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对元代中外金丹术交流的情况有哪些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5收藏

古籍对元代中外金丹术交流的情况有哪些记载?,第1张

元代是中外金丹术交流的重要阶段。在元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对中国影响很大。元朝在上都、大都各设回回药物院,管理回回药事;现存明初刻本《回回药方》,当是元代翻译的阿拉伯医书和药书。很多阿拉伯学者在元大都工作。例如,据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九载,丁鹤年,西域人,算数、道引、方药之说,靡不旁习,在四明或卖药自给。1273年(至元七年),北司天台申报该台“合用文书经,计经书二百四十二部”,其中存放在提点官札马鲁丁家内的经书47部。在这47部文书中,就有亦乞昔儿撰的金丹术著作《烧丹炉火》8部。这证明阿拉伯金丹术知识在元代曾大量传入中国。在《庚道集》卷二第6页中提到“北卢甘石即回回名脱梯石。”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记载:“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阿剌吉是阿拉伯语Araq的音译,说明元朝时阿拉伯蒸馏器曾传入我国。中国金丹术知识在元代大量传入阿拉伯国家。元兵西征时,使阿拉伯人学会了火药的配制技术和火器的使用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在元代被译成波斯文。拉施特在1313年前后主编了一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题名《伊尔汗国的中国科学宝藏》,书中涉及中国药物学。这些著作中都包含有中国金丹术知识。英国金丹家罗吉尔·培根曾同出使过元帝国的法国人吉尧姆·卢布鲁克有交往。培根不仅同卢布鲁交谈过,而且阅读了他的旅游报道。卢布鲁克于1253年从黑海北岸沿陆路跋涉到和林,受到元宪宗的接见。卢布鲁克是否向培根介绍过中国金丹术和火药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培根在其《大著作》里使用了卢布鲁克提供的资料,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在英国人的著作里,而这位英国人却是一位金丹家。

《丹台玉案》是一部综合性医书,由明代孙文胤(薇甫、在公)所著,成书于崇祯九年(1636年)。

这部书积累了作者平日的治验,主要讲述了以内科杂病为主的75门病证以及脉形、脏象图说、各脏用药治法。在结构上,卷1首先论述了脉镜诊断,并列出了调摄养生的16条建议,接着是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卷2到卷6则分别介绍了伤寒、温病、瘟疫、杂病、妇人、小儿、五官、外科的多种病证。

此外,《丹台玉案》的附方广泛,叙述较为具体。作者孙文胤在晚年学佛,其医学思想深受佛道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古籍的准确解读需要专业人士的研究和校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卷中方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31 肾著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35 方解 36 运用 37 现代适应证 371 风湿性关节炎 372 坐骨神经痛 38 肾著汤的药理作用 381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38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83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384 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385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386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387 对肾功能的影响 388 参考资料 39 各家论述 310 附注 311 摘录 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肾著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肾著汤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各家论述 6 《血证论》方卷八之肾著汤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7 《易简方》之肾著汤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8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方之肾著汤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9 《普济方》卷一○八引《如宜方》之肾著汤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肾著汤 1 拼音

shèn zhe tāng

2 概述

肾著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其中《金匮要略》卷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具有祛寒除湿之功效。主治肾著病。

3 《金匮要略》卷中方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该方剂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有抗感染、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及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因此对风湿性关节炎、部分坐骨神经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其对消化系统功能及肾功能的积极作用,可能是其“除湿”的主要机理。但是对严重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所致坐骨神经痛仅凭此药不可能根治,应结合手术治疗为宜。[1]

31 肾著汤的别名

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卷中)、肾著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甘草汤、除湿汤、苓姜术甘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

32 处方

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2]

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茯苓4两。

33 功能主治

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主治肾著。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著,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祛寒除湿。主治肾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2]

3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腰中即温。

以水5升,煮取3升,分温3服。腰中即温。

35 方解

肾著病,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缘于寒湿外袭,痹著于腰部所致,腰为肾之府,故以“肾著”名之。此证多起于劳动汗出之后,衣里冷湿,或居处潮湿,久而久之,寒湿之气侵于腰间,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重而冷。邪著于肌里,而未伤及脏腑,故其人饮食如故,小便自利。邪虽外受,但无表证,非汗法所宜。肾受冷湿,著而不去,则为肾著。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故治宜温化寒湿之法。方中以干姜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温中祛寒。以茯苓为臣,淡渗利湿。两者配伍,一热一利,热以胜寒,利以渗湿,寒去湿消,则病本得除。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除湿之力。使以甘草调诸药而和脾胃。4药配合,共奏祛寒除湿之效,寒湿尽去,则冷重自愈。[2]

