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各盆地特色很强,需分别解析研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南海北部各盆地特色很强,需分别解析研究,第1张

(一)珠江口盆地

盆地裂陷阶段(E2为主)形成以中央隆起(东沙、番禺、神弧暗沙)和两侧坳陷的总体格局,两侧坳陷发育多种类型的湖相生油凹陷,以古近系陆相沉积为主。我国陆内裂陷盆地,多以凹陷为独立沉积体系,油气生、运、储、聚多在同一凹陷内进行,而且多以自生自储、自生邻储为主。这样对油源的损耗较少,生聚系数较高。珠江口盆地由于凹陷内部构造圈闭不发育,裂陷深部油源多通过断层进入上覆海相砂岩再向高部位圈闭中成藏,有的运移到很远的圈闭中聚集。北侧珠一坳陷,已发现油田多位于凹陷南缘,晚期北部虽抬升,却很少有油田。既与裂陷期古隆起有关,也与面向大陆的北坡海相层不易形成圈闭有关。目前储量最大的流花11-1油田,则位于裂陷期中央隆起上覆生物礁带上,油源主要来自北部坳陷通过珠海组砂岩输导层运移至隆起高部位(图225)。综合图224和图226分析,海水较深的南侧烃源条件更为有利。例如,北侧高生油区的范围仅限于惠州等凹陷局部,西南侧白云凹陷等高强生油区面积很广,生气强度更为悬殊[110]。目前油气成果显然与海水深浅施工条件有关。

1 中央隆起北侧

本区已发现一批油田(图226a),大多是文昌组(E2)和恩平组 的裂陷湖相烃源,通过断层进入海陆过渡的珠海组 及海相珠江组(N1)的圈闭中成藏,其上为区域性海相多套泥岩盖层,油气的生、运、储、盖成藏配套条件较好。但凹陷缺乏大型圈闭,储量一般都不大。凹陷内部尚未在文昌组—恩平组砂岩发现自生自(邻)储油气藏,有认为深部砂岩物性变差[152]。但当烃源岩进入生油窗阶段,相邻或所夹砂岩物性应该是好的,如有适时圈闭,应该容易成藏并能保存,今后还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中海油最近宣布文昌油田群(19-1,15-1,14-3,8-3)成功试产,其中19-1已投产,高峰日产量预计可达18800余桶,其余也将陆续投产,说明中央隆起区及北部凹陷仍有相当石油资源潜力。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流花11-1大油田(图225),充分反映裂陷上部陆海过渡和海相砂岩作为运移、输导的重要意义。因此对生油凹陷之间的凸起和相邻的区域隆起,以油气系统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更多富集油气田。同时,由于该区新近系覆盖不很厚,裂陷内烃源岩仍处于生油窗内,是我们探寻石油资源较有利地区,应格外留意。

2 中央隆起南侧

南侧珠二坳陷拉伸β值增大至6(北侧珠一坳陷为14),实际造成了地幔底辟,海底热流密度很高,异常地幔向上侵位(姚伯初,1994)。从烃源条件分析(图226),南侧古近系裂陷湖相和其上部海相泥质岩,烃源都优于中央隆起北侧,但目前油气成果还不多。近年国外频频传出深海富油区的信息,我国也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荔湾大气田的发现[501]引起了高度重视。学者们对南海北部深水区的论述日益增多[502~505]。

现在主要为深水陆坡的白云凹陷,面积约2万km2,在新生代不同时期,既有陆相河湖沉积,也有浅海和深海不同相带沉积。近年除荔湾气田外,还在白云凹陷的北坡和相接的番禺隆起、东沙隆起发现流花19-1、番禺30-1、34-1、29-1、35-1等一批气田[502]。对白云凹陷丰富烃源应引起关注,并加强地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生、储、盖的展布和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大大提高了白云凹陷深水区的油气远景评价。

图226 珠江口盆地生油强度和油田展布情况[110]

虽然文昌组(E2)还没有钻井直接取得烃源岩的实物资料,但根据地震反射和层序分析,认为白云凹陷文昌组沉积厚度变化很大(图227),有些次洼最厚达6000m,具有低频、强反射特征。对比邻区,可能主要为深湖优质烃源岩沉积。推测大部分已深埋演化为气,但凹陷南部隆起一带,可能热演化程度较低,仍有找油的条件[502,503]。恩平组 根据邻区大量地化分析资料,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219%,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在埋藏相对较浅地区,早期可生一定的液体油,大范围则以生气为主。关于珠海组 海相沉积的泥质岩,在中央隆起及其以北,一般有机质含量低,成熟度也不够。但在深水区白云凹陷 “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会变好[501]”。推测在珠海组碳酸盐岩台地和深水扇以下,可能有更广阔的海相烃源岩。因此,广阔的白云凹陷烃源条件,在珠江口盆地是最具优势的。

图227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凹陷剖面[501]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有关储层沉积相带研究很多,主要是披覆在文昌组—恩平组烃源岩之上的珠海组 和中新统。既有孔渗良好、面积广阔的输导、储集三角洲、深水扇砂体[503],又有面向深海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储集体(图225),而且有更多广泛多旋回的厚大泥岩盖层。学者们从多种角度强调白云凹陷等各种有利配套,彭大钧预测 “叠置在古近系潜在烃源岩之上的深水扇系统,将成为珠江口盆地的勘探重点[505]”;庞雄等除类似预测成为下步油气勘探的热点外,特别论证白云凹陷 “北气南油”的前景[503,504]。

因此,珠江口盆地除继续拓展中央隆起及珠一、珠三坳陷油藏外,重点宜放在(珠二)白云凹陷为主的深水及陆坡区,以探索大型气田为目标,兼顾南部隆起带可能的油田,特别注意珠海组等形成岩性-构造复合大型圈闭条件的研究。

(二)北部湾盆地

1 概况

北部湾盆地新生代结构与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以北近似,在南海洋壳拉开前的张性力学状态下发生裂陷。K时期末及E1时期为零星充填小盆,在南海洋壳即将拉开的E2时期裂陷最深,流沙港组普遍为深湖—半深湖相沉积。E3—N1时期拉张力逐渐缓和,海水逐步侵进。由于裂陷内小型断层和构造发育,而且E2和E3地层中有多套泥岩,裂陷内有一定的阻隔条件,所以并不像珠江口盆地 “陆生海储”、“下生上储”及远距离运移的成藏模式。而是以流沙港(E2)自生储为主体,流二段生烃层向邻近上、下运移,并在储层中向凸起或斜坡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局部通过断层向上运移至海相披覆圈闭成藏,或运移至高部位潜山中成藏。

古近系在裂陷中沉积很厚,在涠西南、海中、乌石等凹陷都超过5000m(图228a);加上新近系(图228b),古近系底埋深往往达7000m。目前钻井多不在凹陷中心,大都在凸起、斜坡上方,钻进流沙港组仅2000m左右,不能代表凹陷中心的物性情况。

北部湾盆地烃源岩厚度和有机质含量都比较高,从流沙港组成熟生油岩等厚图[152]看,海中、涠西南、乌石、迈陈等凹陷都具相当烃源实力,流二段下部有50~100m高强生油岩。但除构造较活跃的涠西南和福山地区,都还没有发现像样的油气田。尤其是凹陷面积最大、计算的生油量最大[152]的海中凹陷,至今未获正式油藏,也未见合理的分析论述。因此,可以认为北部湾盆地油气远景尚需进一步研究讨论。

