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耳饰有哪些特点,与汉族耳饰有何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元代蒙古族耳饰有哪些特点,与汉族耳饰有何区别,第1张

(一)大塔形葫芦环

元代蒙古族贵妇的耳饰造型颇有特色,称为珠环,也可称掩耳,其为姑冠上面的装掩在左右当耳处,故名。

(二)葫芦耳饰

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的文化意象,在中国自古受到各个民族的喜爱和推崇。因其腹内多籽,是子孙繁衍的象征。在上古神话中,像伏羲、女娲、盘古等人类始祖都曾被认为是葫芦的化身。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汉族就会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 葫芦又谐音“护禄”“福禄”,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

尤其是收腰形葫芦在外形上看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在中国古代传统习俗中,有是由两个球体组成,的说法,即是将一只葫芦剖作一对瓢,以线相连用以饮酒合婚,古代“合卺,夫妇之始也”称为“合卺”,象征新婚夫妻连为一体。因此,葫芦耳环大约是已婚妇女的一种比较隆重的饰物,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其一直都是后妃朝服正装之时所配耳饰,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三)“天茄”式耳环

故宫本《碎金·服饰篇》“首饰”一节中有属之于南的“天茄”,《析津志》中也提到了“天生茄儿”。天茄究竟是何物,在古籍中并无一个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是茄科植物龙葵”,也有人认为是《本草图经》中提到的“白茄”,但不论其究竟是哪种,都是一种类圆形的植物种实,耳饰因类其形,故以“天茄”名之。

是千年糟粕,还是文化宝典?点评我国古代这几本争议很大的古书

程哥历史观V

原创 · 2022-09-03 09:22 · 历史领域优质创作者

+订阅

删除版在谈这几本书之前,作者想说,一本书就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和历史发展吗?显然不能,历史是由无数人用鲜血和智慧共同铸造的,而不是靠一本书或一个人的思想所能决定的。

当你过分迷信一本书或一种学问,并把这本书的作用无限放大后,这本书即便是真的宝典,也会被笼罩上一层玄学、迷信和骗术的色彩。

圣经、古兰经、易经、道德经、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商君书、红楼梦等哪类书不是如此?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是人类自古至今的文化积累,而不是千年之前的陈旧思想。

·是骗术还是哲学之王

《易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后世之人靠这本书进行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

作者见过最无耻的一个言论就是说我们能够打跑日本人和西方列强,活得有尊严,靠的全是因为某人精通《易经》里的奇门遁甲,而不是……

如果真的这样,为何后来一夜之间各路算命烧香的江湖混混全部都销声匿迹了呢?

在大环境面前,这些无耻鼠辈怎么不给自己算一卦?

在那短短的几十年我国创造了“两弹一星“,靠的是《易经》?

如果《易经》这本书真的那么牛,我们就不会有近百年的屈辱史,也不会有后来的日本进中国了。

我们只需找几个易经大师算一算,算出敌国的致命要害,一做法,一念咒,一点香就破坏掉了对方的风水,那还要部队和科研机构干什么呢?

至于那些江湖骗子嘴里千年之后的事情,那不是自欺欺人吗?你连当下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指望千年之后的事情吗?

《易经》是我国刚刚拥有语言不久后几个人共同创造的读物,后世之人却硬将自己的东西强塞到这本书里,有意思吗?

如果真的这样,我们干嘛要研究化学、物理、数学,我们应该将所有精力都用来研究《易经》。《易经》仅仅是一本书,而不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

《易经》最初的设想和后世之人的解释到底相差了多少又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一本谁也说不清楚的书,真的值得大吹特吹吗?

这本书即不能解决别人的问题,也不能解决其信徒的问题。

《易经》的崇拜者们连一个通俗的标准通行版都写不出来,就像《红楼梦》里的“王一贴”给贾宝玉开的治病药方一样,一个梨,两块冰糖就能包治百病。

你不要问为什么,今天吃不好,明天吃,明天吃不好后天吃,你吃一百年,总有死的时候吧,你一死,你的病不就好了吗?

你吃好了是我的功劳,你没吃好说明你没悟透其中的奥妙,至于你的怀疑,不好意思,这个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你读不懂就再读一百年吧!

