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哪些历史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东汉末年,孙权从苏州迁到镇江建都,定名京城,不久又西迁南京,镇江改称京口。
千百年来,历代名流大家纷至沓来,放歌题咏,挥毫泼墨,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天祥等人都留下了瑰丽的诗文。
更有《白蛇传》-“水漫金山”、《三国演义》-“甘露寺招亲”、“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给镇江增添了神奇美丽的色彩。
此外,镇江市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古时有八大名寺,香火旺盛,高僧辈出。
千年古刹金山江天禅寺是水陆道场的首创之地,成为佛教圣地。
焦山定慧寺已故主持茗山是全国十大高僧之一,佛学深湛,在华人世界中有着很高的宗教地位。
宝华山为“律宗第一山”,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70%以上的僧侣都在此受戒。
茅山道院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每到香期,上山香客达三、四十万人。
宝华山每年也有全国乃至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僧尼慕名前来朝佛受戒。
此外,还有圌山绍隆寺、镇江 寺都展现着镇着浓厚的宗教文化。
陆秀夫 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实,祖籍建湖建阳,生于1236年。幼年随父迁居京口朱方镇(今丹徒境内),后在鹤林寺读书(镇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陆秀夫题鹤林寺的石碑),20岁登进士;德祜初任礼部侍郎;后又升为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祥兴元年(1278年)为左丞相,驻军崖山(今广东新会境内)抵抗入侵的元军。次年元军攻破崖山,陆秀夫坚贞不屈、宁死不降,先驱妻、子入海,尔后背负皇帝、怀藏玉玺从容投海而死。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乡建阳镇建有“丞相陆公故里碑";在福建吉安有陆秀夫与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迹;另有<<陆忠烈集>>传世。
张士诚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丰县大龙乡张家墩人,生于1321年,盐贩出身。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于是伙同其他17个盐民揭竿起义,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先攻下盐城、泰州、高邮等地,自封诚王,国号大周,年号文佑;后又攻下平江(今苏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为吴王。4年后被朱元璋打败,其被俘,后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
周巍峙 江苏东台人,十岁时随二舅父、我国新闻巨擘戈公振到上海,曾在邹韬奋、李公朴身边工作,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党组书记,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他是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并领导创作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
赵声(1881—1911)字伯先,所以又名赵伯先。他是江苏镇江大港人。因生于百花节前夕,故号百先,他有“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 赵伯先清末在新军担任军官,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主要***之一,是孙中山和黄兴的亲密战友。1911年3月29日,赵伯先具体策划、组织并领导了惊震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赵伯先因壮志未酬,悲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辛亥年农历四月二十日)病逝于香港,遗体葬于香港笳菲公园的山顶上。由于当时清朝还未被推翻,墓碑伤不用真名,只题作“天香阁主人之墓“(天香阁是赵故宅楼名)。 1912年初,孙中山大总统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明令追赠赵伯先为上将军,孙中山委派赵伯先三弟赵光赴港于4月1日遗体从香港运回,安葬于故乡镇江南郊竹林寺附近,碑曰“大将军赵伯先之墓”,并建立墓道等建筑。章士钊,王立,柳亚子马锦春等均为之立传。 赵伯先之所以墓葬南郊,是根据他自己生前的意愿而决定的。1898年秋,18岁的赵声第一次离开家乡大港镇到镇江游览。赵伯先游览了镇江后,第二天和几个结识的青年学生一起漫游南郊。他们行至竹林寺时,登上一处青山远眺,看到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翠竹,环境幽静。指着一处山麓高声对大家说:“这座佛寺风光美好,地势高爽,我将来‘百年’之后,一定要在这里下葬。”说罢,口占即兴诗两句: 他日行人遥指处, 竹林深处赵公坟。 1911年3月赵伯先与黄兴领导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劳累成疾,4月20日因病去世。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将赵伯先灵柩运回镇江安葬,营建烈士陵园,4月1日,镇江举行万人追悼大会,会后,由城西到城东转南郊将伯先遗体入竹林寺东侧陵寝。这是赵声生前友人和镇江各界人士,因赵伯先青年时游竹林寺曾有“竹林深处赵公坟”之言,而共议建烈士墓于南郊的。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西晋,丹阳句容人。少年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典籍,擅书法,以儒学知名,不善交游,曾参与镇压石冰起义。东晋初,任谘议参军。好神仙之法。最初从郑隐学道炼丹,晚年闻交趾产丹砂,要求去勾漏当县令。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所著《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20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为现存完整的“神仙家言”。《外篇》50卷,详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作者内神仙而外儒术的根本立场。他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验中,积累了不少朴素的化学知识。内篇《金丹》、《黄白》等篇里,研究用矿物炼丹、炼金银。