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36 运用

1使用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

2肾著:杜某,女,52岁。腰痛,腰部重倦有冷痹感,两侧髓关节痛,行动拘急痛,俯仰困难,四肢倦怠无力已5月余,治疗无效。诊其脉沉迟,此肾著证也,肾虚而寒湿所侵,腰受冷湿著而不去,治宜温通驱寒湿为治,拟用肾著汤。白术1两,云苓1两,干姜1两,炙甘草5钱,2剂,清水3钟,煎至1钟,温服。后以原方加桂枝尖、杜仲,共进8剂而愈。

3半身出汗:本方治疗半身出汗12例,病程最长25年,最短半年;有布氏杆菌病史者2例,风心病史1例,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史3例。病者皆有脾阳不足,寒湿内盛的症状,如汗出、身冷、畏寒等。结果治愈9例,好转3例。服药最少2剂,最多12剂。

4滑精:一士人,年73,平生小便频数,腰冷如坐水中,厚衣覆盖而坐, 时泄不自禁,诸治并无效,如此已10余年矣。余诊之,心下悸,即与此方而痊愈。

5带下:丁某,女,44岁。带下年余,近半月来加重,色白清稀,绵绵不绝,少腹隐痛,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酸,舌胖苔白,脉小略滑。乃寒湿阻滞胞宫。药用茯苓、白术各30g,干姜、甘草各10g,苍术20g,煎服。4剂后,带下明显减少,腰痛、头晕明显好转。

37 现代适应证

[3]

适应证: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寒湿者,可以本方加减。

371 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炎是由于骨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本病为中老年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病因机制目前了解还不充分,主要病因有二:①一般易感因素如遗传、高龄、肥胖、性激素、骨密度、过度运动、吸烟以及其他疾病。②机械因素如创伤、关节形态异常、某些关节长期反复使用以及剧烈的文体活动等,上述原因导致软骨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调;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关节内局灶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首先为软骨变性,局灶性软化,表面粗糙,失去正常弹性,局部小凹陷、脱落等;其次是骨糜烂,脱落后软骨下骨板暴露;第三是轻度的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晨僵和黏着感,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弹响等。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其病因机理主要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咽峡炎后的晚期并发症。该病抗原性复杂,各种抗原分子结构与机体器官抗原存在同源性,机体的抗链球菌免疫反应与人体组织产生交叉反应,导致器官损害;而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的抗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荚膜由透明质酸组成,与人关节、滑膜有共同抗原性,这种抗原模拟自身抗原与链球菌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关节滑膜中产生风湿性关节炎;另外细胞免疫反应异常也是主要发病机制,如周围淋巴细胞对链球菌抗原的增殖反应增强,患者外周血对该抗原诱导的白细胞移动试验增强,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功能增加;扁桃体单核细胞对该抗原免疫反应异常等。同时A族链球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类可直接损害关节也是重要机制。主要表现为关节结缔组织渗出、水肿等,全身较大关节游走性、对称性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372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俗称腰腿痛,是指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95%见于腰45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的原因是:①破裂的椎间盘组织产生化学物质的 和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疼痛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神经根缺血缺氧。与坐骨神经痛相关的疾病还有梨状肌综合征,多因梨状肌炎症外伤而增生、肥大、粘连所致;某些盆腔疾病如盆腔炎症及肿瘤也可出现坐骨神经症状,所以坐骨神经痛是一组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病因复杂,以炎症、外伤、肿瘤及先天性疾病多见。

38 肾著汤的药理作用

[4]