2 涠西南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涠西南凹陷紧邻盆地北部边界最大断裂,构造活跃,断层密集。新生代裂陷最深达8000m,相对较窄。凹陷中有几条次级同生断裂,分为几个次凹(图229),已发现油田基本上围绕次凹[496]。油气大多是近距离在古近系边缘断层、断鼻等圈闭中成藏,少部分通过断层进入新近系披覆圈闭中成藏,也有向下或侧向运移至低凸起的古潜山中成藏。而涠11-4油田则是在涠西南和海中凹陷之间缺失烃源层的凸起上新近系披覆背斜油藏,深仅千米左右,储层物性很好,有统一油水界面,但含油饱和度不高。靠近盆边主断层的涠10-3油田,也感到油层后劲不足。这些情况反映:虽然密集断层在油气成藏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分割也导致运移堵隔,难以大面积汇聚油气。

3 北部湾盆地油气潜力分析

北部湾盆地烃源条件较好[152],在E末烃源岩逐步成熟,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可能已形成一批油藏。随着N+Q继续深埋,虽然增加了新的圈闭条件,而深部输导和储集条件变差。新的成藏条件越来越复杂,早期油藏也要起变化。复杂性规律问题将在新的实践和研究中逐步认识。

面积和生油量最大的海中凹陷及其斜坡、断阶、凸起,可作为下一步研究、勘探的重点。海中有七八个次凹[152],次凹间的低凸和断带,有利于油气聚集。尤其是凹陷中大型构造较多,值得高度重视。海中古近纪裂陷中心偏北,新近纪坳陷中心偏南(图228),应注意对早期油气藏的影响和晚期定型油藏的特征。紧邻深凹的凸起,尤应值得注意,争取发现一些较好的油田。

其他凹陷古、新近系大致重合,可在凹陷中的次凸、斜坡、断带中选摘圈闭,进行研究。凹陷中心由于储层物性差、埋藏很深,施工难度大,寻找常规油气藏可能不理想。

从海中凹陷结构和发展分析,有可能形成具有规模的深盆气,可以从地质条件和可行性进行专门研究。

图228 北部湾盆地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厚度示意图[152]

图229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运移聚集示意图[496]

(三)琼东南盆地

1 概况

琼东南盆地在渐新世已广为海进、新近纪形成巨厚的NE向中央坳陷,而且现代多为深海区,掩盖了古近系裂陷,至今未见始新统沉积实物。根据邻区资料结合地震解释,认为始新统也应是陆相地层,裂陷中心为深湖相烃源岩沉积[110],推测是本区重要的油源层。但现在埋藏很深,它早期生油或聚集的油藏,除北部外大都演化为气,掺混到其上海相烃源中,难以追寻湖相烃源的油气系统。专家们推测偏北部莺9井和崖城14-11井原油的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110],因为北侧新近系仅厚2000m左右,而中央坳陷厚达六七千米。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以滨海沼泽—半封闭浅海相为主,有机物多来源于陆生植物,以Ⅲ型干酪为主,是决定琼东南盆地以天然气为主调的基础。新近系为厚大海相沉积,向南为深海相,有一定的生油条件,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且成熟度不够。

琼东南盆地在古近纪裂陷期构造较为活跃,新近纪主要为南倾大单斜,构造、断层都不发育,而且沉积厚度大,致使早期构造埋藏很深。地层岩性向北物源方向碎屑变粗,不易形成上倾尖灭之势,需要靠断层等构造配合。目前勘探工作只能集中在1号断层上盘及北侧地区,广大的中央坳陷带尚难开展工作。

图230 YC13-1大气田供气系统及盆地陵水组压力系数分布图[110]

2 突出的崖城13-1大气田

本大气田位于琼东南和莺歌海两盆地相接高断块上的披覆构造,具有多种特别有利条件:第一,为基底上隆背斜构造,陵水组、三亚组上倾削截楔状体与构造相结合的良好圈闭,是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多期活动的早期构造(图230a),陵水组和三亚组砂岩物性很好,各自形成统一气水界面。第二,主要气层紧挨在本区重要烃源岩崖城组之上,东面是崖南凹陷,西南隔1号断层之下是莺歌海盆地的裂陷,包括始新统湖相气源非常丰富。关于大气田气源能否从另外盆地(莺歌海)输进?经过长期争论和各种地化资料对比,多数学者[110,508,510]都认为莺歌海盆崖城组天然气通过1号断裂进入上盘隆起不整合面,再运移至陵水组等砂岩成藏。两个紧邻的生烃凹陷联合供应而形成大气田,正是优势之所在。第三,在地压场中处于十分有利的低势部位(图230b)。陵水组在崖南凹陷和莺歌海盆地深坳中压力系数高达2~23,而Yc13-1基本为常压,压差悬殊,具有高强运聚能量。气层之上披覆的梅山组 则为高压封盖层(图230a),其上并有多套泥质岩区域盖层,天然气保存条件非常理想。

3 琼东南盆地油气潜力讨论

寻找油田的目标尚不明确,特别是中央坳陷及其以南,埋藏深、水也深,很难考虑。坳陷以北有几种方向:第一,盆地东北部松南、宝岛等凹陷的断层沟通裂陷期E2地层油源在凹陷边缘构造中成藏,如松32-2超覆尖灭构造在莺9井获油流[152]。第二,新近纪海相生储组合,总体向南倾斜。琼东南盆地新近纪为海水频繁进退的缓坡台地,多数海相砂体向物源方向不易上倾尖灭,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如分支、台阶或断层等才能圈闭。研究、圈定海相砂体很重要。经地震综合解释,认为通过乐东(LD)30-1有大型砂体东西向展布,面积达500km2以上,但乐东30-1-1A井为地压高势区(20),仅见气测异常。在中央坳陷的Yc35-1此大砂体的背斜已发现气层(黄流组,4600m)。在乐东30-1-1A与Yc13-1-1井之间地震剖面(图231),可见浅层有明显的大型前积结构,上覆密集反射。研究新近系海相砂体的沉积结构、展布和海相烃源层的关系,有可能发现重要的岩性油藏。第三,新近系碳酸盐岩石台地边缘生物礁,只要有连接烃源的通道,礁、滩自身具有封闭能力。

图231 C-427-84测线层序边界及沉积相解释剖面[110]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的潜力比油藏潜力广阔得多。原为生油层,因后期深埋多已演化为气,如Yc13-1气田的南、西都有E2地层中深湖相及E3地层海相生油岩,晚期都以气的形式存在。而且滨、浅海相Ⅲ型干酪烃源岩及煤层也以生气为主。

琼东南盆地油气虽都有一定潜力,但烃源岩大多属于中差和较好级别,尤其是新近系海相有机含量偏低。大型构造圈闭不多,较大的圈闭主要是深部砂体、潜山、断块,成藏条件和后期改造比较复杂。再现YC13-1的眉目尚不清晰,而且大多处于深水条件。因此,近期仍以深入研究为主,先在中央坳陷以北海水浅、埋藏不很深的地区,排定、选择一批目标进行勘探,以期在成藏规律有新的突破,逐步推进。同时组织力量对南中部深水深埋区开展研究。

