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故事│一饭一茶一人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美食故事│一饭一茶一人生,第1张

一道美食

一个传说

一段文化

据传说,宋朝有一位将军在一场激战中打了败仗,无奈之下,只好脱掉身上的盔甲,换上一身老百姓的布衣,悄悄往回走。因为害怕有追兵,他不敢走大路,专门走小道,而且还专门找人迹罕至的地方走。

当时正是大冬天,风狂雪大。几天后,他又冷又饿,晕倒在一所破庙里。忽然,他在朦胧中感到耳朵一阵疼痛,原来,一只老鼠以为他已经死了,跑来吃他的尸体。他看到老鼠也来欺负自己,不禁怒火中烧,立即追打老鼠。老鼠很快跑进洞里。将军余怒未消,就趁机掘开了老鼠的洞穴,在其中发现了大米、小米、红枣、莲子等八样。已经几天没吃饭的他非常高兴,立即找出一个香炉做锅,做起饭来。就是因为这一香炉饭,他活了下来。

为了纪念这件事,这位将军以后每一年这个时候都用这八种粮食做饭吃。后来流传到民间,就成了现在的八宝饭。

西湖醋鱼为杭州西湖最负盛名之菜肴,始制于南宋高宗时,据古籍记载,西湖醋鱼一菜来源于“叔嫂传珍”。 

相传在南宋时,有宋氏兄弟两人,颇有学问,但不愿为官,因而隐居江湖,靠打鱼为生。当地有一恶霸,名赵大官人,他见宋嫂年轻貌美,便施阴谋害死了宋兄,欲霸占宋嫂。至此,宋家叔嫂祸从天降,悲痛欲绝。为了报兄仇,叔嫂一起到衙门喊冤告状,哪知当时的官府与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告状不成,反遭毒打,把他们赶出了衙门。回家后,嫂嫂只有让弟弟远逃他乡。叔嫂分手时,宋嫂特用糖、醋烧鲩鱼一碗,对兄弟说:“这菜有酸有甜,望你有出头之日,勿忘今日辛酸”。后来,宋弟外出,抗金卫国,立了功劳,回到杭州,惩办了恶棍,但一直查找不到嫂嫂的下落。一次外出赴宴,席间得知此菜,经询问方知嫂嫂隐姓埋名在这里当厨工,由此始得团聚。于是,“叔嫂传珍”这道美菜,也同传说一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清人方恒泰有《西湖》诗咏之,云:"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味酸最爱银刀桧,河鲤河鲂总不如。"道出了西湖醋鱼的烹制与美味。西湖醋鱼至清代末年, 以西湖楼外楼菜馆所烹制者最负盛名,时至今日仍然。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猛地想起家乡的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

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

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入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庆功酒宴上,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

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

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

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到光绪年间,涮羊肉逐渐走向民间。

瑜悦说:深夜报复社会系列,O(∩_∩)O哈哈~~看完睡不着的朋友别打我。

·END·

记录与分享温暖人心的故事

说道中国人的饮食那绝对是一绝,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美食上能与我们相提并论。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没有美食,而是无论从美食地域的跨度上还是从美食的种类上我国都远超其他国家。可以说,法国人吃法国大餐用的是心因为要精心准备,日本人吃饭用眼摆盘不错可是量很少,而中国人吃饭都要用。而这些美食来自于历朝历代的创新积累,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有它的代表菜品。

在秦朝虽有美食,但是不幸的是,由于植物油和炒锅在秦朝还没有出现,所以清炒虾仁和炸丸子咱们就暂时不考虑了。烧烤,可以算是人类最原始的烹饪方法,古人把烤称为炙,把切碎的烤肉叫作脍炙,而且烤肉也已经成为人人都爱吃的食物,所以后来才有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人们也已经开始把肉用铁签串起来在炉子上烧烤。这景象,和现在的烧烤摊也就只有几瓶啤酒的距离了。

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吃货的巅峰,在宋朝时期人们开始尝试炒制食物。大街小巷处处都是卖吃的。不信你看看清明上河图,5米多长的画卷,100多幢楼宇,约有一半都是餐馆。而猪肉在宋朝迎来了巅峰。有人把猪肉的做法发挥到极致,就是在火候和酒量的控制下,这道平民菜仿佛山珍美味。

再往后,到了清朝时期也诞生了一种我们如今不能割舍的美食,当然这一没事并不是满汉全席而是羊肉火锅。清代宫廷之中火锅风靡,不仅传承了我大吃货帝国的中原传统,还沿袭了早期满清贵族冬日饮食的习惯。满清贵族早年生活的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日里气温低,喜吃热食,用温餐具便是“御寒神技”之一。