对于这些过分吹嘘这本书,并靠这本书来到处骗钱骗色的江湖术士,作者只想说,当初……

如果这些人真牛,当初就不该夹着尾巴做人。

但大环境变了之后,这些个江湖骗子又都出来张牙舞爪、危害……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诗叫《贾谊》,内容是这样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是保守还是包罗万象

看看今天各种价格上万的国学培训班有多少,仅仅两天课程动不动就收费几万、十几万,他们真的就能学到东西吗?

更有甚至者,在某些地方还开设了“小三培训私密班”、“女德班”等低级的玩意,学费动辄几十万之多。

而这些班都是打着国学的名义在教导学员将人性里最恶、最残忍、最卑鄙无耻的东西发挥出来。

将厚黑学、心理学、营销学、宫斗学、害人学等拼凑在一起对学员反复洗脑,让他们从一个个正常的人,变成为了上位可以不择手段的恶魔。

即便这些人靠着这些阴谋诡计取得了地位和财富,她们内心深处真的会幸福吗?这些商学院中的骗子讲师,最喜欢引用的就是《道德经》。

有人说《易经》是万经之母,有人说《道德经》才是人类最智慧的宝典,在这些骗子手里,只要能赚钱,一切都可以变成他们包装的工具。仅仅一个五千字的文章,真的就能包含哲学、养生、兵法、做人做事的各种深奥道理吗?

且不说《道德经》的800多个版本那个才是原创,就是今天我们对道德经的解释,真的是老子写的,或老子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吗?

《道德经》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怎么听都不像是正能量的话。

但在后人的解释里,一个字都有几百个意思。

反正我国古人就是最聪明的,写东西就喜欢写得玄乎其玄,这样不论后人怎么解释,最终解释权都在古人手里。

对比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错误百出的白话著作,我国古人是永远也没有错的,错的永远都是后人自己的愚笨。

牛顿三大定律可以被后来的爱因斯坦所打破,但《道德经》至今无人敢说自己就真正研究透了。

作者搞不懂的是,如果说2000年前人的思想比我们现代人更牛,如果不是后人不断的积累,他们怎么没研究出来飞机、大炮,而我们今天发明了网络了呢?

国外科学家们也没研究这些,人家又是靠什么拿的诺贝尔奖项和搞的哲学呢?

·是帝国之术还是华夏悲哀

其实,作者想说的是两本书,一本叫《商君书》,一本叫《资治通鉴》。如果读者里有真正了解这两本书的,他们可能会被吓出一身冷汗。

我国古代的政治比西方早成熟了一千多年,自秦始皇之后就不再是封建时代,而是帝制时代了。

封建时代的标志是将领土分封给各个诸侯,而帝制时代的核心思想是……

这时皇帝最大的心病不是外敌,而是……

而《商君书》和《资治通鉴》这样的书是古代的帝王之术,就是教给帝王怎么治国的,普通士大夫和平民是没有资格看的。

当我们抛开冠冕堂皇的虚伪来阐述历史时,你会发现历史上的各位帝王都是那么的血腥和残忍,根本没有一个我们想象中的……

当作者翻看了古今中外所有的历史后才发现,谁杀的人最多,谁对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造成的破坏最大,谁在历史上反而……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读《商君书》时,它又有什么错呢?错的始终是人。

这两本书里,将……的精髓书写到了淋漓尽致。同时,这种东西像病毒一样……

·一套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功名之书

四书五经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且不论这些书是不是真正的经典,但自从这几本书被帝国之家选中当成科举的教材之后,这几本书就已经失去了他们原来的意义了。

《红楼梦》的作者无论是曹雪芹还是其他谁,都是对科举制度和古代官场文化很反感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儒学里传统文化的叛逆者。

在前八十回,《红楼梦》的作者一直将人性里最美好的东西都隐藏在一个小小的大观园里,而拒绝所谓的入世为官,更讨厌读什么八股文章。

朱元璋这一创造性的发明,到底是危害了后世千年,还是真的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扬了?恐怕得有读者您自己来下结论了。

但作者本人对程朱理学和禁锢妇女思想的东西是非常反感的。

一个到了民国时期还将人口贩卖合法化,有什么资格嘲笑人家的奴隶买卖呢?发配为奴、官妓、军妓这些公然合法化的东西,难道不是对人文、礼仪最大的讽刺吗?

