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奂的古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孔奂的古籍记载,第1张

陈书 孔奂传译文

从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到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孔奂字休文,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孔奂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被叔父孔虔孙收养。很好学,善于写文章,经史及诸子百家的著作,没有不通读过的。州里荐举孔奂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成绩优异。后进入朝廷为尚书仓部郎中,转任仪曹侍郎。当时左民尚书沈炯被匿名信所诽谤,将要被判重刑,事情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孔奂在朝廷上发表议论辩审这件事,最后终于弄清楚了。丹阳尹何敬容因为孔奂刚直不阿,请求补孔奂为功曹史。京城被侯景攻陷后,侯子鉴命令把孔奂的脚镣手铐去掉,命他主管文书工作。有人劝说孔奂道:“现在是乱世,人人都想苟且偷生,免予灾祸,这些异族之徒全不懂得道理,您又怎能以节义来抗拒他们”孔奂说:“我的生命存在,即使不能为大义而死,但又怎么可以献媚讨好凶恶不善之人,以求得保全自己”不久因为母亲去世,悲伤异常以致于毁损身体,超过了礼法的要求。高祖受禅即位后,孔奂转任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授为晋陵郡太守。孔奂清白自守,妻子儿女都不赴任所,惟自己一人乘单船到达郡治所在地,所得的官俸,随即分给赡养孤寡之人。当初,世祖在吴中,听说孔奂能妥善地处理政务,等到继承帝位后,征召他为御史中丞,兼领扬州大中正。孔奂性格刚直,善于推理,多次弹劾官吏的过失罪责,朝廷官员对他很是敬怕。孔奂深晓治国的纲领要旨,每次陈述上奏,皇上没有一次不称好的,朝廷百司所积压或难解决的事,都托请孔奂决断。天嘉四年,重授他为御史中丞,不久又任五兵尚书,散骑常侍、大中正不变。这时候世祖患病,朝廷的很多事,都委托仆射到仲举同孔奂一起决定。世祖曾对孔奂等人说:“现在三方鼎立对峙,人民未得安宁,天下的事很重,应该要有一位年长的君主。我想近则效仿晋成公,远则弘扬商朝的方法,你等必须遵照我的意思去做。”孔奂流着眼泪抽泣着洗:“陛下只是饮食不大正常,很快就会痊愈恢复,皇太子正当盛年,圣明的品德一天天隆厚,安成王有皇弟的地位尊严,足能够像周公旦那样成为皇帝的辅政大臣,陛下若有废太子而立他人之心,恕臣子们只知道忠诚而不明事理,不敢按照您的意思去做。”世祖说:“古代坚持正道坚守原则的遗风,又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天康元年,遂起用孔奂为大子詹事。世祖驾崩后,高帝即位。孔奂在职任上清廉俭朴,对不当之处进行了很多改正,高宗对此很赞赏。孔奂性格很耿直,对私相嘱托之事一概回绝,即使尊贵如大子,重臣如公侯,对他感情相加,也不为此屈服。后主时常在东宫,想要让江总作为太子的詹事。高宗准备答应允许,孔奂于是上书说::江总是有才华的人,现在皇太子才华也不差,怎么能跟从江总学习!按照我的不太高明的见解,希望挑选敦厚忠实的人,用来辅导(太子)》皇帝问:”就算像你说的这样,谁又可以担任呢?“孔奂说:”都宫尚书王廓世代都有好美德,知识丰富性格敦厚聪敏,可以担任。后主当时也在(皇上)旁边,于是说:廓王是傲慢的人,不可以位居太子的詹事。”孔奂又上书说:“宋朝的范晔也是傲慢的人,同样也是太子的詹事,以前的朝代没有怀疑。“后主仍然固执争论这件事,皇帝死后用江总为詹事,孔奂仍然违背旨意。这大概就是这样。

到了德元年死了,当时正七十岁。

廉篇孔奂单船

孔奂清白。赴任单船。俸分孤寡。不受衣毡。

原文

陈孔奂、除晋陵太守。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惟以单船临郡。所得俸秩。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号曰神君。殷绮见其俭素。馈以衣毡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岂不能办此。但百姓未周。不容独享温饱。不烦厚意。JL7中国素食文化传播网 - 素食文化 素食厨房素食菜谱食谱 素食主义 素食馆素食环保

