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入股中金公司 与腾讯抢食券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阿里入股中金公司 与腾讯抢食券商?,第1张

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支付业务曾是腾讯和蚂蚁金服争抢的焦点。如今,阿里巴巴与腾讯掀起的金融领域的“AT大战”已有向证券领域升温的迹象。

 2月19日晚,据媒体透露,阿里巴巴近日完成对中金公司的入股,持有其H股约203亿股,占总股本的484%。

 在此之前,腾讯控股曾在2017年9月作为中金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认购中金公司新发行的2075亿股H股。

  阿里入股中金117亿股,4天赚281亿港元

 2月19日晚,据媒体透露,阿里巴巴集团(BABA)已于近日完成对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03908HK)的入股,持有其H股约203亿股,占H股的1174%,占总股本的484%。这一消息,新京报记者已从阿里巴巴方面得到证实。

 “双方此前已有多年合作。”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入股,能够结合双方各自在金融、科技、数据等领域的专长,为客户提供创新、全面的产品及服务。

 关于增持中金公司的原因及未来的相关计划,阿里巴巴方面回应称一切以公告内容为准,中金公司方面也暂未取得有效回应。

 针对此次交易,截至发稿,香港证券交易所与美国证券交易所均尚未披露相关公告。

 有业内人士猜测,阿里巴巴入股中金公司,将是为中金公司再度添上一只科技翅膀。据悉,早在腾讯成为中金公司战略投资者时,中金公司就曾在分析师会议上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利用双方的科技,去开创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服务客户,甚至识别和获取客户。这在目前还没有人做到。我们当然也希望利用科技、专家去服务消费者,也就是我们的大众客户。我们希望获取潜在的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张”。

 港交所20日最新披露的权益数据显示,2月14日,阿里巴巴通过阿里巴巴控股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财资有限公司和Des Voeux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三家公司买入中金公司股权117亿股,交易价格为每股155港元。也就是说,与2018年腾讯认购价138港元相比,此次阿里认购价溢价123%。

 2月20日早盘,中金公司的股价高开1076%,报1874港元。随后中金公司股价略有回落,最终报收1790港元,收涨579%。这意味着,以当日收盘价计算,阿里巴巴在2月14日增持的117亿股中金股份,在短短4个交易日内已实现收益281亿港元,收益率达1548%。

  腾讯提前布局,是中金第二大股东

 事实上,在阿里巴巴入股中金公司之前,腾讯控股(00700HK)早在2017年9月就曾作为中金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认购中金公司新发行的2075亿股H股。该交易直到2018年3月23日才最终完成。在此次腾讯控股认购中,中金公司所得新股发行认购款净额约2861亿港元,每股认购价约1380港元。交易完成后,腾讯控股所持中金公司已发行H股比例的1201%,占中金公司总股本的459%。

 据中金公司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金公司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Tencent Mobility Limited、及TPG Asia V Delaware,LP,持股比例分别为5568%、495%、410%。此次阿里巴巴一举拿下中金公司484%的股份后,直接成为中金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中金公司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实现总营收8813亿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净利润1631亿元,同比增长468%。在A股市场整体走势低迷、券商行业整体经营不景气的环境下,中金公司的龙头位置依然稳健,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的收入以及投资收益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和经纪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421%、519%和465%。截至2月20日收盘,中金公司的港股市值已达75049亿港元。

 通过入股中金公司,阿里巴巴正在不断补足在证券领域的短板。

 科技企业进军金融领域的潮流中,腾讯和阿里巴巴无疑是最耀眼的两股力量。而在双方金融布局的对照中,腾讯在证券领域一度领先。

 2014年3月,香港的富途证券获得腾讯、经纬、红杉三大国际顶级投资机构的A轮投资。此后,腾讯又于2015年4月和2017年6月两度重金参与加持,持股比例上升至38%。

 据了解,富途证券为香港证监会认可的持牌法团、香港交易所参与者,持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第1/2/4/9类牌照,可提供港股和美股证券开户及交易服务。在腾讯体系内腾讯云、QQ等技术和流量的助推下,富途证券的交易量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15年4月24日,富途证券单月交易额已突破100亿港元;截至2018年1月31日,单月交易金额已超过900亿港元。

 除了入股富途证券外,腾讯还成为中金公司的入幕之宾,在2017年9月成为中金公司的战略投资者。

 与腾讯相比,阿里巴巴在证券领域的布局反而遭遇更多波折。2015年,马云借道云峰基金入主香港券商瑞东集团,后更名“云锋金融”。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也曾在2015年表态要入股德邦证券,但最终没有成行。

 2018年8月,阿里巴巴在证券领域的布局终于迎来新的进展。2018年8月3日,华泰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定向增发1089亿股,募资总额14208亿元,参与定增的战略投资者包括阿里巴巴、苏宁等。在此次定增完成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持有华泰证券325%的股权。

