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以前叫什么?
古代的书店叫书肆。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名称,它即刻书又卖书,这些名号,除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明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
小说《书店》
作者: [英]佩内洛普 菲兹杰拉德
译者: 尹晓冬
ISBN: 9787802250178
页数: 144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定价: 16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年1月
介绍 ······
这是一个关于“书店”(或者也可以说是关于“书”)的、近乎悲情的小说。主人公弗萝伦丝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种叫“意义”的东西才决定在一个名为哈堡的小镇上开家书店。但是,正如“老屋”中那个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敲打鬼”一样,以加玛特夫人为代表的小镇上的各个阶层的势力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个书店充满了排斥甚至敌意,就是那个图书分类工作做得极好的小姑娘――克里斯汀,也对所有关于书的东西充满了怨恨。随着惟一支持弗萝伦丝及其书店的绅士――布朗迪希先生的去世,书店也因此凄然关闭。作者文笔娓娓,简洁隽永,小说中弥漫着悲情气氛。
作者简介 :
佩内洛普·菲兹灯拉德,堪称英国当代文坛文风最为简洁隽永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看不出惊世骇俗的野心,写人写事闲闲道来,却极贴切深入”。
她总共创作了九本小说。1979年因《离岸》获得布克奖。她最受欢迎的小说《蓝花》在1995年曾经十九次被评选为年度最佳图书,还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书店的功能
图书是精神产品,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社会的发展。它主要靠书店这条流通渠道来推广。从书籍的本质出发,书店的功能可概括为:传播思想,普及文化,联系读者,促进出版。
传播思想 各个阶级、 政党、 社会集团以至学派,往往都以出版物作为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的重要手段。从中国的近现代书店史来看,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江苏、江西、浙江等10多个省建立官书局,印了一些校勘精审的古籍,其目的是宣扬儒学思想, 维护封建统治。19世纪末叶,康有为等维新派在京师成立强学书局,发行维新变法读物,受到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镇压。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建立了镜今书局、东大陆书局、国学社等书店,大量发行《革命军》、《猛回头》等反清读物,为推翻清朝帝制的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准备。1919年五四运动后,毛泽东、恽代英、陈独秀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都创办过书店,致力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1921年 1月,毛泽东把“推广文化书社”作为改造社会的一项“基本事业”。中国***成立以后,各地党组织、***员或进步人士创办了许多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书店。例如, 20年代的上海书店、长江书店,30年代的生活、读书、新知等书店,在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建立的新华书店等等。这些书店发行的革命图书,对提高工农群众、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和促进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以宣扬反动思想,反对革命潮流为目的的某些书店,则终于为人们所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书店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
普及文化 书店是普及和推广科学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普及文化的关键措施是兴办教育,而各项教育事业需要的教材,则要由书店来供应。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营书店每年约发行各类教材20多亿册,占全国图书销售总量的1/3以上。 这是一项巨大的发行工程,只有进行严密的调查统计和科学地组织供应,才能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各地书店广泛发行科学技术图书和学术文化文艺图书,对促进经济文化建设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书店工作者,坚持上山下乡,主动关心农业生产需要,有针对性地供应农业技术书,促进了生产发展。
联系读者 书店是作者、编者同广大读者联系的纽带。“熟悉读者、熟悉书”,“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是书店联系读者的重要功能。它可以将读者的需要、意见以及对书的评论,及时反映给出版部门,并将出书信息及其出版意图介绍给读者。
许多书店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基本读者,把他们的专业需要、通信地址、电话等记入读者联系卡。每到新书,及时同这些读者联系。读者急需的书,则千方百计代查、代找, 送上门去。大型书店经常举办读书报告会、新书发布会,邀请作者来店演讲或同读者座谈,并为购书的读者签名留念。
促进出版 书店联系面广,熟悉市场,掌握各种复杂的销售条件,对于出书的品种、数量、价格、时间能否适应市场需要,较为敏感,可以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出版部门,使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更能适销对路,可以使出版部门缩短图书出版周期,加速资金周转,为图书的扩大再生产创造较好的条件。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
我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书籍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我认为书籍是我们能够享受自由的海洋。