(四)莺歌海盆地

1 概况

莺歌海新生代盆地结构、方向以及成藏机理,与南海北部其他盆地有很大区别(见图223)。莺歌海盆地不仅处于南海洋壳拉张的力学范围内,同时处于印支陆块和中国大陆相对构造活动的影响下。新生代早期从广泛的充填及陆相裂陷湖盆沉积,逐渐转变为海相甚至深海。根据推测,当时地壳已减薄至5km(现地壳厚度22km-新生代沉积岩厚度17km)[110],接近南海现代洋壳厚度。显然,莺歌海盆地的发展,与地幔流上升有直接关系。古近纪陆、海过渡期,石油地质条件可能很活跃;但由于新近纪海相沉积近万米,对古近纪油气生、储、运、聚,难以说清。因为海相泥质岩很厚,加之沉积高速率导致的高压实作用,盆地超高压、高温突出,形成巨大的高压封存箱。局部突破就出现高压热流体刺穿,深部超高压气窜至浅部近常压层圈闭中形成气藏,如东方1-1(已跃居我国海区最大气田)、乐东22-1、乐东15-1等气田 [511],打开了莺歌海盆地勘探新方向。

2 烃源条件很有利

莺歌海盆地古近纪早期构造较为活跃,陵水组 以下主要为裂陷湖相沉积(图232),湖相泥质岩有机含量较高。古近系烃源岩在新近纪初海相坳陷和披覆沉积期逐步成熟,而裂陷边缘断层、牵引背斜和地层岩性圈闭也比较发育。推测曾出现过油藏形成高峰期,其规模可能比南海北部其他盆地要大。

新近纪裂陷作用减弱,形成相对统一的坳陷型海相沉积盆地。浅海、深海多次旋回,并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发展(见图223)。新近纪沉积速率很大,总厚已达万米,现在仍处于快速沉降阶段,多套欠压实沉积体,形成独突的超高压、高温盆地。

莺歌海盆地裂陷后(新近纪)海相泥质烃源岩相当发育,由于沉积厚度大、地温高,成熟门限约在2200m[512],其下大部分都已成熟—过成熟。浅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普遍偏低,但在Q井稍深部位(3750~4535m)有机碳含量较高(152%~303%)[513],样品为井壁取心,经去钻井液污染处理,认为属好烃源岩,具有很大生烃潜力。

莺歌海盆地新近系海相范围广、烃源岩厚度、成熟度高,但新近纪构造不发育,在超高压条件下如何形成常规烃藏,在盆内尚无实例,应认真探索。

图232 莺歌海盆地中西部沉降中心变化纵剖面[110]

3 底辟热流体压裂次生气藏

目前莺歌海盆地已知气藏多在浅层未成熟范围内的常压区,为深部高压气通过底辟刺穿垂直上移至顶部披覆构造而成。前期专家们多强调泥底辟作用;经过地化分析和地震叠前深度偏移,认为并不存在泥底辟,而是一种 “活动热流体底辟构造”[512,110]。或阐述为盆内拉张应力场形成剪切断裂,触发了高温、高压的泥-热流体的底辟活动,泥底辟构造上部的剪切断层,为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而超压的向上释放也给天然气的集中运移提供了动力。董伟良等对这个机理作过专门论述[512],将底辟热流体压裂分为三个阶段:(1)超压流体囊的形成;(2)龟背拱张;(3)压裂刺穿(图233)。在LD8-1地震剖面有清晰的显示,可以看到 “模糊带”气柱及浅部穿层压裂组群实例。

4 莺歌海盆地油气潜力分析

本盆地总体烃源面积、厚度和不同丰度有机物,在南海北部诸盆中首屈一指。但目前已发现油气田及储量,除东方1-1等还不算多。就油气保存条件而言,上部多套区域封盖层极好,甚至烃源类扩散也微乎其微。关键在于新近系海相沉积很厚,中心可达万米。沉积速率快导致欠压实形成超高压,而且地温梯度高、生烃演化很强,高压气不断向砂岩挤注。上覆负载使储层孔隙度减小,超高压现象更为严重,逐步成为巨大的高压封存箱。新近纪断层及局部构造不甚发育,箱内气水关系很复杂,侧向、垂向运移都很困难。

图233 莺歌海盆地底辟热流体压裂成因及地震剖面实例显示图[512]

关于新近系较浅部位生油窗油藏形成问题,目前认识还不清楚。新近系浅层井下有机碳含量较低(045%~055%)[511],高地温梯度致生油窗口很窄,钻井中主要是气显示。但因钻井分布不平衡,今后应注意在广阔范围生油窗内优质生油岩的情况下,尽可能追踪探索石油资源。

5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的客观蕴藏量可能很大

因为新生界陆、海相烃源岩有很多组合,面积大,总生烃量很高,多以气体形式存在,区域封盖能力强,气体泄漏和扩散数量不会很大。但其成藏条件相当复杂。分别讨论如下:

第一,关于古近系(E2为主)裂陷湖盆烃源岩,渐新统海相坳陷型沉积,下部烃源岩逐步成熟生油,并按裂陷规律,由凹陷中心向断陷两侧高部位或凸起运移,聚集一批早期油藏,新近纪期间将全部演化为气。在早期促发底辟条件不足时,天然气除通过断层部分垂向进入上覆海相砂岩外,仍多封存在超高压、致密砂岩层中。晚期构造触发的底辟作用可能波及深层(图233),“模糊带”达到地震波50秒的深度,但大部分气层仍将是呆矿沉睡在海底深处。

第二,近万米厚的渐新统及新近系海相沉积,含多套烃源岩,有机含量不均衡,生油窗较窄,大部生气或演化为气,并进入邻近砂岩中,上部封盖条件特别好。超高压现象部分由于欠压实,主要是与不断生烃充注有关。砂岩致密化由于负载持续进行,封闭下的超高压是不可避免的。新近纪构造相对稳定,缺少断层和褶皱,天然气纵横向运移都不顺畅。盆地中心区成为巨大的高压封存箱,同时也是一个巨大型的“深盆气”。渐新统和新近系砂体充注高压气的总量惊人! 如有促发条件,高温高压气可能向上刺穿,但只是这个含气大领域的一小部分。大量高温、高压气仍储存在不同程度致密砂岩中,埋藏在6500m以下的致密和超致密砂岩中的高压气,目前技术不易勘探开发。6500m以上的 “深盆气”和常规储层超高压气,在海区能否开发?如何开发?需专门进行成藏规律和可行性研究。

第三,晚近期(大致5Ma以来),构造相对活跃,右旋扭张派生的南北向强烈挤压,或称转换伸展在中央凹陷带形成雁列式NS向剪张性断裂[511]。促发深部超高压气寻隙刺穿,向上运移,在浅层圈闭中形成常压次生气藏。这是近期最现实的领域。当然,底辟向上刺穿的天然气,如没有配套的圈闭和盖层,很容易散失,或在孔渗砂岩中沿坡向上运移,海南岛西岸见到很多气苗,正是逸散的现象。

在中央坳陷已知有五排底辟构造带[511],新发现的气田都与此有关。需集中一定科研力量作深入的研究和规划,以利于在盆内形成新一轮攻坚战役,争取多发现东方1-1这样的气田和储量。同时开展中深层超高压更大天然气资源的探索。

(五)台西南盆地

台西南盆地位于多种构造交接转换部位,晚期由南海洋壳带动向吕宋岛弧下俯冲。在新生代地质结构与南海北部其他盆地发展不同,特别是古近纪缺乏规模性裂陷陆相湖盆。沉积最厚的台南凹陷,岛上钻井很密,也未证明新生代早期的裂陷存在。盆地以新近系海相沉积为主,最厚达8500m,凸起上约2500m。中新统(N1)在凹陷中心可厚4000m,认为是主要烃源岩。台湾岛南部油气田和海区中央低凸起上CFC-1在渐新统砂岩中高产油气井,可能都是源自中新统[151]。