381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干姜可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具有抗炎作用,干姜的水醚提取物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姜烯酮能明显抑制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肉芽增生,增加肾上腺重量,减轻胸腺重量;干姜提取物可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基,具有抗氧化作用。臣药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对佐剂性关节炎及继发性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改善炎症的全身症状;茯苓水浸膏口服可抑制小鼠接触性皮炎。佐药白术可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降低组织中LPO含量,防止有害物质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对抗人RBC自氧化溶血,提高RBC中SOD活性,提高全血GSHPx活性,显著降低RBC中MDA含量。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及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显著抑制作用;甘草也有抗氧化作用,甘草中胀果香豆素A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甘草光(果)、甘草酮、甘草查耳酮有较强的抑制H2O2溶血的作用,光果甘草定,西班牙光果甘草定A、B对肝线粒体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38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干姜可促进免疫功能,其醇提取物能明显改善荷兰鼠瘤免疫功能,升高脏器指数,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对抗5羟色胺的作用。臣药茯苓及茯苓多糖既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茯苓多糖及羟乙基茯苓多糖可使淋巴细胞毒性增加20~28倍,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加特异性玫瑰花环形成率;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拮抗免疫抑制剂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使脾脏、胸腺、淋巴结重量增加,茯苓多糖还能诱生IL2;茯苓素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但对IL2的产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从而对PHA、ConA、LPS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血清抗体、脾脏细胞抗体产生能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茯苓煎剂能升高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加,提高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佐药白术水煎剂可显著增强抗体产生能力,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反应及IL1、IL2的分泌,提高外周血WBC数量,增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对T淋巴细胞功能也有增强作用,使免疫抑制动物TH细胞数量增加,提高TH/TS比值,增加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使IL2分泌显著增加;白术多糖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显著提高IL2分泌水平;白术挥发油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药甘草及其多种成分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复杂,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中INFα水平,甘草次酸可升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Lx可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形成,防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甘草甜素还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抑制IgE、ConA、化合物48/80诱导的组胺释放,β甘草次酸是人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

383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及抗血吸虫作用,不同浓度的姜辣素对曼氏血吸虫的毛蚴和尾蚴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并能阻止毛蚴对钉螺和尾蚴的感染;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臣药茯苓煎剂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杀作用。佐药白术水煎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使药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金**葡萄球菌、结核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链球菌、幽门螺旋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HIV、肝炎病毒、水痘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力较强,甘草多糖能抑制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β甘草次酸能灭活HIV;甘草甜素还能抑制肝炎病毒,甘草甘草煎剂对阿米巴原虫、 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热水提取物对华支睾吸虫也有杀灭作用。

384 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君药干姜甲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镇静和镇痛作用,干姜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显著降低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臣药茯苓不仅具有镇静作用,而且其水煎剂口服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而后下降的作用;研究发现茯苓的三萜化合物,茯苓乙醇提取物使胰岛素分泌诱导活性增强,白色脂肪细胞ST13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增强。佐药白术挥发油少量具有镇静作用,白术煎剂能抑制脑内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降低MDA含量,白术多糖及白术还能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白术多糖对胰岛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甘草及其所含总黄酮对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甘草次酸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甘草FM100有镇痛和抗惊厥作用;甘草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从而显著提高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协调其他神经、内分泌激素发挥作用。

385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干姜甲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镇吐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干姜挥发油能非竞争性拮抗乙酰胆堿、组胺对回肠的收缩效应。臣药茯苓对肝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脏的胶原蛋白,促进肝内纤维组织重吸收,具有明显抗肝硬化作用;茯苓能加速肝脏再生速度,使肝脏重量明显增加,还能降低胃酸含量,预防胃溃疡发生,能松弛肠管,具有解痉作用。佐药白术煎剂具有保肝作用,能减轻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ALT,防止肝糖元减少;白术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明显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抑制胃蛋白分泌,同时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对胃炎、胃溃疡有预防治疗作用;白术提取物能促进肠隐窝细胞株细胞增殖,对小肠黏膜损伤有修复作用;对胃肠肌电紊乱有一定调节作用,可显著促进胃排空及肠推进,当肠管因乙酰胆堿作用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抑制之,当肠管受肾上腺素作用而抑制时,白术兴奋之,从而能使肠管活动恢复正常,所以白术对胃肠运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药甘草及甘草甜素对多种试验性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肝硬化均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减轻间质炎症反应,减轻肝坏死及气球样变;甘草酸二胺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对HBV有直接抑制作用;甘草还具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直接吸附胃酸,增加胃黏膜细胞己糖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促进消化道上皮再生, 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甘草FM100具有**堿样解痉作用,抑制肠管痉挛和收缩。

386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干姜甲醇提取物可使血压暂时性升高,继之下降,并与剂量有相关性,同时心率也有一定减慢,对豚鼠离体心房的自发运动有增强作用;姜酚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30%,干姜可对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乳酸脱氢酶释放明显下降,细胞损伤减轻;姜酚及姜烯酮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姜酚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肠系膜静脉的收缩;干姜水提取物对ADP胶原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干姜挥发油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臣药茯苓的水、乙醇、乙醚提取物均可使心肌收缩加强、心率加快,茯苓强大的利尿作用又可强有力地减轻心脏前负荷。白术煎剂和醇浸剂还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对血小板有显著抑制作用。使药甘草提取物、甘草黄酮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甘草次酸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且具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甘草甜素可反应性引起血压升高;甘草次酸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甘草中黄酮成分对胶原ADP诱导的血小板集聚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77倍,因而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387 对肾功能的影响

