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目录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1、疏风清热法主要是用具有辛凉解表作用的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疏风散热,解除风热所致眼病的治法。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眼病。如起病突然,胞睑浮肿,白睛红赤或黑睛起翳,伴有眼痒眼痛,眵泪并作,羞明怕日,眼闭不开等,间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数等全身症状。在外感眼病中以外感风热最为多见,故眼科疏风清热法应用范围较广。如风重于热,流泪症状较重,或星翳浮起,可配伍适量的辛温解表药使用,以加强祛风止痛、祛风止泪、祛风退翳之功。间有风邪不挟热而挟寒、挟湿的,证中少见,但不可不注意辨证而灵活变化。
2、祛风散寒法是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风散寒,解除风寒所致眼病的治法。主要用于外感风寒之眼病。如目睛疼痛,羞明流泪,或目睛生翳,伴有鼻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等。
3、泻火解毒法是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清除邪毒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火热之邪,或脏腑积热上攻之眼病。如胞睑红肿如桃、疮疡疖肿、白睛混赤、黑睛溃陷、黄液上冲、瞳神紧小等。常伴有疼痛拒按、羞明怕热、热泪如汤,或眵多粘结等眼部症状及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等全身症状。眼病热证较多,故眼科泻火解毒法为常用之治法。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脏腑辨证,灵活掌握。如邪传阳明,胞肿赤痛,口渴喜饮,大便秘结之腑实证,则用泻火通腑法;抱轮红赤,黑睛生翳,目珠疼痛,苔黄脉弦之肝火上攻证,则用清泻肝火法等。本法为寒凉直折之法,容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不能久用,并要根据病情轻重和体质强弱,慎重选药。又因药性寒凉,久用可致气血凝滞,翳障难退,故对黑睛疾病,应用本法必须掌握尺度,以免流弊。届虚火者,则禁用此法。
4、滋阴降火法是用滋养阴液、清降虚火的方药,解除阴虚火旺的证候,从而达到明日效果的治法。主要适用于阴虚火旺的眼病。临床表现多有起病较缓,症状时轻时重,病程长而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如目珠干涩、白睛微赤、黑睛星翳乍隐乍现、瞳神干缺、视瞻昏渺等。常伴有头晕、口干、潮热、颧红、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全身症状。本法在具体应用时,尚须进一步辨证,例如黑睛生翳,抱轮微赤,烦躁易怒,属肝经虚火;两眦血脉稀疏,心烦失眠,属心经虚火;白睛淡红,鼻干咽燥,属肺经虚火;瞳神干缺,眼底少量出血,耳鸣腰酸,五心烦热,属肾经虚火等。宜结合脏腑所属,选方用药。 5、祛湿法本法是用具有祛湿作用的方药,通过祛除湿邪以治疗眼病的方法。适用于湿邪外侵或湿浊内蕴所致的一切眼病。如胞睑水肿、睑弦湿烂、胞内粟疮、白睛污黄、翳如虫蚀、混睛障、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常兼有头重如裹,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闷食少、腹胀便溏、四肢乏力,或咳吐痰涎等,皆可用本法治疗。湿邪侵袭的部位和兼邪各有不同,故所用具体治法也有区别。如风湿犯眼,胞睑湿痒,则用祛风胜湿法;湿热上攻,黑睛溃烂,则用清热祛湿法;痰湿阻络,胞生痰核,则用化湿祛痰法;湿浊上泛,视网膜水肿,则用利水渗湿法等等。湿证眼病比较顽固,祛湿法久用又易耗阴伤津,故要根据病情轻重与患者脏腑阴阳气血的情况而慎重用药。阴虚血少与津液亏损者,尤宜注意。
6、止血法本法是应用具有止血作用的方药,以中止眼部出血的治法。适用于各种出血症的早期。诸如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视网膜出血、脉络膜出血及外伤出血等。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止血的具体治法也有不同。如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止血;虚火伤络者,宜滋阴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宜益气摄血;眼外伤者,宜祛瘀止血等。本法属急则治标之法,仅用于出血阶段,若出血已止,而无再出血趋向者,当逐渐转向活血化瘀治法,以促进瘀血的吸收。 7、活血化瘀法是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药,改善血行,消散瘀滞,促进眼部瘀血吸收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有血流不畅,或瘀血停聚的眼病及眼外伤。如胞睑青紫肿硬、白睛溢血、白睛紫胀肿起、眼内各个部位的瘀血、视网膜血管血流瘀滞或阻塞、眼部固定性疼痛及舌有瘀斑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临床上应用时,常配伍行气导滞药物,以提高疗效。本法不宜久用,以免耗伤正气,对眼部既有瘀滞,又见气虚证候者,用活血祛瘀力量峻猛的方药应该慎重,必要时可配伍补气药物同用。孕妇忌用本法。
