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中国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第1张

1、芦衣顺母

孔子有个弟子叫闵损,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亲尝汤药

刘恒,汉高祖和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3、埋儿奉母

汉朝有个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4、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

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5、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二十四孝

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开始的时候,慈禧很是喜欢颐和园的江南景色,然而时间一长,就什么都不觉得新鲜了。

一日,心情烦闷的慈禧又要出去散步,王公大臣们忙顺从并伴其左右,当一行人走到万寿山下的南坡时,老天爷竟不分时候地下起了雨,太监李莲英慌忙上前撑起雨伞并顺势观察了一下慈禧的脸色。

没想到,此时慈禧的脸竟由阴转晴了,李莲英正在纳闷,慈禧说话了:“雨伞真好,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众人不解。

回到寝宫后,慈禧立即召见了工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不久,在万寿山的南坡与昆明湖之间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

扩展资料

长廊艺术特色:

1、长廊大多采用红色、土**或白色等暖色基调,画法灵活,题材广泛。烟云退晕层数多达七至九层,找头部位通常绘制各种生动的祥禽瑞兽。

2、它的色调艳丽多彩,装饰雍容华贵,内容也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包。

3、长廊构图常在两个素箍头之间通画一种纹饰,画流云或黑叶子花。绘制流云的部件为青色底,配绿箍头;绘制黑叶子花的部件为绿色底,配青箍头。垫板部位底色为红色,画青色拆朵花。

-颐和园长廊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古代非常讲究为人做官的修身之道,据史料记载萌发于夏、商、西周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政治家、思想家周公。他强调敬德保民,并以礼为核心,以孝悌恭敬和惠爱为主要范畴,提出了道德修养学说。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首先提出了“仁” 的思想,还把“仁” 同“礼” 结合起来,由“仁” 和“礼” 又延伸出“孝” 和“忠,” 从而建立起儒家修行个人,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修养体系。古人不是在孝道与效忠国家上说说而己,而且事事处处身体力行。《三国志》载:“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不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这个故事是说陆绩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长大必成奇才,后来果然官至太守。

孝敬父母、呵护家人并不是私事,而是做人做官的公德问题,看你站在什么立场,正确处理公与私的方法妥不妥当。据《世说新语》载:“侃为东晋之大将军,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何梁吏。尝以一坩鮓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 ,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 ,但孝敬要正当。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陶侃从小就很孝敬父母,对父母的冷暖及一言一行时刻挂在心间,无论官做的大小,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后来终成国家栋梁之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从基础做起。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孝道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双亲要在家庭生活中,言传身教,理智处理各种矛盾,孝敬公婆、勤俭持家、邻里友善、亲朋和睦,养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南宋岳母为了让儿子时刻不忘报效国家,在儿子幼小稚嫩的背上用针刺上“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在母亲的熏陶下,岳飞终于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战国时,齐国宰相田稷子在一次还乡回家时,将部下馈赠的百两黄金献给母亲。田母不喜反疑,追问来路,得知原委后,语重心长告诫儿子:为官就要品行高洁,孝敬父母应清正廉洁,贪贿敛财即为不孝,不义之财理应拒收,不孝之子非吾儿也!毛泽东主席也是孝道的典范,每次回韶山都要上坟跪拜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家教甚严。全国解放不久,毛岸英回韶山临行前,毛泽东特别嘱咐:在乡亲们面前不准以我的儿子自居,要懂得尊长爱幼。岸英十分孝敬父亲,效忠国家,为保家卫国捐躯朝鲜战场,被世人所颂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和孝道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是评判为官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连自已父母都不孝敬的人,那么做官也可想而知。历朝历代亦有不孝之子,为官很坏者。《风月笑林》中有个“不肖子三变” 的故事:“世有不肖子,凡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货其庄田屋业而食之;第二变为蠹虫,货其家藏古籍而食之;第三变为大虫,货其奴婢食之。不肖子弟,何代无之,皆有其祖先不教以诗书仁义之所论也。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箱,不如教学一经。乃至论也”。故事是说大多不孝的败家子,都是依赖祖上的家业,或倚仗当官的父母,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先是败家,进而破坏社会。其责任首先当然由他们自己负,然而做家长的从小不严格管教,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林彪与儿子林立果,老不教子,儿不孝老子,做老子不象老子,做儿子不象儿子,胡作非为,横行霸道,终被世人所唾骂,成为历史的败类。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官场鱼龙混杂,充满铜臭味,传统伦理道德被抛至脑后,当今不孝之子,不孝之官也不乏其人,不关爱妻子儿女也大有人在。有的贪官大肆受贿,以不正道的财物去孝敬父母,其实质不是孝敬,而是出于光宗光耀祖的私心,摆阔给别人看,显示自己有本事。有的贪官不仅不关爱妻子儿女,而且在外包二奶,二奶有的比自己女儿还小,没有一点官样儿。他们不仅不孝敬父母,不关心家人,而且败坏道德、败坏官风、败不民风、败坏社会风气,也败坏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以史为镜,孝道可鉴。河津、金昌两地把孝敬父母作为选任干部的标准,不但没有什么不妥之出,反而说明是历史的传承。为官者的衣食父母是天下之老百姓,只有孝敬老百姓才能做个好人好官,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值得推而广之的。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敬老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1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3苏武:北海牧羊

