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中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元和纪用经》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中丹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附注 3 《扁鹊心书·神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中丹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4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中丹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中丹 1 拼音

zhōng dān

2 《元和纪用经》 21 方名

中丹

22 组成

黄耆(白水者,半禀阴也;陇西者,半禀阳也)4两,白芍药4两,当归4两,黑附子(炮,去皮脐,大者佳)1两,黄芩1两(与黑附子同末,生姜汁和),蜀椒(去子)1两(出汗),白茯苓2两,人参2两,桂(去皮,辛者)2两。

23 功效

长肌肉,泽容色,实髓壮筋,不染邪疫,身轻目明耐老。

24 主治

百损久虚,体劣羸瘦不堪,荣卫不足,善惊昏愦,上焦客热,胃膈冷痰引饮,过食则心腹痞满,脾胃气衰不能消谷,血妄时崩,四肢沉困。

25 中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粒,酒送下,食前服。

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粟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

27 附注

本方为原书“耘苗丹”之第二方。

3 《扁鹊心书·神方》 31 方名

中丹

32 组成

雄黄10两,赤石脂1两。

33 功效

补肾气,壮筋骨,延年不老。

34 主治

脾疟,黄黑疸,脾泄久痢,虚肿水肿,女人血崩白带,骨蒸劳热,小儿急慢惊风,及暴注肠滑,洞泄,中风,诸般疮毒。

35 中丹的用法用量

大人服10丸,小儿35丸,空心热酒或米饮送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入阳城罐,先用蜜拌,安砂在底,次以瞿麦末5钱,草乌末5钱,菠棱末5钱,以鸡子清5钱拌匀,盖在砂上,以罐盖盖住,铁丝扎好,盐泥封固,阴干,掘地作坑,下埋5分,上露5分,烈火煅1日夜,寒炉取出,研极细,醋糊为丸,如芡实大。

4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 41 方名

中丹

42 组成

砒4两(好盆唇砒,分作10块,先以出山铅8两,甘锅子内熔成汁,用铁钳逐块钳砒插入铅汁中,候化尽,以铁杖搅极匀,取出锅子,放冷,打破,自然分开,去铅不用,砒如琥珀色),辰砂4两。

43 功效

补虚损,滋荣卫。

44 主治

中风瘫缓,元气不足,一切危弱之疾。

45 中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临服时将1丸入大火烧红,放冷服。凡老人体中不佳,饮食不进,服数粒便觉气壮食美,百病皆愈。

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砂盒子固济,灰池中顶火4面,养7日7夜,候冷,开盒取药,再研匀,气袋活火铍成汁,直候砒烟去尽,候冷取药,细研,稀糯米粥为丸,如鸡头子大。

古籍中的中丹 《养生导引法》:[十四、补益门](七)入水法

枯。8、反两手据膝上,仰头象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9、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

《王氏医案绎注》:卷八

皮竹叶竹茹贝母百合莲心猪胆汁炒枣仁盐水炒黄连吞枕中丹。以清包络肝胆之有余而调神志。又旬日各恙皆蠲。继

《张聿青医案》:[卷十四]不寐

米远志肉炒枣仁右痰火不寐。前意出入,以觇动静。粉丹皮炒枳实天竺黄上广皮陈胆星羚羊片云茯苓黑山栀制半

《医学妙谛》:[卷下杂症]癫狂怔忡不寐健妄等章

,清心丸泄火之郁勃。虚者当养神而通志,归脾丸、枕中丹。狂之实者,以承气汤、白虎汤直折阳明之火,生铁落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肝风

手工书签制作方法如下:

1、将白色长方形卡片对折,在表层划开一个长方形。

2、然后将适当大小的彩纸用胶水贴在里层。

3、合上表层,涂上胶水,在正上方用工具打一个孔,把红色穿进去系好,一个简单的书签就做好了。

4、用同样方法多做几个不同颜色的花纹纸书签。

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画面随意,取材广泛,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飞机票都可以当作书签,除图面内容外,艺术化的书签也常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所创新。书签比折书等记页码方式更方便,对书的损坏度更低,是很好的一种记页码方式。

