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完备水文地理著作《水经注》主要讲什么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我国古代最完备水文地理著作《水经注》主要讲什么内容?,第1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史公的名言在北魏郦道元的身上再次得到体验,他在自己的一生中,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翻阅了大量地理、水文著作,订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并以优美的笔调写成了著名的水文地理著作一《水经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优美的描述,短短百余字,把长江三峡的水光山色、四季晴晦写的绘声绘色,可与长幅巨轴媲美。其作者即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其出生年月,史书无明文记载,据近人推算,可能生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或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官至平东将军,青州刺史。郦道元自幼就热爱大自然,少年时期随父赴任,旅居山东,曾遍游^水、巨洋水(今猕河)之间。祖国秀丽雄奇的山河,深深地吸引着少年的郦道元。成年以后,他继承父爵,开始了仕宦生涯。时值北魏孝文帝亲政,锐意中魏晋南北朝时代兴的时期。

作为皇帝的侍从,在孝文帝出巡时,他得以随行。第一次自平城至洛阳、邺城、后返平城;第二次南巡朔州、北巡阴山,直抵五原城。一路之上,他纵览历史遗迹,访问当地老人,眼界大开。尤其山西境内的汾水、文水、晋水等水道,因为靠近平城,是往来必经之路,因此,郦道元了解的特别详细。在蒲地渡河时,他回溯尤门之险,写道孟门,即尤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膜、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游历见闻,不仅使郦道元丰富了地理知识,更激发了他研究山水地理科学的兴趣。

公务之余,鄄道元仍潜心向学。凡宦游之处,对见到的河流山川,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缠,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积累了丰富了经验和素材。为以后著述《水经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道元为什么要写《水经注》呢?据他自己说:天地之间,水在人们生活中地位异常重要。他东亲自考察地理和阅读古籍时,对以往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作品,总感觉非常简略,没能把水道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理现象不断发展变化。远古时代的情况非常渺茫,而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名称多不相同,记述也不一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发展对水的需要,也要求有新的著作加以说明。所以,他感觉有必要根据地理变迁的考察,古籍的考证,把古来的经常变#着的地理面貌尽量准确、详细地记载下来,使后人有所了解。为此,他立志从事地理学的研究。他以《水经》为纲,写成了《水经注》这部综合性的地理巨著。

《水经注》共记水道1252条,比《水经》增加近十倍。全书共40卷,今存约30万字,比《水经》增加近20倍。书中不仅记述了河道的发源和流向,还记载了河道经流地区的山岳、丘陵、陂泽,以及重要的关塞亭障、古城遗址、土地物产及河道变迁等。对古书记载有分歧的地方,详加考订,《水经注》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再创造的一部科学著作。他特别注重实地考察,如关于汝河源头的记述各书不同,郦道元任鲁阳郡守时,亲自带人进行探,终于在岩障深高,山岫邃密,石经崎岖人迹罕至的大盂山蒙柏谷找到了汝河的源头。

《水经注》是一部水文地理著作。郦道元深入地考察了大江、大河的水系演变过程,通过对河谷地貌的分析,对水系分水和河流改道、湖泊形成等问题,提出了与以往说法完全不同的新观点,对鉴别水系和探讨水体形成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对水系干、支流分合的记叙尤为详尽,关于源头、流向、支流以及伏流现象、直流现象等的描述,其方向、位置等概念极为清楚,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水经注》十分注重对水文现象的著录。他对水位的记载,有具体的时间和高度;对含沙量的记载,注意了与流域内土壤、地质条件间的关系,还反映了含沙量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书中对讯期、水源补给方式和江水倒流等现象都给予了合理的解释3这些见解富于创见性,不仅为后世的水文研究和水利开发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而且他那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给后世的水文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水经注》不仅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最系统、最完备的水文地理著作,而且还记录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资料和其它工农业生产方面的经济地理资料,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