汉武帝时,匈奴新继位的单于怕汉朝发兵进攻,作出友好姿态,把历来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回。于是汉武帝派遣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率领属吏常惠等一百多人去匈奴答礼,同时将历来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

苏武住了一个多月后,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副使张胜支持匈奴内部一些人反单于的事暴露了。

单于知道后非常震怒,下令将张胜抓起来,并人去审问苏武,苏武宁死不屈,当场拔剑向刎,吓得单于赶紧找医生救治。

单于为了使苏武屈服,把他关在一个地窖里,不给饭也不给水。正巧大雪纷飞,苏武一连几天吃披在身上的羊皮,嚼飘进地窖的雪才没有死去。

过了几天,单于又把苏武迁到北海(前苏联境内的贝加尔湖)去牧羊,又给他的是一群公羊,说要公羊生了小羊才可以回国。苏武到了北海以后,匈奴人就停止了对他食物的供应。他只好挖野鼠的地洞,以它们藏在里面的草籽充饥。日子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出使时的衣服早已成了碎片,但那根代表汉朝使臣的杖还在。他白天拿着这根杖去牧羊,抚摸着节上用牦牛毛结成的绒球,晚上就把它抱在怀里睡觉。

后来,经过种种努力,苏武才得以回国。出使匈奴时,苏武不过四十几岁,可回到汉朝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花甲老人了。

后来,人们把“苏武牧羊”的典故比喻为忠贞守节,坚贞不屈。

“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美德之始,幸福之源。杨阿姨是一个平凡的人,她的敬老行为也看似平凡。敬老并不难,只要行动起来,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共同谱写敬老的爱老的美德华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尊老敬老的经 典故 事,供大家参考。

尊老敬老的经典 故事 1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进步的表现。是成功之人,都具备有这个好品德。

比如说陈毅吧,他不远千里 出国 回家探亲。还帮母亲洗尿裤,为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作为少先队员,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不要让这一传统在我们这个时代消失。 而在我们身边却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一些同学们敬老爱老放在嘴边,但在行动上却恰恰相反。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自己只要稍不顺心,就对长辈大发雷霆,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连自己长辈都不会尊重,他还能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吗

援藏干部孔繁森,他被党组织选派进西藏,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干部,却可以把藏族同胞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次,他到敬老院去探望老人。发现了一位老人的鞋子破了,脚冻得又红又肿,赶紧放进自己的怀里。家里人知道他在西藏生活艰苦,不断托人送去干菜和一些营养品。孔繁森不但不吃,竟然把这些东西都送给了敬老院里的老人。那他自己该怎么办呢他自己只是经常吃榨菜泡饭或者开水泡馒头。孔繁森动人的 事迹 ,不正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吗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尊敬自己的老人,同时也尊敬社会上的老人。

“ 敬老爱老”不是一个空洞的 口号 ,而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也是一个理解的微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以真情敬老,实际行动敬老,为了人间温情。为了每个老人的幸福微笑,为了发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让我们手拉手一起行动起来吧!

