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本草纲目」,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参看中国古代文化 。
农历 - 武术 - 二十八宿 - 对联 - 龙 - 五行学说 - 八卦 - 中国传统节日 - 中国古代哲学 - 儒家 - 气- 道 - 茶艺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祖冲之; 算盘 。
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 :中医,藏医,蒙药 。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水经注》郦道元著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 ,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 ,阿房宫 ,塔 ,万里长城 ,墓葬建筑 。
绘画: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 ,扇子舞 。
戏曲:京剧 ,评剧 ,越剧 ,粤剧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
曲艺 :相声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高甲戏 。
戏曲影视:中国** ,中国**史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史 。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 (广东菜)
苏菜 (江苏菜)
鲁菜 (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翰林院 。
文学:参见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神话 。
中国寓言 。
中国典故 。
中国小说 。
中国诗词 。
体育:象棋 -- 围棋 -- 武术(功夫) -- 气功 --点穴 --针灸。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文化、政治、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之间本来就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实际上,重商主义并非谁试图摆脱就可以摆脱得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探讨文明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也是讨论一定社会结构经济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古琴艺术
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传统乐器。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在古代称作“琴”,还有“丝桐”、“瑶琴”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一词_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_控带四时_经纬三才”。2013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2016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中国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美其美。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筷子是伴随着人们推开野蛮而获得的战利品,从它出现至今,至少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以下为大家分享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1
1、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
2、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3、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
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6、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笔躺在书桌上,这是文雅的表现。
7、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8、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
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2筷子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吃饭的必备工具。更为确切的说,筷子古称箸,是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主要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国人,是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这个习惯几千年也没有改变过。
小小的筷子、简单的筷子,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包括朝鲜、韩国、越南、蒙古、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几千年以来吃饭进食一直都是用筷子。其实这小小的简单的筷子有它的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筷子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用筷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等传说。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筷子文化在中国也上演了几干年的历史。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饮食文化及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单从吃饭用具上来看,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各的习惯。刀叉和筷子,别看这两者只是小小的进餐用具,却大大的反应了了东西方人进食习惯的不同,以及东西方人生活观念的不同。
各有之特色。细究我国的饮食文化,筷子文化占据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筷子的使用,不仅解决了我国几干年来的饮食用具问题,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人注重力求力事力物台于自然之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筷子,别看只是两根细细的长木棍,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一种进餐工具,筷子除了影响我们的饮食之外,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深究、了解、继承和发扬。然而,近些年来,筷子文化在我国的年轻一代中似乎并没有得到完整的继承及发扬,相反地,在不知不觉中,筷子文化正慢慢生也在流失。
该如何挽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就这一问题来浅谈个人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筷子文化的流失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们今天使用的筷子和它的祖先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出现了用塑料等‘’高科技’’材料制作的筷子日渐变多而已。筷子的演变发展,代表着中国几干年的智慧结晶。对于筷子,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大师对其都有过高度的赞赏。法国作家家罗兰·巴特认为筷子相对于刀叉具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它‘’不切、不抓、不毁、不穿……像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恰如其分的谨慎温柔动作。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东方文明”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似乎得不到应有的完整继承。随看身边的“80后”"90后”,又有几个了解筷子的使用禁忌的或者说又有几个会正确使用筷子的大多数年轻一代对筷子的使用方法都是类似抓铅笔的姿势,而铅笔与筷子都有‘长而笔直’’的特点,所以导致很多人误认为使用筷子和铅笔是一样的方法姿势。而在餐桌上该注意的各种筷子使用礼节,想必更是没有几个年轻人真正了解的。