郦道元的《水经注》非常注意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全书共引用书籍多达437种,北魏以前的有关地志,网罗殆尽。书中还收录了不少汉、魏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多数现已亡佚,幸赖《水经注》得以保存。

《水经注》中有许多经济地理方面的材料,如在巨洋水注中,写到熏冶泉时,指出: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在胶水注中,写胶水北流经一土山注入海时说:海南土山以北,悉盐聘相承,修煮不辍。在沽水注中,写到沽水流经狐奴县时有开稻田,教民种植,百姓得以殷富。这些对古代冶铁、煮盐、农业等的记载,是经济地理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当时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对水利工程特别重视。他在《水经注》中,不仅记载了河道沟渠的分布情况,而且尽可能详细描述了战国以后农田水利的兴废情况。如在鲍水注中,就记述了魏晋时戾陵堰的兴建原因、工程细节、灌溉面积及收获情况等。另外,《水经注》中保留了大量民谣、谚语、方言、传说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宝贵的史料。

清代学者王先谦曾指出《水经注》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因水以证地,而即地以存古。凡郡县、乡关、聚邑,皆以水道确定其方位。既明白易懂又准确无误。如《水经注》的易水篇在记载燕下都武阳时说:易水又东经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经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这段记载与今天燕下都遗址的实际情况完全相符。所以,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评价《水经注》说:数千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确是至论。

郦道元一生治学严谨,但由于《水经注》叙述范围很广,他不可能都身历其境,尤其是时值南北分裂,江南地区的地理著作较少,所以许多记述,特别是有关江汉以南水道的记载错误较多。但这无损于全书的价值。《水经注》仍不失为一部珍贵的历史地理著作。

由于郦道元做官威猛,不避权贵,得罪了汝南王元悦。于是元悦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做关右大使,巡行谋叛的雍州刺史萧宝夤,以便借刀杀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赴任途中,被萧宝夤派人杀害。但他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和他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却永为后人景仰。

山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文献,记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它没有固定的版本和册数,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人们对山海经的整理和编纂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无法准确回答山海经新版和旧版加起来一共有多少本或多少册。山海经的内容分为多卷和多篇,具体的卷数和篇数也因版本而异。一般来说,山海经的内容被分为18卷,包含了500多篇的神话传说和地理记载。但是,不同版本的山海经可能会有所差异,有的版本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卷数和篇数。总的来说,山海经的版本众多,无法确定具体的总版数。 

先秦古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作者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不可信。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刘歆(最早可编者):(约前53-前23) 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地皇末(23),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明人辑有《刘子骏集》。刘歆上《山海经》表,约在汉哀帝建平年间(前6~前5)。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

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是一本著名的传世古籍,最早把《山海经》整理成文,并且公诸于世的是西汉时的刘向、刘歆父子,他们是把此文作为禹、益治水的记载来看的。

到了东汉时的王充也这样认为。但是,现在从更多的资料得出这种看法不大正确。书中分明记载了禹、益之后的很多事,还有称“禹父”、引“禹言”的地方,甚至提到了一些秦、汉时期的郡、县名,也提到了战国后期才出现的铁。

对此,隋朝时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由后人掺入了自己的文字所致。虽然不知此说是否准确,但起码可以说《山海经》不是禹、益所作。现在学术界认为《山海经》的材料来源可能比禹、益时代更早。开始是口耳相传,在流传中不断增加演变,最终在西汉时写成文字。因此可以推为此书作者可能有几个人或10多人。

现在人们看到的《山海经》的突出特点是“怪”。书中记载的都是古代的一些怪事和怪物。就连最早把它的名字载入史册的司马迁都认为它荒诞不经,不能上正式场合。

而对《山海经》一书的定性,则古往今来差距很大,分歧更多。最早给它分类并划定归属的当属汉代班固作的《汉书·艺文志》,本书把《山海经》划在数术略中的那种根据地域、人、物等形状判断其吉凶贵贱的“形法类”书籍的开头。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却又被看作是经典地理书。到了清代学者编修《四库全书》时,《山海经》已被定作小说,并说它是最古老小说。当然,这里提到的“小说”并非今日狭义的小说,而是指中国古代广义的小说。