在《仙药》及其他篇中,有用植物治疾病的记载,对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葛洪一生著作较多,除《抱朴子》外,还有碑、诔、诗、赋百卷,《西京杂记》6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3卷。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曾祖时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时家境贫寒,以种地、打柴、捕鱼和做小商贩为生,后任东晋北府军中、下级军官。晋隆安三年(399年),刘裕跟随北府名将刘牢之镇压孙恩起义,在镇江蒜山一战把孙恩逼入海中。接着桓玄作乱,攻入建康,逼死刘牢之。刘裕首先在京口发难,杀了桓玄派驻京口的桓修,被各路义军推为盟主,打败桓玄。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持节领徐、青二州刺史,坐镇京口,成为北府军的统帅。义熙五年(409年)和十二年,刘裕组织了两次北伐,先后消灭南燕和后秦,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位至相国,封宋公。元熙二年(420年)废晋恭帝称帝,国号宋,史称宋武帝。刘裕用人“网罗幽滞”,所重任的将相王镇恶、刘穆之等都出自寒门。对于豪门巨族如“京口之蠹"刁逵等人,则采取严厉打击的政策。他重视农业,整顿户籍,合并和取消了许多侨郡侨县,减少依附隐匿,招抚逃亡,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保证。他不止一次下令减免赋役,停止征调,需用物资给价向民间采购。在做了皇帝之后,把宁州献的琥珀枕敲碎赐给将士去合金创药。自己旧时用过的农具,命人妥为收藏,留示子孙。
臧荣绪(415—488)自号披褐先生。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后居京口。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教授生徒以养母。为人情操高尚,笃爱《五经》,治学严谨,潜心著述,与当时另一隐者关康之相友善,时称“二隐”。臧荣绪综合王隐、何法盛等人所著晋史,编成《晋书》11O卷,还著有《嫡寝论》、《拜五经序论》,均遗佚。臧质任江州刺史,曾慕名征招他为幕僚,他托病谢绝。肖道成(即齐高帝)任扬州刺史,征招他为主簿,他不予理睬。肖道成称帝后,司徒褚渊曾推荐臧所著《晋书》。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等即以此书为依据修《晋书》。在唐初流传的18家晋史中,臧著《晋书》是比较完整的。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曾参予朝政,死后谥号昭明,故称昭明太子。他博学多才,擅诗文,礼贤下士,广集书籍,好游山水。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嘉定志》及南宋陈咏(景沂)《全芳备祖》记载:萧统曾于镇江西南招隐山筑台读书。并设增华阁,邀请著名学士编集《文选》30卷,收秦汉以来诗、文、赋、论等各种文体共700余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萧统在《文选》编成后,双目失明,不久即病逝于建康。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刘勰(约465一约532)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早孤,笃志好学。因家贫而不婚娶,依佛子僧祜居住,精通佛教经论。南朝梁天监初,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梁武帝太子萧统的信任。在南齐时,刘勰即开始撰著《文心雕龙》50篇,论古今文体。当时文学巨子沈约读此书后十分推崇,赞为“深得文理”。刘勰晚年剃去须发,立志出家,法名慧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巨著,全书论述范围包括文体区分、创作方法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人。父亲沈周,北宋仁宗时曾知润州军州事。皇佑三年(1051年)荫袭为溧阳主薄,疏溧水得田七千顷;任宁国县会,修万春圩。嘉佑进士,任昭文阁校勘。神宗时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历任司天监、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职。元丰二年(1079年)出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因永乐城失守,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徙秀州团练副使。经润州时看到朱方门外一处地方很像他梦中到过的所在,便决意在这里建梦溪园以终老。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他得到“任便居住”的许可,便迁润州,筑梦溪园定居。沈括晚年,虽然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却在梦溪园里总结了毕生学术研究,写成《梦溪笔谈》,全书分17目,共609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冶金、建筑、生物、考古、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占三分之一以上,有些比西方同类发现早几百年。现代英国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李约瑟博士称这部书是“十一世纪的科学座标”。此外还著有《忘怀录》、《茶论》等20余种,可惜大部分已经佚失。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世居太原,迁湖北襄阳,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由于性情怪异,故又称“米癫”。后因喜爱京口山水,晚年定居镇江,直至终年。死后葬于镇江。米芾能诗善文,擅长书法、绘画,尤其精于对艺术品的鉴别。人们对他的行、草书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评语。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他曾在镇江北固山建宝晋斋,聚法书、名画其中。北固既火,又以一方石砚与苏仲恭换取甘露寺下一块园地,建海岳庵。米芾画山水是从董源的画法演变而来,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其子米友仁,继承乃父风格,米家父子的山水画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的风格,被称为“米氏云山”。米芾在山水画上的创造,在于对真山真水有深切的感受,当代画家认为“他长住江南,尤其对镇江一带的云山烟雨,得到饱游饫看”。主要著作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后人辑本有《宝晋英光集》、《宝晋山林集拾遗》等。
镇江有哪些历史
本文2023-10-09 02:43: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