汉朝是封建帝国中享国祚最长的朝代,从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开始,至汉献帝刘协退位禅让东汉灭亡。前后共历经二十九位皇帝,国运长达四百零七年之久。在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历史风雨中,曾涌现出多位文治武功兼具的统治者。

如果从汉朝的历史功绩来看,它既是汉民族的孵化器,同时也是汉文化的根基。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创立伊始,华夏族自此之后开始被称之为汉族。汉服、汉字、汉语、汉学、汉礼等,以“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在汉朝时期生根发芽并源远流长。

汉朝作为汉文化的正统发源王朝,不仅矢志不渝的坚定推广,汉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将汉文化深植于每一个,大汉子民的心灵与思想之中。笔者认为汉朝建立之后,才让华夏儿女找到了民族认同感。

在烟波浩渺的汉代文化中,饮食文化一直都是无法绕过的关键点。虽然汉文化对提升民族思想,以及促进文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对于天下苍生来讲,他们最在意的却是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其实也是汉代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思想契机。

笔者认为,在分析或探讨汉代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之前,应该先告诉大家一个历史常识。那就是现代社会房屋构建中,必不可少的饮食阵地厨房,其实就发源于西汉时期。当厨房的概念诞生,并走入千家万户,汉代饮食文化,也迈上了一个令世人羡艳的新台阶。

汉代厨房中的饮食文化

汉代在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相信不用过多赘述大家也都清楚。但提起汉代的饮食文化,相信就很少有人会说得头头是道。汉朝不仅承袭了秦朝国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虽然有所改进但依然遵循旧制。

从这一点来看,汉朝应该是一个在秦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全新帝国。从汉高祖刘邦采纳萧何建议,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之后,不仅让满目疮痍的战后国家,逐渐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困境。

而且在“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之下,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老百姓,不仅陆续回归土地,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稳定生活。在“十五税一、三十税一“赋税制度的影响下,大多数老百姓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也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汉代宫廷厨房内的饮食文化

在这种历史背景的策略之下,汉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汉代宫廷内设立了专门负责膳食的少府,而且根据不同食物类型,还分设了不同机构。少府中的太官,主要负责“膳食”;而导官专司“择米”,汤官则全面负责“饼饵”。

这些少府官吏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皇帝乃至皇室的膳食管理。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汉代宫廷内,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飞跃性发展,主要与当时的食物种类激增,乃至烹饪水平提升息息相关。

1温室大棚,种植蔬菜

据史料记载,汉代皇室饮食文化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反季”食物。由于汉代都城长安属于北方城市,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后,要想吃到新鲜的蔬菜实属不易。但是拥有绝对权力的汉朝皇帝,却可以在冬季吃到葱、韭黄等蔬菜。

难道汉朝时期就有温室大棚?或是通过“南菜北调”,才实现了这个现代社会才有的梦想?事实上在一段史料中记载过:“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大意为在墙壁较厚的屋子中,将蔬菜种子种于土壤之中,然后在屋内生活提升室温。

这样就可以让种子发芽并长成蔬菜,而少府中的太官则主要负责种菜。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十分先进,但是却要耗费大量钱。只有生活在宫廷中的皇室成员,或者说仅有皇帝才能有这种口福。

2汉代食物,种类多样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汉朝时期的食物种类,或者说数量都非常丰富。主食、副食、水果、肉蛋、鱼类等,在汉代已经是宫廷厨房内的家常菜。而汉朝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虽然无法与御膳相提并论,但却一点都不比现代社会逊色。

宫廷厨房内的各类食物,不仅令人目不暇接,而且由于御厨的烹饪技艺,已经达到了烹制“国宴”的水准,所以汉代皇帝餐桌上的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在营养搭配方面也更趋于合理。主食方面主要以米饭、稀饭、粥,以及各式各样的饼为主。

汉朝人在制作肉食的时候,烹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腊、脯。同时,汉朝还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生食”习俗,醢、菹、鱼生等在当时社会中,都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餐桌美食。但由于汉代贫富分化较为明显,宫廷膳食中的各类食材,民间百姓几乎闻所未闻。

但由于汉代饮食文化较为浓郁,虽然老百姓吃不到宫廷中的山珍海味,但主食、副食等方面却基本雷同。只不过用于烹饪技术和调味品所限,所以汉代老百姓厨房内的食物,肯定无法与宫廷御膳相提并论,但填饱肚子却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3主食、肉食丰富

汉代主食也主要以稻麦黍粟菽为主,但事实上汉朝时期的“五谷”, 已经是一种比较宽泛的代指了。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五谷之外,还有大豆、绿豆、黄豆等豆类食物。北方地区多以粟、黍、菽为食,尤其是粟米更是日常口粮。