归根结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国人对筷子文化的不够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鉴于筷子的使用多见于日常家庭饮食当中的特殊性质,父母本应该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倘若父母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产生这种现象也不足为怪了。
从筷子文化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筷子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然而,从我们对筷子文化的“窥视”中,不免让人对如何继承承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产生担忧。就像筷子的历经过程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经讨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子孙的思想及行为规范之中,但是近些年来年轻一代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受多元文化冲击的现实,又让人们担忧,新一代的成长能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涉及到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筷子文化源自饮食文化,大部分体现于家庭饮食之中,该如何继承筷子文化,笔者认为,将其与家庭教育融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细究起来,筷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实也属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当今社会,为什么产生越来越多的‘’崇洋媚外’’现象,或是引发了青少年丢失祖国传统文化的危机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现代家庭的很多父母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或是父母本身也有‘’嫌弃祖国传统文化故而‘’崇洋媚外’’的怪现象。家庭教育重在言传身教,父母本身的文化素养如何,在教育子女过程的初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文化偏向’‘意识,随看孩子的成长,慢慢地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否。
筷子的使用规则要求执筷子既要方便、灵活,还要牢靠、雅观。看一个人持筷、用筷便可知他的出身教养、品格个性以及脾气涵养、行当职位等,深言之,就是一个人的用筷礼节就能体现出他的家庭教养。
加之,就筷子本身使用结构而言,其暗含‘’一日要直,二日要齐,三日要和 的为人处事道理,若为人父母的将这些传统道理加以仔细揣摩,就不难看出这与我们传统道家思想提倡的‘’大和’思想不谋而合了,由点带面由表及里,一举多得,一顿饭的时间,即让孩子了解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又让他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岂不乐哉
由此,重视筷子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就变成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这样一来,一个看似比较宏观的国家传统文化继承问题,就细化到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教育问题上了。
当然,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环境过程中,也要发挥学校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而教师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主体,除了要充分掌握利用好传统文化载体一一文本的讲解与教学外,也要求教师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气质,还要求从实践中掌握或搜集大量的素材以作说明和论证,更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转化于有形的文字讲解从而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学生在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选择性上的盲目性,教师能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指正,从而更深一层地懂得怎样用传统文化弥补多元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传统文化继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重视家庭和学校的作用,社会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开设“家长课程’’以改变中国传统的典型家长制教育方式的缺陷,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各种媒介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养成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关注和学习的风潮。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对于中国人来说,使用筷子过于习常,以至于熟视无睹。然而,筷子作为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缺乏关注。但也正因如此,这种作用才更为无形和巨大。可以说,不管是筷子的起源、外观或是命名都深深地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一、从筷子的起源看中国传统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必定经历过直接用双手抓,捧而食的阶段。然而,随着进餐工具的产生和不断演变,炎黄子孙最终放弃了用手指和刀叉而形成了用筷子进食的传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呢?
1、吃热食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的热食习惯可谓是与生俱来的。从消化生理特征上看,谢文伟的《易经于东方营养学》就提到:现代解剖学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消化系统的细微结构并不相同,各种消化器官之间的形态结构与组织结构也有差异。而东方人是偏向热食、熟食的。因此,为了满足这种消化生理上的需要,古人必然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人们所喜欢的热食。而随着火的发现和利用,先民们由于不能直接用手抓取熟食,就借助竹枝来放置和翻动食物。经过长期的练习也就学会了用竹条夹取食物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梜,即筷子的雏形。
此外,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活动。而在祭祀中,进贡食物便是一项重要内容。又因为他们认为鬼神主要是吸收食物的精华,所以在生产技术较为低下的时代,烹煮食物所散发的热蒸气无疑被视为精华的最好体现。这也就造成了人们视热食为礼食的传统。而热食的普及势必会淘汰用手直接取食的原始方法。
2、传统农耕文明
在远古时期,先民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然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所以人们因饥饿所迫,便转向了吃庄稼。而三大流域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使得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较早地进入了农耕文化形态,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也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粒食传统。
不论是黄河流域的黍稞亦或长江流域的水稻,这两种粮食都可以直接剥壳经过烹煮后得到饭和粥。而一旦确定以饭和粥作为主食,则必不会把刀叉作为主要进餐工具。另外,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羹成为古代先人的主要菜色。而羹汤中的菜肴不仅不便于直接用手抓,更无法用刀叉切取,于是用两根小木棍去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3、瓷饭碗的使用
中国古代陶盌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瓷盌则发现于汉代遗址中。而根据《说文》的解释,盌就是饭器。后来被写作碗。可以说,饭碗作为盛食物的工具很早就产生了。然而饭碗不止局限于盛放的功能,还可以作为进食的辅助工具使用。而随着瓷的发明,碗壁的厚度也大大降低了,更加方便人们以口就碗啜饮。从而弥补了筷子不便获取流质食物的不足,使其与筷子的配合更为天衣无缝。而筷子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
