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绣像精装本)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黄帝内经(绣像精装本)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第1张

黄帝内经(绣像精装本)为清代文言版,虽是文言,但接近现代白话。

由于作者张志聪为清代人,所以原汁原味的张注黄帝内经为清代文言文,但清代的文言文其实已是半白话。

如果题主有一点白话基础即可读懂,若是医学类科班出身更不成问题,如果是毫无基础的普通学习者建议读白话的做基础入门,如《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郭霭春的。但由于内经注本有名的比较公认的多为唐宋清等古人注本,建议后续读古人注本,张志聪这本半文言的作为进阶即不错。

总之,题主依情况看是否需要这本书吧,文言不难,但稍有晦涩

肓 [huāng]

肓(形声。字从肉,从亡,亡亦声。“亡”意为“丧失”、“消失”、“没有”。“肉”指“身体”。“亡”与“肉”联合起来表示“身体中药物作用力丧失乃至根本无效的部分”。本义:身体中药物作用力丧失乃至根本无效的部分。特指:心脏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中医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 同本义。[1]

中文名

拼音

huāng

出处

《说文》

英译

the region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diaphragm

注音

ㄏㄨㄤ

快速

导航

“肓”字考识

古籍解释

基本信息

(1)

肓,心下鬲上也。――《说文》

居肓之上膏之下。――《左传·成公十年》。注:“鬲也。按:心下膏,膏下肓,肓下鬲。”

(2)

又如:病入膏肓(古代医学称心尖的脂肪为膏。病极严重,难以医治)

huāng ㄏㄨㄤˉ

中医指心下膈上的部位:膏~(中国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所以“病入~~”是指病重到无法医治了)。

①指肓膜。《素问·奇病论》:“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杜预注:“心下为膏;肓,鬲也。”

②指心下膈上的部位。

“肓”字考识

“肓”字在《内经》全书中共出现12次,其义有三:

1 肓指心下鬲上的空隙之处,即心脏与隔膜之间:如鬲肓

11 经文:《素问·刺禁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12 历代注家解释:经文中“肓”字之义,历代注家所注未尽一致。如

隋唐·杨上善《太素·知针石》:“心下鬲上谓肓。”

明·张介宾《类经·刺害》:“鬲,鬲膜也。肓,心之下,鬲之上也。”

明·吴昆《素问吴注》:“膈,隔膜也。肓,膈上无肉空处也。”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膈者,隔膜也。心下膈上为肓。”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鬲,胸膈也。肓,脐旁肓俞穴也。”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肓者,即募原之属,其原出于脐下,名曰脖胦……张兆璜曰:‘肓,膏肓也。”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心下有微脂为膏,鬲上有薄膜为肓也。”

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吴注《腹中论》曰:‘腔中无肉空隙之处,名曰肓。又注《痹论》曰:肓,腔中空虚无肉之处也’。张则袭其说曰:‘肓者,凡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并因误读。王注曰:‘布散于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王意岂以肓为空虚之乎?而张于本节,则全依杨义,杨注原于《说文》,盖古来相传之说,宜无异论。志曰:‘募原之属。’高曰:‘肓俞,皆臆造矣。当与《举痛论》及《痹论》参考。’《研》曰:‘鬲肓,隔膜也。在胃上遮隔心肺之膜,曰鬲。凡腔内肠间薄皽,总谓之肓。所谓肓之原在齐下,陷肉肓而中气穴,是已。’”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注云:“鬲即是肓,肓即是鬲,鬲肓一也。”

由以上注家之观点可见,“肓”之解释有分歧。以彼注此,即以他篇之义来注此篇之义,而张冠李戴。

13 考识:

按:《春秋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晋·杜预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唐·孔颖达疏:“此膏,谓连心脂膏也。”心脏的下部是“膏”,即心尖之脂肪为“膏”。段注《说文》:“肓,心下鬲上也……肓,鬲也,统言之。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由此可见,膏、肓、鬲三字之义,甚为明确。

《医部全录》共520卷,约950万言。 为医经注释。

内容包括对《灵枢》、《素问》、《难经》三部经典的注释。其中

对《灵枢》的注释,采用了明代马元台全文注释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注解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两家注文;

对《素问》的注释,则采纳了唐代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明代马元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三家之注;