孔休文。靖之来孙也。少孤。为叔父虔孙所养。永定中。除晋陵太守。晋陵自宋齐以来为大郡。虽经寇扰。犹为全实。前后二千石。多行侵暴。惟奂清白自守。单船赴郡。应得俸秩。且分赡孤寡。况衣毡乎。JL7中国素食文化传播网 - 素食文化 素食厨房素食菜谱食谱 素食主义 素食馆素食环保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陈朝有一个人。姓孔,单名叫一个奂字的。放到晋陵地方去做太守官。他的为人很清白自守。妻子们并不跟着上任去。只自己坐了一只船、到晋陵地方去。他所应得的、薪俸。随手立即分给那一般没有父母、和没有了丈夫穷苦的人。那一郡地方的百姓们。都称呼他叫做神君。有一个姓殷名叫绮的人。看见孔奂很俭朴。就送给他一套衣毡。孔奂见了就说道。我做了太守官。得了很大的俸禄。难道不能够备办这些物件吗。但是百姓们还没有周全。当然不可以独自享着温饱。你这种厚意。是可以不必的。

《通鉴》卷169

臣光曰84:夫人臣之事君,宜将顺其美,正救其恶。孔奂在陈,处腹心之重任,决社稷之大计,苟以世祖之言为不诚,则当如窦婴面辩,袁盎廷争,防微杜渐以绝觊觎之心。以为诚邪,则当请明下诏书,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无楚灵之恶。不然,谓太子嫡嗣,不可动摇,欲保辅而安全之,则当尽忠竭节,如晋之荀息,赵之肥义。柰何于君之存,则逆探其情而求合焉。及其既没,则权臣移国而不能救,嗣主失位而不能死!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谓之遗直,以托六尺之孤,岂不悖哉。(《通鉴》卷169)

摩法为推拿手法名。是指用手指或手掌附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作环行而有节奏抚摩的手法。

方法是用手掌面或手指指面贴附于治疗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轻缓而有节律的盘旋摩擦。用手掌进行者称摩擦法,用手指进行者称指摩法。

摩法有理气和中,活血止痛,散瘀消积的功效。常用于消化道疾患及软组织急性损伤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内功图说·分行外功》:“两手摩腹,移行百步,除积滞。”

摩法常配合揉法、推法应用。为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还可用滑石粉、姜葱汁、松节油、 乳等作为辅助药物。

详见百科词条:摩法 [ 最后修订于2016/3/15 23:51:51 共4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欣赏中国画,掌握了解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六法”是很有必要的。

“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谢赫擅长肖像画和仕女画,据载他训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写功夫,但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

“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六法论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具体表现在如“气韵生动是也”,也可断为“气韵,生动是也”,其他五法亦如此。六法依次为: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分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⑥“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篇一:《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画家张僧繇画龙不画眼珠,说画上眼珠就会变成真龙飞走。人们不信,要他画上。结果他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珠,这两条龙就飞走了。

后用“画龙点睛”比喻文学艺术创作等在关键之处用一两笔点明要旨,会起到激活整体的作用,使通篇变得更精彩传神。

篇二:《叶公好龙》

春秋时,有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墙上也绘着龙。传说天上的真龙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专程到叶公家里来,把头从窗口伸进屋子里,把尾巴横在客堂上。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

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篇三:《鱼跃龙门》

疏浚黄河之洪水至山西省河津西北,陕西省韩城东北,分跨黄河两岸,形状如同门阙之山崖壑口,终将洪水疏导,此壑口称之禹门。居住在黄河中的鲤鱼却被冲出禹门,骤然跌出了十多丈深的大瀑布,鲤鱼们也无法溯流而上,返回故乡,因此鲤鱼向大禹夫妇抗议著。

涂山女笑了:「我去请奏玉帝,能跃上豁口者,马上化为飞龙,腾云上天,跌坏额鳃的,只能怨自己生来就是凡品啦,也别捣乱了…。」从此,每逢暮春季节,就有无数金色鲤鱼循著黄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门下,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便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化龙飞升的禹门叫「龙门」,「一跃龙门,身价百倍」意即如此。

传装中,常以龙头鱼身的鳌鱼来表现「鲤跃龙门」的典故。本堵表现滚滚江浪中,鲤鱼在禹门下吐津迫,而跃过禹门成龙的鳌鱼,展翅欲飞冲天的模样。

篇四:《龙生九子》

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篇五:《八仙斗花龙》

传说,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纯阳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

他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抛,喝声"变″,顿时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好不热闹。不料,因此惹出一场麻烦来。

原来,龙宫里有条花鳞恶龙,是龙王的第七个儿子,称为“花龙太子”。这天,他闲得没事,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猛见一条雕花龙船,内坐八位奇形怪状的大仙,其中有个妙龄女郎,桃脸杏腮,楚楚动人花龙太子见此仙姿,魂魄俱消。

早忘了师傅南极仙翁的忠告,忘了龙王母的训导,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八仙在海上寻欢作乐,怎会想到花龙太子半路挡道。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一个浪头,将雕花龙船打翻了。

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舅心细,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锺离打开蒲扇蛰脚底;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只有吕纯阳,毫无戒备,弄了个浑身湿透。

这时,汉锺离慌忙检点人数。点过来,点过去,只有七位大仙。男的俱在,独缺一个何仙姑。奇怪,这何仙姑到哪里去了呢?

