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土一文物,其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字到底啥意思?
文物,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是古人存在过的证明。当年,秦陵兵马俑一经问世,整个世界都沸腾了,西方国家很难相信,2200年前的中国实力竟然如此之强。然而对中国来说,兵马俑只是冰山一角罢了,那个在新疆出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发现的文物,才是最令无数国人激动的,因为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昭示中国诞生的先知预言。
只要一提到精绝国,相信很多人都会将它与盗墓联系起来,的确,精绝国藏着不少秘密。精绝国是西汉时期中国西部的一个小国,位于尼雅河畔的一处绿洲之上,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作为一个西域国家,精绝国自然有着独立的文化传统,为此,中国考古队曾在1995年对其进行过考察。
1995年10月,中国与日本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精绝古国遗址)的一处墓地上,进行考古挖掘。可是几个月以来,一行人根本没有什么重大发现,墓葬出土的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然而,当考古人员挖开一座两人合葬墓,顿时眼前一亮,因为这两人身上都穿了不少衣物,一看就是有身份的人,而且其中一人的右臂上,还绑着一个色彩鲜艳的织锦。
不用做过多辨认,考古人员一眼便看到了刺在织锦上的8个大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众所周知,中国的国旗就是五星红旗,而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上,居然早已做出了预言,难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不但如此,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支考古队的队长,名字叫做“齐东方”。东方、五星、中国,一系列的巧合连在一起,必定有着特殊含义。
专家分析,此织锦出自于汉代,采用的是“青赤黄白绿”五色,而这五个颜色,代表的则是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此外,织锦上还有牝牡珍禽、独角瑞兽、斑纹猛虎的图案,他们穿梭在云纹之间,似在腾云驾雾,寓意祥和。古人能在一块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的织锦上,将把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实属罕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天官书》中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字做了记载,书中说道: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五星,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五星出东方”的意思则是“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的现象,一旦有这种天文奇观发生,中国(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便会大获成功。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都对“五星聚合”的天象投入了大把时间的研究,而每当这一现象出现,也往往会有大事发生,比如刘邦攻入咸阳的第二年,便出现了这种天象。不过,无论是织锦上的“五星”还是国旗上的“五星”,都是象征着美好寓意的,而中国,也会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品32万件(号),其中一级品288件(2014年10月数据)。有丝毛棉麻织物 (包括锦、绮、绫、罗、纱、缦、绢、印染、刺绣等大量汉唐丝织品,毯、毡、绦带、刺绣等古代毛织品),多种文字 (汉文、回鹘文、 佉卢文、吐火罗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 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此外,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 古代干尸类 楼兰女尸:1980年在罗布泊北铁板河墓葬出土的铁板河女尸,是世界著名的古尸之一。距今3800年,死亡年龄大概在40-45岁,身长152厘米,生前高约1558厘米。面色棕褐,尖高鼻梁,眼睛深凹,长长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直发披散于肩,甚至体毛、指甲、皮纹均清楚可见。皮肤呈古铜色,有楼兰美女的雅称。 营盘男尸:1995年,新疆考古所在新疆尉犁县营盘遗址的一个汉晋时期墓葬群的第15号墓中发掘出的男尸。古尸身上的服饰依然鲜艳华丽,尤其是上身的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非常罕见。死亡年龄25岁左右,男性,身高约一米八。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小河墓地女性干尸:该女尸身长158 厘米,皮肤呈灰白色,胸乳下垂明显。头面部保存最好,窄额,宽颧骨,眼窝深凹,依稀可见眼睫毛,鼻梁尖而小巧,嘴紧闭。灰棕色头发自然中分,长至颈肩部。头发表面似用胶状物涂抹过,一缕缕粘结在一起。很难看出她生活在3800年前。 且末男尸和女尸:皮肤保存完好,毛发俱全,他们的面部做了精美的化妆,此外,他们身穿的深咖啡色的长外套,毛质平纹,足穿长筒软皮靴,彩色毡袜,这种多色彩毡袜的发现,证明在2800年前,在新疆就存在了擀毡工艺,是畜产品加工的新品种之一。 其他文物藏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汉代。长185厘米、宽125厘米,1995年出土。此锦的纹样和文字,是根据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计的。锦面上织出的虎、鸟、避邪(神鹿)等动物,也与五行学说中关于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相联系,另有四个排布成四方形的圆环纹,可能是星象图的象征。 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唐代。长275厘米、宽185厘米,1975年出土,共发现44页,均为两面墨书。剧本是一部大型分幕剧作,内容是说年已120岁的婆罗波婆离梦中受天神启示,想去拜谒释迦牟尼如来佛。但因年长,不能亲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弥勒等十六人,代表他谒佛致敬,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剧本。 青铜武士俑:高40厘米,1981年出土。头戴高筒尖顶弯钩宽沿帽,上体裸露,腰系短裙,大眼高鼻,体格强健。据分析,该俑的身份当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生活在今新疆伊犁地区的古代塞人武士。
新疆出土的文物有很多,罗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
1、田园葡萄纹彩陶罐公元前800——前500年(1987年和静县察吾乎沟1号墓地43号墓出土)
2、虎纹金牌饰约公元前500年(1977年乌鲁木齐南山阿拉沟30号墓出土)
3、对虎纹金箔带约公元前500年(1977年乌鲁木齐南山阿拉沟30号墓出土)
4、花卉纹刺绣汉晋时期(1995南尉犁县营盘22号墓出土)
5、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汉代国宝级文物(1995年尼雅遗址出土)