对《难经》的注释,仅取元代滑伯仁注释的《难经本义》一家注文。诸家注释辞达理明,析其精微,探其隐赜,钩其玄要,辨疑正误,颇得岐黄越人之旨趣。 为脉法、外诊法、脏腑身形等内容。

其中“脉法”和“外诊法”,摘取了30余种医学书籍中有关四诊的论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临床诊断疾病要结合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体型、禀赋、动静等情况;望诊、切诊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词简意明,描述生动,辨析精详,切合实用。对“脏腑身形”内容,共博采了50多种重要医学名著的有关资料,详细载述了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运气理论、身形理论,详细阐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华内容。 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其中

“诸疾”为内科常见病证,收辑了古代医书中有关52种内科常见疾病证治的资料,一一做了论述。

外科部分,多取材於元代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明代王肯堂的《疡医证治准绳》、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楼英的《医学纲目》等书内容。列痈疽疔毒、附骨流注、游风丹毒、疠疡癜风、浸*疥癣等11门;

妇科部分,所辑录的文献资料,多取材於妇科名著,以月经、子嗣、胎前、临产、产后、崩漏等分门别类,详尽论述;

儿科部分,内容最为丰富,用100卷之多,分两大部分详细地作了载述,前半部对小儿一般常见病证列52门,分别进行阐释,包括胎养、初生护养、诊断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后半部痘疹专论,详尽地叙述了中医对天花、麻疹的治疗经验。在其所选载的文献资料,有一部分录自现已少见的古代儿科著作。 设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内容。

“总论”从《易经》、《周礼》及《灵枢》、《素问》等经典著作中摘录了某些有关医学的概论性资料;“医界名流列传”收辑了清初以前历代著名医学家的传记一千多例;

“艺文”是历代医药书籍中有研究价值的序和一些医学家的诗文;

“纪事”是历史书、笔记中有关中国传统医药的记事;

“杂论”是有关书籍中记载的医学事迹和寓言故事;

“外编”是非医学书籍中所记载的有关医学传说等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辑录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初期的医学著作百余种,分门别类归纳集成。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载述有据,论理精详。此书对於医籍整理和医学整部著述的集成,在中医学术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医学百科全书之称。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一句源出於《黄帝内经》之《素问举痛论》和《灵枢五音五味》,经后人总结而成。这是一个早有定论,但坊间却一直喋喋不休的历史问题。车前是愚钝之人,但凡与人论起律历,常有“诽者,千证不能转其执;智者,百字即可乐其知”之感。

其含义为:许多疾病都是因为人体气机的不畅或紊乱而起,而音乐则可以调畅气机,促使疾病痊愈。也就是说,在中医眼里,音乐不止是一种抒发和寄托情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手段。

应用音乐治病,无论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部落时代,古埃及的巫医就知道用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手舞足蹈、哼唱小曲等方式使病情好转。古希腊人也认为健康和音乐二者相互关联,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同时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经常会通过音乐演奏和戏剧表演来净化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的音乐疗法则自成体系,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这样描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关于《黄帝内经》的介绍

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其中,灵枢主要讨论人体的基本构造与生命活动,涉及诸多方面,包括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机治法等等;而素问则更加注重探讨人体的生理与病理。

黄帝内经的内容涉及到医学、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包含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中医药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较长,一般认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其原始版本已经失传。现存的黄帝内经版本包括明代张介宾整理的素问集注和清代王冰注的灵枢注等。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移精变气 1 拼音

yí jīng biàn qì

2 注解

移精变气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转移、改变患者精神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王冰注:“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

古籍中的移精变气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二]移精变气论第十三篇

承上编异法方宜之治,复论上古有移精变气之治也。精气者,人身之主宰,病则精气有亏,惟上古祝由治病,能移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设方]知祝由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四第十三《移精变气论》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

《素问经注节解》:[内篇卷之二]移精变气论

得之则善,失之则凶,治病之要,惟此而已。篇中以移精变气为名者,盖由帝问古用祝由治病以移易精气,而即以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内经(绣像精装本)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黄帝内经(绣像精装本)为清代文言版,虽是文言,但接近现代白话。由于作者张志聪为清代人,所以原汁原味的张注黄帝内经为清代文言文,但清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