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中医辩病辩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0收藏

面瘫的中医辩病辩证依据及鉴别诊断,第1张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还有痰热腑实以及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还有肝阳上扰、脾虚湿盛、正气不足、肝肾亏虚、瘀血阻滞等。

面瘫这病,越早治越好。所以如果你觉得有改善,针灸最好不要停。如果现在不治,久病就会入络,会很难治的。医院治疗一般是针灸加上激素控制病情,再用针灸调理,如果连续一个多月都没有改善,治愈的希望就不大了。中药作用较慢,治疗面瘫效果不理想。而且中药讲究辨证论治,对医生要求较高,如果辨证不准基本没效果。针灸不然,只要取穴准,手法到位,就有效果。

既然已经治了,就再坚持一段时间吧。

中医治疗面瘫效果很好,中医治疗方面首选针灸治疗,因为针灸可以通经脉、调气血,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治疗面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如下:

1、风寒型面瘫比较好治,因为其症状比较轻,神经损伤也比较轻,所以通过中西药物的治疗、配合简单的针灸治疗,一般1-2周可以痊愈;

2、风热型面瘫较风寒型治疗周期要长,因为其神经的损伤节段稍微靠上,除去中西药物、毫针的治疗,要配合按摩、拔罐、梅花针等治疗,一般2-3周可以痊愈;

3、气虚血瘀型面瘫,治疗周期较前两种又会延长,除去中西药物的治疗,配合针灸、梅花针、穴位注射、中药熏蒸、拔罐等疗法,一般1-2个月可以治愈;

4、如果是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在临床上是比较难治的,治疗手段会更多,比如中西药物治疗,毫针、梅花针、磁圆针、穴位注射、电针等。如果在3个月仍未恢复者,会选用埋线疗法。在临床中,因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最容易出现后遗症,所以如果出现面瘫,一定要及早就医。

  面瘫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但这类疾病在日常中很少见,面瘫是一种神经疾病,它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哪么大家知道治疗面瘫吃什么药呢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治疗面瘫的中药

方名

正容汤。

功能主治

  功能辛散风寒,温通筋络,化痰和血。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

l羌活45克、防风45克、白附子45克、茯神水或黄松节3克,半夏45克、甘草3克、胆南星3克、木瓜3克、秦艽6克、僵蚕9克、黄酒30克分兑。上药加水4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去渣,兑入黄酒服用。

2将上方各药量加大10倍,松节煎煮10分钟,东药共研细未,用松节水泛为丸。日服3次,每次6克,温开水兑黄酒送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疗130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患侧表情肌运动自如,与健侧对称共73例,占56%;好转自觉症状减轻,忠侧表治情肌活动功能部分恢复共52例,占49%;无效自觉症状及表情肌活动障碍无明显改善共5例,占4%;总有效率达96%。

处方来源

陕西省澄城县医院黄鹤岭。

方名

杨树皮煎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温经通络。主治而瘫。

处方组成

取鲜杨树皮60一100克,加水1000毫升左右,煎报后乘热薰患侧面额部,器皿下煮小炉,文火缓缓加温,使热汽持续而均匀,每次40~6O分钟。热薰3次无显著效果者为无效。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痊愈17例治疗1次而完全恢复者3例,2次而恢复者9例,3次而恢复者5例,占567%;显效6例,占20%;无效7例,占233%。总有效率为767%。

处方来源

江苏省泰兴县中医院吴汉民。

什么是面瘫

面瘫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是面部周围神经病变,又叫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他们常于清晨洗漱感口角漏水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而就诊。起初以为得了什么怪病,怎么嘴一下歪了,感觉很恐怖。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冬春多发,主要是在户外面部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中所致。

现在夏季发病率也增高,原因是很多年轻人过于贪凉,长时间开空调,温度设定过低;又常常出入于温度差异大的环境;有的年轻人运动后大汗淋漓,对着空调、电扇吹风,这些都会造成面神经的缺血水肿而发病。该病的主要症状是面肌瘫痪,表现为口眼歪斜、眼睛闭不上、不能抬眉和流泪,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多为单侧,双侧者甚少。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面部表情不多、不明显,会称其为面瘫。但医学上来说,面瘫其实是一种病。严重的面瘫会影响正常的生活,那么中医有什么偏方可以治疗面瘫呢?