书签除采用纸制作以外,还可采用优质的纯铜、锌合金原材料,有镀镍烤漆、镀沙镍、仿古 铜、移印、镀金烤漆、双色电镀、镀镍珐琅、镀镍镶嵌等工艺精致而成。这种被称为金属书签,是书签发展历程中的一种创新。庙会的时候,可以看见很多脸谱金属书签,那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支付宝蚂蚁庄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6月8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厉害了!爆米花的做法曾经出现在哪本古代典籍里?这道题考查了关于爆米花的知识,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蚂蚁庄园6月8日的正确答案吧。

蚂蚁庄园小课堂68问题答案:

问题:厉害了!爆米花的做法曾经出现在哪本古代典籍里?

答案:本草纲目

答案解析:

1、李时珍最早在《本草纲目》中记录过爆米花的制作方法,炒玉米就可以获得像白花一样的爆米花了。

2、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可以从许多古籍中找到各种料理方式,都很美味。

古籍收藏,主要包括刻本、墨迹本、碑帖、印谱、信札以及其他文献。刻本是使用雕版技术印制的书籍,其顶峰期的宋元刻本在流通市场上已廖廖无几,继而由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引领风潮;墨迹本为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存世量稀少,且多为孤本;碑帖、印谱、信札、文人墨迹等,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品种,其中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尤受欢迎。古籍善本收藏原则古籍收藏的原则:除了看年代外,还要注意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除了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保护外,流通于民间的线装古籍日益稀少,能称得上是“善本”的线装古籍更是屈指可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雕版线装古籍,已成为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稀缺性可见一斑。收藏古籍善本,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鉴伪欣赏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

辨别伪籍善本,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冰块在现代已经是一种特别常见且常用的东西,其制作也特别简单,可以说只要有冰箱,就能很随意的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块来。尤其在炎炎夏日,只有清爽的冰块能解我们心头之烦热。很多人可能也想到过古代的大夏天没有冰是怎么过来的。

当然,古代也有冰,虽然没有现在这种 科技 感慢慢的方法,但是古人的智慧确实不容小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会制冰而且制作专门冷藏的冰窖,冰可以在冰窖里面从冬天一直储存到夏天使用,他们还有专门制冰的方法,后来又被称为“夏造冰”。

“夏造冰”顾名思义是夏天制造的冰块,实际上,“夏造冰”的真正含义是使用热水来制冰的技术。这时候有人就会问了,现在 科技 这么发达,我们都得用冷水放冰箱冷却才制得冰块,古代竟然用热水造冰?听上去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确实,热水造冰,放到现在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我们对古时候的制作方法、气温、气压和环境等问题都不知道,热水造冰对各方面的要求一定都是特别严格的,很多科学家像洪震寰、雷志华等著名教授、科学家都为此做过很多次实验,结果也总是一次次让人失望。

翻阅古籍,可以找到很多地方都记录了古代“夏造冰”的制作方法,像最早记载“夏造冰”的是西汉时期淮南学派撰写的《淮南完毕术》,这是以淮南王刘安为首而编写的,书中就说到:“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 (井)中三日成冰。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志超对古时“夏造冰”研究分析后认为:“这其中有气体绝热膨胀降温过程,也可以说是焦耳-汤姆孙效应在起作用。”通俗的解释就是说,在一个口小肚大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水煮沸,直至其中的水蒸气将瓶中大部分空气都排出去。

当瓶中水量快沸腾蒸发完时,马上用细密的丝织物浸水将口堵住,并立即沉入深井,瓶子中的气温急剧下降,会导致水汽凝结,再加上瓶子内部的气压骤降,可以说近似于真空状态,然后继续放至瓶温与外界差不多,这样的话就基本可以制造出一定量的冰。