6、怪兽啄虎纹金牌饰汉代(1994年吐鲁番交河沟北1号台地1号墓出土)
7、矩形珐卢文木牍魏晋时期(1959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8、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南北朝时期(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9、镶嵌红宝石金盖罐南北朝时期(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10、镶嵌红宝石金剑鞘南北朝时期(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11、彩绘泥人首镇墓兽唐(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224号墓出土)
12、泥塑男供养人头像唐(1957年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
13、波斯银币萨珊王朝(1959年乌恰县出土)
14、彩绘小木罐唐(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230号墓出土)
15、劳作女泥俑群唐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201号墓出土)
1、先秦时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
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
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
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艺术的发展。
2、两汉时期
中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
所以,自汉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西汉王朝征服西域之大业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秦汉之际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后强盛。
汉朝对北方地区,包括西域的统一管辖,结束了该地区长期以来诸游牧部落不相统属的分割局面,为后来全国性的统一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
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
汉武帝又命李广利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两伐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西域的许多城国相继臣服于汉。
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
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1年,三国之一的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
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罶哒、吐谷浑等。
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
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
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10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
4、隋唐时期
隋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巡幸河西,高昌王麴伯雅等27国首领使者,到张掖觐见。
吐谷浑伏允对河西走廊丝绸商道壅遏和劫掠。公元608年,隋朝击败吐谷浑伏允,隋炀帝在西域东部以及青海设西海、河源等郡。
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青海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到达,不得不返回了。
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抵御不了。
扩展资料
新疆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有关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的故事。
新疆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陶器,其中不少彩陶的图案纹饰与中原内地同期出土的陶器图案纹饰相同或相近似。
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说明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的发展。
1995年10月至11月,民丰尼雅遗址3号棺出土色彩斑斓的锦被上织着“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的小篆汉字和纹样。
8号棺木出土的一只色彩艳丽的锦袋上有篆书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揭示了汉、晋时期尼雅与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唐代诗人岑参、骆宾王、洪亮吉等撰写的雄浑的大漠、壮丽的山川、奇特的气象、悲壮的征战奇观等奇妙绝伦的诗篇,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
随着佛教由印度沿丝路传入西域乃至中国内地,佛教文化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重要的内容。龟兹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来到内地讲译佛经、著述佛学经文。
东晋高僧经西域赴印度取经,著有佛国记。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中国最早的诞生在西域的戏剧文学剧本,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在隋唐时期乐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乐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传统乐器也传入内地,成了唐代以及后世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
西域舞蹈如: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等传入中原宫廷乃至民间。
-新疆
我国是世界上养马 历史 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新疆一直享有“良土出良马”的美誉,最为出名的当属“西极天马”。2100多年前的张骞带我们领略“丝绸之路”的惊艳,也为中原引进了汗血宝马,极大地加快了东西贸易往来的速度和广度,可以说,马在西域 历史 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疆伊犁骏马图
穿越千年的新疆马,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彼此交融,带来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和美丽传说,考古发现则更可以展示出新疆马的魅力。