(1)北方口粮“粟”

“粟”就是北方人常吃的小米,作为汉代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曾一度成为北方人餐桌上的主角。《盐铁论》中曾有:“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之说。简而言之十五斗粟,相当于一个成年男丁半个月的口粮。

笔者认为“粟”作为汉代主食,不仅解决了北方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也为汉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粟”栽种简单,并且每亩产量也比较高,所以直到现代社会也依然被当做主食。

(2)南方主食“稻”

相比较于北方地区而言,由于南方气候环境较优越,所以稻米产量十分可观。生活在汉代淮河以南地区的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水稻。“饭稻羹鱼”的说法就是,当时南方地区老百姓生活的写照。

汉代皇室对稻米这种食物十分青睐,为了能够吃到南方稻米,甚至不惜派遣人力,将稻米从遥远的南方运输到北方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稻米不仅软糯可口,而且从口感上来讲也比较细腻,这也是粟米无法与之相比较的重要原因。

(3)餐桌常客鸡、猪、狗

饲养“六畜”的技术,在汉代时得到改良。由于全国上下有90%以上的农民,所以也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几乎每一家都会饲养“六畜”。《三字经》中所说的“马牛羊,鸡犬豕”,在汉代时除了马、牛等大牲畜之外,其余“四畜”皆为肉食来源。

人们将肉食通过“炙、煮、煎、腊、脯”等烹饪方法,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美味食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代饮食文化,汉代老百姓的餐桌,真正变成了令现代人无限向往的美食天堂。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五谷、六畜在汉朝时期其实已经相当广泛了。实际上“六畜”中的犬,在当时社会中不仅可以看家护院,而且也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这主要是因为汉朝人饲养犬的家庭较多,再加上流传了几千年的狗肉风俗,所以才会将狗肉放在餐桌上佐餐。

汉朝时期,由于猪肉价格高昂,老百姓餐桌上很少能看到猪肉。但是在贵族以及地主阶级的食谱中,猪肉确实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现代社会中的猪肉吃法,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并蔚然成风。

当时最普遍肉食是猪和鸡,在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中,“二母彘,五鸡”都是最低标准。很多家庭比较殷实的大户人家,为了能够保障一家人能吃到肉,甚至还会建立一个专业的养猪场。

笔者认为,汉代老百姓餐桌逐渐丰富,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生产力进步,以及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探索与憧憬。虽然当时社会食材并没有现在多,而且烹饪技术也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但是只要能够丰衣足食,相信就是所有老百姓最大的心愿。

汉代厨房中蕴含的美食理想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楼房还是平房,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烹制食物的厨房。从厨房诞生历史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朝厨房才是现在厨房的最早雏形,也可以说厨房概念形成于汉代。笔者认为当厨房出现之后,饮食文化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汉代厨房的建制非常简单,一般情况下对于有套院的家庭来说,厨房一般会建筑于“前院”;而对于居住在楼房中的大户人家来说,厨房则会设置在底层。事实上从出土的汉代房屋模型来看,汉代厨房的面积其实非常大。

这主要是因为汉代厨房除了会用来做饭之外,也会被汉朝人当做储藏室使用。普通人家的厨房设施并不是特别完善,但灶台、碗柜以及放置米面的置物架一应俱全。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酒肆后厨,厨房设施甚至与现代社会相差无几。

笔者认为,汉朝人之所以专门建筑厨房,其实主要与日益繁荣的饮食文化,以及日常所需息息相关。厨房诞生之后让烹饪食物更加方便,而且也让人们的餐桌更加丰富。总而言之,汉代厨房其实寄予了汉朝人,对饮食文化与美食理想的憧憬。

结 语

每当谈起汉朝时都会令人特别兴奋,最主要是因为汉朝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在构建汉文化体系的时候,做出了无法比拟的优越贡献。而且也让汉语、汉字得到广泛流传,现代社会中汉族人依然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主要与汉代的文化影响息息相关。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饮食文化,在每一次发展大爆发到来之时,都会表现出异常兴奋的文化特征。如果说餐具出现让饮食成为文化,那么汉代厨房诞生之后,就是饮食文化再创佳绩的关键历史阶段。

牢丸,大概就是使用猪牛羊肉作为馅料,搓成丸子状的圆形麦粉食品。可见,越是精致的牢丸,就应该是形制一致的汤圆一般。

北魏颜之推提及的“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个馄饨,准确的说,应该是牢丸。不过劳动人民又在发挥烹饪艺术和心思,偃月,也许可以更加好地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美食故事│一饭一茶一人生

一道美食 一个传说 一段文化 据传说,宋朝有一位将军在一场激战中打了败仗,无奈之下,只好脱掉身上的盔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