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古村落的特征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落的主要特征:
它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古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古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还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
1许村镇的历史文化
许村历史悠久,源于东汉,古名富资里,昉溪、任公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元明清时期古建筑有200余处。民间文化底蕴丰富,特色民俗活动有舞狮、舞龙(板凳龙、草龙)、舞大刀、嬉花灯。
1996年,许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录里,许村古建筑群列入其中,包括了高阳廊桥、五马坊、大观亭、薇省坊、观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处元明清古建筑。其中观察第是纪念许氏当道员的祖先而立的支祠,现辟为许村博物馆,1997年由许村籍博士许靖华捐资维修。许村古村落保护委员会已经成立。
古镇许村历史上是徽州通往安庆、池州的必经之地。许村古村落的形成有1500多年的历史,至今留存着元、明、清建筑200余处,其中有石牌坊8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石拱桥2座,祠堂古民居多处,其中双洞高阳廊桥是元代许友山所建,风格别致,彩画迷人;明代五马坊、双寿承恩坊雕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明代的大观亭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亭的一二层楼板、大梁上绘有“双龙戏珠”等清晰的图案,底层四壁还有“八卦图”,在众多的明清古民居内,如许世达宅、许本智宅等,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古家具,在昉溪桥边还有一巨大磐石迎河而立,名为“任公钓台”,据查这是南朝文学家任昉隐居许村垂钓石上而得名。
2平远有哪些历史文化遗址龙颈寨顶上古文化遗存 位于平远县长田乡龙颈村,年代约在商周时期,面积约3000平方米。
石正水口窑址,位于平远县石正镇安仁村水口寨,西周,已发现窑址5座。
五指石万人墓,位于平远县差干乡五指石。清代。清顺治九年(1652年),明武将谢志良(又称平粤侯)拥戴隆武帝在五指石抗清复明,被清兵攻破,谢志良及部属全部牺牲,石林寺和尚请人收拾遗骸,合葬一处,在墓上建九层小塔作为纪念。人称万人塔。现墓存,塔已毁,仅存“混元塔”匾额。
梨树岗寨堡 位于平远县泗水乡梅畲村。清代。寨平面六角形,为大型石构碉堡式建筑,高三层约10米。
邹坊文祠 位于平远县仁居镇邹坊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祠为四层楼阁式砖木建筑,楼平面六角形,攒尖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外檐饰有斗拱数组。该建筑形制奇特,独具一格,是广东省现存较少见的祠堂类建筑。
3双塘镇的历史文化双塘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一座汉朝时期的古墓,所出土的陶、瓷、瓦等文物都表明在较早时期这里就有着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痕迹。在双塘镇叶庄村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据说是南宋时期所植,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树高10米,树冠方圆40米,主干直径2米,须3人手拉手合围才能抱得过来。夏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秋季则果实累累、压满枝头。许多外地游人慕名而来,只为欣赏这一美景。同时,双塘镇境内还有一座万亩桃园,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园内是游人如织,游人纷纷前来踏青,争相摄影留念。到了鲜桃挂满枝头、果实累累的时候,许多游人更是携家带口来到桃园,边游园边摘桃,体验果农丰收的欢乐和喜悦。双塘镇境内的另一景点高塘水库拥有万亩水面,一年四季碧波荡漾,风光秀丽。每当草繁叶茂的时候,在蓝天白云下面,到处是放牧的老人和儿童,到处是跑动的牛羊,那种“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自然和谐画面让人心醉,久久不能忘怀。湖中并有一湖心岛,正在开发之中,不久将会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47个中国历史文化民村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1]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底下村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2]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3]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第四批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4] 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浙江省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安徽省黔县碧阳镇南屏村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福建省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江西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河南省郊县李口乡张店村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贵州省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村第五批2010年07月22日建设部公布名单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5] 