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所敲木鱼的名字是什么来历?
佛家诵经讲究心无旁骛,做功课不舍昼夜。鱼呢,不会眨眼,仿佛一直是醒着的。僧人们为了警示自己,于是做了个鱼头形状、中间中空的器皿,在诵经时不断敲击。
一方面敲木鱼会发出声音,可以不断提醒自己,督促自己不要偷懒、犯困;另一方面随时看到鱼头的形象也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通过敲木鱼,使得自己能够夜以继日的努力修行。
关于木鱼的来历有很多个传说,其中有一个是关于玄奘的。说的是他在前往西方(印度)取经的路上,偶遇到一家人,碰巧看到这家人是后娘把继子扔到了大河里喂了鱼。玄奘到了这家人家里,受到了这家家主的热情款待。家主问玄奘想吃点儿什么,玄奘点了一道大鱼。家主心想佛家人不杀生、不食荤,为何长老要点鱼呢?虽然心里奇怪,但又觉得肯定有道理的,于是命下人到河里捞一条大鱼。没想到,正好就救出了他的儿子。为表示对佛门的感谢,这位家主就将木头刻成了鱼头的样子,赠与玄奘,后来,渐渐的被佛家广为使用。
这个只是传说,现在看来,可能是玄奘去印度将木鱼带回中国的,后来使用木鱼才广泛传播。
和尚敲的东西就是木鱼 木鱼是佛殿里的法器,是一种木制品,剖木为鱼形,中凿空洞,敲之发出声音。 木鱼有两种:一种为圆形,刻有鱼鳞,和尚念经时敲敲,以调音节。又说,鱼睡眠时是不闭眼的,提醒和尚念经时要集中精力,不要闭眼入睡。另一种为长形,悬于寺院斋堂之前,朝、中二时粥饭击之,禅僧呼之为“梆”。 关于木鱼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中国有一位佛教信徒去印度取经。有一天遇到洪水,无法渡过大河。正当他无计可施时,一条大鱼游到他身前,说:“我修行多年,因犯错被罚在河里生活,今日您遇难我相助,也算我做一件好事,以赎我的罪过。您见到释迦牟尼,请代询我何时才能变为菩萨。” 那信徒急于过河,便满口答应了大鱼的要求。他在印度整整过了17年,便带着许多经书返回中国。一天,他又来到达河边,又遇到洪水。正在发愁,大鱼又游到他的面前助他渡河。大鱼游到河中心问道:“您在印度多年,是否帮我问了?我何时可变成菩萨?”信徒说:“对不起,我忘了问。”大鱼十分生气,一抖鱼身,那人连人带书都掉到河里去了。幸巧有位打鱼的人,把人救起,可经书却被洪水冲走了。 信徒回到家后,非常生气,自言自语道:“就是这条鱼,使我在印度17年所得的佛经全付之东流了。”于是他命人仿做一个鱼头雕像,当他回忆此事时,便用木锤敲鱼头。可喜的是,他每敲一下鱼头,鱼就张一次嘴,还吐出一个字来。信徒转怒为喜,他有空时便敲,没几年功夫,他所学到的东西又从木鱼的嘴里全部得到了。
答案:木鱼书
木鱼歌,360年前就曾流行莞邑大地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是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的广东省汉族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木鱼歌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在莞邑流行历史可溯至360多年前。广东的木鱼歌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明未南海人邝露(1606-1650)的《峤雅》。
其书卷二《婆侯戏韵效宫题寄侍御梁仲玉》有云:“琵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明未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1629-1709)曾作《东官书所见》诗(注:东官是东莞古称),词云:“摸鱼歌未阕,凉月出林间。……一唱摸鱼声,都来月下听。”成书于康熙十七年(1678)的《广东新语》有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乐。
……其歌之长调者,如唐人《连昌宫词》、《琵琶行》等,至数百千言。以三弦合之,每中空中弦以起止。盖太簇调也。名曰‘摸鱼歌’。( 卷十二《诗语·粤歌》)”
佛门所敲木鱼的名字是什么来历?
本文2023-10-08 23:37: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