从烃源总体看,一直未见厚大优质生烃层,在未钻深凹中有变好的可能。盆内构造和地层岩性圈闭比较发育,储层物性也很好。从钻探含油气情况分析,似乎烃源不够丰富,油气产出后劲不足。盆地深部断陷不显著,但浅部断层较为活跃(图234),能否形成并保存大油气田值得注意。而且海域多为深水区,应加强分析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才宜展开新的一轮工作。

(六)关于南海北部陆上(华南南部)新生代裂陷盆地

陆上裂陷与海区诸盆在新生代裂陷(E2为主),有相同的拉张断陷模式,都以陆相深水—半深水湖相烃源为主。但是,一般裂陷盆地 “三层楼” 式(断陷、坳陷、披覆)在华南陆上未发育完善,裂陷以后未继续下沉,缺乏坳陷和披覆阶段,古近系地层和断层直接暴露地表(见图235)。总体上没有区域封盖系统,特别是缺少新近系多套海相泥质盖层,油气散失是严重的。只能靠局部盖层形成零星小型油藏,如三水盆地,不可能大面积聚集成大、中型油田。由于埋藏浅,有些烃源岩尚未成熟,而且普遍未达热演化气的阶段,因此也不可能有好的气田。

有些盆地烃源紧靠基底潜山,如百色盆地(图235b)以整个古近系作披覆,其下T2灰岩溶蚀作储层,可形成若干小油藏[116],另外,有些盆地古近系下部优质烃源源岩已出露地表,如茂名盆地计算油页岩资源量可观[152]。

图234 台湾西南盆地构造简图及地震剖面略图[151]

图235 南方陆上新生代裂陷盆地地层展布及横剖面[152]

吐哈盆地煤系地层主要构造线由西向东为北东—北西—北东—北西,呈“W”形特点。北东构造线主要发展在西部的托克逊凹陷和台北凹陷鄯善构造以东至了墩隆起,北西向构造线主要在台北凹陷西部地区、艾丁湖斜坡和哈密凹陷(图1-5)。形成这种“W”形构造线的原因主要是受基底背景和周边山系的影响。喀拉乌成山、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构成盆地北部边界。这些山体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活动,控制着盆地内主要构造线走向。印支运动时期哈尔里克山活动,产生一系列北西向构造,燕山运动时期喀拉乌成山活动,产生一系列北东向构造,两组构造线彼此穿插,形成燕山期盆地网状构造格局。喜马拉雅期博格达山隆升,产生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复合、调整原有构造线并形成一些近东西向延展的构造和近南北走向的直立断层。受多期构造变动的叠加复合作用,吐哈盆地总体上以南北向分带为基本特征(图1-6),盆地(主要是吐鲁番坳陷北部凹陷带)出现构造成带分布特点。

图1-5 吐哈盆地南北向剖面图

1构造特征

(1)北部凹陷带构造特征

北部凹陷带位于吐鲁番坳陷的北部。北界为博格达山脉,南界为火焰山-七克台断裂,西端自然翘起,东端止于了墩隆起,面积约9600 km2。北部凹陷带是吐鲁番坳陷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发育有吐哈盆地最厚的沉积层系,上石炭统—中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煤系与中侏罗统湖相地层总厚最大达900 m。

北部凹陷带南北分带、东西分块明显。按照现在的构造格局,自北而南可划分为北缘地表构造带、山前逆冲背斜带、中部下滑脱系第一前锋带、南部下滑脱系第二前锋带和由西向东被撕裂断层分割的东西5大区块。北缘地表构造带由二叠系、三叠系组成。构造呈左行雁行排列,与山界排列是一致的,地貌上表现为低山和丘陵。山前逆冲背斜带由一系列的山前逆冲断裂及背斜构造组成,背斜一般为南陡北缓的不对称背斜,南部多发育逆冲断层,是由博格达山向南挤压而成。该带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西段的七泉湖、恰勒坎地区发育背冲构造样式,东段的小草湖、大步地区发育叠瓦式逆冲断裂系,在中段的红旗坎发育三角带构造。

中部第一滑脱前峰带的压扭型构造带以鄯善构造为界,分成东西两段,西段为胜北构造带,走向北西,局部构造左行雁行排列。东段由丘东、温吉桑、大墩、金水、小草湖、红台、十三间房等构造带组成,走向北东,局部构造右行雁行排列。各带均发育一系列平行博格达山的逆冲断层,断面多北倾,向南逆冲,在上盘形成南陡北缓的不对称背斜。

南部第二滑脱前峰带的北东向七克台背斜带,在中生代应为台北凹陷的南斜坡,燕山中晚期的压扭运动使早期的正断层复活发生反转。喜马拉雅期的强烈挤压运动使北部地层沿煤层滑脱,向南逆冲,在上盘形成拱出地表的侏罗系褶皱,成为现今主要为复合式的中央隆起带构造样式。北西向火焰山背斜带形成较晚,主要在喜马拉雅期形成。

(2)托克逊凹陷构造特征

托克逊凹陷向东与北部凹陷带相连,但两者在基底构造及内部和边界构造变形、构造样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托克逊凹陷基底相对活动,横亘于凹陷北部的布尔加凸起,是以石炭系为主的基底隆起。另外,沿鱼儿沟、肯北断层及科牙依南断层的上升盘,石炭系均被直接冲断上升露出地表,且沿断层呈东西向展布。因此,托克逊凹陷参与构造变形的地层包括基底及上部地层,现今构造面貌是基底断裂多期继承性发育的结果。由于断裂间基底块体的抗变形性,所形成的局部构造以平缓背斜为主。

图1-6 吐哈盆地构造分区图

托克逊凹陷受西北缘喀拉乌成山的影响,主要构造线走向为北东向,并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褶皱断裂活动具有多期性、继承性,且其形成时代由北向南逐渐变新。伊拉湖-盐山口构造带多形成于印支末期,燕山、喜马拉雅期受到进一步改造。断裂自二叠系到三叠系均有发育。南部的大墩构造则是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晚期构造,它使第三系和侏罗系、三叠系发生同步变形。

(3)艾丁湖区构造特征

位于托克逊凹陷以东,北部凹陷带以南的广大地区,由西向东表征为两凸两凹构造格局,即西部的鲁西凸起、鄯南凹陷、库木塔克凸起及塔南凹陷。艾丁湖区侏罗系断层不发育,构造平缓,侏罗系前的地层主要发育北西和北西西向两组构造线。构造变动多涉及基底,发育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北西向构造带主要分布在凹陷内部,控制二级构造带的主断裂为北倾的逆冲断裂,形成宽缓的背斜;北西西向构造带主要分布在觉罗塔格山前,为一组南倾断层控制的斜列断裂带,是觉罗塔格山向北逆冲形成的。侏罗系前的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向南的推挤作用微弱,而觉罗塔格山是被动响应,正是在这种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南部凹陷带内一系列的北西向古构造带,后来的燕山、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对该区影响不大。