尊老敬老的经典故事2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去帮助儿女常年在外打工的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让他们能够天天露出那幸福的笑容。

在市场旁,你会看到老人弓着背弯着腰,吃力地提着一袋袋重物正准备回家;在马路上,你会看到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走在路上;在楼梯间,你会看到老人弯着腰,困难地走着每一节台阶……但是,你会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吗

假如碰到老人遇到困难,我会尽力地帮助他们。

记得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在马路边看见一个老奶奶刚从超市里走出来,双手提着一个大购物袋,袋里装了满满的一大袋生活用品,好像有几个东西会掉出来似的。由于老奶奶上了年纪,所以没走几步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于是,我连忙走上前,对老奶奶说:“奶奶,我帮您拿一些吧!”老奶奶停了下来,看了看我,笑着对我说:“小妹妹,谢谢你,我一个人就行了。”说罢,她又继续向前走。我认真地对老奶奶说:“奶奶,老师曾经教过我,要学会尊老敬老……”老奶奶听完我的一番长篇大论后,又看了看我,说:“小妹妹,那……麻烦你了。”我摇了摇头,说:“没关系。”我提起一袋大米,得意地想着:哈哈,想必老奶奶被我的真诚打动了!

到了老奶奶家,我把大米放在厨房里。我和老奶奶挥手道别后,便手足舞蹈地回家了。晚饭时,我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他们表扬了我。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我下定决心:以后还会坚持做下去,做一个敬老爱老的人。

尊老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而这种美德是跨越地域,穿越光阴的,是日常持久的承继和延续。我们是青少年,是新一代接班人,就让我们一起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好传承美德的接班人吧!

尊老敬老的经典故事3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下我们一天天长大,但他们却一天天变老了。我也应该像他们爱护我一样爱护他们。

作为学生的我应该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爷爷奶奶倒水,捶捶背,讲讲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逗他们笑一笑,有好吃的东西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让他们先品尝……虽然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些小事,但不管我做什么,只要我用心去做,相信他们一定会心花怒放,心里感到欣慰。因为老人最大的心愿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其实我不仅要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对别的老人也要一样。为老人做好事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我在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个人让座,早上起床,放学回家,见到长辈主动向他们问好,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要上前帮忙。下雨时看见老人没带伞要主动与他们共撑一把伞……

在我们国家还专门设定了给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 ,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但我们尊老爱老不能仅限在这一天。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要把中国的“孝道”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在家不能做“小皇帝”。不能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或者稍不顺心,就对长辈大发脾气。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辈都不热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呢“尊老爱老”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贴心的话,一个甜甜的微笑。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陪爷爷奶奶去了厦门。其实厦门我和爸爸妈妈已经去过了,但是爷爷奶奶没去过,他们没看过海。为了陪爷爷奶奶看海所以我们就旧地重游。出发前一天我爸爸还特地给我爷爷买了一双新鞋呢!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当是传播美德的先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尊老爱老的好少年!如果你们的爷爷奶奶不是和你们住在一起记得常回家看看哟!

尊老敬老的经典故事4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我们身边,时常会涌现出令人感到的敬老故事,这不,您看——

一天下午,一个叔叔正快速地骑着自己新买的 赛车 在街上兜风,突然,一位老奶奶停在了马路中间,她正在捡地上人们乱丢的塑料罐。那位叔叔看见了,慌张得立即把赛车的车头转向右边,不慎摔倒在地上,车头刮擦到旁边的花圃,车轮歪了,那位老奶奶被吓得魂飞魄散,也跌倒在地!

那位叔叔不顾自己的伤势立即爬起来去看那位老奶奶有没有受伤。叔叔看见老奶奶的膝盖受伤了,马上撕下自己衣服的衣角给老奶奶包扎,包扎完后,他又扶起老奶奶,温和地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的伤还疼吗”老奶奶轻声说:“不疼了,谢谢你啊。”叔叔说:“那就好,那就好。老奶奶,对不起啊,是我不小心,差点撞到您,吓着您了吧,对不起啊!”老奶奶见这位叔叔不断地向自己道歉,也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我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不应该站在马路中间停留那么久。”叔叔见老奶奶没什么事,就扶起赛车,问老奶奶家在哪儿,要不要送她回去。老奶奶喃喃地说:“不用,不用,谢谢你的好意,小伙子,如今,这样的人不多见了呀!”就这样,叔叔只好走了,可老奶奶的目光还却一直追随着叔叔远去的方向……

