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的拳谱介绍
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 种说法:一说是福建 永春县严三娘 创造,一说是由少林寺和尚至 善从福建带到广州光孝寺,另一说是方永春所创造。该拳内容主要包括小稔头、标子和寻桥 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为基本动作。身型要求护裆,沉肩,落膊,抱拳,护胸。主要手型有凤眼拳、柳叶掌等。主要手法有挫手、撩手、三搒手、左右破排手、沉桥、黏打。主要步法有三字马、追马等。攻防中多采用闪身、贴身、紧 迫和紧打,动作敏捷,快速,刚柔相间。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咏春拳的拳谱介绍。
咏春拳谱
咏春绝技 源自少林 招无虎鹤 法无五行
只谈线位 力与角度 同门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胜强 始是功夫 内外相消 并无绝招
蓄劲似蛇 发劲似猫 朝形似鸡 阴阳发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来留去送 甩手直冲
梅花五点 手脚互通 门分内外 手有生死
劲发六合 力从地起 发劲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还原 切忌出手 寸内发劲 力有对错
发尽散尽 散尽发尽 力有八种 当知分间
真假虚实 蓄谷松散 线有安危 主分内外
顶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关 任我行走
马有五败 十者九坏 演挟跪撑 摊身最惯
敌手行桥 必须落马 蹬腰作势 为抢内门
上不过膊 中不过争 下三路手 以脚消脚
摆放有威 打须有势 三角朝形 线守分明
桥行中线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侧身争底
两点之间 直线最短 转马朝形 以圆化直
敌压三关 以横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无身打颈 怕打终打 贪打防空
以攻为守 以守为攻 追形接打 变化无穷
三桩三拳 步手身全 地脚梅花 木人红船
念头主守 寻桥打手 追形之始 求诸标指
旁边辅助 箭槌八种 走马斜角 幡龙跳跃
固定标步 半全起脚 练力之法 阶段五重
松沉稳劲 清脆玲珑 先松后紧 再紧后松
松松紧紧 循环不穷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 不可用心 意投于外 一点精神
反覆练习 配合由勤 手脚属我 控制随心
升肩耸膊 气提不利 意沉身稳 高低无忌
发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脚发力 与身无关
力无定位 喉咙争膊 嘴不闭气 力发无形
动静无碍 语出如宁 拳争掌膊 也可伤人
中路边栏 抛桥窒手 咏春八手 皆可攻守
标圈伏绑 困刮耕摊 可从中破 困手横拦
绑有正错 错非真错 按头屹尾 按尾屹头
中间绑起 有影无形 武欲精通 唯从苦练
先成后化 先化后成 刀切虽齐 墨守成规
艺能巧变 将形补位 因缘各就 殊途同归
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的拳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太极拳谱记载着太极拳从萌芽到体系成熟不断的完善过程,是研究不同时期太极拳发展的宝贵资料。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为准头,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有平准之顶头悬乃是从头顶至腰之根株下,胸门至尾闾间为一条线歌曰: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变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知多少,一气哈而迷,
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2、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是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3、太极轻重浮沉解
1、郾双重为病,病于填实,与沉之不同也。
2、郾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之不一也。
3、郾双浮为病,病为漂渺,与轻之不例也。
4、郾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之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所以不为病。
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所以为病。因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5、郾半浮半沉为病,失之不及也。
6、郾偏浮偏沉为病,失之太过也。
7、郾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
8、郾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也。
9、郾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
10、郾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
11、郾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自然致于 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肢体间矣。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然方圆四正之手,能表里精粗无不到者,则已及大成,又何虑有四隅以出方圆 乎。亦即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4、太极力气解
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要之,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所由来;知力气之所以然,自知用力行气之各异。盖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也。