(4)哈密凹陷构造特征

哈密凹陷面积约12000 km2,是吐哈盆地另一主体沉积凹陷。凹陷的主体发育期为二叠纪、三叠纪,最大厚度为4000 m,侏罗纪以来的发育呈抬升趋势。该区沉积序列发育不全,各组厚度越来越小,燕山期的构造活动明显减弱,构造式样比较单一,以基底卷入型背斜及断背斜为多。凹陷的构造带展布,受基底结构影响较大,北东向构造线占主导地位。凹陷内早期构造多,断裂多涉及基底,局部构造网状交织,与吐鲁番坳陷成排成带分布的特征形成鲜明对比。哈密凹陷在印支期受北部哈尔里克山与南部觉罗塔格山东段展布与活动的影响,断裂以扭压性逆冲断层为主,局部构造为左行雁列式展布。燕山期北缘大断裂的强烈活动,使凹陷东北部侏罗系中上部遭受剥蚀,造成黄田凸起上隆,其上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剥蚀殆尽。

五堡凹陷侏罗系剥蚀边界呈北西走向,形成北西走向构造带,同时由于派生的次级应力场具左旋性质,造成北西向挤压分力,使前期北东向断裂复活,二者叠置形成以北东向为主的网状构造面貌。喜马拉雅期哈尔里克山进一步向南西方向挤压,受南缘山系的阻挡,北东向构造线进一步压扭,三道岭断裂在运动中复活,从而确定了凹陷以北东向断裂与构造带为主,北西向断裂与构造带为辅的基本格局,其中北东向断裂具有规模大、延伸远与活动期长的特点,而北西向断裂则具规模小、活动时间短、对局部构造形态及展布影响较弱的特点。

(5)了墩隆起

了墩隆起面积16000 km2,是盆地三个单元中惟一的隆起构造单元,其发展历史大部分处于抬升时期。从沉积层序的发育来说,表现出地层发育不全与层薄的特点;从构造发展来看,表现出以抬升为主,基岩裸露地表形成天窗与局部构造不发育的特点;从基底埋深看,是盆地最浅的区域,而且前寒武系结晶地块埋深也最浅。了墩隆起的产生有深部的地质背景。前述表明,沿隆起带是莫霍面上隆区,因而这一隆起形成较早,对东西凹陷的分隔比较明显。

2构造应力场

吐哈盆地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沉积盆地叠加的复合盆地,处在中国西部三大板块的汇合处,边界条件十分复杂。前人根据不同构造层的构造特征,分析了吐哈盆地所经历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及次级构造应力场,即早二叠世北东-南西向张拉区域应力场、晚二叠世近南北向挤压区域应力场、印支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右旋次级应力场、燕山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及派生左旋次级应力场、喜马拉雅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对台北凹陷丘陵油田进行的数值法模拟,得出该地北西-南东向最大挤压的古应力场,其最大挤压应力场压应力方向为120°,现今应力场最大挤压应力方向为165°(图1-7、1-8)。

吐哈盆地经地震解释确认的断裂有数百条,大部分为逆冲-逆掩断层,其中对沉积凹陷、二级构造带与局部构造形成有控制作用的各类断层计207条。按断层切割深浅,这些断层首先分成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两大类。基底断裂是指主要切割前二叠系基底,在中新生代的历次运动中基本上不上切到盖层的断裂。这些断裂形成比较早,死亡也比较早。目前根据航磁识别出的基底断裂43条,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与盆缘,占断裂总数的25%;盖层断裂164条,占总数的75%。

在基底断裂中,对基岩隆坳起控制作用的断裂有11条,其余为一般基底断裂,11条主断裂中北东向断裂4条,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坳陷中西部地区;北西向4条,分布于托克逊凹陷。南斜坡及哈密凹陷与了墩隆起的结合部位;另外3条呈东西走向,发育于了墩隆起南部。基底断裂表现为南多北少,这是由周缘山脉的形成特点决定的。

吐哈盆地下、中侏罗统砂岩中,节理构造十分发育,以共轭节理为主,同一观测点一般发育3~4组,全区发育剪节理达6~7组之多。通过对吐哈盆地南北边缘露头区和中部火焰山-七克台-三道岭构造带中节理构造的系统测量和分期配套统计分析,可识别出中生代以来的3期构造应力场,部分统计结果列于表1-1、1-2、1-3。

另外,反映南北向挤压的北东向剪节理和北西向剪节理在全盆地范围内普遍发育,它们所指示的近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场(图1-7)是沉积盆地形成以来所经历的最重要的区域性构造应力场。古板块运动格局显示南北向挤压应力场始于成盆前,并多次作用,持续到喜马拉雅期。盆缘及火焰山-三道岭构造带多处见有中生界逆冲于第三系甚至第四系之上的现象。

北东-南西向构造应力场(图1-8)所属共轭剪节理发育逊色于上述共轭剪节理。北西向的逆断层和褶皱与这期构造应力场有关,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来源于盆地北东界哈尔里克构造带在燕山运动的中、晚期发生的挤压缩短变形作用,致使哈密坳陷北东缘的中、上侏罗统遭受很大程度的剥蚀。次级构造单元分化加剧,黄田凸起上隆,三叠系、侏罗系剥蚀殆尽;五堡凹陷侏罗系剥蚀边界呈北西走向,形成北西向构造带。

北西-南东向构造应力场所属的共轭剪节理主要发育于盆地西部的坳陷区,具有次级应力场或局部应力场性质,其活动时代在燕山运动期间。坳陷东部北东-南西向展布的小草湖构造带、红台构造带、十三间房构造带等盆内次级构造形成时代为燕山运动中、晚期,与此期应力场作用不无关系。

图1-7 吐哈盆地南北向应力场主应力迹线图

图1-8 吐哈盆地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主应力迹线图

表1-1 吐哈盆地南北构造应力场共轭剪节理统计

表1-2 吐哈盆地北东-南西构造应力场共轭剪节理统计

表1-3 吐哈盆地北东-南西挤压应力场共轭剪节理统计

构造应力场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方式。晚古生代末期,中国西北地区即已基本完成了地体拼贴和板块碰撞过程;吐哈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属于板内构造范畴。对于板内构造而言,构造应力除来自板缘传递的应力外,还取决于地壳结构变化和地球动力学边界条件。吐哈盆地周缘构造的显著特点是,均发育指向盆内的逆冲推覆构造,显示了山体在中、新生代以俯冲方式发生的挤压缩短。其中,近东西向展布的中天山板块碰撞带拼贴后的进一步收缩、中国板块向北位移所受西伯利亚板块阻挡,以及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向板内转递应力的联合作用,决定了中国西北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以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占主导地位。

1、左权县在哪个省2、为了纪念抗日英烈命名的左权县在什么省3、山西左权县是哪个市?4、左权县属于哪个市5、左权县在哪一个省 左权县的简介左权县在哪个省

在山西省晋中市。

左权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总面积2028平方千米。左权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截至2018年,左权县下辖5个镇、5个乡,另辖1个街道,县政府驻辽阳镇。

左权县景点:

1、龙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行山中段的左权县东南的堡则、桐峪、麻田、泽城四乡镇境内,于1992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林造批字(1992)200文件批准建立,总面积24380公顷,清漳河和207国道纵贯南北,条件优越,是一处以森林自然景观和龙窑寺、龙神庙等历史遗迹为主要内涵的国家级公园。

2、紫金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芹泉镇东山村,距县城40公里,太邢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景区定位为以太行绝顶风景为依托,古代科技、军事文化为主题的观光型旅游区。以紫金山书院和观象台为中心,以三关为重点,以徒步登旅游和历史文化观台为主。

3、石匣水库。地处左权县石匣乡石匣村与竹宁村之间,距左权县城仅5公里。位于清漳河西源,海拔1138米,建于1966年,库容为1723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753平方千米。库区多山、港相连,水陆互衔,整体地势呈V字形,水质优良,植物生长茂盛,气候凉爽宜人。

为了纪念抗日英烈命名的左权县在什么省

为纪念抗日英烈命名的左权县在山西省。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主脉西侧,辖10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1942年9月,山西省辽县经区政府批准,举行集会宣布,左权县原名辽县,抗日战争时期,是为了纪念左权将军的壮烈牺牲而更名的。

主要景点

1、左权将军烈士陵园

位于左权县城内的北街胡同里。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396平方米,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有园门、左右耳房、东西展廊、东西六角形碑亭、左权将军纪念碑和七层烈士塔;后院有东西展厅、碑廊等。园内另存纪念碑16通,纪念石碣2方、汉白玉左权将军立像1尊。

2、太行龙泉旅游区

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境内,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太行龙泉旅游区是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以山水观光旅游为基础,避暑休闲度假为主体,兼具商务会议、运动养生、山村休闲、民俗体验等多种旅游产品功能的综合旅游区。

-左权县

山西左权县是哪个市?

