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指的是哪十个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5收藏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指的是哪十个人?,第1张

10、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的著名谋士,他的主要成就是辅佐秦始皇嬴政平定六国。李斯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身世,学成之后他决定去秦国打拼。李斯开始默默无闻,后来通过吕不韦接触到了秦王。并对秦王提出了“灭六国,平天下”的宏伟蓝图,因而得到秦王的赏识。

辅佐嬴政时,李斯根据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提出了吞并六国的顺序和时间,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统一七国后,李斯还参与了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秦始皇驾崩后,李斯跟赵高合谋,私自改立胡亥为帝。赵高对李斯非常忌惮,找机会在胡亥面前说了李斯不少坏话,最后李斯被处斩。

9、陈平

陈平,西汉时期刘邦的心腹谋士,在史记中被称为“陈丞相”。秦二世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风起云涌。陈平自幼苦读,决定出山闯荡天下。他先追随了陈胜,后来又跟随过项羽,但都得不到重用,最后才投靠了刘邦。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一度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无论怎么突围,都冲不出去,被项羽围困了一年之久。束手无策之际,陈平给刘邦献了离间计,挑拨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果然中了陈平的计谋,赶走了范增。范增不久后就被气死了,而楚汉之争的天平也就偏向了刘邦。如果没有陈平用计谋除掉了范增,那楚汉之争的结局还不好说。

8、荀彧

荀彧,曹魏第一谋士,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头号功臣。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曹操无荀彧,亦不复为北方之雄。个人认为,荀彧的谋略和才华并不比诸葛亮差多少,只是曹操麾下一流谋士很多,不像蜀汉全靠诸葛亮一个人撑着。

荀彧出身名门,少年时便被人赞为“有王佐之才”,他开始追随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绍。不久后他便看出袁绍不是雄主,就投靠了当时一无所有的曹操。正是荀彧,一步步辅佐曹操从弱小变为雄霸天下的乱世枭雄。虽然荀彧比曹操小七岁,但曹操却将他视为师长,敬重有加。曹操一生中所有的重大谋略,或多或少都有荀彧的智慧在里面。曹操曾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7、商鞅

商鞅,秦国前期的重要谋士,他推行的商鞅变法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为秦国一统七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战国前期,秦国根本算不上强国,士卒的战斗力也不行。在阴晋之战中,由于秦军疏于训练,装备简陋,50万秦军被吴起率领的5万“魏武卒”打得大败。自此秦国意识到自己还不足以问鼎中原,于是开始了“商鞅变法”。

商鞅推行的“军功爵制”却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让秦军成为了一支“虎狼之师”。但后来商鞅触怒了秦惠文王,被处死。

6、赵普

赵普,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他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宋朝的宰相、太师、太子少保。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谋士,一步步辅佐赵匡胤开创了宋朝大业,他的战略目光和战略规划,都是一流水平。

赵普是陈桥兵变的主要谋划者,之后在赵匡胤平定天下诸侯,建立宋朝的过程中,赵普多次帮助赵匡胤取得胜利。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想削弱各位武将的势力,但又不想采取严酷的手段。于是赵普给赵匡胤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办法,算是比较平和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5、诸葛亮

诸葛亮,蜀汉丞相,刘备的心腹谋士。诸葛亮算是一位天纵奇才,他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给刘备提出了先占据荆州再夺取西川的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份战略规划对当时一穷二白的刘备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是诸葛亮硬是一步步辅佐刘备实现了这个规划。

刘备死后,蜀汉大权掌握在诸葛亮手里,可诸葛亮从无二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贤相。在此说一句,司马懿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后期对阵时,司马懿手中有五倍于诸葛亮的兵力,十倍于诸葛亮的粮草,可一直被诸葛亮压着打,很少敢主动进攻。

4、刘伯温

刘伯温,明朝的著名谋略家,朱元璋的心腹谋士。世人一般喜欢拿刘伯温和诸葛亮相对比,因为他们二人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奇门八卦,精于兵法韬略。民间一般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样的说法。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为开创明朝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伯温又展示了他的定国安邦之能。因为刘伯温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人,他后来便辞官回乡,归隐田园。

3、张良

张良,汉高祖刘邦的头号谋士,是刘邦开创四百年汉朝的重要功臣。别看张良只是一介书生,他年轻时也做过血性十足的事。秦灭韩后,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可惜因为情报失误,打中了秦始皇的副车。因此张良浪迹天涯,四处躲藏。

楚汉之争时,张良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刘邦所有的战略规划基本上全是张良一手制定的,没有张良,刘邦打不赢项羽。刘邦称赞张良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桓公的重要谋士,被后世称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距今两千七百多年前,在那个时代,管仲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他大力发展商业,促进了齐国的繁荣。

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推荐管仲出任宰相。齐桓公见到管仲后,两人交谈了三天三夜,齐桓公非常佩服管仲的学识,拜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崛起,鲁、宋、陈、蔡、卫、谭等国先后向齐国称臣,齐国一跃成为真正的春秋霸主。