 随着此次成功入股中金公司,阿里巴巴在证券领域的布局得到进一步补足。

 除了证券领域外,阿里巴巴和腾讯在银行、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的金融牌照布局也一直备受关注。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板块主要集中在蚂蚁金服,腾讯的金融板块布局则较为分散。

 两大巨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支付业务曾是腾讯和蚂蚁金服争抢的焦点。易观2018年12月27日发布的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宝的市场交易份额为5371%,腾讯金融目前的市场份额为3882%。

 如今,阿里巴巴与腾讯掀起的金融领域的“AT大战”已有向证券领域升温的迹象。

  保险+基金+小贷,两巨头火拼大金融

 在腾讯内部,马化腾曾将社交平台、数字内容及金融形容为“两个半”业务。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介绍说,腾讯的金融业务一部分是在体外,如微众银行天然拥有银行牌照,却是我们投资的;但核心业务都在体内,包括支付、理财平台。腾讯并不是把全部(业务)包在一个所谓的金融集团里来做。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梳理后发现,目前在银行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都有自己的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已是民营银行的先行者。在保险领域,阿里巴巴通过旗下的蚂蚁金服发起或投资的保险公司有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持股345%)、国泰产险(持股51%),共持有产险和寿险两张牌照,并全资持有两家保险代理公司,分别是蚂蚁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原名“杭州保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上海蚂蚁韵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腾讯则通过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和泰人寿15%的股权,为第二大股东。2018年9月,香港首个网上人寿保险品牌Blue成立,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腾讯控股分别持股40%、40%和20%。此外,腾讯旗下还拥有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微保平台。此外,两家公司还同时持有众安保险股权。

 在基金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均拥有基金销售公司。不过,蚂蚁金服则领先一步,持有全国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天弘基金51%的股权。

 在小贷公司牌照方面,腾讯旗下拥有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蚂蚁金服则拥有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两张牌照。

 相较于尚未分拆的腾讯金融业务,蚂蚁金服在融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众多的金融牌照也成为监管研究的对象。2018年11月2日,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金融稳定局局长周学东介绍了5家金控监管试点机构名单,蚂蚁金服在列。

(文章来源:新京报)

近年来,发力APP成为银行业“显学”。

《2019银行业电子银行场景营销分析报告》给出了一组数据: 我国商业性银行有4066家,其中超过90%的机构拥有独立APP。 另据钛媒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18家头部银行——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总共开发了超过170款App,甚至中国银行一家就拥有36款App。

银行业集体转向的趋势显而易见,传统增长红利渠道日益崩塌,APP成为银行们迫切需要争夺的新大陆。但是上述报告还给出了一项数据, 银行APP的打开率不足50%。 有了APP之后,获客和活客成了海量手机银行 App 的共同难题。

银行的APP大战,虽然难打,但又不得不打。在这一背景下,银行APP纷纷尝试大力摆脱较为低频的金融场景的束缚,尽力融入到用户日常生活的高频场景中,提高使用率、增强用户粘性。

作为发行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信用卡的老牌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正是其中的典型,近日其官宣上线“发现精彩50”版本,宣称将重点布局消费生态,着力于出行、购物、餐饮等领域。

广发信用卡中心运营发展总监张国梁在接受钛媒体APP专访时透露,截至到10月底,发现精彩 APP用户数突破了5000万,月活用户超过1800万。张国梁主导了发现精彩5年内的5次迭代。

“尤其对于信用卡来讲,它主要竞争对手早就不仅是银行同业了,必须要适应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和打法。”张国梁说到,“未来两年到三年,不论在整个注册用户或者是在流量方面,我的目标是翻一番。”

广发信用卡中心运营发展总监张国梁

张国梁向钛媒体总结了此番升级的重点所在:

由此,饭票,影票、生活缴费、出行、购物等等都出现在这款银行App上。 如果不刻意提醒自己,这是一个银行APP,你可能会怀疑打开的是一个生活类APP。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各自迭代优化的同时,银行APP们的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产品的功能也日渐相同。在大家都长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差异该如何体现?对此,张国梁向钛媒体介绍了广发的主要两点思路:

首先是在相同功能上,寻求更深度更全面的服务。张国梁着重提到了“车主模块”,围绕车主需求提供一条龙服务,即APP内将引入试驾、购车、加油、保养服务,后续也将上线车险、代驾、挪车等等服务。购车方面,用户可以获得分期贷款优惠。目前已有广汽蔚来、奇瑞、红旗等品牌开展合作。此外,途虎养车也在APP内开设了官方旗舰店。