是啊,相比一些连自己家的老人都不照顾的人,这位叔叔真是位值得赞扬的敬老典范!作为中华儿女,就应该尊老爱幼,既要孝敬自己家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家的老人!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好好地继承和发扬。

尊老敬老的经典故事5

尊老敬老,从身边做起,在我国,养老敬老传统在原始社会便已经形成。千百年来,尊老爱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每一个人,都有年幼和年老的时候。在年幼时,我们得到的是父母的疼爱;在年老时,所有的老人,都在渴望着得到儿女的照顾。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一辈子报答不尽的,尊老敬老,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父母,天天在我们的身边,用行动关心着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使他们能健康长寿,才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因此,尊老敬老,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

由此,我想起了不久前刚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下午,我乘车到姑妈家去,车上人不多,稀稀拉拉的站着几个。我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心里又想起了和那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嘴角不禁漾起了笑容。

汽车又到了一站,上来一位拄着双拐的老爷爷,只见他满头大汗,似乎特别累了,刚站稳,车就开动了,售票员阿姨大声叫道:“谁给这位老人让个座呀”叫声打断了旁边的小红的思路,她连忙站起来,不好意思地对那位老爷爷说:“老爷爷,对不起,我刚才没看见您,您快坐下吧!”老爷爷一边坐下,一边夸奖小红是个好孩子,车上的乘客也在啧啧称赞她,小红此时更不好意思了,红着脸,低下头。

亲爱的同学们,只要我们都自觉尊老敬老,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尊老敬老当做一种自觉的行为,那么,我相信,这个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尊老敬老,从身边做起。

有关尊老敬老的经典故事相关 文章 :

★ 尊老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5篇

★ 高一敬老的故事范文

★ 尊老爱幼的历史典故

★ 关于尊老爱老的名人名言

★ 爱老敬老故事5篇600字

★ 关于敬老爱老的名言警句

★ 尊老爱亲事迹材料4篇

★ 尊老爱老敬老的演讲稿

★ 尊老敬老作文500字

★ 尊老敬老的800字作文范文5篇

书名:寿亲养老新书

编著:元·邹铉撰

年代:明万历四年

页卷:548页4卷

大小:153M

简介:《寿亲养老新书》中以老年养生为专题,详述修身养性、药物与食治调理、按摩腧穴等保健内容,并附各类方剂120余首。另外还论述了老年日常起居、闲情逸致、将息与养性以及古今善行、行孝劝善和传闻轶事等方面。宋代陈直撰著的《寿亲养老新书》内容丰富,采撷占书简略适当,载方用药突出实用性。书成后,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重视,是一部食治与养生不可多得的参考之书。综合性养生著作。4卷。元·邹铉撰。本书论述养生方法较详,主要针对老人。卷一原名《养老奉亲书》,为宋·陈直撰;卷二至卷四为邹铉续增。卷一讲饮食调养、形证脉候及简妙老人备急方等15篇,共223条,节宣之法详备;卷二分保养、服药诸篇,罗列古今丸、丹、膏、散、酒、粥、糕、饼等具体方药与主治;卷三与卷四为寝、兴、器、服、饮、膳、药石之忌宜,附妇儿食治诸方,共256条。其中卷三中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为古代记载最详细的六字气诀;尚有"食后将息法"(系摘录沈括《杯山录》,此书现很少见到,颇有参考价值)及"养性"等气功养生方面的内容。

寿亲养老新书 ,元·邹铉撰,明万历四年。中医,养生系列,全书共548页4卷,总容量约为153M。古籍屋收藏。更多中医,养生系列百度搜索古籍屋进入网站查看。感觉不错关注留言点赞。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温馨提示:

1本文古籍来源于网络,对于内容真伪无法考证,请大家不要较真去尝试,否则后果自负!

2 分享的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发扬和传承我国文化!

3 影印古籍数量过多,个别会缺页少码或扫描不清晰,也很正常!

如果喜欢此文的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在此感谢!