网络上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注意,就是德国人将书店称为灵魂加油站。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人把书籍放在很重要的一个地位。我非常认同他们的做法,因为我认为书籍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够看到书籍的重要性。
对于我来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没有书籍,人类想要获取知识是非常难的,可能只能通过口口相传。但是有了书籍尽管你没有老师,你想知道的东西可以从书籍里面找到,这就是一件非常幸福并且非常有用的事情。
无论你想知道什么,只要你去看书,从书里寻找答案,你都能够找到你想要的那一个。所以我觉得,一个人想要进步,他离不开学习知识,而如何学习知识,就是看书看书是最好的学习知识的方式,所以我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其次我认为书籍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很多时候人的心是非常浮躁的,他可能受外在影响比较多,可能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但是你看书的时候你能够找到这个生活,以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奇妙的东西。当你看了这些东西之后,你的灵魂就可能会得到一些安慰。所以我觉得在你看书的时候,你的灵魂是非常平静的,尽管在生活中你遇到了很多困境,但只要你在看书的时候,你的灵魂就非常的平静,而书籍就是你灵魂的栖息地。
不仅如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非常困扰,有很多事情得不到解答,但是只要你去书中寻找答案,你都能够寻找到能够去慰藉你那困惑的灵魂。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的心非常浮躁,这个时候一定要停下脚步去看书,让你的心得到安静。
最后我觉得书籍是我们能够享受的,最自由的一片海洋。在这个社会中,无论你做什么事,你都要受到约束的,但是看书不一样,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你想钻研什么样的知识你就可以钻研什么样的知识,在书籍中你的灵魂,你的脑海里的思维是非常自由的,所以我觉得书籍是人们可以享受到最自由的一片海洋。也希望大家能够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
书店本身对人的影响不大,对人有影响的是书店里的书。但也的的确确不能说没有影响,就拿古代的书店来说。古代的书店一般都包含着卖书,同时也收书。他其实可以给一些穷酸的学子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比如说抄书,或者是写一些话本赚钱。
但其实,古代的书店并没有现在这么完善,他的分工也没有那么的明确,因为它还担任了印刷以及出版社的作用。
总的来说,它是一个传授知识的途径吧,而且书店在以前古代的时候还是比较少见的,除了一些比较繁华的街道上,才会有这样的店面存在。
而在回过头来看,今天的书店。他们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受人们的欢迎了,我这里指的欢迎是进入书店的频率。有很多人现在把进入书店看书的人称为文艺青年,而且书店的布置越来越文艺。
很多人把去书店看书,称之为一种情怀。社会越来越浮躁,所有的行为都开始浮于表面。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的书的人越来越少,偶尔在灯红酒绿的街边发现一家安安静的书店,仅仅只是看到你都会觉得心灵宁静。
我觉得现在的书店已经成为了这钢筋混凝土城市的一片来自灵魂上的净土。而且由于现在网购的原因,去书店看书的人,更多的是追求一份心灵的宁静。
真正要去购买图书的大多数都会选择网络购买,这样不仅更便宜,也更加的方便。书店仍然是我们社会不可缺乏的存在,但它也在做时代的变更中,改变了它的地位。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这就是女娲。据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大母神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乱跳,女娲给他们取名叫做“人”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太慢,于是女娲顺利拿起一截草绳,搅拌上深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一个个话蹦乱跳的人。于是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女娲还使男女相配,叫他们自己生育后代,一代一代绵延。在神话中女娲不单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母,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也出现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恶禽、怪蟒纷纷窜出来危害人类。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就全力补修天地。她先在灌河中挑选许许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又杀了一只大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竖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撑起来。接着杀了黑龙,赶走各种恶食禽猛兽,用芦苇灰阻塞了横流的洪水。从此灾难得以平息,人类得到拯救,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让人类更愉快地生活,女娲还造了一种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进行娱乐。
女娲是产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人物。这个神话,反映出当时人类对自身起源和自然现象的天真认识。至今在我国西南的苗族、侗族中还流传着女娲的神话传说,并把她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 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曾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灾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由此也就形成了 具有特色的女娲文化。今天我们在竹山这块女娲曾炼石补天的地方研讨女娲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古为今用,发挥女娲文化的现实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整合。通过整合进一步提高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的公信度与影响力,通过整合赋予女娲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通过整合使古老的文化力转化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女娲文化的作用。