其次,在整体功能上,寻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张国梁着重提到了“智能客服”的案例,据其介绍,诸如“办卡年费多少”这种模糊的问题,客服机器人目前能够自主定位到“到底是什么卡?这是什么等级的卡?”进而一步步引导客户说出想问的问题。而通常情况下,客服机器人遇到模糊问题,只能机械式地回复“你的问题我现在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建议你换一个问法。”

“这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只有具备迭代能力和客户分析能力,才会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用户看到的东西好像差不多,但客户体验是差别很大的。”张国梁说到。

金融机构对生活场景以及流量运营的理解,在银行APP的迭代上得到了直观呈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著名未来学家以及银行家布莱特 金(Brett King)对于Bank40的定义:“银行业务的效用和体验将完全脱离物理网点和以物理网点为基础的渠道延伸。”

这几乎与广发目前所做的分毫不差。

但布莱特的这一预测紧接着的后半句是,银行业务的效用和体验将不再依附某个具体金融产品,直接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比如,对着亚马逊音响说要买个东西,支付就完成了;冰箱一打开,里面一看什么东西没了,它自己就通知商家送货上门了。

按照这一理解,这几乎成了一种被“肢解”的银行,银行变成了各种服务而不属于自己,账户出去了,支付出去了,贷款在外面,存款也在外面。

作为一个银行从业者,张国梁提出了一个营销圈的热词——私域流量 所谓私域流量,是一个基于流量池的概念,流量池指的是流量巨大,比如:淘宝、百度、微博等,只要预算足够,可以持续不断的获取新用户。私域流量是相对其而言的,指的是不用付费,可以任意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到用户的渠道。

张国梁表示, 银行业APP在流量经营的压力之下,纷纷选择从外部购买流量,获取顾客。但是流量成本越来越贵,仅靠外部流量难以为继。 在这一背景下,做大做强自己的APP显得尤为重要。APP成为银行的主战场,也只有通过APP才能获取自己场景的客户,同时又具备场景的经营权。

一手利用公域,一手建立私域,构成了银行的流量战略。

在张国梁看来, 此次强调的生态圈概念正是为了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即围绕一个行业,提供深入和全面的服务,当用户很难在其他渠道获得相似服务的时候,流量自然向这一渠道倾斜 。在公域渠道,他表示,不会单纯为了引流,将银行客户成为“别的渠道的流量”。

显然,“肢解”自己显然是银行不愿意选择的。银行想比肩互联网企业,而不是被互联网巨头反噬。

在升级的同时, 发现精彩APP还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了《2020年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按照这份报告的定义,新白领群体是一个年近30 岁、有房有车、月收入过万、月收入结余 11% 的新中产群体。他们日常消费占月收入比例约 47%,集中在 6000-8000 元,房贷车贷占月收入比例约为 42%,集中在 3500-6000 元。

通过这一份针对年轻人的消费报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几个关于未来银行APP、尤其是信用卡APP的发展方向。

首先,银行APP的功能会不会越来越多而全?答案一定是会的。该报告指出,“ 729%的新中产更喜欢用整合型APP,最期望整合的服务类型为日常生活基础服务、吃喝玩乐资讯信息以及产品推荐资讯 。”

其还以支付宝为例,基于原有“高频”的支付场景,增加生活、购物、吃喝玩乐等平台内的“低频”场景,提高使用黏性。由此,该报告建议, 信用卡APP在“高频”的金融场景的基础上,引入生活、购物生态,吸引用户在场景中使用信用卡。

一个细节是,按照该报告的表述,“ 疫情期间,找优惠选餐厅的工具来看,信用卡APP已经高于美团 。”

对于信用卡行业而言,这一数字及其背后的趋势是再明显不过的利好因素。

回顾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支付几乎是行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以蚂蚁集团为例,移动支付作为整个商业模式的起点是毫不能动摇的,它是蚂蚁集团几乎一切生意的入口,也是此前市场给予其高估值的基点。

而伴随着网络小贷新规的逐步落地,在未来信贷业务的版图上,互联网巨头与信用卡将几乎被拉到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回到了银行这一边。

(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 | 蔡鹏程,编辑 | 天鹏)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为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型丰腴富态,头圆尾短,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体色为黑白两色,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主要栖息地为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2013年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排行榜上排名第三。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其中大部分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度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扩展资料;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零下4度至14度,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

抚育:大熊猫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发育相当的不成熟,体重仅仅是母亲体重的01%,初生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平均为145克左右,约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最轻的为51克,最重的为225克。

照顾孩子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通常历时18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两年,直到她的下一个孩子出生。

繁殖: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

行为: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环境: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性: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

如果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大熊猫

阿里入股中金公司 与腾讯抢食券商?

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支付业务曾是腾讯和蚂蚁金服争抢的焦点。如今,阿里巴巴与腾讯掀起的金融领域的“AT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