1、姜子牙

大家对姜子牙的印象应该都是来自于《封神演义》,但他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姜子牙本名姜尚,也叫吕尚。姜子牙是周武王伐商的首席智囊,他辅佐周武王开创了八百年的周朝。在我国古代,姜子牙的地位非常之高,他被称为是“兵家鼻祖”,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等诸子百家都争先恐后的追捧姜子牙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所以说,十大谋士中姜子牙位列第一位是最没有争议的。

姜子牙最大的功绩就是兴周伐商,帮助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纣。周朝建立后,姜子牙又帮助周武王治理天下,兴国安邦。

赵普是个很有魄力的铁腕人物,再次入相,便重新立班建制,肃正朝纲。工部侍郎、同知京朝官考课雷德骧得知赵普为相,惊得手中的笏板都掉到地下了,他知道,赵普为相,他就没戏份了,与其到时灰溜溜地走人,不如像好汉一样先自离去。于是立即上书辞官。即使是赵炅亲自挽留也没有留下来。赵普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见赵昌言、胡旦、翟颖几个人狼狈为奸、败坏朝纲,同吕蒙正联名上表,请求拘捕这几个人,依法论罪。

赵吴见两个宰相联名上书,知道事态严重,下诏将赵昌言贬为崇信行司马;胡旦谪为坊州团练副使;翟颖流配充军。其余相关人员,都得到了应有处罚。

1)妙对太祖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宋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2)半部论语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第一次任相

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之范质,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宰相职位.赵普于是更加用命。

第一次被罢

乾德五年(967年)春,赵普又得到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的职位与荣誉。开宝三年(970年)春,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病中的赵普,六年又至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钱叔送来的。宋太祖说,钱叔大概认为国家大事全由你决断,所以送金子嘛。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实际上触及了赵匡胤独揽大权和皇权尊严的要害问题。赵匡胤是决不允许臣下来愚弄他,或者暗中夺他的权的.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随着考察的深入,又发现赵普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立即命令分开。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简直更是欺君之罪了。宋太祖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监督相权,不久贬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内的问题,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信。

第二次任相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弟赵光义(避匡字讳)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这段兄终弟继的历史,流传有“烛影斧声”的疑案.太平兴国四年御驾亲征北汉,高梁河之役宋师败于契丹援军.宋太宗一度失踪,于是军中有谋立太祖于赵德昭之说,为太宗所忌。赵德昭又为北征将士请赏,益遭太宗怒斥而自杀,宋太祖父子之死,不能不引起宋太宗异母弟赵廷美之悲愤自危。太平兴国七年,朝中有人诬告赵廷美有不轨之谋而皆受封赏,赵廷美则被贬往洛阳.这种情况对于郁郁不得志的赵普是有所触动的。他向宋太宗密陈,昭宪皇太后遗书由自己书写,命太祖传位于太宗,尚有使太宗传位于廷美、廷美传位于太祖子德昭的意思。但赵普又说太宗道,难道太祖传弟不传子的历史教训你还不能吸取吗?他又乘机说贬往洛阳之赵廷美毫无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于洛阳。于是宋太宗又贬赵廷美至房州涪陵小县。赵普的这番密陈,第一,证明太宗承兄位之合乎祖宗遗旨;第二,拥护太宗传子不传弟;第三,为太宗清除赵廷美继位之威胁。这几点就使赵普与宋太宗结成了特殊的关系,而立即获得司徒兼侍中的职位,两度任相。带来的结果是赵廷美以三十八岁盛年而夭折,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因为替赵廷美申不平面发狂成终身之疾。从这里,可以看到赵普失宠于宋太祖,而又得宠于宋太宗,在两度任相、东山再起的历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第二次被罢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因故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具体原因不明.但从宋太宗作诗饯别,而赵普感激涕零,表示要勒诗金石的情形看,赵普一定有什么短处而不得不贬谪。至于赵普说来世效犬马之力,则完全是政治表态。

第三次任相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报高梁河之唇而亲征幽蓟,战事迁延,进退维艰。赵普看到又是表忠的好机会而提出“兵久生变”,要求班师。宋太宗为嘉奖他三进疏陈,而在次年移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梁国公为许国公。与此同时,宋太宗次子昭成太子、陈王元僖也表请再委政于元老赵普。当然,德昭之死,廷美之死为元僖提供了继位的机会,而赵普劝宋太宗之传子不传弟,使赵普赢得了元僖的美言和授为太保兼侍中的相位。从赵普三次任相中,可以看到赵普善于夤缘附骥于有政治前途者,并不惜牺牲品格去趋奉。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诏慰留,并加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

赵普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五十年。作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来说,是一个有一定远见的历史人物。他所佐治制定的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是有贡献的。对于深刻的消极后果来说,他同样是负有历史的责任.作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学问,而以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妨碍他作出更积极的贡献。赵普以个人对君主的忠诚三次任相.在整个居相期间,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绩,这是最大的缺憾。

文言文《赵普》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时的细节描写有:复奏其人——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从中表现了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责任的性格特征。

人教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6《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苏教版:

1《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4《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参考资料:

文言文-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指的是哪十个人?

10、李斯李斯,战国末期的著名谋士,他的主要成就是辅佐秦始皇嬴政平定六国。李斯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身世,学成之后他决定去秦国打拼。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