01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02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03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04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05 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06 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08 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09 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10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11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12 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13 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14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16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17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19 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20 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21 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22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23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24 安徽省休宁县商山乡黄村25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关麓村26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27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
5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茂名信宜站八坊村有哪些历史文化窦州古城,一座1400多年历史的神秘之城,这座建立在子午线上的古城,在建筑发展历史上,拥有着19座书院,12间公祠,12间庙宇,7间族馆。
有着如此浓厚人文气息的古城,轰动朝野的“兄弟进士”李宜相、李宜昌同胞兄弟,英帝国KBE爵士、马来西亚开国元勋李孝式等英才俊杰层出不穷。八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教育注重文武双全,读再多的诗词歌赋,不如亲身融入书香门第,听文化大使讲述读书人的学习故事,看历史学汉文化,有文化的小小读书郎从这里开始培养。
6上饶地区有什么古村落历史文化古镇上饶山水很美,这样的山水之间至今遗存着很多美丽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后靠青山,前临绿水,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好像一个个古老故事,叙说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婺源古村、广丰的龙溪村和二渡关村、德兴的海口村和新营村、铅山的儒源村和江村、弋阳的曹溪等地古村,铅山河口、石塘、陈坊的古镇、鄱阳古县渡古镇、横峰葛源古镇、上饶县上泸古镇都保存了大批明清古民居。广丰十都大屋、玉山樟村何家大屋、上饶县大地纸坊村大屋、上饶城的杨益泰大屋、娄谅故居、杨时乔故居等都是独具上饶古建筑特色的古民居。 婺源在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就建县。婺源古民居历经演变到明代,因为大批婺源商人和官宦大兴土木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徽派建筑文化。古村落中婺源人世代聚族,屋与屋之间紧挨相连,造型优美规模庞大,屋外建马头墙,屋内精心布局雕梁画栋,梁坊、斗拱、门楣、窗棂等处处刻满人物戏文、花草鸟兽,还有众多匾额、盆景、景窗、石桌石凳等一应俱全,是中国典型的乡村民居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已被列为国家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广丰龙溪村、铅山儒源、德兴海口等地的古民居则是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环境关系。这些民居蜿蜒于上饶青山绿水间,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望采纳!
7高坪区的历史文化高坪的方言大体有两个分支,一是高坪话,二是长乐话。高坪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长乐话的底层方言则是受侗语影响的湘方言。
据有关史料记载:长乐片区的移民来自湖南古靖州(贵州天柱县)一带的汉族与侗族杂居地,长乐话就是这种底层方言长期演变的结果。
在高坪区,有些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比有较大差异,与我们平时的习惯思维也有较大出入。
例如,普通话的“大爷”,一般是指年龄大的男性长辈,而高坪方言中的“大爷”,则是指父亲的大哥,也即普通话的“大伯”。 万家腊肉是南充非常特色的土产品之一,包含腊肉、腊猪排骨、腊猪舌、腊猪肝、腊尾、香肠、腊猪头、腊猪耳、腊猪脚等二十多个系列的品种。
过江龙牛肉以传统配方与现代食品加工结合,其主要产品过江龙香酥牛肉,麻辣牛肉,五香牛肉,香酥鸭,香酥鹅等系列产品以独特的风味。
蜀北竹艺,蜀北竹编工艺品美观大方,又易于保存,高雅华贵等特点成为艺术欣赏、家庭装饰的佳品;更是馈赠亲友的珍品。
南充冬菜为南充名优特产品,调味佳品,四川省四大名腌菜之一。
桂花酒,一九九六年秋季,四川南充高坪林海松河园度假村总经理孙治在湖南湘西寨原苗王的后代阿吉,成为好友,阿吉便将苗寨传统酿酒秘方,并试制一批桂花酒”。