其主要原理就是低压下的热水快速蒸发后会有吸收热量且快速制冷的效果,但是条件是必须各方面都有较好的控制,只要控制得当,还是可以实现热水造冰的,虽然这种“夏造冰”的方法繁琐,耗时耗力,制造出的冰还有限,但是在封建 社会 的统治力量下,人力资源的增多会导致冰产量积少成多,从而也会达到想要的效果。

对于“夏造冰”,现在还是有诸多争论的,李志超先生的解释和我国古籍《淮南完毕术》描述的几乎是如出一辙的。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洪震寰先生在多次试验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夏造冰”在没有高 科技 的帮助下是无法制造出来的,因为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这,就是气压每减少一个点,水的冰点只会提高0008 ,这样看来,洪震寰先生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后来,在李志超的指导下,硕士生赵虹君做了一个这样的“造冰实验”,他用装有少量水的球形玻璃瓶,用带有温度计的橡皮塞在水沸腾后密封,软胶管上还有一个可以调松紧的夹子,实验几次后确实证明了沸水密封冷却后可以得到低温的水。

后来李志超也解释到,这个实验必须要把握得十分精准才能制得少量的冰。赵虹君这次试验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温度为75摄氏度,这就意味着瓶中被压入的空气也是75摄氏度,要知道古代夏季的地温至少也在25摄氏度左右,这就意味着被压入瓶中的气温也是25摄氏度左右,那问题就来了,温度这么高的水能从3、4 的井水中吸热吗?显然这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那这个实验的成功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这个实验经过多个科学家之手,最终还是没有达成共识,古人到底是在怎样一个严密的环境下,投入多大的人力资源,才能制作出大量“夏造冰”的,可以说这个实验非常困难了,也充分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

通过实验确实证实了古人“夏造冰”的可行性,但这个实验还并未完全取得成功,而古人们的“夏造冰”实验也在物理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毕竟谁也想不到的是,在 科技 发展的今天,一直困扰物理学家的难题竟然早在落后的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答案,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

传统香膏包含的内容其实非常广泛,也叫香泽,香脂。

《阿房宫赋》中写道“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描写可能有些夸张,但可见香膏作为古代女子的日常护肤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按照形态和作用,香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用于涂抹在头发上的叫香泽,既能护发、润发又能固定发髻。明清时期也叫头油,大概类似于现在的着哩水或者发胶。

用于涂抹面部的叫面脂。古时女子化妆,洁面后要先涂以面脂,然后敷粉,类似于现在的面霜,除滋润皮肤外,还兼有美白、去皱、祛斑等功效。

另有专门涂抹于唇部的,叫口脂,类似于今天的唇膏和口红,制法与面脂类似。

制作香膏的原材料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质,古代常用芝麻油和蜂蜡,也有用动物的脂肪如牛髓、猪油等;二是芳香植物,如零陵香、佩兰、藿香、丁香、茉莉、木樨香等。

香膏制作的基本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香料放到油中浸渍,有时还需要通过“蒸”、“煮”等方式加热,让香料中的芳香物质更多地渗到油脂中。

得到富含香气的油脂,再加入蜂蜡调匀使其呈现柔润细腻的膏状。也有加入天然朱砂、青蒿等以调制出不同颜色。

香膏的成分,决定了它强大的美容护肤功效,同时因为具有独特天然的植物芬芳,更成为了个人身份地位及审美情趣的象征。

我们现在也常将这种方式制作的香膏称为东方的“固体香水”,涂抹于手腕或者耳后,香气含蓄淡雅,一般只有凑近了才能闻到。

寺院菜地边上的薄荷生机勃勃,青翠碧绿的一片,是制香很好的原料。

翻阅古籍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香膏的这些基本知识和制作原理,我决定尝试采摘一些新鲜的薄荷,按照古法制作一款清新别致的薄荷香膏。