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不能只是嘴上 说说 ,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关心我们身边的老人,尽可能为他们着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尊老爱老的经典小 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尊老爱老的经典小故事1

每一个人总有变老的时候,但是,尊老敬老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本份。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更要知道,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经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尊老敬老便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记得有一次,天晴得像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像被阳光晒化了似的,随风缓缓浮游着。小路上随处可见孩子正在嬉戏玩耍。我和姐姐一做完作业,便跟妈妈要了几元,坐上公交车,挤了个座位,准备到效野公园散散步,晒晒太阳。

公交车开了一段路,车便停了下来,只见一位中午妇女搀扶着一位年迈的老奶奶缓缓地上了车,她们交谈了几句话,中年妇女便走了。这时,车上早已人山人海了,老奶奶见没座位,只好站着。见车子开动,我和姐姐继续玩着“石头、剪刀、布”,可玩着玩着,心里却堵着慌,“这位老奶奶年龄已上了花甲,站久了会不会难受呢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不见不知道,一抬头吓一跳,只见老奶奶原来红润的脸颊已变得苍白了,腿开始抖了,看起来站得十分吃力的样子。见状,我便来了个剑步冲上去,搀扶着老奶奶的手,慢慢地回到了我的座位上坐下。慢慢地,老奶奶的气色好了许多,我心中的大石头也渐渐落下了。姐姐把我拉到一旁问:“妹呀,你在干什么,干嘛要把辛辛苦苦抢来的位置让给那个奶奶呢”我立刻反驳道:“难道你没看见吗这位奶奶刚才脸色都苍白了,她再不坐下,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事情呢!”

“效野公园到站了,请要下车的乘客准备下车……”我和老奶奶道了别,和姐姐手拉手往外走,刚要出车门,我隐隐约约地听见了老奶奶夸我是个懂事、朴实、善良的孩子。

那一天,我感觉郊野公园的天空格外晴朗,花儿比以前开得更加艳丽,鸟儿的歌唱声更加清脆响亮

同学们,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珍珠;是中华传统美德星空下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它历经沧桑,经久不衰,愈是历史久远,愈是坚强无比。我们要继承好这份美德,让它永久不息,让它代代传承。

尊老爱老的经典小故事2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下我们一天天长大,但他们却一天天变老了。我也应该像他们爱护我一样爱护他们。

作为学生的我应该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爷爷奶奶倒水,捶捶背,讲讲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逗他们笑一笑,有好吃的东西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让他们先品尝……虽然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些小事,但不管我做什么,只要我用心去做,相信他们一定会心花怒放,心里感到欣慰。因为老人最大的心愿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其实我不仅要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对别的老人也要一样。为老人做好事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我在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个人让座,早上起床,放学回家,见到长辈主动向他们问好,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要上前帮忙。下雨时看见老人没带伞要主动与他们共撑一把伞……

在我们国家还专门设定了给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 ,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但我们尊老爱老不能仅限在这一天。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要把中国的“孝道”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在家不能做“小皇帝”。不能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或者稍不顺心,就对长辈大发脾气。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辈都不热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呢“尊老爱老”它不是一句空洞的 口号 ,它是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贴心的话,一个甜甜的微笑。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陪爷爷奶奶去了厦门。其实厦门我和爸爸妈妈已经去过了,但是爷爷奶奶没去过,他们没看过海。为了陪爷爷奶奶看海所以我们就旧地重游。出发前一天我爸爸还特地给我爷爷买了一双新鞋呢!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当是传播美德的先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尊老爱老的好少年!如果你们的爷爷奶奶不是和你们住在一起记得常回家看看哟!

尊老爱老的经典小故事3

老人,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现在每天都在宣扬要尊老爱老,但真正的有谁做到,也只是那一小部分的人,比如十个人当中只有二三个能做到,当今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平等,在社会上只能用金钱来衡量,谁能注意到那些无法走出大山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有曾想过自己身在家中的父母吗他们是多么的孤独,也有一些,因为生活的步步紧逼,流落街头,当街乞讨的老人吗但并非全部人如此,但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少,在我身上就发生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那是一个寒冬,学校组织我们去敬老院看望爷爷奶奶们。幸运的是,我也纳如其中,对于“敬老院”我并不是很了解,今天正好可以大开眼界好好了解。