8、疏肝理气法是用具有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作用的方药,以改善肝气郁滞的病理情况,从而达到明目作用的治法。广泛适用于因肝气郁结而致气机不调的一切内外障眼病。肝开窍于目,由于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肝气郁结使眼部气机失调而导致目疾者,颇为常见。其中尤以青风内障、绿风内障、视瞻昏渺等内障眼病为多。故无论内外障眼病,兼有胁胀、胸闷、嗳气、咽部似有物阻、急躁易怒、脉弦等症者,皆可用疏肝理气法治之。郁久化火者,宜酌加清火之晶,以清肝解郁;肝郁兼有血虚与脾气虚弱者,宜与养血健脾药同用。由于理气药物多辛燥,故对阴亏之人须慎用或注意配伍。
9、益气养血法是用具有补养气血作用的方药,消除气血虚弱的证候,从而达到明目作用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气血不足的眼病。多为慢性内外障眼病而兼有气血不足的全身症者。如眼胞重坠、久视眼胀、黑睛陷翳日久不愈;或外观端好,目无神彩,视物渐昏等。因气血相依,关系密切,故益气与养血往往同用,但根据气血偏虚程度上的不同,又有所侧重。如睁眼乏力,常欲闭垂,舌淡脉弱者,偏于气虚,应以益气为主;若因失血或久病,头晕眼花,不耐久视,心悸失眠,多梦易醒,舌淡脉细者,偏于血虚,应以养血为先。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养血时,常要兼顾脾胃。如属虚实夹杂,则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邪气亢盛而无虚候者,忌用本法。
10、补益肝肾法是用具有补益肝肾作用的方药,以消除肝肾亏虚证候而达到明目作用的治法。适用于肝肾不足的眼病,以成年人居多。凡见眼干涩不舒,哭而无泪或冷泪长流,白睛微赤,黑睛边缘陷翳或星点云翳时隐时显,外眼端好而视物昏朦或夜视不见,而兼有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夜间口干、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等,皆可用本法治疗。至于肾阳偏虚,腰膝酸冷,夜间尿多,畏冷脉沉者,则当重在温补肾阳。凡实证忌用本法,湿邪未尽者不宜早用。 11、软坚散结法是用具有祛痰软坚、消滞散结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眼病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眼科疾病出现之痰湿互结、气血凝滞的证候。如胞睑肿核、白睛结节隆起、眼内陈旧渗出及机化物形成等,可用本法消散之。一如为气血凝聚者,必须与理气活血药物同用;痰湿互结者,则应加强祛湿化痰药作用。
12、退翳明目法是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以消除黑睛翳障,从而达到明目作用的眼科独特治法。仅适用于黑睛生翳者。退翳之法,须有层次,如病初起,星翳点点,红赤流泪,风热正盛,当以疏风清热为主,配伍少量退翳药;若风热渐减,则应逐渐过渡至退翳明目为主。病至后期,邪气已退,遗留翳障而正气已虚者,则须兼顾扶正,结合全身证情,酌加益气养血或补养肝肾之品。黑睛属肝,不少清肝、平肝、舒肝药物亦有退翳作用,故可配伍应用。黑睛生翳后期,以退翳为主,用药不可过于寒凉,以免邪气冰伏,气血凝滞,翳不易退。若白翳光滑如磁,为气血已定,用药难以消散,故退翳必须及时。
我家是中医世家,从小在父亲教导下学中医基础。记得父亲最先要我习的是背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阴阳五行,再后来被安排到中药饮片厂学药将近一年,再后来给父亲抄方,抓药开始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高愈明灵兰真传,聂伯策四时病案,聂伯策妇科辑要,再后来就边学习边看病了。学中医感觉首先要博学强记,多学医案,博采众长,有悟性很重要,天份很决定你走多高,毅力决定你走多远,但要知道,无论学成能不能行医并不是最重要,重要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它会让你和家人受益终生。
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我国几千年的人类 社会 发展史上,对人们的身体 健康 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就是在今年取得抗疫重大胜利的过程中,中医也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你喜欢中医,想自学成才,也是方便多多。
首先,学好理论,打好基础。参加中医药大学的自学考试,系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其次,利用网络,释疑解惑。现在可爱的网络上什么东西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答?多看,多听,多用,厚积薄发。
再次,学习先师经验,敢于自我实践。这点很重要,我身边有位学针灸的,除了四处拜师学习之外,经常在自己身上试针,有时候多达二三百针,这需要多大的献身精神。现在人家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病配不同针,效果非常显著。
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喜欢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的国粹中医更加发扬壮大,希望中医给广大人民的身体 健康 带来更多的好处和方便。
自学只能解决初学入门,打好一定的基础,真正要做一个好中医,除了自学,最好找名中医,口传心授,有条件多去民间寻访一些偏方,博采众家。此外蒙药,苗药也有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