索义廷醋,索义廷,明末人,原籍湖南淮化县。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兵祸连年,索乃迁住岳阳务农。后从岳阳到了汉口,再北上太原,跟一个蓟州人学酿醋。后因山西一带战乱亦剧,只得再经陕西、甘肃辗转到四川阆中。为谋生计,在阆中城内过街楼街(今北街)购买草房开设醋坊。索学得酿醋绝技,善用白叩、砂仁、杜仲、当归、薄荷、五味子等32味中草药(以后更添30味)配制醋曲,取嘉陵江水酿醋,其醋特佳,极负盛名。
二家山兔产品,“二家山”兔系列产品,取料于“兔业之乡”——南充市高坪区二家乡天然草料喂养之肉兔,不含激素、抗生素,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畜产品和生产基地双认证,并荣获南充市知名商标。
恒一罐头食品,恒一公司系1958年成立的原南充罐头厂改制而成的一家大二型食品制罐企业。
六合丝绸,南充六合丝绸公司位于“中国绸都”,有“丝绸之乡”之称的四川南充,是有100余年生产历史的国营大型企业,拥有自主进出口权,产品畅销全球40余个国家或地区。
凌云山景区旅游扑克,精选凌云山54张景点,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全方位了展现凌云山景区的美丽风光。
凌云山风光片,由南充本地的优秀摄制组,采用全新设备、全新角度制作的凌云山景区风光片,展现了凌云山幽奇灵秀的自然风光、惟妙惟肖的石窟艺术、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绝妙独特的地形地貌。
8新干县的历史文化1、新干县为江西省吉安市下辖的一个县。新干县是吉安市的“北大门”,全县辖7镇6乡和2个国有农林场,134个行政村,20个居委会,总面积1248平方公里,人口33万。县治金川镇,北距南昌127公里,南距吉安94公里。
新干县著名人物有何昌言、金幼孜、练子宁、王言、邹努等;风景名胜有东山寺、东山森林公园、文昌塔、大洋洲程家商墓遗址、黎山景区、龙古山龙宫洞、新石器时期遗址景点等。
2、历史沿革
新干县境,先秦时期,为上淦。
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建县。
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设南部都尉驻淦,分管郡南诸县。
新朝,始建国二年(9年),王莽曾改县名为偶亭。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析新淦、庐陵各一部分合置石阳县。
三国,东吴后主宝鼎二年(267年)再析新淦分置巴邱县。
隋朝,文帝开皇十年(590年)迁县城至南市村(今金川镇)。
五代十国,天佑七年(910年)设都制置使驻淦,辖吉水、新喻、丰城三县。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析崇学乡,与高安县的建安、修德两乡,合置清江县。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间,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梁红玉均驻淦练兵习武,屯兵设防。
元代,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曾升县为州。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析28个都,分置峡江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新淦,管辖南昌、新建、进贤、安义、高安、丰城、清江八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改属吉安专区;1957年改县名为新干,属吉安地区。
9崇仁相山镇的历史相山镇
辖:相山居委会、枧上村、凤岗村、林头村、柏昌村、双坑村、山斜村、港下村、朱溪村、浯漳村、陈坊村。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崇仁县,县因原崇仁乡得名。
1984年5月31日,桃源公社分设桃源乡、张坊乡;相山公社分设相山乡、山斜乡、港下乡(赣府厅字[1984]166号)。
1985年3月15日,撤销相山乡,设置相山镇(赣府厅字[1985]160号)。
2001年撤销山斜乡、港下乡,划归相山镇;
2004年 辖:相山居委会、枧上村、凤岗村、林头村、柏昌村、双坑村、山斜村、港下村、朱溪村、浯漳村、陈坊村。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2点中对于文化遗产的说明:“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属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群,在建筑式样、分布以及与周围环境结合方面具有典型性,因此符合文化遗产的定义。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所体现的明清时期徽派民居建筑特色,不仅在当时建造时在设计、材料、工艺、所居环境以及精神感受各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这种特色在现今仍旧整合在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内,保存完好,没有因为时代的演进而相应地发生从建筑形制到内在气质的现代性变化,因此符合真实性要求。另外,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作为明清时期徽派民居建筑特色的典范,不仅保持了自身村落的完整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协调,而且很好地烘托了皖南古村落区这样一个概念,保持了其皖南徽派文化内涵的完整性,因此符合完整性要求。综合而言,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满足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评定标准以及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作为世界遗产的其中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应该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要求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古村落中保存下来的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景观为今人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风水学说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案例。更重要的是,古村落中重视教育,尊重文化,崇尚读书等风习在徽州地区乃至整个江南都有良好的互动。
