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42|小柴胡汤治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伤寒论》笔记42|小柴胡汤治证,第1张

小柴胡汤的治证很多:

· 肝炎

不管是B肝C肝,中医来看,就是有湿热:小便黄、恶心、没胃口(肝肿大顶到胃)、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故 中医治肝炎的主力就是小柴胡汤 。只要会小柴胡汤加减,中医能治任何肝炎。

如果 没胃口 ,小柴胡汤里加 白术 (3钱)、 茯苓 (4钱)。加 玉金行肝气 ,肝气郁结用玉金把肝气打开。 身黄 (全身黄疸、小便深黄)但精气还足(两眼有神)时用 茵陈 ,茵陈是中药里很有名的去黄的药。如果虚烦不得眠,加 栀子。

怎么知道肝病好了? 如果胃口变好、小便变淡黄、大便好了、吃东西有食欲、口不渴、晚上1-3点会醒,说明病还没好,药不能停,一定要等到他一觉到天亮,半夜1-3点不醒,才算完全好。

肝病痊愈的六大指标:

很多人都认为肝癌是无形的杀手,一发现就是晚期。那是西医,中医经方家前两年就知道了,每晚1-3点准时醒来,就代表肝已经出问题了,那时就要下手治了。最早肝炎只是湿热,等到两年后里面才变实长东西。治湿热容易,治实难,腑里的实不难治,脏里的实最难治。

很多人没有警戒心,若从两年前开始防备就能预防肝癌,只要每晚1-3点准时醒来就要开始治肝。肝属木,木要疏,树木枝叶太茂盛会死。故用玉金来疏肝,半夏排水,免得水太多把树烂掉,生姜炙甘草生好的津液。

小柴胡汤是预防肝病最好的处方 ,若出现身黄等肝病症状时,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在此之上做加减,辨证论治。不管是肝病还是肾病,只要有小柴胡汤证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 淋巴癌

淋巴属三焦,癌为实,三焦色黄,用**去实的药,如生硫磺。小柴胡汤加生硫磺会一下子把三焦系统清得很干净。若脑部有积水加生半夏,治至高的水唯生半夏。

· 乳癌

小柴胡汤加减。心脏管奶水,中医认为月经即奶水,心脏好的人月经正常。奶水留在乳房里造成乳房硬块,久成癌。治疗时利用月经来的时候,小柴胡汤加桂枝等,桂枝通利冲脉,壮心阳,把奶水导入子宫。

· 月经痛

每次月经来都痛,胸胁苦满,是因为以前经期里得了感冒没治好,风邪一直在里面。 小柴胡汤是所有经方里唯一一个经期感冒的处方 ,不论是中风、伤寒还是温病,一律用小柴胡汤。若腹痛加白芍,张仲景在治腹痛时都重用白芍。

· 甲状腺肿大 :小柴胡汤做加减。

以上都是原则,具体处方必须找专业医师。 只要身上发生的问题介于脏腑之间,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主证就是胸胁苦满。

小柴胡汤加减法(后人加入) :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胃里没有停水,宿食坏掉,胃里有闷胀感,致心烦。萎实去胃中、胃下方的结实。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四两: 这里是栝蒌根,可以生津止渴。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寒湿跑到下焦故腹痛,凡腹痛一定重用芍药,凡胸满一定去芍药加枳实。

·若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胁下在中焦一带,肝和脾的地方,痞鞭即硬块,代表肝气不足,牡蛎平肝气,咸能软坚。除了胸胁,大脖子、腋下硬块、乳房硬块,统统可以用牡蛎。中医用牡蛎不在于补钙,而在于其味咸,咸能攻坚。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心下悸即水在中焦,令小便不利,茯苓利尿。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桂枝降冲逆。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 红枣甘味增腻,湿热盛的、酒客、抽烟多的都去红枣。五味子生津润肺,没有寒热,只针对咳嗽。

这次针对新冠肺炎而设计的清肺排毒汤就包含了小柴胡汤,还有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和射干麻黄汤,共四个千年经方,千年之前有效,千年之后依然有效。

中医·伤寒外感热病·伤寒伤寒(typhoidfever、exogenousfebriledisease)为病名。泛指外感热病。《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张仲景《伤寒论》以伤寒命名,即为多种外感病的总称。《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感受寒邪的太阳表证·伤寒伤寒指感受寒邪的太阳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备急千金要方·伤寒》:“王叔和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冬季感寒所致的病证·伤寒伤寒(exogenouscolddiseasecolddamage、typhoidfever)为病证名。《中医药学名词》(2004):伤寒是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中医药学名词》(2010):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伤寒亦名正伤寒。《伤寒例》:“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正伤寒指冬令感受寒邪而即发的疾患。《伤寒全生集》卷一:“夫伤寒者,自霜降后至春分前,天令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人触犯之,即时病者,为正伤寒。”《医学心悟》卷二:“霜降以后,天令严寒,感之而即病者,正伤寒也。其症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痛。但脉浮紧、无汗为伤寒;脉浮缓、有汗为伤风。寒用麻黄汤,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苏散代之,随手而愈。”《伤寒大白》称南方无正伤寒,麻黄桂枝仅可用于北方冬月。感受寒邪的浅深程度·伤寒伤寒指感受寒邪的浅深程度。《伤寒全生集》卷一:“四时天令,惟冬寒为重,暴寒为轻;伤寒为重,感寒为轻,中寒尤甚重也。”

详见百科词条:伤寒 [ 最后修订于2016/11/28 13:32:57 共119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治疗之感冒发热(一)#桂枝汤# #中医#

外感风寒→体质不同→外感(表现:脉浮、头痛、怕冷)→太阳病(常称:感冒、发热)