5、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武用于精气神,谓之文体;武功得文体于心身,谓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
在“卷放”得其时中,文体之本,武事文为,乃属于柔软文体也。在“蓄发”适当其可者,武事之根,文事武用,乃属于坚刚武事也。精气神与筋骨,乃文事武用;若坚刚武事,乃心身内之骨力也。夫文无武之预备,是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是有用无体。
独木难支,孤掌不鸣,不唯文体武事如此,天下事,事事皆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内理,必为血气之勇,失去本来面目,欺敌必败;有内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以操战,差微则亡耳。自用及于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忽哉。
6、沾黏连随解
提上拔高谓之沾,留恋缱绻谓之黏,
舍己无离谓之连,彼走此应谓之随。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黏连随不可,斯沾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7、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匾者不及之谓,
丢者离开之谓,抗者太过之谓。
要知此四字之病,不但沾黏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矣,初学者不可不知,更不可不去此四病,所难在沾黏连随中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8、对待无病
顶匾丢抗失之对待也,所以谓之病,既失沾黏连随,何能得到知觉运动既不能知之于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无病者,乃不以顶匾丢抗对待于人,要以沾黏连随对待于人耳。能如是,不但无病,知觉运动自然得之,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
9、对待用功法守中土歌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沾黏连随意气君,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10、太极圈歌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以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动急缓,云龙风虎像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11、太极四隅解
四正,四方也,所谓■捋挤按是也。初不知方能使圆,方圆复始之理,生生不已,焉有出隅之手哉。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甚难得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例如半重偏重之滞而不正,自出采■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
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使复归于方正圆中之内,采用肘靠者,亦由此以补其缺尔。夫日后功夫能至上乘者,亦须获采■之功,使之仍归大中至正。是则四隅之用,乃扶体而补其缺者也。
12、太极武事解
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坚刚而不施于外,终柔软以迎敌,即以柔 软而迎坚刚,使坚刚化为乌有耳。曰,何以致之哉其要,非沾黏连随之功已成,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进为懂劲,懂劲后自可阶及神明之化境,最后当可完成而致之 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倘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则懂得沾黏连随后,乃能得其视听轻灵之功耳。
13、太极懂劲先后论
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后,又恐出俯仰断续之病。既未懂劲,固然出病手;既已懂劲,何以又出病手盖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故出病;神明尚犹不及,俯仰无着落,亦易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非真懂劲,不能不出此病也。
故未真懂者,乃由视听无由,未得其确耳,如知瞻、眇、顾、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知,是为真懂劲。
懂劲后自可阶及神明,自得屈伸进退之妙,如此屈伸动静,开合升降,自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观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才能真及神明矣。明乎此,日后岂可不慎行坐卧走站、饮食溺溷之功,以协进其效,是则可谓将及中成大成也哉。
14、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成功后,才讲尺寸分毫。盖尺位之功成,而后能以寸位分;寸位功成后,以分位分;分位功成后,以毫 位分。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古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然而虽知其数,苟非有秘传,又安 能量之哉。
注:此谱系沈家桢从杨澄甫老师处抄得,共有43篇论文,据云由其祖杨禄禅传下,何处得来不知。其中有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十三势行工心解各一篇,但俱未注明作者姓名。兹摘录其中14篇,作者姓名待考。原题为《王宗岳太极拳谱》,显为妄题。
起势
第一段