寒信古村,江西自然风光最具魅力村庄,非遗传承小镇。寒信村有着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集唢呐“公婆吹”、客家古文、茶篮灯、茶、客家山歌、木偶等非遗文化,作为省最美生态乡村,市最佳自然风光,梅江河穿过寒信峡后,在下游然开阔起来,江面渐宽到数十里。
我们到访的时候刚下过大暴雨,寒信峡烟雨缭绕,水汽升腾,航拍全长约五公里的寒信峡,可见不一样的秀美景致,梅江水滚滚而过,处处烟雨蒙蒙,山水与古村相亲景色分外旖旎,撩人心弦。云雾飘渺山水自然,古色古香的古村是如此和谐宁静、安详自然,一切都恰到好处的美好静谧。
其中萧氏萧六公祠堂和水府庙是寒信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寒信村人每年都这里举行六次水府庙会。那几天水府庙里杀鸡宰鸭,香火缭绕,寒信河里船来船往,热闹非凡,其中七月二十四日水府庙“庙会日”最为热闹。
1934年,红一军团二师曾在寒信村驻扎,初心讲堂边的老院子,正是**《半条被子》的取景地。这里是寒信人祖祖辈辈居住的风水宝地,这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
段屋乡寒信村,距离县城34公里,地处梅江寒信峡口的寒信古村,每于岁暮,峡中先寒,因以为名。是“中国传统村落”、“红一军团部分队伍集结地”、“江西自然风光最具魅力村庄”、“国家森林乡村”。
2001年2月6日在塞信古村成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4月又创建了塞信村非遗传习所。2019年初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1年初被列为“赣州市第一批非遗小镇”、“江西省非遗传承小镇”。
传习所成立以来,积极开展非遗进学校、进杜区、进景区活动,并且开展的各类研学活动非遗表演、水府庙会非遗展演、中秋、春节各种演出活动,都深得大家的喜欢。
1在这宁静自然的造化中,形成了“悬空村”的有一种温馨
王羲之 (303?—361?)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 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 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
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
“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2浙江龙游县千年古村新槽村有那些历史文化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与被陈运和诗称为“悬空的寺 踏实的诗”悬空寺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朔州旅游区的应县木塔、崇福寺;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天龙山石窟、窦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宁寺、文水则天庙;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侯马晋都遗址;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万荣飞云楼等。
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竹林寺的历史文化明朝时冀州守州大臣命人将此云幻奇景绘图以传,嘉靖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州城东北修建古寺,取名竹林寺,香火极盛,后因洪水冲击等原因而毁废。清朝末年,当地百姓曾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毁坏。
1986年开始,冀州二铺村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了原衡水地区第一个旅游景区灵秀山庄。这座总面积1488亩的景区,四面绿水环绕,重修后的冀州古刹竹林寺高耸其间,现已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旅游定点单位。
灵秀山庄分三个景区。前部为玄门、慧目街、购物区、游船码头;中部为竹林寺、悬空岛、紫薇山、长城、迷宫、镇海塔;后部为北岛度假村、旅社等。悬空岛与北岛皆四面环水,隔水相对,使水面形成了一个“8”字,故此这里的水面称之为“8”景湖。
时值佛法兴盛,竹林寺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由监院惟俊法师,知客法宏法师和众位法师的引领之下,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广元曾家山的历史文化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曾家山刀耕火种,创造了人类远古文明——白羊石器文化。先秦白羊栈道及蜀汉文化遗迹历经千年沧桑,古风依然。古来迁客骚人、南北商贾和兵家纷争,曾为曾家山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辗转南北,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曾家山由此汇入革命洪流,成为川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家山川洞庵山高林密,地势隐蔽而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战。公元1797年(清嘉庆二年),川楚农民起义军首领王聪儿带领起义军在洞口抗击清军所筑的寨门和炮台,至今尚存。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也曾在川洞庵的望月楼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制定了“清匪、减租、建立苏维埃”的行动方案。
5抱犊寨的历史文化抱犊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源远流长的兵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相互交融,构成抱犊寨文化的主脉。在巅峰的平台上,有我国最大的山顶门坊南天门,有汉将淮阴侯韩信背水一战时的点将台和后人为其修建的韩信祠,有蜿蜒起伏的环山长城,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山顶地下五百罗汉堂,有道教著名道观金阙宫等等。登临其上,让人感受到弥漫着的古战场硝烟和浓郁的宗教气氛。