下面是总结前后多次的制作经验,及不同状态下的使用心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借鉴,自己动手尝试制作。

希望古老的香文化能更多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呼吸之间,皆有芬芳。

采摘新鲜的薄荷叶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叶片表面水分。如果带有水分会影响后期内涵物质的浸出,也会影响香膏的保质期。晾干后的薄荷叶切碎,使香气能有效地被萃取出来。

将处理好的薄荷叶装入密封的玻璃容器中(我用的是一个洗净晾干的玻璃罐头瓶),倒入葡萄籽油,确保薄荷叶充分浸渍在油中。

将装有薄荷叶的玻璃容器放入锅中,隔水加热(有点类似于蒸鸡蛋)。水温大概60℃左右(尽量控制不超过80℃),加热约40min。

待瓶中混合物冷却,过滤出浸泡油,可用细纱布包裹薄荷叶并挤压,尽可能多地得到薄荷浸泡油。

过滤出地浸泡油呈碧绿色,透明状,有浓郁的薄荷香气,同时还有植物纤维蒸煮后的杂味。密封冷藏一段时间后,香气会变得比较纯净。

将天然蜂蜡切碎,隔水加热至蜂蜡完全融化,加入橄榄油及薄荷浸泡油。一边加热一边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蜂蜡与植物油的比例约为1:10,即100ml植物油需要加入蜂蜡约10g。蜂蜡比例高,则膏体偏硬,反之则偏软。

待香膏基础油温度稍降低(不烫手,且未开始凝固),加入调配好的精油,充分搅拌均匀。趁热将混合液倒入提前备好的小瓷罐中,待其自然冷却凝固,香膏制作完成。

为了增强驱蚊作用,且使香膏的香气更加丰富饱满,我加入调配的复方精油,其中有尤加利、柠檬香茅、天竺葵等精油。

古籍中记载制作香膏用到的植物多为芝麻油,考虑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以及植物油本身的特性,我选择用葡萄籽油和橄榄油。

隔水加热的制作方法是参照《新纂香谱》中记载“香发木樨香”的制法。原文中是“以重汤煮一饷久”,也就是沸水中煮一会儿。

考虑到薄荷与木樨香中所含主要芳香化合物种类的差异,我将蒸煮温度控制在60℃左右,并适当延长时间。

以上两点是我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古法”的理解与探索。 “古法”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明白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体味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志趣与审美,从中吸取古人的智慧。

香膏放置几天后,我取少许涂抹在手腕,薄荷味道比较明显,其次是类似柑橘的清新,整体上有一定层次感,留香时间大概一个半小时。

其次是涂抹体验,滋润效果非常好,涂抹后皮肤能比较快地吸收。刚好胳膊上不知被什么咬了,有几个小红点,感觉很痒,抹上香膏之后很快就不觉得痒了。

不是我翻译的,是参考资料里面翻译的。

译文:(原创,请勿复制。知道搜不到,所以就自己翻译帮你啦。你很幸运。)

凡是制作墨锭都是将物体燃烧取其黑烟的细粉末,加水加胶制成液体,再浇注在模具中,干燥后即成。用桐油、菜子油以及猪油为原料制作墨锭的占十分之一。用松烟为原料来制作墨锭的,占十分之九。凡是制造贵重的墨锭,本朝推崇徽郡(安徽)人制的墨。他们认为装载桐油很辛苦,于是便派人客居在荆(荆州)、襄(襄樊)、辰(辰州)、沅(沅陵),因为这些地方的桐油价格便宜,就地把这些桐油烧制成烟(粉末)携带归来。如果这种墨写在纸上,阳光横射在纸上泛红光,就用紫草汁浸染灯芯用来点灯用。(也就是不合格品)

答案补充

有些地名我也不敢说全翻译正确

因为古时候的地名非常的复杂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答案补充

最后的不合格品

改成

物尽其用

中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元和纪用经》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