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本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古代汉语课本文言文,第1张

1 10个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2 古汉语和文言文

单就概念论,古汉语包括的内容更多,知识更广,比如文章、语法、诗律、词律、天文、地理、古人的衣食住行、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等;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形式。范围更窄。

如果要买古汉语字典的话,

小型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本字典特色是:

·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在第3版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

·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

·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附录有《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可供读者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本书主要收古汉语常用字,兼收难字、双音词,共计近万条。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本书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本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42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古今意义相同而且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的字,古书中很少出现的生僻字和意义,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字和意义,以及诗词曲中特有的意义一般不收。并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2500多个。本字典附录有《难字表》、《中国历代纪元表》两种。其中《难字表》收2500余字,只有注音和释义,不举例,作为字典正文的补充。难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统一列在检字表中。

中型 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 的《古代汉语词典》。

这部《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

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

本词典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儿位同志集体编写,开始于1985年。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问先做卡片,对古代以正统书面语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诸如《论语》、《孟子》、《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论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庸宋文举要》等等,都做成卡片。确定收词的范围和原则,主要是根据本词典的性质和读者对象,从实际需要出发。收单字10000余个,除常用的单字外,还兼收一些难字和常用的异体字。收复音词24000余条,在以语浏为主的原则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对于义项的确立,我们力图突破先人为主的框框,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进行客观的归纳。在释义方面,尽可能做到准确、简练,一般不采取两说并存或模棱两可的说法。

3 怎样学习文言文, 请古汉语专业的学生解答一下, 我想从最基础的学起

我的古汉语很半瓶子醋,也不太知道怎么教,暂时想出来四个途径:1)你可以上网找一下简明古代汉语的课程视频,跟着视频毕竟省力得多。2)中华书局的古代汉语是我学过的课本,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种,分成文选、常用词跟通论(就是介绍古汉语知识的文章)三部分。个人认为,重点是文选跟通论,常用词一般看看就行。但是1的视频跟这个课本不太配套(不过最重要的内容都差不多)。3)周振甫有一本《怎样学习古文》,写得比较通俗,你可以买一本看看。4)在本地图书馆里应该有一些给外国人看的古汉语课本,那里头讲得肯定特别浅显,你也可以参考一下。5)虽然我不知道,不过你可以搜一下古汉语论坛,跟别人多联系联系。但是网上的东西真假混杂,不要看什么就信什么。

学点古汉语对自己开阔眼界跟提高写作水平确实挺有用。暂时就写这么些,祝你学习顺利!

4 古代汉语中的“是”想要古代汉语中“是”这个字的所有意思,以及

古代汉语中的“是”有以下义项:一、作形容词,意思是“对的”、“正确的”例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二、作代词,意思是“这”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三、作动词(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2) 表示肯定判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四、作名词,意思是“国务”例如: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五、作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一篇文言文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很。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 杨氏之子 杨氏:姓杨的 之:助词,相当于“的” 子:儿子 把它连接起来,意思为:姓杨的儿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

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6 我要学习古汉语

如果读《史记》能勉强顺下来,说明还是有一定的古文功底,不过,类似《史记》、《古文观止》还有像王力编写的各类古汉语书籍,读时间久了,可能会产生视觉疲惫、心理疲惫,容易把“欲加强古文修养”的初衷热情降温,甚至放弃——毕竟古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晦涩枯燥的。

我的方法是建议你多读些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不仅仅是诗词,它们也是古汉语的一种,而且,短短的一首诗词,不仅在字词、文法的运用上高度概括了古汉语的相关知识,而且大多数的诗词还包含了许多典故,往往从一首诗词的阅读中,可以学到方方面面的知识。

《史记》、《左传》等史书中的文章,尽管篇幅不长,但一篇文章所述内容有限,往往就事论事;诗词篇幅短小(如五绝仅20字,七律56字,词按照词牌的不同字数也各不同,但最长调的[莺啼序]也不过240字,一般我们熟悉的词牌都在100字以内),却可以延伸至许多方面。当然如果诗词和其他形式的文体结合起来阅读学习可能会更好。

另外,诗词较传记等古文形式读之易上口,而且像描写羁旅思乡、爱情友情、离愁别绪等等的篇章,还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就避免了学习古汉语时的枯燥与乏味。

建议你找些带有鉴赏性质的诗词书籍,如《唐宋词鉴赏辞典》等,都是大家学者作的注释,叶嘉莹、沈祖棻等,相信能对你古汉语的修养有所提高。

7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言文必备篇目

整个高中要背的都告诉你吧~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 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 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必修二《诗经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赤壁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必修三李白《蜀道难》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韩愈《师说》必修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必修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勃《滕王阁序》(第二。

三段)李密《陈情表》选修《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9)。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2);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屈原《离骚》李白《梦游天姥吟别留》李白《将进酒》 常用的18个虚词之马而乎其。。

汉语五音是指唇、齿、牙、舌、喉五音,是按照声母发音部位不同划分的。

五个不同的发音部位将中古的36字母(即36个声母)分为五类,故称五音,如果再细分一些,从舌音中分出半舌音“来”(L)母,从齿音中分出半齿音“日‘(R)母,就分成七组,则称七音。