山西左权县是晋中市的。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主脉西侧,辖10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203个行政村,16万人。全县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折合30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左权山清水秀,境内平均海拔1100米,香烟岭、老寒岭、十字岭等七道山脉纵横交织,清漳河东西两源于县境内交汇,全县拥有大小河流2260余条,中型水库两座,总库容达12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达14亿立方米,占全市的13%,是全省富水县之一。

2019年11月,左权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左权县的位置境域: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部边缘,太行山山脊中段,清漳河中游。介于北纬36°45′~37°17′,东经113°06′~113°48′之间。北连和顺,南邻黎城、武乡,西接榆社,东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邯郸市武安市、涉县三县区毗连。

左权县属于哪个市

山西省晋中市。

左权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介于北纬36°45'~37°17'、东经113°6'~113°48'之间,总面积2028平方千米。左权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左权县气候特征:

左权县域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特征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3~5月为春季,雨少风多,冷暖多变;6~8月为夏季,高温炎热,降雨集中;9~11月为秋季,凉爽多雾,常有霜冻;12~2月为冬季,寒冷风大,少雪干燥。

地质:

左权县地处太行山脊中段和晋东南盆地的东缘中段之间,沟谷切割剧烈,大部岩石裸露,地质构造较为清晰。全境以古生界石灰岩的土石山、深石山为主体,东部夹杂有石英、长石、砂砾岩,并有少量大理石及花岗岩和火山变质岩;中部由北至南的石炭系中有煤、铁矿床;中南部地表多有断壁峻岩、洞穴深壑及风化冲积土质;西、北部间有砂石、板层页岩。

左权县境地层发育比较齐全,自下而上、由老而新依次为:五台系上赞皇群:为粟城—桐峪一带;长城系:为申家皎—前龙—官长沟一线以东至上赞皇群之间,以及沿清漳河河谷的麻田—泽城—芹泉—拐儿一带;寒武-奥陶系:为堡则—县城—寒王一线以东至长城系之间地带;石炭系:为堡则—县城—寒王一线;二叠系:为县城—石匣之间及其南北地带;三叠系:为石匣以西地区;第三系玄武岩层:为县境最东部的羊角—黄泽关一带;第四系黄土层:分布全县各地。

左权县在哪一个省 左权县的简介

1、左权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

2、左权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3、左权县原名辽县,1942年5月25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山西人民为纪念左权将军,遂更县名为左权。左权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9年3月,左权县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左权县有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等革命景区。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矿山镇下辖村委会包括矿山村委会、东寨坡村委会、韩庄村委会、白鹿寺村委会、西寨坡村委会、淮河沟村委会、惠兰村委会、北尖山村委会、西石门村委会、崔石门村委会、常石门村委会、史石门村委会、李石门村委会、东石门村委会、郭二庄村委会、张二庄村委会、上焦寺一街村委会、上焦寺二街村委会、上焦寺三街村委会、上焦寺四街村委会、上焦寺五街村委会、南山底村委会、北山底村委会、葫芦峪村委会、上水头村委会、下水头村委会、洪山村委会、南盆水村委会、令公村委会、连凡村村委会、郭二庄煤矿社区。

一、前言

开鲁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昭乌达盟和哲里木盟管辖。地域上位于松辽盆地南隅,西邻兴蒙海西褶皱带,南接内蒙地轴,北与架马吐隆起相接。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断坳型盆地,由两坳两隆一斜坡五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即陆家堡坳陷、哲中坳陷、舍伯吐隆起、哲东南隆起、西缘斜坡带,面积332×104km2。基底由古生代浅变质岩、海西期花岗岩组成,埋深3000~4000m。

辽河油田分公司从1981年开始地质调查,1983年开始大规模地震勘探,1987年开始钻探,截至2001年底,在陆东、陆西、钱家店、龙湾筒、茫汉等五个重点凹陷中共完成二维地震21024km,测网密度达到详查,三维地震1098km2,共完钻探井146口,累计进尺271281m,其中36口井钻探获得工业油流。

本次资源评价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辽河油田分公司承办,方法包括成因法和类比法。成因法中采用盆地模拟法计算陆东、陆西、钱家店、龙湾筒等四个凹陷的资源量,统计法中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油藏发现过程模型法对油藏发现个数超过三个以上的陆西凹陷和陆东凹陷的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类比法中以陆西凹陷为样板,采用了单元整体类比和成藏组合类比两种方法计算资源量。

通过本次评价,查明开鲁盆地的远景资源量为385×104t,地质资源量为308×104,可采资源量为0711×104t。

二、油气地质条件

(一)地质概况

盆地由两坳两隆一斜坡五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即陆家堡坳陷、哲中坳陷、舍伯吐隆起、哲东南隆起、西缘斜坡带。

陆家堡坳陷位于盆地西北部,由陆东、陆西两个凹陷组成,总面积2500km2,沉积岩厚2000~2500m。整个坳陷共划分出七个正向二级带和四个二级负向带,即清河鼻状构造带、中央断裂构造带、东部断阶带、南部超覆带、马北斜坡带、马家铺高垒带、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交力格洼陷带、三十方地—库伦塔拉洼陷带、小井子洼陷带、五十家子庙洼陷。坳陷内共发育不同级别的大小断裂六十余条。侏罗系上统和白垩系为坳陷主要沉积岩系,沉积岩厚2000~2500m,最厚达3000m。包日温都构造南、北段和中央断裂构造带南段(陆参1井以南地区),生油岩与储集岩相互叠置,沉积上靠近生油区,构造上处于凹中隆,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是值得今后勘探应予重视的地区之一。

哲中坳陷是开鲁盆地最大的次级负向构造单元,由八仙筒—奈曼旗、茫汉、龙湾筒、钱家店四个凹陷和东明、东苏日吐二个凸起及伊胡塔断阶带组成,面积9000km2。本次评价单元主要有陆东、陆西、钱家店、龙湾筒、茫汉等五个比较有利的凹陷,评价层系以中生界早白垩系为主。

(二)烃源岩

1生油岩的发育与分布

烃源岩发育的地层有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其中九佛堂组5个重点凹陷中均有发育,生油岩累计厚度250~460m,具有较强的生油气能力;沙海组与九佛堂组相伴发育,在各凹陷均有分布,其中以钱家店凹陷沙海组泥岩最发育,为凹陷发展过程中稳定沉降阶段的沉积产物,生油岩厚度一般为200~370m;阜新组生油岩为凹陷发育晚期的产物,主要发育在陆家堡、龙湾筒、茫汉凹陷,钱家店凹陷发育不全,生油岩厚度240~580m,为弱还原环境下河湖沼泽相沉积,生油条件差。