学习中医,最忌半瓶醋,学点皮毛,就自以为是,既害了病人,又坏了中医的名声,所以,要学好学精,这是人命关天的行业。当然,学习一些中医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自学也就够了。
我也是自学的中医,已经七年,不是高手,但能治个头痛感冒,顶巧治个不孕不育什么的。我学中医从理,法,方,药入手。先学理,明白中医是干什么的,基础是什么,从阴阳,五行,四季,天地人入手。次学治法。次学方。推荐河南中医大学王付老师教的方剂学。后学药。成都中医大学张庭模老师药剂学。要看内经,伤寒,金匮等传统明著。不能急,每天看一点。日久能成,要临床,从亲朋好友治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借网友的推荐,与你一起分享。
入门课程有《中医医史学》(了解中医 历史 ), 《中医各家学说》,《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然后,必须掌握的是《医古文》,《内经选读》,《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药的方面要掌握:《中药学》《方剂学》这是基本够一个普通中医的水平了。如果还有精力,可以继续学习的是《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急诊学》如果仍然有精力:《正常人体解剖学》,《针灸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科》,《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
我再补充一些:《周易》、《皇帝内经》、《医学传心录》《本草纲目》等。
喜欢可以,想自学这个真要好好思量,毕竟这是个系统而专业严谨的医学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中医就有学好中医的潜力。但仅仅是喜欢还不够,还需要遵循学中医的规律:读经典、跟明师、做临床。先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再看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才能进一步自学或跟明师,最好在尝试做临床。这样才能够学好中医成为一代大家!
走进爱中医群,这是一个免费学习古中医的平台,有专家教授定时授课,有问题群里咨询,现场解答,零基础开始,保健 养生 从我做起,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家人,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让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懂得 健康 养生 的,我们的家庭才是幸福安康的。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因为我的母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这么多年都在用中药调理,所以对中医产生啦性趣,也对中药多少有点了解。
感觉个人学习中医还是要找个老师的和多看书的。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等。有时书上内容有许多是看不懂的,我相信这一点是许多自学中医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就要靠网络查找或者请教中医的业内朋友,而且学习中医必须要结合分析病例,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更深刻地理解所读的经典。
自学基本上学不了,没人引导很多东西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深意,我建议看课程,超星就有很多视频,都是免费的
小儿疳伤眼目为病名。见《银海精微》。即疳积上目
《银海精微》:“小儿疳伤眼目久痛,羞明不开,乌睛上青翳如黑昧子,或白膜遮睛”。
疳积上目(infantile malnutrition involving eye;keratomalacia)为病证名。《秘传眼科龙木论》对本病记载较早。又称小儿疳眼(见《卫生宝鉴》卷十)、疳毒眼(明·倪维德《原机启微》)、疳眼(出《龙木论》)、疳涩眼(出《儒门事亲》)、小儿疳眼外障(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小儿疳伤眼目(见《银海精微》)、疳病攻眼症(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疳疾上目(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是指由小儿疳积引起,以早期出现夜盲,继而眼珠表面干燥,失去光泽,黑睛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甚至糜烂破损,并伴黄液上冲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如不及时医治,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小儿疳伤眼目相当于西医的角膜软化症。
详见百科词条:小儿疳伤眼目 [ 最后修订于2019/1/9 15:53:01 共438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目录
本文2023-10-08 22:50: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