但在很多人眼里,人家野蛮就是卑劣,自己的那些不堪的过去反而成了崇高的精华。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明明喜欢将人分为鲜明的三六九等,却总是标榜自己是……

蒙古统治者被人划分为四个等级,满汉之别都被后来的文人百般谩骂,但我们自己古代先贤却把人分为三教九流,这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同样是人,就因为他们从事了不同的职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子女晋升途径就会被全部堵死,这不是赤裸裸的职业歧视和……

当所有社会精英都想读懂这几本书,都想着读得万卷书货于帝王家,都想着升官发财,封妻荫子时,谁还去搞科研呢?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里,真正的科研技术反而被鄙视为“奇*巧技”,搞科研的人被称为下九流。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如果不将科技人员最为尊贵,待遇最高,而是所有精英都一心想……

当我们解释完这几本书之后,读者里很多人会不舒服。这里面有吃江湖饭的骗子,也有靠这些东西生存的各级讲师,更有道貌岸然的各类国学伪君子。

当作者写的东西触及到了他们最本质的核心利益之后,他们就坐不住了。不信,读者您去看评论区,如果没有被屏蔽的话,绝对会比这篇文章更加精彩!

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率领蒙古大军陆续对中亚、西亚和东欧广大地区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征战,即成吉思汗西征(1219-1223)、拔都西征(1236-1242)和旭列兀西征(1253-1260),这一系列远征对这些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和东西方交往发生了重大影响。 

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大军20万从额尔齐斯河出发,发动对中亚细亚的花刺子模等地的征服战争。当时花刺子模是新兴的 国家,经常骚扰蒙古的东西方商路,1218年在 授意下竟发生了屠杀,因此成吉思汗决定发兵征讨。此时花刺子模内部矛盾重重,虽有4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但并不能统一调度,结果被蒙古军各个击破。 逃至一个小岛,不久病死,其子札兰丁返回京城玉龙杰赤组织抵抗。1221年蒙古军花费巨大代价占领该城,而后决开姆河大堤灌城。成吉思汗命哲别、速不台率2万骑兵继续追赶花刺子模国残部,主力入侵外高加索,进攻突厥族波洛伏齐人,1223年5月31日,增援波洛伏齐的俄罗斯联军在卡尔卡河畔与蒙古骑兵展开大血战,蒙古军获胜。同年底,蒙古军撤回蒙古。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贵族继续推行扩张政策,1235年蒙古库里尔台(议会)决定再次西征,以基辅罗斯为主要征服目标,1236年拔都率大军从雅依克河上游横渡西征,同年到达伏尔加河中游,击败保加尔人,随后进入俄罗斯平原,相继攻陷莫斯科、罗斯托夫、特维尔、弗拉基米尔等城,后来又攻陷并摧毁俄罗斯古都基辅。1241年春,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博栾台率领进攻波兰,3月占领克拉克夫,又乘胜侵入西里西亚,4月在里格尼茨大败波兰、日尔曼和条顿骑士团联军。6月入侵捷克在奥勒穆遇到坚强抵抗,被迫回撤到匈牙利与拔都大军会合。拔都率领的西征主力军越过喀尔巴阡山进入匈牙利,4月击败匈牙利主力攻陷佩斯城,威胁维也纳,穷追匈牙利国王直至亚得里亚海。1242年2月蒙古大汗窝阔台死讯传来,拔都班师东归,以萨赖为首都建立了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

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继任大汗,1253年派其弟旭列兀进行第三次西征,挺进伊朗,势如破竹的占领伊朗马赞德兰地区,随即进兵两河流域,1258年攻占巴格达,杀死哈里发穆斯塔辛,灭亡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烧杀抢掠达7天,文明古城成为废墟。同年建立伊尔汗国。1259年西征叙利亚,1260年4月攻占大马士革,9月埃及军队在大马士革南面的阿音扎鲁特大败蒙古军,终于制止了蒙古铁骑的西征浪潮。