臣药茯苓对健康人的利尿作用并不明显,但对肾源性及心源性水肿病人却有显著利尿作用,茯苓素是利尿的有效成分,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可与肾小管细胞浆膜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的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利尿作用。佐药白术具有明显、持久的利尿作用,能抑制Na+、K+、Cl的重吸收,增加其排泄。使药甘草所含甘草酸可减轻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这可能是该方剂“除湿”作用的机理之一。

388 参考资料

对肠管的兴奋作用《经方研究》:王培忠等报道,甘姜苓术汤的水煎液在小量时对家兔离体肠管有轻微的兴奋作用;加大剂量后,其兴奋作用未见明显加强。认为其水煎液兴奋肠管的作用与剂量关系不大。

3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肾著于湿,腰冷如冰,若有物者,此方主之。肾主水,脾主湿,湿胜则流,必归于坎者,势也,故曰肾著。腰为肾之府,湿为阴之气,故令腰冷如冰;若有物者,实邪著之也。干姜、辛热之物,辛得金之燥,热得阳之令,燥能胜湿,阳能曝湿,故象而用之;白术、甘草,甘温之品也,甘得土之味,温得土之气,土胜可以制湿,故用以佐之;白茯苓甘淡之品也,甘则益土以防水,淡则开其窍而利之,此围师必缺之义也。

2《金匮要略心典》: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著者。原其病也。

310 附注

甘姜苓术汤(原书同卷),甘草汤(《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肾著汤(《千金》卷十九)、除湿汤(《三因》卷九)、苓姜术甘汤(《类聚方》)、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奇正方》)。

311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肾著汤 41 处方

茯苓 白术各120克 干姜(炮)甘草各60克(炙)杏仁(去皮、尖,炒)90克

茯苓4两,白术4两,干姜(炮)2两,甘草2两(炙),杏仁(去皮尖,炒)3两。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2 制法

上锉为散。

43 功能主治

治妊娠腰脚肿痛。

4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食前服。

45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5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肾著汤 51 方名

肾著汤

52 组成

香附、陈皮、甘草、川芎、木香、茯苓、白术、黄芩、苏叶、归、白芍、腹皮、羌活、苍术。

53 主治

妊娠胎水肿满。

54 各家论述

是症虽由脾虚土衰不能制水,亦平日停饮聚湿,清浊不分,以致此也。是方二术、香、苓燥湿利水,温胃健脾以壮土;芎、归、芍、芩养血和荣以安胎;附、陈、紫苏以利气;腹皮行水除满,羌活风能胜湿,使周身关节疏通,水无停蓄之所。盖治病至不得已之时,虽羌、苍、腹皮雄悍泄气,亦不得不用耳。

6 《血证论》方卷八之肾著汤 61 方名

肾著汤

62 组成

白术、红枣、甘草、附子各等分。

63 主治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7 《易简方》之肾著汤 71 方名

肾著汤

72 组成

苍术1两,白术1两,甘草1两,干姜3两,茯苓1两。

73 主治

腰重而冷疼者。

7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8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方之肾著汤 81 方名

肾著汤

82 组成

升麻、防风、苍术、白术、羌活、独活、茯苓、猪苓、柴胡、葛根、甘草、泽泻、人参、神曲、黄柏。

83 主治

女痨疸,薄暮发热恶寒,额黑微汗,手足热,腹胀如水,小腹满急,大便时溏,身目黄赤,小便不利。

9 《普济方》卷一○八引《如宜方》之肾著汤 91 方名

肾著汤

92 组成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茯苓各等分。

93 主治

中湿,关节一身尽痛,小便自利,脉沉缓而微。

94 肾著汤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横骨穴的别名·屈骨 31 横骨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特异性 35 所属部位 36 屈骨穴的定位 37 屈骨穴的取法 38 屈骨穴穴位解剖 381 层次解剖 382 穴区神经、血管 39 屈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310 屈骨穴主治病证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3112 灸法 312 屈骨穴的配伍 313 文献摘要 314 屈骨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3142 用于针麻 3143 对逼尿肌、 括约肌的影响 4 曲骨穴的别名·屈骨 41 曲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曲骨穴的定位 47 曲骨穴的取法 48 曲骨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曲骨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4142 对宫缩的影响 4143 治疗外阴白斑 4144 治疗遗尿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屈骨 1 拼音

qū gǔ

2 英文参考

Hénggǔ KI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横骨穴的别名·屈骨

屈骨为经穴别名,即横骨(穴)[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横骨 汉语拼音 Henggu 罗马拼音 Hengku 美国英译名 Horizontal Bone 各