抱犊寨还是一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早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就记载说:“又云抱犊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谓之‘北岳佐命’是也,《名山记》以为福地之数,云可避兵水也。”到解放初期,抱犊寨尚有金阙宫、白云寺等宗教宫院。清初张奇逢《题萆山胜概》诗中有:“瑶池硕果余盘,鹫岭玄机遍陇畴”之句,从中可以看出道教渐衰而佛教昌隆的情况。从现存的石窟造像、陀罗尼经幢等文物看,由唐至宋金元明清,佛教活 动在抱犊寨长盛不衰,两教并存的现象,为抱犊山留下了特殊的文化遗产,尚待人之开发研究。此外,古人留下的有关祈雨、观日、浏览宴饮等方面的题记,以从另一个方面成为抱犊寨文化胜迹的重要成分。
远在古代,抱犊就有十八池、蛟龙洞、仙人洞、天门洞、南天门、北天门、望海亭、天塔、天井、天书案等景观森列盘错,令人留连忘返。
获鹿人民投巨资开发抱犊寨旅游事业仅用一年多时间,便重建了南天门、北天门、金阙宫、韩信祠、八卦阵迷宫等景点,并且沿山崖筑起了雄伟的长城,架起了横越莲花山直通抱犊寨的空中索道,游客乘缆车可直到山顶。寨中现存有系马石、箭链、古矛等;还有各种类型的佛教石刻,在山阴十八池东侧,有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比丘僧,比丘尼的题名刻石,是山上年代最早的石刻;抱犊寨的道教宫观也小有名气,寨中金阴宫内的一株桃树,据说就是张三丰当年亲手所植。由于抱犊寨地处险要,所以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里的战争自然也很多,且大都见载于正史中。但战争并没有使抱犊寨失去文明的光彩。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曾于此萆山设伏、背水一战、大破赵军。
金末元初,金恒山公武仙曾于此山屯兵建寨,抗击蒙古军队。在道教典籍中,抱犊山又被列为“北岳佐命”。 在道教典籍及《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历代典籍中,均记载抱犊寨为道家福地和“北岳佐命”;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也曾游历此山,并题有“抱犊福地”四字,可惜今己不存。但金阙宫的“三丰派”弟子却世代相传,并在获鹿一带产生了广泛影响。留下“三丰派”一支脉,至今相传不绝,宫观犹存。城内十方院、石井村金阙宫等道观均系抱犊寨金阙宫分支。“三丰派”第16代弟子郭资明,住山阳白云洞中,以洞取号,自号“白云”,专务清修,精于《道德》、《黄庭》之旨,为明末一代高道。
6藕池镇的历史文化藕池镇有“江南杏花村之称” 。藕池镇自古商贾云集,素以“小汉口”著称 。藕池历来为湖广重镇,荆楚要津,明清时期商货贸易发达,水上运输闻名,曾是“九街车马通宵客,五里灯光不夜城” 。
明清时期藕池更是长江上重要的码头和荆湘古道上的商业重镇民国时期为湘鄂两省水上交通枢纽和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陆上联络纽带。藕池镇作为荆州南部湘鄂两省的区域商业物流中心和交通要道,石首县“八大公司”设在此地。
《石首县志》记载1924年,藕池常住人口3万多人,登记注册的商铺、商店2000多家,其中:疋头铺55家,百货62家,杂货105家,粗货行140家,花行200多家,粮行90家,鱼行15家,山货行8家,烟铺55家,药铺20家,金银首饰铺20多家,榨房8家,屠宰房30家,饭铺、茶馆250家以上,钱庄10多家,牙纪行76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工厂、手工业作坊50多个主要是酿酒、纺线、皮革、金具加工、竹木加工等。手工业尤以酿酒为胜,历史之久(有千多年的历史),规模之大(几十口窖坊),销量之广(行销湘广、川豫、江浙等地) 。
港口停泊的船只达200多艘,连绵五里之遥,挑贩200多人,每天进出藕池港的货物达2万担之多。镇上产业家、实业家、财主十几家。著名的有工商实业家彭全美、肖聚丰、鲁恒泰、蔡禹平、孟子忠、徐鼎泰、夏恒茂、丁锦堂等等,登记的资本,以银元计算达千万元之巨。
1938年日本侵占藕池。日军先后与镇守藕池的国军第九战区洞庭警备司令部、国民党53军130师,44军116师激战,日军空投炸弹,炸沉了停在藕池港口的2艘军舰,5艘商船,藕池全镇“五纵四横九条街”化为断垣残壁,工商百业惨遭炮火,古楼石街、店栈酒店、高塔亭园、工厂作坊毁于战难,民众死伤上千。
7爨底下村的历史是什么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
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
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
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
三 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
还相传是因为爨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所以姓韩,谐音寒。 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
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
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 爨底下村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是国家3A级景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著名的专家哲文先生讲: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村名 爨底 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à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 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故而爨底下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爨”字从字意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为:灶,烧火煮饭。
为:姓,陕西省歧山县有爨家庄,全村千口余人 皆姓爨。此字难写难认,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
最早是在1942年为方便抗日干部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 系,将“爨”改成“川”,爨与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游开发后,爨字又大放熠彩。 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