与此同时,道教徒们又一直把《山海经》看作神仙方士之言,并把它收入《道藏》。

进入20世纪以后,接受新思想的学者们开始用新的眼光来考察《山海经》。

茅盾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杂乱无章的神话总集”。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神话与传说》篇中则干脆把《山海经》列作古代封建迷信的书。

有人兼顾两派观点指出:《山海经》“是一部巫术性的地理书”。

《山海经》不仅在作者、创作年代和创作意图上存在着难解之谜外,它的最初形式也让人难以知晓。

早在南宋时,儒学大家朱熹就指出:《山海经》的文字之前是图画形式,它是根据图画来写成书的。

而明代的胡应麟、杨慎,清代的毕沆也都认为《山海经》是《山海经图》的文字说明,这种说法,至今还没有被证实。今天所见的《山海经图》都是《山海经》成书以后所绘制的插图。

不过古书记载中,确实经常可见有关《山海经图》的线索,好像是古代曾有过一部《山海经图》,但是,现在人们既无法确定这部《山海经图》所属的年代,更无法确认它是否真实存在。

古怪离奇的《山海经》确实存在着令人解不开的谜,它的性质、作者、创作年代以及创作意图都需要人们继续探索。

地理志在人文传统上,它继承了隋唐图经地志的很多体例,政府重文之风蔚然。在科技上,得益于同时出现的活字印刷。这一切都有利于地理志事业的发展,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宋版地理志图籍。

这些古代地理类的书籍在 古籍阁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记载地方志的古籍很多都记载当地的地理

古代地理书籍推荐如下:

1、《宋史—艺文志》著录了很多关于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有以下这些:《天平寰宇记》乐史、《元丰九域志》王存、《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舆地记胜》王象之、《天下州县图》沈括、等等。遗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总要》王日休、《历代疆域图》吴澥、《舆地要览》李和、等等。

2、宋代编修图志之风蔚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开始领导此编修工作。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早在五代政府开始规定,每到闰年,各州府必须制造图志以上报上级单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八》来看,这个规定在宋初还在执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开始规定,每一路将各州编造的图经,合成该路的总图,(周期约十年)一并上进。这件事在《宋会要稿——职方》有明确记载。又过了几年,宋真宗下诏,重修天下图经,令职方遍牒诸州,每闰年录进。可见此周期降低为四年,充分表现了在体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修图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体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这是宋朝地理志鲜明的特色之一。

3、在此之外,乐史编撰了《太平寰宇记》,他曾经倡导“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值得注意的变化时,他将《天平寰宇记》的体例增加了许多范畴,除了传统的13项体例外,他还新增加了古迹、题咏、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库全书提要》中曾说:“体例亦自而大变”。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4、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存的观点和乐史有一些区别,他更着重于对地理学实用的考察。他将当时各州的的主户和客户都进行了记载,并且对各州的物产以及贡品税赋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更开始关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对前人比较进步的观念。

5、郑樵的地理观也独具特色,他在《图谱略》中叙述了历代制图的发展。把图谱和都邑作为独立的科目来对待。也是宋人对体例的一大创新。

6、宋朝建国之后,由于与辽、金、西夏等国有许多复杂的外交关系,所以每当使节往来的时候,宋朝的官员都会将行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行役记。例如,张逮的《金虏图经》路振的《乘轺录》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考察报告。

7、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也很大,他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绘图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地图模型的原则。对自然经济地理的的分析都记录在了其《梦溪笔谈》之中。他甚至观察了古今气候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论断。开启了在此领域的先河。

8、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于其诗其政,但是他曾任职于广南西道安抚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间对水蚀现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还同时记录了矿产和植物。这是区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我国古代最完备水文地理著作《水经注》主要讲什么内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史公的名言在北魏郦道元的身上再次得到体验,他在自己的一生中,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翻阅了大量地理、水文著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