号 中国 KI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R11 富耶氏 R11 德国 N11 英国 K11 美国 Ki11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2]。出《脉经》。别名下极[3]。属足少阴肾经[2]。横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3]。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2]。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31 横骨穴的别名

下极(《针灸甲乙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髓空(《经穴汇解》),下横(《神灸经纶》),曲骨端(《针灸资生经》)。

32 出处

《脉经》: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针横骨、关元泻之。

33 穴名解

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2]。

34 特异性

横骨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35 所属部位

下腹部[4]

36 屈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横骨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5]。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横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横骨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37 屈骨穴的取法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6]。

38 屈骨穴穴位解剖

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脉, 外动脉。分布著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可分为脂性层和纤维层。两者在中线附着于腹白线,两侧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在股前区的阔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的浅筋膜纤维层与阴囊( )、会阴浅筋膜相连。脂性层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较大。两层之间有皮神经、浅静脉等经过。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在耻骨结节上3厘米处,穿腹外斜肌腱膜,布于耻骨区的皮肤。其腹腔内对应器官是膀胱、小肠、乙头结肠下端。空虚的膀胱,其顶部不应超出耻骨联合上缘。

3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腹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脉及 外动脉通过[3]。

39 屈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横骨穴有益肾填精的作用[2]。

横骨穴具有益肾助阳,调理下焦的功效。

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8]。

310 屈骨穴主治病证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2]。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疝气[7]。

横骨穴主治阳痿,遗精;疝气,阴痛,遗尿,小便不利;少腹痛[6]。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阳痿,遗精,疝气,睾丸肿痛,尿失禁等[3]。

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2]。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道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

2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

3 其它:角膜炎。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3][2]。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2]。

直刺1~15寸[7][6],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至小腹及外生殖器部[6]。

注意:横骨穴针刺前排空小便,并缓慢下针,以免刺伤膀胱[6]。

3112 灸法

可灸[2][7][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312 屈骨穴的配伍

横骨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清下焦,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炎。

横骨配肾俞、关元,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

横骨配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治闭经[6]。

横骨配中极、三阴交,治遗尿[6]。

横骨配支沟、足三里、命门,治大便难[6]。

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痛,溺难,阴下纵,横骨主之。

《外台秘要》:阴下纵,卵中痛。

《备急千金要方》:脱肛历年不愈,灸横骨百壮。

《针灸大成》: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眦始,五脏虚竭,失精。

《席弘赋》: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314 屈骨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对膀胱功能的调节作用:据报道对膀胱张力紧张者,能使张力降低,对膀胱张力松驰者,能使张力增高。并能使逼尿肌、 括约肌的肌电活动增加。

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2]。

3142 用于针麻

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2]。

3143 对逼尿肌、 括约肌的影响

针刺横骨穴,能使逼尿肌、 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增强,有助于恢复大小便的随意控制能力[2]。

4 曲骨穴的别名·屈骨

屈骨为经穴别名,即曲骨[9]。《备急千金要方》曲骨作屈骨[9]。

穴位 曲骨 汉语拼音 Qugu 罗马拼音 Chuku 美国英译名 Crooked Bone 各

号 中国 C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 富耶氏 VC2 德国 KG2 英国 Cv2 美国 Co2

曲骨为经穴名(Qūgǔ CV2,RN2)[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属任脉[11][10]。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1][10]。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10]。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41 曲骨穴的别名

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

43 穴名解

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10]。

曲即弯曲,骨,指横骨。中医解剖上称耻骨联合为曲骨。横骨即今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边正中,因名曲骨。耻骨上缘其形弯曲,古称为曲骨或屈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胃脘以下至横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8]

44 特异性

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1][10]。

45 所属部位

下腹[12]

46 曲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5]。

曲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11]。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10]。

曲骨穴在任脉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47 曲骨穴的取法

仰卧,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11]。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10]。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13]。

48 曲骨穴穴位解剖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0]。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14]。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腹部浅动脉和 外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腹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膀胱[14]。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11]。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4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骨穴具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的功效。

曲骨穴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10]。

曲骨穴内应膀胱,故可以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等疾病[15]。

曲骨穴系任脉与肝经之会穴,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胀满,遗尿,疝气,月经不调等证。[8]