2有机质丰度

从生油岩有机质丰度中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含量和总烃含量三项指标统计表分析,九佛堂、沙海、阜新组3套生油岩都具有生油能力。从有机质丰度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表8-12-1):陆家堡凹陷九佛堂组各项丰度指标最高,其次为沙海组,而阜新组最低,与陆相评价标准对照,前者属好—极好生油岩,沙海组为较好—好生油岩,后者属差生油岩(图8-12-1)。总体看5个重点凹陷九佛堂组各项指标最高,有机碳含量平均277%,氯仿沥青“A”丰度029%,总烃含量1510ppm,按照我国生油岩有机质丰度指标的划分标准属于好的生油岩,生油能力很高。其次为沙海组,各项指标均值也达到较好生油岩范畴,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阜新组有机质丰度偏低,属于差生油岩,生油能力差。另外各项指标显示,各重点凹陷之间陆家堡凹陷、钱家店凹陷生油条件最好,龙湾筒、茫汉凹陷一般。

表8-12-1 辽河外围主要凹陷生油岩有机质丰度统计表

图8-12-1 陆家堡坳陷生油岩级别图

3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类型从干酪根元素、碳同位素、岩石热解和镜鉴四项指标的统计结果分析(表8-12-2),参照我国陆相湖盆生油岩质量定级标准,九佛堂组生油母质为腐殖腐泥型,生油指标高,生油条件好;沙海组次之,生油母质为腐泥腐殖型,生油指标相对较好,具备一定的生油条件;阜新组最差,生油母质为腐殖型,生油指标较低,生油条件差。分凹陷统计分析结果(表8-12-3),陆东、陆西凹陷生油岩母质为Ⅱ1—Ⅰ型,生油指标最高,生油条件也最好,而钱家店、龙湾筒、茫汉、宋家凹陷均为Ⅱ1—Ⅱ2型,生油条件较好,有一定生油能力(图8-12-2)。如陆家堡凹陷的沙海组和九佛堂从生油岩类型直方图和生油岩质量直方图上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图8-12-3):其生油岩九佛堂组各项指标高,生油条件最好,其次为沙海组,阜新组较差。

表8-12-2 外围盆地主要凹陷生油岩有机质类型统计表(据周绍强,1994)

注:表中数值为平均值

图8-12-2 茫汉凹陷生油岩干酪根范氏图

表8-12-3 辽河外围重点凹陷生油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阶段划分表

图8-12-3 陆家堡坳陷生油岩有机质类型频率分布

由于经历了多期火山喷发及后期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地温梯度较高,加速了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和油气的生成。各项资料研究结果,开鲁盆地几个主要的含油气凹陷中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最高的为钱家店凹陷,局部达到高成熟,而陆东、陆西、茫汉、龙湾筒均为低—成熟阶段(表8-12-3)。

(三)其他成藏条件

1储层沉积发育与分布特征

辽河外围探区中生代盆地凹陷众多,平面上凹陷间分割强烈,大小规模不一,具有沉积复杂多变的特点。但是,在沉积发育过程中,由于各凹陷受到同一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古气候、古地形、水介质、物源、古地温等条件因素的控制,因此,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应该具有一定成因上的联系,所以各凹陷沉积体系的发育、相带分布、储集条件等具有相似的规律性。早白垩世开始,辽河外围探区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湖盆水介质以淡水—微咸水为主,纵向上的演化经历了淡水氧化相(义县组)—微咸水还原相(九佛堂组、沙海组)—淡水弱氧化相,与断陷的发生—发展—衰亡相吻合。

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与各凹陷的发展史具有密切关系。单断式的断陷储层的平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靠近控盆断裂一侧储层最发育,另一侧次之,中心最差。纵向上主要发育与断陷活动强烈的深陷阶段。双断式断陷则与前者明显不同,靠近盆缘断裂两侧储层都很发育,而中心稍差。各凹陷碎屑岩储层发育与分布的基本情况从下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表8-12-4),九佛堂组储层无论是累计厚度,还是所占地层厚度的比例,总体上在各地区均比沙海组和阜新组发育,而且以陆家堡和钱家店凹陷最为发育。沙海组储层以张强最为发育,阜新组储层则在宋家凹陷最为发育,并且在该套储层中上报了探明储量。就整个辽河外围中生代盆地而言,九佛堂组储层最为发育,其次为沙海组和阜新组。

表8-12-4 辽河外围盆地碎屑岩储层发育程度统计表

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受凹陷构造演化、控盆断裂及物源的控制。由于辽河外围探区断陷活动强烈,沉积发育总体上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多相带、窄相带和储集砂体类型多样的特点,沉积体系以近距离搬运、快速沉积为特征。据前人研究结果,辽河外围盆地主要发育的沉积体系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冲积扇—深水湖相、河流—泛滥平原相、辫状河流—三角洲、锥积—近岸水下扇(水下扇)以及浊流沉积体系。

2盖层条件

开鲁盆地各主要凹陷区域上沙海组—阜新组的泥质岩都很发育,横向分布稳定,可以作为区域盖层。目前在陆西凹陷沙海组地层之上没有发现油气,说明油气被封盖在沙海组—阜新组之下;而陆东凹陷新发地区阜新组地层也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作为本区主要储层的九佛堂组、沙海组地层为砂泥岩互层,与砂岩直接接触的泥岩可以作为油气藏的直接局部盖层,封盖其下面储层中聚集的油气成藏。

3生储盖组合特征

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是辽河外围盆地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根据外围各含油气层生储盖的空间配置关系和组合分布特征,开鲁盆地5大凹陷的生储盖组合主要有垂向和侧向两大类。垂向组合一种是九佛堂、沙海组生油层与自身的砂岩交互层及上部的泥岩盖层形成自生自储式组合;还可以是九佛堂组或者沙海组生油岩与其上部的沙海组或阜新组储盖层构成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类型;最典型的是宋家凹陷九佛堂组生油岩生成的油气经断层运移至阜新组的储盖层中形成油藏。侧向组合主要是由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岩相、岩性差异构成的组合类型,如九佛堂组的生油岩横向上与砂岩、砂砾岩岩相相互接触而形成侧变式生储盖组合模式,如陆西凹陷的包日温都、马家铺油藏都属于这种生储盖组合类型。

4圈闭条件

由于受到基底结构及断裂活动和沉积作用的控制,各凹陷在不同部位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圈闭,主要有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三大类,其中构造类圈闭是几大凹陷的主要圈闭类型,它包括背斜构造圈闭(如陆西包日温都)、断裂鼻状构造圈闭(如陆东交南)和断块圈闭。其发育特点是,平面上凹陷陡坡带内侧下降盘发育逆牵引背斜构造,上升盘发育有半背斜和断块圈闭。缓坡带可发育断鼻圈闭,同时在断层切割带内发育断块圈闭;构造—岩性类圈闭在陆家堡、龙湾筒凹陷十分发育,如陆西凹陷马家铺、陆东凹陷交南都是典型的岩性—构造圈闭,其特点是靠近生油洼陷带由于受到断裂和储层砂体发育的双重控制,因而形成受到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的构造—岩性类复合圈闭;岩性圈闭在陆西凹陷最为发育,由于围绕洼陷带附近,受到水下扇沉积砂体的控制,造成岩性差异变化而形成岩性圈闭,其中最典型的陆西凹陷包14块岩性圈闭获得高产工业油流。