1白鹤亮翅
2 左搂膝拗步
3 左单鞭
4 左琵琶势
5 捋挤势(三)
6 左搬拦捶
7 左掤捋挤按
第二段
8 斜身靠
9 肘底捶
10 倒卷肱
11 转身推掌
12 右琵琶势
13 搂膝栽捶
第三段
14 白蛇吐信(二)
15 拍脚伏虎(二)
16 左撇身捶
17 穿拳下势
18 独立撑掌(二)
19 右单鞭
第四段
20 右云手(三)
21 右左分鬃
22 高探马
23 右蹬脚
24双峰贯耳
25 左蹬脚
26 掩手撩拳
27海底针
28 闪通背
第五段
29 右左分脚
30 搂膝拗步(二)
31 上步擒打
32 如封似闭
33左云手(三)
34 右撇身捶
35 左右穿梭
36 退步穿掌
第六段
37 虚步压掌
38 独立托掌
39 马步靠
40 转身大捋
41 撩掌下势
42 上步七星
43 独立跨虎
44 转身摆莲
45 弯弓射虎
46 右搬拦捶
47 右掤捋挤按
48 十字手
收势
详细解读:
预备
身体自然直立
起势
1左脚开立2两手前平举3屈腿下蹲
一、 白鹤亮翅
1收脚抱手2向后退步3坐腿转腰分手4虚步分掌
二、 左搂膝拗步
1右手前摆2转腰摆臂收脚3屈臂上步4弓步搂手推掌
三、 左单鞭
1转腰坐腿带手2收脚抱手3转身上步穿手4弓步平云手5坐腿转腰平云
6勾手收脚7转身上步8弓步推掌
四、 左琵琶势
1跟步摆臂2坐腿挫手摆臂3虚步合手
五、 捋挤势(3)
(1)1移脚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脚捋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挤
(2)1坐腿扣脚穿手2345同上
(3)1扣脚穿手 2345同上
六、 左搬拦捶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摆步搬拳4收脚转腰摆臂5上步拦掌
6弓步打拳
七、 左掤捋挤按
1转腰撇脚分手2收脚抱球3转腰上步4弓步掤手5旋臂送手
6坐腿后捋7转腰搭手8弓步前挤9坐腿引手后掤10弓步前按
八、 斜身靠
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两手成十字交叉)3上步握拳4弓步斜靠
九、 肘底捶
1转身摆掌2抱手收脚3摆步撑手4跟步提手5坐腿握拳
6虚步劈打
十、 倒卷肱(4)
(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卷肱3虚步推掌
(2)(3)(4) 同上
十一、转身推掌(4)
(1)1撤步碾脚转身2屈臂上步3丁步搂手推掌
(2)1碾脚转身23同上
(3)(4) 同上
十二、右琵琶势
1向后撤步2坐腿摆臂挫手3虚步合手撅臂
十三、搂膝栽捶
1撤步捋手2上步搭手3跟步平云手4坐腿转腰摆臂5屈臂握拳上步
6弓步搂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2)
(1)1转身提拳2转身摆脚摆掌3歇步推掌
(2)1转腰摆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五、拍脚伏虎(2)
(1)1转腰展臂2上步抡臂3抡臂拍脚4盖步摆臂5转身上步
6弓步贯拳
(2)1扣脚穿手23456同上
十六、左撇身捶
1坐腿扣脚翻手2弓步分手3收脚握拳4上步举拳5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势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穿拳开步4仆步穿拳
十八、独立撑掌(2)
(1)1弓腿挑拳2收脚翻掌3独立撑掌
(2)1落脚上步收手23同上
十九、右单鞭
1退步伸掌2坐腿后捋3旋臂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
6勾手收脚7转身上步8弓步推掌
二十、右云手(3)
(1)1坐腿转腰左云松勾2右云翻掌收脚
(2)1转腰左云翻掌出脚开步2右云翻掌收脚并步
(3)1左云翻掌出脚2右云翻掌收脚
二一、右左分鬃
1抱手提脚2转腰出步3弓步采靠4转腰撇脚5抱手收脚
6转腰上步7弓步采靠
二二、高探马
1收脚展臂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
二三、右蹬脚
1带手起脚2上步穿掌3弓步分手4抱手收脚5蹬脚撑臂
二四、双峰贯耳
1并手收脚2落脚收拳3弓步贯拳
二五、左蹬脚
1转腰分手2抱手起脚3蹬脚撑臂
二六、掩手撩拳
1并手落脚2出脚握拳掩手3弓步撩拳
二七、海底针
1跟步摆臂2坐腿提手3虚步下插掌
二八、闪通背
1提手收脚2向前上步3弓步推撑掌
二九、右左分脚
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3分脚撑臂4落脚穿手5弓腿分手
6收脚抱手7分脚撑臂
三十、搂膝拗步(2)
1落脚转身摆臂2屈臂上步3弓步搂手推掌4转腰撇脚5摆臂收脚
6屈臂上步7弓步搂手推掌
三一、上步擒打
1转腰撇脚抹掌2收拳收脚3上步擒打握拳4弓步打拳
三二、如封似闭
1跟步穿掌2坐腿引手3上步翻掌4弓步前按
三三、左云手(3)
(1)1转腰扣脚右云2左云翻掌收脚
(2)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翻掌收脚
(3)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扣脚并步
三四、右撇身捶
1撤步探掌2收脚握拳3上步举拳4弓步撇打
三五、左右穿梭
(1)1扣脚翻掌2弓腿平抹掌3收脚后捋4上步搭手5跟步平云
6坐腿平云7上步收掌8弓步架推
(2)1扣脚穿掌2345678 同上
三六、退步穿掌
1坐腿向前摆掌2收脚翻掌3退步向前穿掌左脚扭直
三七、虚步压掌
1转身扣脚上摆手2虚步下压掌
三八、独立托掌
右手前托左手侧撑左腿独立
三九、马步靠
1落脚抬手2收脚摆臂3上步握拳4绊马步靠
四十、转身大捋
1撇脚摆掌2并步举手3碾脚转身4侧步大捋5侧弓步拱肘撅臂 四一、撩掌下势
1回身旋臂2转身摆掌3丁步撩掌4坐腿摆掌勾手提脚5屈臂开步
6仆步穿掌
四二、上步七星
1弓步挑掌2虚步十字架拳
四三、独立跨虎
1退步摆掌坐腿2转腰摆掌收脚3举腿挑掌
四四、转身摆莲
1转身扣步带手2转身穿摆掌3摆莲拍脚
四五、弯弓射虎
1落脚上步摆臂2弓腿转腰摆拳3弓步反冲拳
四六、右搬拦捶
1坐腿穿掌2收脚握拳3摆脚搬拳4收脚收拳5上步拦掌
6弓步打拳
四七、右掤捋挤按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抱球3向前上步4弓步分手5转腰送手
6坐腿转腰后捋7转身搭手8弓步前挤9分手坐腿后引10弓步前按
四八、十字手
1转身分手撇脚2回身合手3并步开立十字抱掌
收势
1分手平举2两手垂落3并步还原
咏春拳的拳谱介绍
本文2023-10-08 21:40: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