汉锺离掐指一算,大吃一惊,原来是花龙太子拦路抢亲,把何仙姑抢到龙宫里去了。这一回,大仙们可大动肝火了。个个咬牙切齿,杀气腾腾,直奔龙宫。

花龙太子知道七仙不会善罢干休,早在半路上伺候着。他见大仙们来势凶猛,慌忙挥舞珍珠鳌鱼旗,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来。

汉钟离挺着大肚子,飘飘然降落潮头,轻轻煽动蒲扇。只听“呜…忽…”一声,一阵狂风把万丈高的和虾兵蟹将都煽到九霄云外去了。

吓得四大天王连忙关了南天门。花龙太子见汉锺离破了它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窜出一倏巨鲸,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锺离。

汉锺离急忙煽动蒲扇,不料那巨鲸毫无惧色,嘴巴越张越大。这下,汉锺离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中,忽然传来韩湘子的仙笛声。

那笛声悠扬悦耳,鲸鱼听了,斗志全无,竟朝韩湘子歌舞参拜起来,渐渐浑身酥软,瘫成一团。吕纯阳挥剑来斩鲸鱼,谁知一剑劈下去火星四溅,锋利的宝剑斩出个缺口。

仔细一着,眼前哪儿有什么鲸鱼,分明是块大礁石。吕纯阳恼得火冒头顶,铁拐李却在一旁笑谜谜说:“莫恼!莫恼!待我来收拾它!”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窜出海面。铁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软肉里。原来,海礁已变成一只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

要不是蓝采和的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来这巨鲸和章鱼都是花龙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撒蹄追赶。

眼着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花龙太子输红了眼,现出本相,闪耀着五颜六色的龙鳞,摆动着七枝八权的龙角,张舞着尖利的龙爪,向大仙们猛扑过来。七位大仙各显法宝,一齐围攻花龙太子。花龙斗不过七仙,只得向龙王求救。

龙王听了,把花龙太子痛骂了一顿,连忙送出何仙姑,好话讲了一百零五斗,八仙还是不肯罢休。龙王没办法只好请来南海观音大士讲和,一场风波总算平息。

八仙再也没有兴趣去游蓬莱岛了。大家都怪吕纯阳节外生枝,才寻来一场懊恼。吕纯阳笑着说:“这要怪何仙姑,谁叫她是个女的,又生得这么漂亮!”

道教仙人谱系的一种,为无神通力之仙。据《天隐子》记载,在地为地仙。《仙经》云: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地仙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属于中等仙人。据《仙术秘库》载,地仙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得长生不死,而作陆地游闲之仙,为仙品中之中乘。《秘要经》认为:“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从修炼角度上看,地仙为修炼之中成。丹道上讲指完成炼炁化神的胎养阶段。此时能够在长寿的基础上证到长生,但是尚无神通变化可言,因而只能在地上行走。此时仍有呼吸和饮食,形质未能全部化为轻清。但修炼至此,容光焕发,步履轻疾,寿増无量

道教

中国本土宗教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文名

道教

主要派别

全真派、正一派

主要道术

外丹、内丹、符箓

主要人物

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寇谦之

91%的人还看了

信道教太恐怖了

一尊二祖三清四御五老

道家功法入门

道教最厉害的护身咒

道教的产生发展

(一)道家和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教为道家、黄老。严格来说,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河间市),故又名刘河间。

他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刘完素的主要著作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不知道是否能在网上找到他的书籍原文。

长生为养生用语。谓生命可以延长或不死。《老子》:“勿劳汝形,勿摇尔精,可以长生。”当今批判地继承这些观点,是强调不要过劳过逸,切忌纵欲无度,莫伤真气,此为养生要旨。长生之说源于先秦神仙家,为先秦道家所吸收与阐扬,并成为后世道教的思想物质与精神支柱。道教徒以此为核心动力,力图与生命消亡过程积极抗争,由此发展出丰富有效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因此,长生不死的愿望虽然违背了科学的实际,但从养生角度看仍包含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因素。

详见百科词条:长生 [ 最后修订于2015/11/17 16:15:37 共2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孔奂的古籍记载

陈书 孔奂传译文从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到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孔奂字休文,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孔奂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