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这6个人的生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8收藏

谁能告诉我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这6个人的生平?,第1张

一、初祖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536)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

四、四祖道信大师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

传灯法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开示牛头法融禅师法语。

五、五祖弘忍大师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传灯法本:最上乘论

六、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

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传灯法本:六祖坛经、金刚经口诀。

阿弥陀佛!

有关达摩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一苇渡江”“九年面壁”“立雪断臂”“只履西归”。

九年面壁

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三米,长度约有两丈。方方的洞门,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

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自己修性坐禅的地方。达摩在这个石洞中,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紧闭,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竟在达摩肩膀上筑起了巢穴来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就是指坐禅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恶念,难念,外界的一切,对他没有干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疲倦恢复后仍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规律是”上班坐禅,困倦打禅,饥饿吃饭。“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公元527年 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十年),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达摩面壁的传说。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然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的形象,衣裳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

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今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

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谁能告诉我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这6个人的生平?

一、初祖达摩祖师菩提达摩(~536)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