4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等[10]。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尿闭等[11]。

曲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不孕;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疝气,癫疾[13]。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带下[14]。

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10]。

治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5寸[11]。

直刺05~1寸[15][14][10],局部有酸胀感[15],可向下扩散[15],至外 [13]。

注意:应注意针刺深度及方向[15]。

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14]。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15]。

孕妇慎用[14][15][10]。

4112 灸法

可灸[10][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1]。

412 曲骨穴的配伍

曲骨穴配归来、三阴交洽遗尿[10]。

曲骨穴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10]。

曲骨穴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10]。

曲骨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曲骨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曲骨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曲骨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13]。

曲骨配关元、归来,治阳痿、遗精[13]。

曲骨配大敦,治痛经[13]。

曲骨配横骨、气冲,治子宫脱垂[13]。

曲骨配中极、三阴交、百会、印堂,治遗尿[13]。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膀胱胀者,曲骨主之。小便难,水胀满,溺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合。

《针灸大成》: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会阴、谷道瘙痒。

4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针刺曲骨穴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与手法有关[8]。

如膀胱松弛,针刺曲骨可使张力增强,膀胱张力过高时,针刺曲骨可使之下降。这种影响也与手法有关,捻转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上升,捻针停止时,膀胱松弛,内压下降。[13]

4142 对宫缩的影响

据报道,针刺公孙、足三里可以有效地抑制宫缩,而针刺曲骨、秩边可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8]。

4143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144 治疗遗尿

目录 1 拼音 2 《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地骨皮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地骨皮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医方类聚》卷二三四引《王岳产书》:地骨皮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十三:地骨皮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地骨皮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地骨皮汤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地骨皮汤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准绳·疡医》卷五:地骨皮汤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地骨皮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地骨皮汤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地骨皮汤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圣济总录》卷一二○:地骨皮汤 131 处方 132 制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35 摘录 14 《圣济总录》卷一○六:地骨皮汤 141 处方 142 功能主治 14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44 摘录 15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地骨皮汤 151 处方 152 制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55 摘录 16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地骨皮汤 161 处方 162 制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65 摘录 17 《卫生总微》卷十六:地骨皮汤 171 处方 172 制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75 摘录 18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地骨皮汤 181 处方 182 制法 183 功能主治 18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85 摘录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201 组成 202 主治 20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04 用药禁忌 21 《圣济总录》卷十二 211 组成 212 主治 21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14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221 组成 222 主治 22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24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231 组成 232 主治 23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34 制备方法 24 《女科秘要》卷四 241 组成 242 主治 24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5 《准绳·疡医》卷五 251 组成 252 主治 25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54 制备方法 26 《普济方》卷七十 261 组成 262 主治 26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64 制备方法 27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271 组成 272 主治 27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74 制备方法 28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281 组成 282 主治 28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84 制备方法 29 《圣济总录》卷一○七 291 组成 292 主治 29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294 制备方法 30 《全生指迷方》卷四 301 地骨皮汤的别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06 附注 31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311 组成 312 主治 31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314 制备方法 32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321 组成 322 主治 32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324 制备方法 33 《本草纲目》卷三十六引《兰室秘藏》 331 组成 332 主治 33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地骨皮汤 1 拼音

dì gǔ pí tāng

2 《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地骨皮汤

21 处方

生地 麦冬 黄耆 山药 五味手 地骨皮 淡竹叶

22 功能主治

主心经虚热,小便短赤,茎中疼痛,尿道口时有脓样分泌物,淋沥不断。

2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九

3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地骨皮汤

31 处方

地骨皮5两,白前2两,石膏(研)6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两,桑根白皮(锉)4两。

3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33 功能主治

肺实热,喘逆胸满,仰息气急。

3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六钱匕,水2盏,加竹叶10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4 《医方类聚》卷二三四引《王岳产书》:地骨皮汤

41 处方

地骨皮半两,柳枝半握,细辛半两,防风半两,杏仁半两(去皮尖),生地黄1两,盐半两,蔓荆子半两。

42 制法

上锉细,如煮散。

43 功能主治

产后血虚,齿龈宣露,摇动疼痛。

4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1两,以水1大盏,酒1盏,同煎取1盏,滤过,热含,就疼处浸良久吐之,含1盏尽为度,每日2次。