来到了敬老院,四周都披上了白衣裳,空气也很好。我们首先分成了几个小组,一小组去帮爷爷奶奶们打扫他们的房间,安置好一切,另外一组,就负责带老人们去散步,散散心,缓缓神。剩下的一个小组就相遇文娱的了,大家表演了许多有趣的表演,例如:小品、歌唱、舞蹈、相声、双簧……把老人们逗得很开心。似乎这个寒冬都被我们这一颗颗炽热的心和那股人来疯的劲儿给融化了。

接着,是与爷爷奶奶们聊天的时候了。我找到了一位孤独坐在长椅上的老太太,她白发苍苍,有许多的皱纹,那脸上刻满了风霜的刀痕,把这位老太太的青春给削去了。我坐在老太太的旁边说:“奶奶,您在想什么啊”老太太说“我在想我儿子啊,他把我送到这敬老院来,以为是为我好,可他不知道我有多孤独,呆在家啦,我才是快乐的,唉……”“奶奶别伤心,我们会经常来看你,来陪你的。”老太太听了,会心的笑了……

老人其实什么也不需要,需要的是每天餐桌上能有家人一起,是每天散步的时候,有家人的欢声笑语,他们真的很容易满足。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就例如古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一定要敬老爱老,让老人能够在温暖的家庭中安享天年。

尊老爱老的经典小故事4

老人们生平最大的心愿,其实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子女们的关心和爱护。

中国古代就有许许多多尊老敬老的故事,如子路负米孝双亲、岳飞敬师孝母,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经 典故 事。还有我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庞元帅,即使自己做了元帅,可他还是 要 亲自为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洗衣洗裤,从来不要自己的属下去做。

在现在也有许许多多尊老敬老的故事,如建了许多养老院,让那些老人能安享晚年、公交车上也有专门为老弱病残的人特别准备了几个座位。还有我们的人民警察,有一次他在巡街的时候遇见一位大概五十多岁的老人抱着一个很重的物品准备过街,他立马上前帮老人抱着物品。一位路人看见了,立马用手机拍下了这个场景,发到了网上。

但是,现在社会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尊老敬老的现象——一天早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看到一位老人吃力地在垃圾堆里认真的翻看着什么,只穿着一件破围裙,飘落下来的几根银发丝随风飘拂,脚上穿着破旧的拖鞋,在寒风中仿佛述说着她的苦楚。

我走过去问:“老奶奶,您看起来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干这种活”

“唉,为了生活呀!”

“您没有儿女吗”

“当然有,三个儿子,都成家了。”

“那您怎么不在家享福呢”

“享福他们都长大了,成家了!谁都不愿意养我这个老骨头了。”

“那是违法的,您可以去告他们呀!”我气愤地说。

“唉!都是自己的心头肉啊!”

听了老奶奶的话,我带着几分怜惜悄悄地从她的身旁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老、敬老的主题也在进一步升华,让我们伸出双手,送出真心,让尊老敬老成为一种风尚!

尊老爱老的经典小故事5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传统 文化 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

因为老年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今天,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全社会就应该关心他们,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我们要学会关心身边的老人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乘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等等。

为老人擦玻璃、收拾房间、陪老人聊天学、为爷爷奶奶扫地、洒水、浇花、整理内务,忙得热火朝天,净化了环境、这次活动不但给老人们带来了水果等慰问品,学生还为老人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 唱歌 、跳舞以及教爷爷奶奶讲英语,逗得老人们满脸乐开了花。

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

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到敬老,爱老,助老。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让我们在新世纪高举敬老爱老的旗帜,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让世界处处阳光灿烂,爱心闪烁!

关于尊老爱老的经典小故事相关 文章 :

★ 尊老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5篇

★ 有关简短的爱老敬老故事

★ 尊老爱幼的历史典故

★ 2021孝亲敬老感人小故事

★ 关于尊老爱老的名人名言

★ 爱老敬老故事5篇600字

★ 尊老爱亲事迹材料4篇

★ 关于尊老爱老话题作文

★ 关于尊老爱幼的作文汇总5篇

★ 尊老爱老敬老的演讲稿

中国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1、芦衣顺母孔子有个弟子叫闵损,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