爨底下村远景 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那边,中轴线在哪儿,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
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条砖墙裙。
门和窗的窗棂多富于变化:工字锦、灯 笼锦、大方格、龟背锦、满天星、一马三箭、和斜插棂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条石砌成,房两侧墙腿下有迎风盖板,其石雕花纹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 波纹或花卉吉语等。
影壁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后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 爨底下村 分。
帽上雕有寿桃,万字锦,檐头瓦当或虎头,或福字,磨砖假椽头或圆或方,精雕梅花,以取万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时花卉,内角雕云花,中心为置或雕“鸿禧”或书“福”字,而“福”字左上点为蝙蝠造型,下为梅花鹿头造型,而右侧为寿星造型,寓意福、禄、寿。更有在福、禄、寿上布有梅花,以 其梅花五瓣状示五福临门,实为绝妙之极。
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饰华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显豪富、壮观瞻、避邪气、迎吉祥。 门楼 爨底下门楼大部分建在四合院东南角,也就是沿中轴线横向东移,寓发横财。
同时也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思想。而建于街南的四合院门楼建西北角。
屋宇式门楼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 爨底下村房屋建筑 两 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磨砖对缝四角硬,前有前门罩,后有后门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装窗棂卡花,门额之上有圆形或多边形门簪,上雕迎祥吉语。门槛下置门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语、花卉、瑞兽。
门上装铜制或铁制门钹,配门环,钌铞,门楼四角下有迎风盖板,上有戗檐博逢富丽而壮观。 整体精良 北方大部分村庄,地主老财的宅院特别好,而贫下中农的房屋却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尤其清。
8傣族文化历史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
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
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
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
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
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其大多数都与佛教有关。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
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极啊。 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
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
9魁星楼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的魁星,是指道教中的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人“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据说钟馗是主管人们科考命运的文曲星,所以自古文人们都拜请钟馗,人们说:“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人们纷纷到钟馗故里拜请钟馗、并在全国各地建有魁星楼,将钟馗的像供奉其中,以便于人们就近祭拜。也有传说包公是奎星下界(见《三侠五义》第二回)。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 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通常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起公布。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个村;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个村;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36个村,第四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依据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发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进行。
古城是指一个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古镇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古村是指最基层居民的生活中心。
因此,古城的建筑往往体现出显著的军事特征,古镇建筑多体现贸易,而古村则充满生活痕迹。
我国比较著名的古村落有安徽西递村、宏村、呈坎村;江西婺源古村落群、理坑村、流坑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广东梅县围龙屋群落、南社村、大旗头村; 广西阳八寨;四川中路村;贵州西江寨;山西李家山村、郭峪村;福建永定土楼群落、螺坑村;河南郭亮村 等等。
追问
那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有归属关系吗?或者说交集?