45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三四引《王岳产书》

5 《圣济总录》卷十三:地骨皮汤

51 处方

地骨皮5两,知母1两半,桔梗(去芦头,炒)1两,甘草(炙)1两,前胡(去芦头)3分。

52 制法

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利头目。主劳风,上膈壅痰实。

5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三

6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地骨皮汤

61 处方

地骨皮半两,知母(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虎头骨1两(酒涂炙焦)。

62 制法

上为粗末,分为5服。

63 功能主治

寒热往来,久成痨瘵。

6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以水3盏.煎取1盏,加地黄汁1合,更煎35沸,去滓,分2次温服,食后良久再服,1日1帖。

6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7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地骨皮汤

71 处方

地骨皮1两,栝楼根1两,黄连(去须)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茯神(去木)3分,远志(去心)3分,甘草(炙,锉)半两,石膏(碎)2两。

72 制法

上为粗末。

73 功能主治

心脾虚热,暴渴不巳。

7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8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地骨皮汤

81 处方

地骨皮(洗)2两,胡黄连1两,柴胡(去苗)1两,当归(切,焙)1两,泽泻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锉)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

82 制法

上为粗末。

83 功能主治

髓实,使人强悍惊热。

8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夜1。

8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9 《准绳·疡医》卷五:地骨皮汤

91 处方

地骨皮半斤,当归4两,盐2两,白矾末1两。

92 制法

上锉细。

93 功能主治

风瘾疹。

9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药5两,水9升,煎取2升,去滓,再煎至1升,收瓷器中,用绵蘸拭患处57次愈。

95 摘录

《准绳·疡医》卷五

1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地骨皮汤

101 处方

地骨皮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柴胡(去苗)1两,甘草(炙,锉)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

102 制法

上为粗末。

103 功能主治

虚劳,肢体疼痛,头目昏眩,怠惰少力,饮食无味,心忪烦渴,口苦咽干,夜多盗汗。

10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10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11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地骨皮汤

111 处方

地骨皮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柴胡(去苗)1两半,赤芍药1两,甘草(炙令赤)1两。

112 制法

上为粗末。

113 功能主治

虚劳五蒸。

11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分2次温服。

11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12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地骨皮汤

121 处方

地骨皮1两,知母(焙)1两,柴胡(去苗)1两,当归(切,焙)1两,秦艽(去苗土)1两,鳖甲(醋炙,去裙襕)1两,甘草(炙,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

122 制法

上为粗末。

123 功能主治

虚劳骨蒸,烦热发渴。

12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乌梅、生姜、桃柳枝、小麦各少许,煎至7分,去滓温服。

1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13 《圣济总录》卷一二○:地骨皮汤

131 处方

地骨皮(去土)1两,白杨皮(切)1握,生地黄汁1合,细辛(去苗叶)1分,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20枚,盐(研)2钱,苍耳半两。

132 制法

上除地黄外,为粗末。

133 功能主治

牙齿风痛。

13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地黄汁半合,煎至1盏,去滓,热漱冷吐,每日35次。

1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

14 《圣济总录》卷一○六:地骨皮汤

141 处方

地骨皮(切)3斤。

142 功能主治

时行,目暴肿痒痛。

14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3斗,煮取3升,绞去滓,更钠盐2两,煎取1升,洗目。或加干姜1两。

144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

15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地骨皮汤

151 处方

地骨皮1两,防风(去叉)1两,盐1两,细辛(去苗叶)1两,杏仁(汤去皮尖双仁,炒)1两,蔓荆实1两,生干地黄(焙)1两,白杨皮1握(切)。

152 制法

上为粗末。

153 功能主治

牙齿风虫,齿根挺出,动摇疼痛。

15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同煎10余沸,去滓,热漱冷吐。

1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16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地骨皮汤

161 处方

地骨皮1两,柴胡(去苗)1两,甘草(炙,锉)1两,胡黄连1分。

162 制法

上为粗末。

163 功能主治

骨实热烦痛。

16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16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17 《卫生总微》卷十六:地骨皮汤

171 处方

地骨皮(去骨)1两,胡黄连1两,鳖甲(涂酥炙黄,去裙襕)半两,柴胡(去苗)半两,犀角(锉,取屑)半两,嫩桃枝(锉)半两,川大黄(炮)半两,知母半两。

172 制法

上为细末。

173 功能主治

小儿骨蒸体热肌瘦。

17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75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六

18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地骨皮汤

181 处方

地骨皮(锉,焙)2两半,白术2两,石膏(碎)3分,桑根白皮(锉)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

182 制法

上为粗末。

183 功能主治

产后肺气寒壅咳嗽。

18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8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 191 组成