二、从筷子的得名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得名还经历了由箸到筷再定为筷子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这种命名的变迁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传统文化气息。
早期的筷子被称为箸,目前找到的最早提出著的典籍是战国时期《韩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纣为象箸箕子怖。而箸这个名称也被一直沿袭下来。直到明代,箸改名为筷。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无中为甚。从箸改为筷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避讳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此外,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崇尚偶数。因此,又在筷后面加上了子这一后缀,最终命名为筷子,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期待。
三、从筷子的外观看中国传统文化
其实,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性符号从它的外观就可见一斑。首先,首方足圆便是筷子最普遍的造型。而圆和方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造型,筷子这种方圆兼并的外观无疑是中国人这种传统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的绝佳体现,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交相呼应。
其次,从筷子的外型所呈现出来的直、齐的特点来看,筷子不仅具有科学性,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众所周知,筷子一定要直,不然就难以夹取食物。而这种直也符合中华民族宁折不屈的精神内涵。因此,帝王常常用贵重的筷子作为赏赐嘉奖臣子。古书上就有唐玄宗赐箸的故事,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筯,表卿之直也。此外,筷子还蕴含着中国人崇尚协作、重视配合的特性。而筷子成双成对的形态就对此有所体现。我们知道,单只筷子的功用是有限的。然而一旦把两只筷子放在一起配合使用,它就成了人类手指的延伸,手能做到的几乎它都能做到。所以,学会如何协调两只筷子使其合作默契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筷子的使用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罗兰巴特尔在《符号帝国》中这样描述筷子: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因为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的确,与西方人在餐桌上使用刀叉切割未完全熟透的肉食所表现出来的暴虐和张狂相比,东方人温文尔雅地使用筷子夹取熟食,确实要显得内敛和含蓄。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隐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和为贵的意蕴。
此外,蔡元培先生曾对筷子和刀叉做过如下评述:中国远古时代也曾使用过刀叉进食,不过我们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总觉得刀叉是战争武器,进食时用它未免太不雅观,所以早在商周时代就改用箸,世代相传至今,中国人皆以用筷子为荣。中国古代对礼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筷子的使用也存在诸多规范和禁忌。如不能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餐桌上,这是不吉利的;不能将筷子直插在食物中,因为只有在供奉死者时才会那样做;此外,做客时,只有主人先动筷,客人才能动筷;用餐时,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挑也是不礼貌的这诸多的礼仪禁忌正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重礼的体现。
中国文化遗产有:
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2、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3、长城。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天坛。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其他的还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山西平遥古城,云冈石窟,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云南丽江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重庆大足石刻,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甘肃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河南龙门石窟,山东曲阜孔庙 孔林 孔府,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 ,福建土楼,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元上都遗址,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新疆天山。
参考资料:
-北京故宫
-颐和园
-长城
-天坛公园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故宫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
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
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能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建国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03-1790年)。占地560余万平方米,建筑物达110余处,为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周围环绕长10公里的石砌宫墙。
宫殿区分正宫、东宫、松鹤斋、万壑松风等四组建筑。正宫的澹泊敬诚殿全为楠木结构,各种大典均在此举行。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古书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包括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一些远古神话和传说
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中国十大旷世古书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中国人十大必读古书
1、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孔子 2、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孔武 3、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 4、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老子5、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 施耐庵 6、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 7、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 吴承恩 8、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洪应明9、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孙洙,徐兰英 10、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太平广记》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 明代拟话本有的据古书记载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咏菊花事,出自《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
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
本文2023-10-08 21:15: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