追答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一般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 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而古村落是由省级主管部门评定的,主要反映的是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最基层居民的生活中心,一般要有生活痕迹。
所以这个不能说有什么归属关系的。
ONCE影像的读者“小山楼”向我推荐了肥城市孙伯镇南栾村,山东省首批300个“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之一。以往每次在泰东路上经过南栾村都想进去拍摄,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 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南栾村
按照惯例,进村后先把整个村子先走一遍,摸清大概情况后再依次进行拍摄。村里的老房子很多,以村子中间的主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以李氏碉楼为代表,东部以朱氏老宅为代表的。很多房子保持了原有的样子,但也有很多用青砖重新建造的房子,几百年的青砖也为这些“新”房带来了别样的韵味。
▲村里遍布沧桑古朴的巷道
▲这一处院落的门楼保存完好
▲ 历史 与现代混搭
▲小朋友告诉我,他姓刘,有门楼的院落是他爷爷的,而且在村子南面还有一个院落也是。
▲村子东边的一处老民居。
村子东部的一条大路上有一口古井,古井的旁边就是南栾村曾经赫赫有名的朱进士老宅,几百年前曾是一个漂亮的大院落。
▲古井
朱缁衣,字展宜,其先祖自明朝便卜居于今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孙伯镇孙西村曾发现清代《朱氏祠序》碑石。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朱缁衣中乙未科进士。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朱缁衣始任富顺知县。在任五年中,朱缁衣“政治具举”,治县理政受到老百姓赞许。
朱缁衣的才干很快受到“宪司”赏识,“廉其能,旋因公去职”。可老百姓不答应,于是“邑人攀留”朱缁衣在县城设教。最终,“邑人”的诚意留下了朱知县。于是,他选定万寿寺为富顺子弟传道授业。难能可贵的是,身为知县大人,朱缁衣衣着打扮不饰华美,“夏不葛,冬不裘”,一袭土布棉衣与寒门学子们共度寒暑,“循循善诱”之功引得众多学子崇拜。一时间,从学者众多,如乾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晏玿及举人陈岐、郭中、胡柏龄、胡椿龄、吴允观、张愈显等皆出其门下。
朱缁衣一生著作颇多,除道光《富顺县志》提及的以外,还有《沁心编》《皇华记》《制艺》《迂叟吟》等。其中,《皇华记》(一卷)为仅存遗书,书名取自《诗经·小雅》的篇名“皇皇者华”,即“君遣使臣”之诗,表明使臣秉承国君之明命,重任在身不辱使命。书中记录了朱缁衣在富顺知县任上曾奉檄押送军粮往返西藏数月的旧事,所记藏区山川道路及风俗物产颇有史料价值,成为富顺乃至内地援藏的早期珍贵文献。
▲由老井向西就是朱氏老宅,在大门口可以看到东西厢房。
▲房顶已经坍塌,这样看老宅在建国后进行过修缮和改建,幸运得以保存至今。西厢房的老大爷在看电视,我想登门拜访,但大爷躲开了,我没有贸然打扰。
▲“小山楼”于2017年拍摄的照片,没想到坍塌的速度如此之快。
▲东厢房