(四)油气分布规律

开鲁盆地5个重点凹陷目前为止已发现四套储集层,即白垩系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其中义县组为火山岩储层,主要分布在龙湾筒、陆西凹陷。其余三套为碎屑岩储层,也是开鲁盆地的基本储层,在5个重点凹陷中均广泛发育。辽河油田分公司现已在陆家堡、钱家店、龙湾筒凹陷的三套碎屑岩储层及龙湾筒凹陷的火山岩储层中获得工业油流。盆地各含油区的储集体基本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水下扇类、三角洲(或扇三角洲)类、浊积扇类,另外还有一类特殊类型—火山岩储层。

开鲁盆地各主要凹陷区域上沙海组—阜新组的泥质岩都很发育、横向分布稳定,可以作为区域盖层。目前在陆西凹陷沙海组地层之上没有发现油气,说明油气被封盖在沙海组—阜新组之下;而陆东凹陷新发地区阜新组地层也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作为本区主要储层的九佛堂组、沙海组地层为砂泥岩互层,与砂岩直接接触的泥岩可以作为油气藏的直接局部盖层,封盖其下面储层中聚集的油气成藏。

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是辽河外围盆地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根据外围各含油气层生储盖的空间配置关系和组合分布特征,开鲁盆地5大凹陷的生储盖组合主要有垂向和侧向两大类。

三、资源评价方法与参数体系

(一)方法体系

本次陆西重点解剖区的资源量计算主要采用了成因法和统计法两大类方法。

成因法:成因法中采用盆地模拟法计算资源量。应用Basims45和Pasys15版盆地模拟软件对辽河外围盆地重点凹陷中的陆西凹陷的地史、热史、成熟史、生排烃史进行模拟,得到各地质时期的生、排烃量。凹陷石油地质资源量等于凹陷生油量乘以运聚系数,可采资源量由地质资源量乘以可采系数获得。计算结果见表8-12-5。

表8-12-5 陆西凹陷成因法资源量计算结果表

统计法:统计法中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油藏发现过程模型法对油藏发现个数超过三个以上的陆西凹陷、陆东凹陷和张强凹陷的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见表8-12-6。

表8-12-6 陆西凹陷统计法资源量计算结果表

特尔菲综合法:对陆西凹陷应用成因法和统计法估算的石油资源量进行特尔菲概率加权,得到凹陷不同概率下的资源量(表8-12-7)。

表8-12-7 陆西凹陷资源量综合评价结果表

图8-12-4 陆西凹陷资源概率分布图

(二)评价参数体系

1盆地模拟法

本次针对达到应用盆地模拟法条件的开鲁盆地几个凹陷运用盆地模拟法进行了资源量计算。陆西凹陷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外围盆地重点凹陷的类比刻度区),该凹陷运聚系数为566%。将陆东凹陷、龙湾筒凹陷和钱家店凹陷的烃源条件、运聚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分别与陆西凹陷类比,得到相似系数,进而得到运聚系数。陆东凹陷、龙湾筒凹陷和钱家店凹陷的运聚系数分别为364%、296%和25%。计算结果如表8-12-8。

成因法中采用盆地模拟法计算陆东、陆西、钱家店、龙湾筒等四个凹陷的资源量,统计法中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油藏发现过程模型法对油藏发现个数超过三个以上的陆西凹陷和陆东凹陷的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类比法中以陆西凹陷为样板,采用了单元整体类比和成藏组合类比两种方法计算资源量。应用盆地模拟法时将陆东凹陷、龙湾筒凹陷和钱家店凹陷的烃源条件、运聚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分别与陆西凹陷类比,得到相似系数,进而得到运聚系数。陆东凹陷、龙湾筒凹陷和钱家店凹陷的运聚系数分别为364%、296%和25%。其计算结果见表8-12-8。

表8-12-8 辽河外围盆地盆模法资源量计算结果表

2氯仿沥青“A”法

外围盆地的其他有条件的凹陷采用了氯仿沥青“A”法计算了资源量(表8-12-9):

表8-12-9 氯仿沥青“A”法资源量计算结果表

3油藏规模序列法

辽河油藏规模序列法计算结果如下表8-12-10。

4油藏发现序列法

辽河外围盆地只有陆东凹陷和张强凹陷满足统计法应用的条件,油藏发现序列法计算结果见表8-12-10。

表8-12-10 陆东凹陷统计法资源量计算结果表

5类比法

辽河外围盆地大部分凹陷勘探程度都很低,类比法需要的参数比较简单,操作比较灵活,故此大部分低勘探程度的凹陷都采用了类比法进行资源量的计算,类比区都为陆西凹陷。计算参数见表8-12-11。

表8-12-11 张强凹陷与陆西凹陷相对类比评分表

四、资源评价结果

(一)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通过本次评价,查明开鲁盆地的远景资源量为385×104t。其中地质资源量为308×104,可采资源量为0711×104t。本次评价结果见表8-12-12。

表8-12-12 开鲁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

(二)油气资源分布

盆地石油地质资源层系上主要分布于白垩系,深度上主要分布于浅层,以低渗油为主,其次为常规油。陆西凹陷以低渗油为主,占631%,稠油次之,占35%,特低渗油仅占很小一部分。陆东凹陷以低渗油为主,其次为稠油和常规油,特低渗油较少。龙湾筒凹陷主要为常规油。钱家店凹陷主要为低渗油。

资源分布的地理环境主要为平原,从盆地重点凹陷剩余资源量来看,陆东凹陷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最多,为07545×108t,其次为龙湾筒凹陷,剩余石油地质资源为04823×108t,再次为陆西、钱家店和茫汉凹陷,剩余石油地质资源分别为:03371×108t、03250×108t和027×108t。这表明凹陷间资源潜力差异较大。五大重点凹陷勘探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陆东、龙湾筒、陆西、钱家店和茫汉凹陷。

五、勘探建议

(一)资源潜力分析

陆家堡、钱家店和龙湾筒这三个主要含油气凹陷具有较丰富的油源条件,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储层发育,主要为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的砂体,目的层埋深适中;区域盖层发育,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目前已经找到了相当规模的油气藏,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岩性及火山岩油藏为主;油藏主要分布在九佛堂组和沙海组中,油品有轻质油、中质油和稠油多种类型。因此,这三大重点凹陷具备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

(二)勘探方向和建议

开鲁盆地油气勘探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综合地质分析和资源评价结果认为,该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是在勘探目标的选取上应结合资源现状,围绕次生孔隙和裂缝发育带这两个关键环节,综合各凹陷的实际勘探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勘探方针。

盆地各凹陷油气运移距离短,因此早期形成的距油源区较近的构造圈闭为勘探的重点;各凹陷中环生油洼陷的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储集体是形成油气藏的最有利场所;凹中、凹间正向构造和伸向凹中的鼻状构造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火山岩油藏应更重视。

六、小结

开鲁盆地目前为止已发现四套储集层。其中义县组为火山岩储层,主要分布在龙湾筒、陆西凹陷。开鲁盆地各主要凹陷区域上沙海组—阜新组的泥质岩都很发育、横向分布稳定,可以作为区域盖层。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是辽河外围盆地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根据外围各含油气层生储盖的空间配置关系和组合分布特征,开鲁盆地5大凹陷的生储盖组合主要有

南海北部各盆地特色很强,需分别解析研究

(一)珠江口盆地盆地裂陷阶段(E2为主)形成以中央隆起(东沙、番禺、神弧暗沙)和两侧坳陷的总体格局,两侧坳陷发育多种类型的湖相生油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