一、与区域文化相整合,提高竹山是女娲炼石处的公信度与影响力
女娲文化是由女娲传说与民间女娲崇拜形成的社会现象。在当今学术界,对于女娲的真实性尚未异议,但对于传说的神话内容,认为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所表达的是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譬如: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择》中曾指出:“女娲补天神话,看似情景纷繁,实际上只是一个洪水为灾,女娲用这种方法,诛妖除怪,堙塞洪水的故事。女娲可说是神话中最早的一个治理洪水的英雄。”对于这类观点,从学理上讲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民俗角度来看,却就值得商傕。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故事,在民间老百姓的心中它是真实存在的。茅盾先生曾指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转述,却信以为真。”[1]其实不仅是古代人民就是现代人民同样是信以为真。正如,上帝之于西方人民,真武大帝之于中国人民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从民俗意义上讲女娲传说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女娲故里何在、在何处炼石却众说纷纭,陕西省平利县声称他们是女娲故里;河北省涉县自2003年9月起开始举行对女娲的公祭仪式,举办女娲文化节;山西省平定浮山说他们那里是女娲补天遗址;辽宁牛河遗址有女娲炼石用的钳锅;四川省雅安街头树立着10多米高的女娲塑像;就连香港也来凑女娲的热闹,据传女娲用以补天的五彩石掉下一块,变成了今天的香港。虽说我们竹山有较为权威的《康熙字典》里“娲”字义释第三条:“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为证。笔者也从1964年1月上海古籍书店据陕西省图书馆藏明天顺刻本景印《襄阳郡志》中查到有关记载,即:“女娲山在(竹山)县西与金川燕子山相对正抵平利县界,俗云女娲炼石补天即此地也。”这条记载虽然涉及古地名与区划,但它确切无疑的说明女娲炼石处是在竹山县境内,且这个记载比《康熙字典》早了近200年,应是较有力的佐证。大家可能还会查到更多的有关古籍资料,既便如此,这些论证还显得单薄,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我们知道文化可分为书面层次、书面传承方式与口头层次、口头传承方式,我们上述的论证只是书面层次,还缺少口头层次、口头传承方面的论证;另一方面,任何文化的存在都必须有其生长的土壤,没有对文化环境加以阐述,是上述论证的另一不足。如果我们把女娲文化与区域文化相整合就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缺失,从而提高竹山为女娲炼石补天处的公信度与影响力。
考古学上一般认为,女娲神话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相对应。因此,是否存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也是考量女娲是否在此活动的重要方面。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鄂西北地区不仅富集着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而且还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先后发现了60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有洞穴、旷野、汉江阶地等三种堆积类型,其中比较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10多处。涵盖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尤其是郧县学堂梁子先后发掘了两具距今年100万年人类头骨化石,被定名为“郧县人”。它的发现否定了非洲是人类唯一起源地的观点,证明了鄂西北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到了新石器时代,鄂西北地区原始文化更加繁荣,目前已查明该时期各类文化遗址近100处,分布非常密集。文化系除了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大文化主系之外,还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因素。其中仰韶文化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面貌。这一时期的遗址不仅数量多而时间跨度也很长,如,郧县清龙泉遗址、竹山霍山遗址、房县羊鼻岭遗址都同时包涵有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大文化系近3000年的文化遗存,足以反映出远古时期这里的文化环境之悠久与优秀,女娲文化在这种土壤中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从民间口传文化来看,在鄂西北广泛流传着女娲造人与补天的故事和民歌。且不说竹山,在郧县、房县、神农架等地方的山村不仅流传着女娲造人、补天的故事,而且在内容上比古籍中的记载还要详尽。书面中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散见于不同的古籍中,《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记载有“抟土造人”的传说,女娲、伏羲兄妹婚配造人记载在《独异志》中,女娲补天的神话见于《淮南子·览冥训》,而鄂西北地区有关女娲的传说却是在一个故事里包括了这些古籍中有关记载的所有内容。讲述了女娲与伏羲兄妹在洪水过后为了人类的衍续不得已婚配,抟土造人与山崩天裂,女娲炼石补天等传说。其中在房县、郧县、竹山、保康、神农架等地流传的“待尸歌”“黑暗传”中讲述最为详细。在胡崇峻搜集整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暗传》中,详细讲述了女娲造人、补天的来龙去脉,长达26页540多行。由此可见女娲造人、炼石补天传说在鄂西北流传之广泛和详尽。不仅如此,鄂西北还是神农尝草采药、架木为屋、跨鹤升天的地方。伏羲、女娲、神农被称为三皇,《风俗通》云:“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潜夫论》载:“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曰女娲”。神农是女娲的接班人,神农活动的地区神农架是流经竹山县的堵河的发源地,女娲在堵河的中游地区炼石补天,神农到堵河的发源地尝草采药,巧合至此,难道不能为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提供佐证吗?