▲朱氏老宅北面的古民居,以前应该也是朱家大院的一部分。
南栾村最值得一看的除了朱氏老宅,还有村西的李氏碉楼。
碉楼高出普通的民房很多,比较显眼,起初走错了地方,经过询问找到了李老家里,李老夫妻二人经营着一个小商店,得之我来意后热情的带我去参观碉楼。经过一个小胡同,李老打开了一道门,进去就是碉楼所在的院落了。碉楼虽只有两层,但是地基很高,看上去像有三层。建筑风格与东平前口头村的戴家楼一致,应是明朝所建。
▲进入院落,碉楼确实别具一格
▲碉楼北墙破了个大洞。
▲沿此台阶上去就能进入碉楼了
李老告诉我,他并不知道这个碉楼的年代,祖上也是从别人手中买下了这个院落。前几年有德国人来参观这个碉楼,拍了很多照片,做了文字记录,并对碉楼能够保存至今赞不绝口;也曾有人到他这里想要高价购买青砖,卖到西安去修复古城墙,李老没有同意。我想起了马代村的姜老, 历史 遗存和民间文化的保护离不开守护人的 文化责任感和文化良知 ,即使他们没有这样的自我认知,但内心的责任感驱动着他们要去保护。
▲碉楼的正面
▲碉楼的内部,屋顶几乎完全坍塌
在与小山楼的讨论中,我们一致认为这些古民居已经失去了和现代生活的链接,在村里居住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地方在搞社区建设,村庄合并,生活和管理也越来越现代化,传统的东西在丢失,即使老屋及时修缮,也是面临无人居住和维护的尴尬,这真的是古村落保护的一大难题。
我想即使这些古民居再也无法与这个时代发生关联,只要它依然矗立在中华大地上,它所承载的 历史 和文化就不会消失。
参观完碉楼,李老热情的请我到家里喝茶,盛情难却。李老告诉我村里曾有十个庙,他小时候还有三四个庙尚在,而且还有很多碑刻,虽然碉楼幸免于难,但庙和碑刻在文革中损毁了,已全无踪迹。李老是高中生,曾就读于东平一中,但因文革没能参加高考,当时的东平一中还是冀鲁豫第七中学,后来回村里小学做了老师。
早在2017年时,山东省就着手修缮这些古民居,公布了300处文化遗产名单,其中泰安市就包括南栾村的李氏碉楼和朱氏老宅,还有东平常庄村的颜氏家庙和前口头村的戴家楼等,如今3年的时间过去了, 上述这些古民居、古建筑仍未得到修缮 ,常庄村的颜氏家庙更是被村民围起来做了鸡圈。
▲常庄村颜氏家庙
就在要结束拍摄离开时,我在村西看到了一处影壁,南北两面的画面都脱落了。
▲影壁的底座是由规则的石块堆砌而成,其他则是用青砖建造。
▲仔细辨认石碑上的文字,是一块土地庙碑。
历史 在这里 破碎,交织,沉淀 ,写在了南栾村这本地书上,留给我们重新拼接,还原的机会,这就是活着的乡土 历史 和文化。中国迅速的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人们不顾一切的奔向城市,拥抱精英文化。 社会 转型和时代的进步我们不可否认,只是村庄渐渐的空了下来,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只剩下老人在坚守,破旧的老屋无人修缮,大量民间文化传统失去了载体,迅速的瓦解,直至消失毁灭,如今人们感慨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越来越没有味道大概也源于此吧。 然而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 情感 载体, 保护这些古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否则数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的民间文化只能存在于记忆和文字中了。
简述我国古村落的特征
本文2023-10-08 23:17: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