中医有什么偏方可以治面瘫吗 1、煎鳗鱼

海鳗鱼肉800克,去内脏洗净切段。锅内放猪油,大火烧热把鳗鱼肉煎至两面发黄,倒入漏勺。另放锅在大火上,烧热加猪油,放入葱、姜煸香鳗鱼肉,加入料酒、酱油、白糖、食盐,及少量水,用小火焖上30分钟,待汁稠后。淋上香油起锅。佐餐食用。适用于颜面神经麻痹。

2、胡椒干姜粉

细辛、胡椒或川椒,干姜。上药全部浸于15—30毫升白酒中4小时,加入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煎沸时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患者鼻孔,让患者吸入药气。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3、大枣红矾粉

大枣,红矾。将红矾研末,放入大枣内,用镊子夹枣,放木火或蜡烛火上烤,待烤出味,即用鼻孔吸。反复烤,反复吸,直至大枣烤焦,不出药味为止。左侧痛用左鼻孔吸,右侧痛用右鼻孔吸,吸几天后可能有口鼻发干的感觉,如不愈则停药。

4、陈皮茯苓汤

陈皮、竹茹、全蝎、甘草各10克,地龙、法半夏、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各15克,茯苓2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化痰祛风,开窍通络。用于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风痰阻络型。症见口眼歪斜,面肌麻木,语言不利,喉有痰鸣,形体肥胖,眼失神采,面色晦滞,或眼胞虚浮,舌体僵硬肥大,苔白滑或腻。

5、归参鳝鱼汤

鳝鱼500克去头、骨、内脏后洗净切丝。当归、党参各15克,用纱布包扎,加水煎煮1小时后捞出,加鳝鱼丝、盐、葱、姜调味后煮熟。分顿佐餐食用,喝汤吃鱼。适用于颜面神经麻痹。

6、鲜枸杞树根水

鲜枸杞树根25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倒入大口坛中,用几层笼布将口扎好,扒开鸡蛋大小的口,熏蒸患部2-4小时。每晚1次,1剂可用2次。一般2剂即愈。为保温起见,可用棉被将药坛围起来。

7、 鳝鱼血

鳝鱼血是治疗面瘫的偏方,鳝鱼血有着活血通络的作用,鳝鱼血治疗面瘫是常见的中医治疗面瘫方法。用鳝鱼血治疗面瘫的用法首先要确保鳝鱼的新鲜,所以是可以直接用活鳝鱼进行放血然后治疗面瘫。

还可以用新鲜的鳝鱼血和麝香一起调和使用涂抹在患病的那一侧脸上。每隔15分钟涂1次。在面部神经麻痹初发时涂抹,2小时后即可好转,8小时左右即可痊愈。如患病时间较长,需连续用药几天。

8、 鲜杨树

鲜杨树也是常见的中医治疗面瘫的,像用鲜杨树治疗面瘫是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偏方。鲜杨树治疗面瘫的方法有着用鲜杨树来煮水然后用鲜杨树的水放在火炉上持续熏蒸患病的侧脸,一天最好熏蒸在20分钟以上,最长时间可以熏蒸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9、 药酒

药酒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面瘫的偏方可以使用中药材泡酒治疗。具体的做法有用大豆炒好后加上独活和白附子一起泡酒后每天饮用。治疗偏瘫还可以使用巴豆泡酒,然后涂抹手心来进行治疗。

10、蜈蚣蜂蜜

蜈蚣1条,独瓣蒜1个,小枣7个,人手中指甲7小片,艾尖7个,黑胡椒7粒,蜂蜜60克。将前6味药捣烂,然后用蜂蜜调和制成一个大药丸。将丸握在手中出汗,同时用6克防风煎水喝下。连握7天,注;伤风感冒时,不要治疗,(注:如嘴往右斜就用左手握药丸,往左斜则用右手握)。

11、川芎白芷水炖鱼头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鱼头500克,葱、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晚食鱼喝汤。本方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12、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6克,生姜3克,红糖15克,以沸水浸泡5—10分钟。本方具有流风散寒,常浸解表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诸症。

中医治疗面瘫有没有效果

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主要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是由于感受寒凉刺激导致,需要积极治疗调理。

面瘫表现的症状是:口斜眼歪,面部基本表情是没用办法做到。面瘫患者可以通过中药进行治疗,中药有缓解治疗面瘫效果。

1、 体质决定

关于中医治疗面瘫需要多长之间,因为每个人体质的不同治疗的时间肯定是不一样的,首先如果是寒湿体质的人病情会更严重一些。寒湿体质的人因为湿邪严重所以引起的症状也是更严重的,像虚火重的病情也是偏严重的。