地骨皮(去土)1两,甘菊花(择)1两,升麻1两,黄连(去须)1两,防风(去叉)1两,决明子(微炒)1两,细辛(去苗叶)1两,竹叶(洗)。

192 主治

风毒冲眼,赤痛干碜。

19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竹叶7片,煎至1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194 制备方法

上除竹叶外,共为粗末。

20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201 组成

知母2两,鳖甲(炙)2两,常山2两,地骨皮3两(切),竹叶1升(切),石膏4两。

202 主治

温疟,不下食。

20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2升5合,分3次温服。

204 用药禁忌

忌蒜、热面、猪、鱼。

21 《圣济总录》卷十二 211 组成

地骨皮(去土)半两,人参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柴胡(去苗)半两,葛根(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212 主治

风热毒气,身体烦热,头目不利,口干舌涩,夜卧不安。兼解利伤寒汗后,余热烦躁。

21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20片,生姜2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2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221 组成

地骨皮3分,升麻3分,犀角(镑)3分,玄参3分,常山1两(细锉)。

222 主治

久疟不愈,发不以时,或朝或夜,肌瘦食少。

22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未发前空腹温服。欲吐须忍,俟不能禁即吐。如此吐下即愈。

2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3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231 组成

地骨皮5两,生干地黄5两(锉细),前胡(去芦头)2两半,茯神(去木)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半,知母2两半,人参2两,甘草(炙锉)2两。

232 主治

谋虑伤胆,胆气上溢,膈脘虚烦,常觉口苦。

23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豉及粟米各少许,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 《女科秘要》卷四 241 组成

地骨皮1钱,当归1钱,川芎1钱,知母1钱,麦冬1钱,甘草5分。

242 主治

妇人肥盛,肠胃多痰,壅滞经络,血闭带下。

24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空心服。

25 《准绳·疡医》卷五 251 组成

地骨皮半斤,当归4两,盐2两,白矾末1两。

252 主治

风瘾疹。

25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药5两,水9升,煎取2升,去滓,再煎至1升,收瓷器中,用绵蘸拭患处57次愈。

254 制备方法

上锉细。

26 《普济方》卷七十 261 组成

地骨皮1两,防风1两,盐1两,细辛1两,蔓荆实1两,杏仁1两,独活1两,青葙子1两,当归1两。

262 主治

牙齿风虫,齿根挺出,动摇疼痛。

26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半钱,以水2大盏,入盐1钱,煎至1盏,去滓,热含冷吐,日2次。

26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7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271 组成

地骨皮、鳖甲(去裙襕,醋炙)、当归(切,焙)、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切,焙)、贝母(去心)各等分。

272 主治

虚劳,阴阳不和,早晚潮热,面赤烦躁,肢体疼痛。

27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乌梅半个,桃、柳枝各7寸(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27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8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281 组成

地骨皮2两,防风(去叉)1两,甘草(炙)1两。

282 主治

胃气实热,唇口干燥,头昏体倦,五心烦热。

28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28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9 《圣济总录》卷一○七 291 组成

地骨皮1两半,甘菊花1两,升麻1两,黄连(去须)1两,防风(去叉)1两,木通(锉)1两,萎蕤,大黄(锉,炒)1两,甘草(炙,锉)1两,蕤仁(去皮)1两。

292 主治

心肺风热,目干涩痛痒。

29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29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0 《全生指迷方》卷四 301 地骨皮汤的别名

地骨皮散

302 组成

地骨皮2两,百部2两,芍药1两,赤茯苓1两。

303 主治

肾咳恶热,骨间烦疼。肺壅痰嗽。

304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竹叶10片,同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3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06 附注

地骨皮散(《鸡峰》卷十一)。

31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311 组成

地骨皮1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生干地黄(切)1两,戎盐(研)2分。

312 主治

牙齿疼痛,吃物不得。

31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5钱匕,以水2盏,煎35沸,去滓,热漱冷吐。以愈为度。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2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321 组成

地骨皮半两,黄耆(锉)半两,桔梗(锉,炒)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竹茹半两,犀角(镑)半两,甘草(炙,锉)1分。

322 主治

心脾壅积,咽喉痛,舌上结热。

323 地骨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3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3 《本草纲目》卷三十六引《兰室秘藏》 331

古籍对元代中外金丹术交流的情况有哪些记载?

元代是中外金丹术交流的重要阶段。在元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对中国影响很大。元朝在上都、大都各设回回药物院,管理回回药事;现存明初刻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