因体质不同,表现不同,治疗药方不同

一般:

太阳中风证:腠理 疏松之人,卫气不固→表现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

太阳伤寒证:腠理固密之人,感受风寒→发热、恶寒、🈚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这里谈中风型(感冒):

(中风:太阳病的一种证型,与 猝然 晕倒,口眼 㖞斜 之中风病不同)

适用中药汤剂治疗

——来自张仲景《伤寒论》

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 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制作方法:

上五味, 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漐挚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 酪 、臭恶等。

——《伤寒论》

参考大义:取得上述五个药,碎成小块,备好,用七升水,温火煮至三升,待温凉些,服用一升,然后再喝一升热稀粥助药力,再让病人温覆(可以在床上被子盖着),达到身上适度出汗,一定要注意不能大汗淋漓!后面就是服用中,根据病人恢复情况,辩证加减服用。

桂枝汤禁忌!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

注:酒客(嗜酒之人)身体多湿热,桂枝汤乃辛甘之剂,辛能助热,甘能助湿!另外阳盛之人须注意!

那么酒客之人,得外感如何治之?

柯韵伯:平素好酒,湿热在中,故得甘必呕,仲景用方慎重如此,言外当知有葛根连芩以解肌之法矣。

葛根连芩汤剂: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参考大义:先煮葛根、减去多余水,再加其他,控制水量。

注意参考计量单位:

汉代经方中

一两大约是现代的15克左右,

一升=200毫升

(药量决定着药效与好坏,当慎用!)

以上是谈到对于外感风寒导致中风型(感冒)和酒客外感如何治疗的中药古方治疗方剂。

对于伤寒型(感冒)便需要用另外一种:麻黄汤,下一次将详细分享。

(经供参考!谨慎分享!同时感谢中医们提出宝贵建议——2019年新历7月29日)

————

推荐书籍:中医四大名著

组成: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用量

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用法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煎煮方法:水煎,先煮厚朴、枳实,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大承气汤,中医方剂名。为泻下剂,寒下,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源〗《伤寒论》:“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释名〗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主,虎啸谷中冷,金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组成〗 石膏 一斤,碎[50g] 知母 六两[18g] 甘草 二两,炙[6g] 粳米 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功用〗清热生津。

〖病机〗

 ①伤寒之邪或外感温热之邪传入阳明经,未成阳明腑实而在阳明气分,阳明主肌肉,邪化为热,就可迫使津液外出,有汗或汗多,伤津,故易口渴。

 ②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故高热、大热。

 ③热从肌肉向外发,故不恶寒反恶热,脉洪数有力。

 ④此虽阳明气分实热,但未见腑实,故不宜攻下。

 ⑤热盛必伤津液,若用苦寒直折,又恐化燥伤津。

摘要:《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典籍,其中记载了不少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法和案例,并且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临床专著,作者张仲景被尊为“医圣”,这部书中总结开具的方剂被称作“经方”。《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包括哪些?《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有哪些?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包括哪些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药方,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辨证分析,定为某种病症,最后根据病症提出治法与药方。《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的重要部分,共10卷。《伤寒论》在大量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病候表现、治疗过程与_后等等之共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而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学说,即将当时几乎年年常发的许多热性病,按其发病初期、中期、末期不一样的临床表现,以及不一样治疗的反应与结果,分为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即历代所称的“辨伤寒六经病”,由此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有的学者视六经病为六个征候群以帮助学者学习理解。

《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

1、《伤寒杂病论》的养生启示:张仲景通过观察总结出了几种体质特征,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而喘,身疼腰痛等。

少阳病——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嘿嘿不欲食等。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不同人的体质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张仲景把其分为:

“尊容人”,养尊处优、易疲劳、出虚汗、身体肥胖。

“失精家”,身体消瘦,睡眠浅,易头晕目眩,脾胃功能欠佳。

“梅核气”,妇女精神紧张容易感到咽部不适,现代叫癔球症。

“喜悲伤欲哭的癔病”,精神受刺激以后的癔病。

体质的不同也导致了中医治疗的“因人而异”原则,强调养生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3、如何了解自己的体质特征:

整体而言:寒、热、虚、实。

病理而言:气、血、痰、火、湿、食。

常见药物养生经方:

寒——附子理中丸

寒性体质可用,常见症状冬天畏寒手脚凉、腹痛拉肚子。

热——黄连上清丸

热性体质可用,常见症状脸上痤疮、鼻血、小便黄。如出现腹痛腹泻不要再用,可改试半夏和胃颗粒和六神丸。

虚——归脾丸、补脾益肠丸

如是身虚气短,疲乏无力可用归脾丸。如是慢性腹泻,面无血色可用补脾益肠丸。

实——麻仁丸、三黄片

便秘不严重者可用麻仁丸,中成药麻仁丸可长期使用;便秘严重者伴有腹痛用三黄片,三黄片不可长期使用。

气滞——逍遥丸、气滞胃痛颗粒

压力较大、紧张烦闷、食欲不振可用逍遥丸;胃痛胃胀可用气滞胃痛颗粒。

血淤——桂枝茯苓胶囊、血府逐瘀口服液

女性月经不调、失眠用桂枝茯苓胶囊;月经失调、乳房胀痛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痰湿——藿香正气液

喉咙不舒服,咽不下去,咳不出来,可用藿香正气液或胶囊,效果良好。

《伤寒论》笔记42|小柴胡汤治证

小柴胡汤的治证很多: · 肝炎 不管是B肝C肝,中医来看,就是有湿热:小便黄、恶心、没胃口(肝肿大顶到胃)、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故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