2、 病情决定

具体治疗面瘫的时间还要看具体的病情,有些人是突然出现的轻微面瘫就立刻中医治疗,一般是可以很快痊愈的。

得了面瘫要怎么护理 1、要注意避免迎风

出外时,用头巾保护面部,免受风吹。尤其是发生过面瘫的人,在冬天时很容易复发,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注意面部的保暖工作。

2、要注意保护眼睛

由于眼睛无法紧闭,也没有眨眼等反射动作,所以为避免眼睛发炎,患者需要佩戴太阳眼睛外出,以防阳光或异物的伤害,晚上睡觉时,应用消毒纱布盖眼睛或戴眼罩,以免受异物伤害,眼睛若感干燥,可使用眼药水。

3、要学会自我按摩

以温和的力度,用手轻按面部肌肉,有助于改善面部麻痹及紧张情况。

4、要预防牙患

因咀嚼肌肉麻痹,食物容易留于齿缝间,所以患者应经常漱口及进食后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5、要学会护理皮肤

患者的面部较紧,所以应涂上面霜来保持皮肤湿润,以免面瘫的病情加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脓耳面瘫的病因病机 5 脓耳面瘫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脓耳面瘫的诊断 8 脓耳面瘫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热毒灼络 8111 症状 8112 治法 8113 方药治疗 812 气血亏虚,瘀阻脉络 8121 症状 8122 治法 8123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电针/灸法 832 电磁疗法 833 梅花针 834 穴位敷贴 835 穴位注射 84 手术治疗 9 脓耳患者日常保健 10 脓耳面瘫的预防 11 关于脓耳变证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脓耳面瘫 1 拼音

nóng ěr miàn tān

2 英文参考

facial paralysis due to purulent ea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脓耳面瘫(facial paralysis due to purulent ear)为病名。又称“脓耳口眼㖞斜”。是指以耳内流脓、口眼㖞斜为主要表现的脓耳变证[1]。口眼㖞斜一症,属“中风”,多由风邪中于经络,或肝风内动而致[2]。脓耳失治,也能变生口眼㖞斜[2]。

4 脓耳面瘫的病因病机

脓耳失治,日久病深,邪毒潜伏于里,入于耳部脉络,邪毒与气血搏结,致使脉络闭塞,气血阻滞,肌肤失于滋养,肌肉蒌僻,运动无力,以致出现口眼㖞斜之症[2]。

5 脓耳面瘫的症状

耳内流脓,日久不愈,突见口眼㖞斜症状,表现为患侧口角㖞斜,牵向健侧,口津时时外流,不能自收,人中沟也歪僻不居正中,鼻唇沟变浅,患侧肌肤松弛无力,运动失灵,皱额时眉不能被提起,故呈平坦无皱纹,闭睑时,眼睑闭合不全,故而露出白睛[2]。

火热邪毒壅盛者,则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耳痛,耳脓稠黄,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等症[2]。

偏于气血虚者,则肌肤麻木,无痛感,饮食减少,口淡,唇舌无华,或有瘀斑,脉细弱或涩[2]。

6 证候分析

手足少阳之脉,均入于耳中,循行于耳之前后,经眼、颊、口等部位。由于脓耳邪毒,犯及耳部脉络,经脉闭塞,气血阻滞,便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肌肤萎僻,运动失灵,故皱额,闭睑障碍,出现额头平坦无皱纹、眼露白睛等[2]。

患侧萎僻无力,被健侧所牵拉,故口角、人中沟偏向健侧,鼻唇沟变浅[2]。

患侧口角闭合不紧,故有流涎,不能自收[2]。

因是脓耳变生,脓耳未愈,故耳内流脓[2]。

邪毒壅盛,灼于耳窍,故耳痛、耳脓稠黄[2]。

口苦、咽干,为火热上炎,灼伤津液[2]。

大便秘结,小便黄赤,为热伤于下[2]。

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亦为火热所致[2]。

若气血亏虚,肌肤失于滋养,则患处麻木无痛感[2]。

唇舌淡白无华,脉细弱,是气血不足之象[2]。

脉络瘀阻,则舌有瘀斑,脉象细涩[2]。

7 脓耳面瘫的诊断

脓耳并见口眼㖞斜症状,即为本病[2]。只有口眼㖞斜症状而非脓耳引起者,不属本病范畴[2]。

8 脓耳面瘫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热毒灼络

脓耳面瘫·热毒灼络证(facial paralysis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toxin scorching collateral)是指热毒灼络,以口眼㖞斜、耳内流脓,耳痛剧烈,鼓膜充血、穿孔,流脓稠厚味臭,完骨部有叩压痛,伴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脓耳面瘫证候[1]。