中国古代儒家典籍有"经"和"传"之分"经"指古书原文,"传"是后人作的,又叫"传注",是对经书的解释传注体指的是给古书所作的注释的体式一般随古书正文刊行,附于相应的原文之后

传注体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如汉代毛享的《毛诗诂训传》。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意思是古代经书意义难懂,需要训解才通晓,象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畅通。“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因为作注的人多,注便成为了通称。

笺,是表识的意思。本指读书时有所领司用笔标志在原文一侧的文字,这里是注释的一种。一般对经传简略不明的地方加以补充发挥,对不同见解的地方加以订正。

汉代注释家在注解先秦文献时,多用传注这种体例。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

如莫/暮、景/影、辟/避等。

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如“兵”的本义是武器,引申为战士(拿武器的人)。

1 古汉语和文言文

古汉语: 广义地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的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的是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古汉语和文言文

单就概念论,古汉语包括的内容更多,知识更广,比如文章、语法、诗律、词律、天文、地理、古人的衣食住行、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等;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形式。范围更窄。

如果要买古汉语字典的话,

小型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本字典特色是:

·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在第3版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

·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

·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附录有《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可供读者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本书主要收古汉语常用字,兼收难字、双音词,共计近万条。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本书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本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42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古今意义相同而且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的字,古书中很少出现的生僻字和意义,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字和意义,以及诗词曲中特有的意义一般不收。并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2500多个。本字典附录有《难字表》、《中国历代纪元表》两种。其中《难字表》收2500余字,只有注音和释义,不举例,作为字典正文的补充。难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统一列在检字表中。

中型 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 的《古代汉语词典》。

这部《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

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

本词典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儿位同志集体编写,开始于1985年。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问先做卡片,对古代以正统书面语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诸如《论语》、《孟子》、《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论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庸宋文举要》等等,都做成卡片。确定收词的范围和原则,主要是根据本词典的性质和读者对象,从实际需要出发。收单字10000余个,除常用的单字外,还兼收一些难字和常用的异体字。收复音词24000余条,在以语浏为主的原则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对于义项的确立,我们力图突破先人为主的框框,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进行客观的归纳。在释义方面,尽可能做到准确、简练,一般不采取两说并存或模棱两可的说法。

3 古代汉语文言文

开创大唐盛世基业的李世民有一篇留给他子孙的《百字箴》,箴云:“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欲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 这篇《百字箴》,字字殷殷,句句切切,饱含着君对臣、父对子的谆谆教诲和深深期许。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匡义亲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箴颁赐州县,令州县刻石立于衙署大堂前,称为“戒石铭”,后世各朝都将上述十六字列为各级衙门必不可少的官箴。 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著名清官山东巡抚年富,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 不可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制成官箴放在大堂左侧,把自己的为官之道彰明于世。 河南南阳市内乡县大堂之上有一匾,是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亲制的:“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官箴语句通俗,意义深远。 还有康熙时代的著名廉吏于成龙和张伯行都有自己亲制的官箴,于成龙手书一楹联贴在衙署大门两侧:“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锁;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张伯行在江苏巡抚任上制有《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上述官箴,语言精炼,内容丰富,除隐含贪与廉、荣与辱、权与责、福与祸的辨证关系外,还折射出可贵的民本思想。在这些明君贤臣心目中,民为邦本,民是水,官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政为官者,一定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爱民、亲民、养民,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决不可愚弄和欺压他们。 古代官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富有哲理,蕴含政治,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政者的宗旨;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定要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日常政务工作的一把尺子;多办固本兴邦的实事好事,让老百姓心中觉得我们 的干部比历朝历代的清官都强,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记得采纳啊

4 古代汉语即为中国古代的语言用文言文怎么说

很简单的,用文言文来说也就是古语或者古文,其实语言从古至今变化率不过30%,然则为何给人感觉文言文艰涩难懂呢?其实一部分是因为通假字较多所以难以把握真实含义;另一部分是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文盲率非常严重,所以写的稍微复杂一点极易引起断句不当造成非常大的误会和麻烦,所以读书人尤其是学者们喜欢用词精炼,简单的几个字或者几句话往往蕴含丰富的内容,造成我们读起来如果不明了当时情景和背景往往很难理解,简单的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没有句读,怎么断句怎么对;第三就是古代引经据典现象多见,许多典故我们不懂所以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和观点,比如有官员提到见微知著来提醒君上,这个典故指的是箕子与纣王的故事,如果不懂这个典故就不会明白到底是说的什么;第四就是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距使得我们不明白文言文里面的许多名词或者动作指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比喻陈涉是瓮牗绳枢之子,什么意思?贫民百姓啊!再比如说古代的更衣,其实是如厕。

所以说大家不要把古代汉语想的太复杂,也不要觉得文言文好难懂,其实变化真的不大,只是要记得学习古代汉语要了解一些古代的常识,这都是国学的一部分啊。

5 文言文古汉语中,“其”都有哪些解释

其 qí:

1,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5,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6,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6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1、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

你,你的。3、乎(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5、其(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

7 古代汉语中的“是”

古代汉语中的“是”有以下义项:

一、作形容词,意思是“对的”、“正确的”。例如: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清· 林觉民《与妻书》

二、作代词,意思是“这”。例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三、作动词。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表示肯定判断。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四、作名词,意思是“国务”。例如:

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五、作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古代汉语课本文言文

1 10个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