有趣的是,同时期的欧洲十字军东征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1291年也被埃及军队夺得并宣告了东征的彻底失败。1200-1300这100年地中海东岸到高加索的广大地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东西方大夹击,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蒙古骑兵被称为最富有想象力的骑兵,他们有很多新鲜的战斗方法,被誉为天下第一骑兵,其标准装备是牛皮甲、弓箭、短斧和单勾枪。拔都围攻日尔曼-波兰联军、铁木真击溃金军主力都是经典战例,最突出的是“长子西征”在匈牙利首都佩斯城之战,当时的欧洲人喜欢列队出击,在教堂的钟声中步兵盾阵和重装骑兵鱼贯出城,蒙古人则低姿前进,遇到敌人主力冲击就一哄尔散,用弓箭阻止敌军的追击,匈牙利人首战告捷,但感觉受不了蒙古军乱射弓箭,就用马车围成一个大圈,上悬盾牌,主力呆在里面等待决战,蒙古人在抓住时机进行大迂回,完成包围后故意留下一个口子,当匈牙利人发现这些举动时决定突围,但是被驱逐到沼泽和灌木丛中屠戮,这一战充分说明蒙古人理解了战争的真正本质。而匈牙利人则充分的相信自己能够打败远方来的乌合之众,最后败都败得如此狼狈。另外蒙古骑兵以硬打硬的时候也很多,一旦主帅认定时机已到,主力部队就倾巢出动,连护卫王族的怯薛军团也不例外,骑兵手执近战武器“穿凿而入,砍将夺旗”。蒙古军射术精良,但遇到全身重铠的欧洲骑兵就没有太大作用了,这种战争中他们使用短斧砍劈和勾枪拖人下马,然后踩踏至死。

蒙古军攻华沙时使用了抛石机,这种武器一头是皮兜用以射石,另一头很短并系重物,瞄准后砍断拉皮兜的绳子,短的一端在巨物重压下下落,发射石弹。蒙古人用的这种是当时个头最大的,约三丈高,可射一百公斤重的炮石达数百米远,再高的城墙也能越过,其绰号“ 炮”,学自波斯。古籍记载此武器在攻襄阳时发挥了重大作用:“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华沙一战,蒙古军用抛石机射出大量毒烟球,弄得全城都是砒霜和狼毒的烟雾,守军不堪痛苦,最后投降。

匈奴是一个或两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在汉语中的称呼。

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两个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

蒙古民族同样起源于北方草原,蒙古地区在汉朝和之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汉击溃之后,蒙古地区先后由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控制。宋朝时期蒙古人迁入该地。蒙古初时受到金朝统治,但随著金朝的衰落,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领袖成吉思汗统一了这一地区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帝国。后来忽必烈在担任蒙古大汗的时候,统治「中央汗国」,范围包括这一地区、现中国领土的大部分、朝鲜半岛等,辖境改称元朝。明朝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大多退回塞外,主要生活在这一地区,直至清朝覆灭。

关于蒙古族的起源可以参考《蒙古秘史》。

青海循化地区是中国撒拉族主要聚居地,元朝时称积石州。《循化志》卷五记载撒拉族土司“始祖韩宝,旧名神宝,系前元达鲁花赤。”

①这里“前元”是指元朝,而“达鲁花赤”是何官职、职位多高《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记载:“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脱脱禾孙一员。”

②积石州即今青海循化地区,这里的“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又是何官职,职位多高我们首先从积石州在元朝的隶属探讨问题。

从蒙古史和元史史料来看,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被称作脱思麻或朵思麻。成吉思汗灭西夏时(1227),就攻取了朵思麻地区的西宁、积石等州。《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十二年(1227)丁亥春,帝留兵攻西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

③元世祖初年(1260),设立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河州(今甘肃临夏),归宣政院统辖。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下有朵思麻路军民万户府、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司(后改宣抚司)等官衙。其辖境包括今青海黄河以南、黄河源以东的藏族地区及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四川阿坝州的北部地区。

④积石州隶属系统按元制定格如下:

宣 脱思麻路

宣 慰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河州路

政→ 司→{积石州

院 都 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帅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宣政院是元朝政府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中央机构,于至元元年(1264)设立,统领吐蕃各宣慰司军民财粮,责任重大,官职从一品。宣政院官员为元朝四个独立的任官系统之一,宣慰使司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达鲁花赤由宣政院选僧俗首领担任。

“达鲁花赤”是蒙古和元朝官名,蒙古语darugaci镇守者的音译,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它民族和国家后无力单独进行统治,便委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派出达鲁花赤监治,职位高于当地官员,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用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这一官职,《元史·太祖本纪》云:“遂定西域诸城,置达鲁花赤于各城监治之。”

⑤诸王分地最初由大汗管辖,通过特任的地方长官达鲁花赤实行统治,诸王只从这些土地享用岁收,而自己却无权征收赋税,他们也只能获得大汗设置的达鲁花赤直接处理收入的一部分。达鲁花赤管理户籍,收支赋税,签发兵丁,权力极大。元朝建立以后,路、府、州、县和隶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虽然职位与路总管、府州县令尹相同,但实权大于这些官员。在蒙古军和蒙古探马赤军一般不设达鲁花赤,其他各族军队除特殊情况外,都在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设达鲁花赤,以监军务,职位与元帅、万户、千户相同。元代达鲁花赤职位最高达正二品(大都、上都达鲁花赤,后降为正三品),职位最低的是路府治所的隶事司达鲁花赤,正八品。在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和许多管军机构中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以此保障蒙古贵族对全国行政、军事系统实行严密监控和最后裁决的权力。宣政院由于职能的特殊性,用人自成系统,朝廷授职。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根据《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记载: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在朵思麻路、河州路及其边缘地区,元政府设立的军政机构有;洮州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二员,知事一员;十八族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脱脱禾孙一员。

⑥因洮州、十八族、积石州元帅府都是同一品秩军政机构,由此史料可知积石州元帅府秩从三品。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系指撒拉族首领所受封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从三品之职。由于元朝政府在吐蕃地区派驻镇戍军,有的驻军元帅府等机构兼管吐蕃军民,集军政大权为一体,《元史纪事本未》卷十八记载:“帅臣以下,亦僧俗并用,军民尽属管理o”

⑦积石州元帅府就属此例,兼管积石州军民。而有的文章论著把《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所载“撒刺田地里管民官一员”

⑧与撒拉族始祖在元朝受封“达鲁花赤”一职相提并论,这是不正确的。《元史》所言“撒刺田地里管民官一员”是指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所辖官员,撒拉族始祖首领受封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职相去甚远,史料引用牵强附会。