体格健硕、四肢修长的骏马,很早就是新疆各地岩画创作的主要动物形象之一。早在公元前11世纪,新疆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就出现了马的形象。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泥塑马俑,做工精细,造型优美,更是实证了唐代文学作品的西域骏马形象。
康家石门子岩画中的马的形象
新疆因得天独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林立,干燥凉爽的欧亚大草原为马群繁衍提供了天然宝地。加之自古以来游牧民族与马的相互依赖,考古出土的众多马具、马骨不足为奇。
温泉县呼斯塔遗址出土的2具完整的马骨头,时间距今3900年至3600年,专家认定,这可能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马。这说明,大约在4000年前新疆地区便已掌握了驯马术,开始驯养马匹;与甘肃青海地区发现的距今3600年至4000年的驯化家马,年代几乎相当。考古工作者在和静县察吾呼墓地、洛浦县山普拉墓地、木垒县平顶山墓群、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阜康市白杨河墓群等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墓葬中均发现了整马或马骨殉葬的现象,与东部毗邻省份甘肃、青海等地考古出土马遗迹遥相呼应,专家学者推断中国的驯化马是自西向东传入的,即中原是从新疆引入马匹。
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共出土约40匹殉葬马
马在早期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时还能起到出奇制胜的决定性作用。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将北部边疆的步兵、车兵改编为骑兵加以训练,大量招引、收编游牧民补充骑兵。考虑到中原农业区的马匹不适宜做战马,赵国设法从畜牧地区购买剽悍、有耐力的马匹来装备骑兵。赵国实施胡服骑射等一系列改革后,国力日渐强大,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疆域。
汉代时期,由于汉匈战事对战马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战马产业的发展。汉朝中央政权除了自己饲养战马外,还从西域引进良马,以改善中原马匹的品种。汉武帝由此得到了大宛的汗血马以及乌孙马、大宛马等众多西域良马后,杂交培育出了驰名天下的山丹军马。由于产马区多位于边疆地区,由此中原与西域的战马交易和流通便成为一种必然。
彩绘打马球泥俑(左)彩绘泥战马(右) 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具伴随着文明的孕育而发展演变,因而也推动着文明的进步。而马形象在文物上的呈现,不仅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更可被视为我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标志。
先来看新疆出土的马具。随着青铜、铁质马具的使用,马具有了军事效能。为了提升马匹在长距离奔跑和作战时的速度,需要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控制马匹——马笼头便是如此重要的发明创新。同样的,在新疆考古出土了许多用青铜或其他耐用材料(骨、木、铁)制成的马衔、马镳、马鞍,在研究和认识驯化马、驾驭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铜马衔、铜马镳等马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新疆还出土了马裤的原型。为了能够长距离骑行并在马背上作战,一件允许骑者两腿分开骑跨在马上同时又能保护骑行者的下装必不可少。
今天,我们知道骑马时穿裤子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在古代,直到约3000年前,欧亚大陆上都还只有长衫、袍服以及围腰衣配护腿的组合样式。距今2000年前新疆洋海墓地出土男性干尸身上的裤子却让我们看到了裤子的普遍使用——这是一种可以为穿着者提供最大限度自由度的衣着,可以完成大步向前、骑马等动作。裤子的裆部从前至后一直延伸到腰下,使得下腹部裤料完整,没有拼接的痕迹,这就意味着在长距离骑行过程中对皮肤的摩擦减少,疼痛减轻。研究人员推断洋海裤子的设计不仅仅只是为了适于骑行,而是有意地、专门地为骑马而做,与现代马裤非常相似。
除了生活和战争,那些丝绸之路的守护者和开拓者,同样同马有着紧密的关系。
西汉时期,冯奉世、段会宗、甘延寿等人骑马在丝绸之路上巡逻;班超骑马纵横西域三十余年,历经百战,甘英骑马出使至今天的巴勒斯坦,班勇骑马周游西域各国;之后的董琬、吕光、玄奘、鸠摩罗什、耶律大石、哲别等,都曾借马在今新疆地区驰骋,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慧雅)
新疆首次发掘出土近40匹马
2014-09-26 09:01 亚心网 0
原标题:新疆首次发掘出土近40匹马
亚心网讯(记者张迎春)“所有的墓葬中,我们一共发掘出土了近40匹马,这么集中、数量这么大,在新疆考古发掘中是首次。”9月25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建军告诉记者。
据于建军介绍,今年5月至7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位于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阔克塔斯村的喀拉苏墓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一共清理墓葬53座,他们在多座墓葬中,共发现了近40匹马,这些马身上还有大量佩饰。
“通过我们对古人用马和装饰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这是亚欧草原早期游牧文明的葬俗葬制,这近40匹马的出土对完善阿勒泰地区史前时期游牧文明发展以及马文化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意义。”于建军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强带领的考古工作队,近日在哈密市伊吾县境内考古发掘出土了12座墓葬,年代为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
11月15日,记者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这些墓葬位于哈密市伊吾县吐葫芦乡大白杨沟村,其中4座墓葬是竖穴土坑墓,出土了陶器残片、海贝等,考古工作人员根据其墓葬形制、遗物特点,推测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另外8座是非常规整的圆形石堆墓,一些用石块砌成的小型石棺上面有盖板,旁边有人骨和木炭,考古人员推测是隋唐时期的火葬墓。
王永强介绍,考古人员在一座石堆墓里发掘出土了2枚圆形方孔铜钱,铜钱锈蚀严重,上面的铭文暂时无法识读。在墓葬里放铜钱的葬俗在中原地区比较常见,在新疆,除了吐鲁番市境内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和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出现过这种现象外,其他地方极少发现。
同时,考古人员还在另一座石堆墓旁边发现了曾经流行于隋唐时期的铜带饰,上面的纹饰相当漂亮和精致。综合以上因素,考古人员判断,隋唐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古老先民生活曾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这对研究东天山地区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新疆出土一文物,其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字到底啥意思?
本文2023-10-08 22:43: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