文选中的通假字、古字与异体字,写出其相应的本字、今字与正体字; 3、能够准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特别是常用词(含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形、音、义; 4、能够解释文选中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5、能够正确理解医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义; 6、理解“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方法,用以解释有关问题; 7、能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较为准确、通顺地语译古文; 8、能够较准确地为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断句; 五、“医古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由于文选是医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论乃是从对它的。

3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4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的,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作品出处:范文正公集。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国风·秦风·蒹葭》是春秋时期《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

《观沧海》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5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6医古文课文的翻译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3+2”五年一贯制高职、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及普通大学的必修必考课程。

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文特别是医古文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当他们一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医古文》这门课程时,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很大,学习热情不高。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专业的,学不学医古文无所谓,而不知学习医古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老师的教授引导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多数同学不仅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在学习古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从先贤们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中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魅力,并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依据,结合这几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写下此文,一则给学习者以津梁,二则以就教于行里。

面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对他们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她绝非一人所创,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百代传承,千载创新而成为救死扶伤的国之瑰宝,并以其奇特的医理疗效而在世界独树一帜。然而,传承这一瑰宝的载体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载体就是医古文。

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学好医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医古文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1 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

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

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

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

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 《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

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

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

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 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 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

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重点明确了,那么这个重点怎样才能抓住?怎样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论述的实际上也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个重点的措施与方法。

32 明确三个目的这三个目的就是阅读、理解与应用。教材主编段逸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古文最为标准的尺度,是测试医古文阅读素养的圭臬〔1〕。”

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阅读理解?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可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课文效率的“三结合”方法。 321 点面线结合“点”就是字、词、义。

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字义词义。“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课文。

这四。

7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

(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

(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

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

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8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不能喝

辛辣、生冷的东西最好不要吃,一般吃中药不能喝茶、喝绿豆汤。还有很多中药不能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还有个别的药忌狗肉、牛肉、羊肉等。

还有跟你吃的中成药的成分有关,

像吃中药的时候一般不要同时食用萝卜

具体你应该去咨询一下医生

正确使用中成药,应注意以下三点:

分清内服还是外用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中成药分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为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主要适用于脏腑气血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疾患。内服中成药一般在中药材的毒副作用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外用中成药常用的剂型有膏贴剂、搽剂、栓剂、滴鼻剂、滴眼剂、气雾剂等,主要适用于疮疡、外伤、皮肤及五官科的多种疾患。外用中成药中相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应慎重,以防中毒。

避免毒副作用

一般来讲,良好的安全性是中成药的优点之一。生产中成药所采用的中药材大都是天然药品,但还是有毒副作用,可以说没有一种中成药无毒副作用。“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代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草药,在毒性反应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这样就发现了中药。毒性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属性,但毒性不等于毒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应用。

为了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首先要做到药证相符。古书《医述》中讲:“凡医人用药,须先认证,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斯用药当。”诊断不明,药证不符,“热证”用“热药”,“寒证”用“寒药”,无异于火上加油,加重病情。

其次要了解中成药的主要药材成分、用法、用量、配伍宜忌等。《有毒中草药大辞典》一书记载有毒性的中草药487种,其中致死量在1克以下的极毒药22种,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超量使用可致严重后果的大毒药50种。国务院发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确定的管制使用的中药有28种。例如,含有中药材黄药子的中成药,有明显的肝毒性,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导致肝脏损害;含有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的中成药因含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肾损害;含蟾酥的中成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心脏损害和心律失常;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使用过量会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外用的中成药一般避免内服。

有时为了提高疗效,多种中成药配合使用,有可能使其中的某项成分重复使用,使其剂量增大,如果是毒性药材或者药性峻烈的药味,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还有可能在不同中成药之间出现配伍禁忌,如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配合应用,因两种中成药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这味中药,有可能引起毒副作用。如含有乌头的中成药与含有贝母、半夏等治疗咳嗽的中成药配合应用,就会出现配伍禁忌(“十八反”中乌头反半夏、贝母)。

最后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有些中药毒性小,但长期服用,可蓄积中毒。

为了避免中成药毒副作用的发生,医生不但要全面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用法用量、毒性、配伍宜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中药现代药理知识,了解每味中药的主要成分、体内代谢、毒副作用等。作为患者,一般不要擅自购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购药。

切记服用禁忌

饮食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何首乌、地黄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含上述中药材的中成药时,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另外,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妊娠禁忌某些中药对胎儿有损害作用,根据药物对胎儿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大多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的中药,如麝香、三棱、莪术、巴豆等;慎用的大多是含有一些活血行气、泻下导滞及大辛大热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等。禁用的绝对不能用,慎用的可酌情使用,但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还要注意常见于药品说明书中的特殊禁忌,如含麻黄的中成药,青光眼者禁用,高血压、冠心病、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复方乌鸡胶囊规定“属湿热等实证者慎用”。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那么你对中药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药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药的释义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平和的药物。三国 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宋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

 药膳可分为食疗中药和食疗药膳两大类

 1、食疗中药。食疗中药是指具有防治疾病或保健康复作用的饮食物,又称为“食用中药”、“食疗本草”或“食物中药”等。这类食疗中药包括谷物、水果、蔬菜、调料、禽兽、水产等类。

 2、食疗药膳。药膳是由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和调料配制而成的膳食,总体说来,药膳既可单独由食用中药加工制成,又可以中药材和食品为原料,按照一定的组方,加工、烹调而成。

 中药的疗效

 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反观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最早。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Ajur veda”(寿命吠陀经)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在医药的发展中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希腊医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药物学),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Medica”(药物学),阿拉伯医生Avicenna (公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医药典)等都是专门的药物学著作,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服用中药的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5)中药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药时,常因汤剂苦口难以下咽而加糖,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一些中药是不适宜加糖后再服用的,加糖后的药剂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时也降低了药效。

 专家介绍,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涩,咸能软,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中药加了糖就会改变苦味汤药的药性而影响疗效。

 一些苦味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了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就会失去健胃之效。

中医用药有什么讲究吗?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