内蒙古在古代是匈奴族。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总之,内蒙古在古代经历了多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匈奴是一个或两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他们在蒙古中心建立国家,根据语言研究方面的推论,蒙古国内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室韦。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桀无道,汤放逐之鸣条,一年而死。其子薰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秦时族人渐众,中原谓之匈奴。”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苗裔,曰淳维。具体的说,是这样的: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就是桀,亡国以后,他的儿子獯粥娶了他老爸桀的几个妃子,然后带着她们和一些人往北方逃跑,随畜而迁徙。那时就称他们这些逃亡的夏朝后人和桀的儿子为“獯粥”,也称“荤粥”、“淳维”,其实指的就是桀的儿子和他带往北方的那些人。后来经过几百年上千年之后,就行成了独立的民族——匈奴。《山海经·大荒北经》也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到了后来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 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 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的匈人(Hun)译为“匈奴人”。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回答这一问题。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和三百年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时间上的吻合。两个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或二)古民族的历史。过去匈人曾被一些学者认定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游牧民族“匈奴”,但现代学术界对此有很大争议,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入侵欧洲的匈人是匈奴的后代。 1起源 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2早期匈奴 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兰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兰,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3兴起时期 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原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单于时期,国力被汉军打击由盛转衰。 (1)冒顿单于继位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宠爱后妻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便想立幼子为下任单于,就设法杀害长子冒顿。他派冒顿到月氏(甘肃张掖)当质子,随后派兵疾袭月氏,想借月氏之手杀死冒顿,冒顿极有胆识,抢了月氏的战马,支身一人逃回,头曼没有口实杀掉冒顿,只得作罢,后冒顿知道真相后,即对父亲及后母产生报复之意。他先训练了一支军队,并要求当他响箭射向何处,部队即射向何处。他先后以其爱妾、其父的爱马为目标,将未射箭者处死。其后等时机成熟,即将响箭射向头曼单于,使其部队射死头曼单于,冒顿并发动政变,杀死后母及不服他的将军大臣,夺取了单于之位。 (2)崛起 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徒。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汉朝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汉初前201年,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4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汉朝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室宗女嫁与单于,并赠送一定数量的财物以及开放关市准许双方人民交易。后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满足,不时出兵侵扰边界。 4汉匈大战时期 到汉武帝时,西汉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国力大大增强,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发动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此时正为伊稚斜单于在位时期。 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4年派卫青等击败入侵的九万匈奴骑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汉降将赵信劝匈奴把王庭迁徙到漠北,以避免受攻击,以地理的优势,以逸待劳击败汉军。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汉军共获俘七万多人,伊稚斜单于及左贤王带少数人逃走。 5中衰时期 匈奴国的衰落时期从伊稚斜单于至呼韩邪单于,经历18任单于,从汉武帝元鼎年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灭郅支单于为止。 (1)匈奴退居漠北及汉用兵西域 伊稚斜死后,子乌维立,乌维死,子詹师庐立,詹师庐死,季父呴犁湖立。在这十几年间,匈奴避居漠北休养生息。而汉朝因人力、物资损失很大,及为了征伐朝鲜、西羌及西南夷,也暂时停止对匈奴的用兵。 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前87年,汉武帝死,汉朝暂时停止对匈奴的攻击。 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把扣留了19年的汉使苏武释放,以示善意,但匈奴骑兵仍然不断在北方边境出现。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以索要公主(即西汉嫁给乌孙王的解优公主),乌孙向汉求救,汉朝组织五路大军十几万与乌孙联兵进攻匈奴。前71年再次联兵20几万合击匈奴,大获全胜,直捣右谷蠡王庭。 同年冬,匈奴出动数万骑兵击乌孙以报怨,适逢天降大雨雪,生还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时丁零北攻,乌桓入东,乌孙击西,匈奴元气大伤,被迫向西迁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为双方以争夺重点。双方反复激烈争夺车师之际,前60年,匈奴内部因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屠耆堂争夺权位发生冲突。日逐王降汉,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汉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实力大减,己无力扰汉。 (2)内乱之始 匈奴因战争、天灾、领土及人口的减小,处境日益困宭,内部纷争开始激化。自伊稚斜单于后,匈奴单于更迭频繁。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其妻颛渠阏氏与其弟都隆奇合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单于。他上任后,排除异己,杀尽前单于所用旧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发生内讧,兵败自杀。他死后,匈奴开始争夺单于王位的内战。 (3)五单于争立 前58年,匈奴东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栅为呼韩邪单于,击败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自杀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击败呼韩邪。此时呼揭王自立为呼揭单于,右奥鞮王自立为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亦自立为乌籍单于,是为五单于争立时期。屠耆单于先后攻击乌籍、车犁,乌籍、车犁皆败走西北与呼揭合兵,呼揭、乌籍皆去单于称号,拥车犁为单于,为屠耆所败。呼韩邪乘机进攻,屠耆大败自杀,车犁也率部投降。 不久,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居东边。屠耆从弟休旬王也自立为闰振单于。前54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破呼韩邪,据漠北王庭。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

有狼图腾、鹿图腾、熊图腾、鹰图腾、树木图腾等。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

扩展资料

民族图腾

《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民族也崇拜龙,还有的部族有树木图腾崇拜、牦牛图腾崇拜等等。各种图腾神话反映了蒙古民族特点及与北方各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的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系。 

-蒙古族

元代蒙古族耳饰有哪些特点,与汉族耳饰有何区别

(一)大塔形葫芦环元代蒙古族贵妇的耳饰造型颇有特色,称为珠环,也可称掩耳,其为姑冠上面的装掩在左右当耳处,故名。(二)葫芦耳饰葫芦作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