8111 症状

口眼㖞斜、耳内流脓,耳痛剧烈,鼓膜充血、穿孔,流脓稠厚味臭,完骨部有叩压痛,伴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1]。

8112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2]。

8113 方药治疗

可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加桃仁、全蝎、僵蚕等治疗: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清热泻火,当归、生地、桃仁凉血活血祛瘀,合全蝎、僵蚕之类以祛风通络,车前、泽泻、木通渗湿解毒,引热下行[2]。

812 气血亏虚,瘀阻脉络

脓耳面瘫·气虚毒滞证(facial paralysis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qi deficiency and toxin stagnation)是指气虚毒滞,以耳内流脓日久,渐发生面瘫,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脓液污秽臭味,有肉芽或息肉,伴食少便溏、肢倦无力,唇舌淡白无华,舌苔白腻,脉细弱或涩等为常见症的脓耳面瘫证候[1]。

8121 症状

耳内流脓日久,渐发生面瘫,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脓液污秽臭味,有肉芽或息肉,伴食少便溏、肢倦无力,唇舌淡白无华,舌苔白腻,脉细弱或涩[1]。

8122 治法

益气养血,祛瘀通络[2]。

8123 方药治疗

可用补阳还五汤[备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阵夏六君汤(《医学正传》):陈皮、法夏、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加减治疗[2]:此方重用黄芪补益元气,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自行,更兼用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等,一派活血祛瘀通络之药,气血并治,益气活血祛瘀,使气血旺,脉络通,故萎僻之症可治[2]。如兼用牵正散[备注]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僵蚕、全竭,则祛风通络作用更强[2]。

82 外治法

1)应以积极根治脓耳为主,耳内处理同脓耳[2]。

2)新鲜鳝鱼血涂患侧面部皮肤,每天多次[2]。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电针/灸法

以翳风、地仓、合谷为主穴,配用阳白、太阳、人中、承浆、颊车、下关、四白、迎香、大椎、足三里等,每天取主、配穴各1~2个,中等 ,或用电针治疗。气血虚者,可用灸法。[2]

832 电磁疗法

以翳风、地仓、合谷为主穴,配用阳白、太阳、人中、承浆、颊车、下关、四白、迎香、大椎、足三里等,行电磁疗法,每天1次[2]。

833 梅花针

用梅花针叩击患处,每天1次[2]。

834 穴位敷贴

蓖麻仁捣烂如黄豆大,敷贴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听宫等穴,每次1~2穴,各穴轮流使用,每次敷24 h[2]。

835 穴位注射

取颊车、地仓、下关、大迎、曲池、翳风、外关等穴,每次取1~2穴,针刺有酸麻感后,注入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1 ml,隔天1次[2]。

84 手术治疗

必要时行手术治疗[2]。

9 脓耳患者日常保健

脓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证。[3]

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3]。

患脓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3]。

10 脓耳面瘫的预防

预防脓耳,及早治疗脓耳,是预防脓耳面瘫的关键[2]。

预防脓耳的关键是提高抗病能力[3]。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行诊治,以免致成流脓[3]。

乳儿哺乳 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3]。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3]。

脓耳初起者,要及早彻底地进行治疗,以免迁延日久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证[3]。

因眼睑闭合不良,露出白睛,可戴防尘眼镜,或用纱布块覆盖,以防灰尘入眼,引起染毒[2]。

11 关于脓耳变证

脓耳变证(deteriorated case of purulent ear)是指脓耳变生的耳后附骨痈(耳根毒)、脓耳面瘫(脓耳口眼㖞斜)、脓耳眩晕及黄耳伤寒等病证[1]。

脓耳变证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腐蚀骨质,脓汁流窜,邪毒扩散而变生他证。故病情更为复杂、严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4]。

脓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5][6]。又称聤耳[6]、耳疳[3]、缠耳[7]、耳底子[3]、耳痈[3]、耳湿[3]、耳中生毒[3],为五般聤耳之一[5]。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7][8]。有急慢、虚实之分[3]。脓耳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多发于小儿。常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青脓为震耳。”

《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

脓耳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3]。

面瘫的中医辩病辩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辨证论治: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