还能为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提供旁证的是陕西省平利县有关女娲故里的论证。秦、汉时期竹山与平利曾同属汉中郡,在明朝成化十二年从竹山分设竹溪县前,竹山与平利是邻县。2003年10月平利县在安康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女娲文化学术研讨会,到会的多位历史文化专家认为,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应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这个县的女娲山就是传说中的“女娲治所”。他们的依据是古代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十道要录》《新唐书》《路史》《九域志》等有关女娲山的记载,认为这里是女娲“抟土为人”之处。在平利女娲山西北有伏羲山,两山之间有女娲庙、高皇庙、三皇庙等古代遗址。在互联网上他们还办有名为“女娲故里”的网站,平利县在女娲文化的研究上捷足先登了。然而,他们先行一步的研究对我们不仅没有妨碍,还为我们确立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提供了佐证。其一是他们的研究又为我们提供了古籍方面的依据。如他们所引唐五代的《录异记•卷八》记载“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自春秋战国时期楚灭庸后,上庸一直是竹山(包括置县前的竹溪)的古称。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对竹山县的沿革有明确的记载:竹山县“本周之庸国,秦为上庸县地,汉因之,属汉中郡,后汉亦为上庸县,建安末置上庸郡,魏晋因之,宋齐亦日上庸郡,皆治上庸县,梁析置安城县,西魏改为竹山,又置罗州于此,隋开皇十八年改日房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房陵郡。唐武德初复置房州,治此,贞观十年,州移治房陵,以竹山县属焉。宋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十三年复置竹山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改今属。”[2]从引文可见唐五代时应称竹山县,《录异记》的作者可能惯于古称,无论如何
上庸就是竹山而非平利。为进一步证明此说再引清·陈梦雷、蒋廷锡著《古今图书集成》的有关记载为证:“女娲山,去县(竹山)西九十里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下有女娲庙。”[3]虽然《录异记》说的是抟土为人处,但是造人、补天都是女娲所为,女娲庙之说是相同的。在此反复引证并非要否定平利是女娲抟土造人处,平利为证此事,也是经过多方面反复论证,不会因为一处引文有误,而全盘否定。其二是,为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处提供了地理上的支持。竹山与平利古时是邻县,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强调是女娲造人之处,我们侧重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在地理方面顺理成章,并可以相互佐证。
二、与时代精神相整合,赋予女娲文化新的意涵
女娲传说是远古时期的故事,在它看似荒诞的外表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认真的发掘并与时代精神相整合,赋予它新的意涵,以发挥其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从时代需要角度分析,女娲传说起码包涵着以下三种精神,值得我们弘扬。
一是,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女娲当时遇到的真是天大的困难,天崩地陷、水火泛滥、猛兽肆虐,人类面临着一场浩劫。她挺身而出,补苍天、杀猛兽、堵洪水、救人民。表现出了天破可补、地陷可支、水可填、火可灭、一切猛禽怪兽都有可以擒除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如果我们今天具备了女娲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险阻不能攻克,还有什么私利不能抛弃,还有什么功业不能成就。
二是,勇于开拓,富于想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传说中女娲是一了不起的发明家、创造家。在洪水泡天,人类行将灭绝之时,她创新出用芦灰止水、黄土造人之法;在苍天破裂之后,她创新出炼石补天之举;在大地塌陷之际,她创新出断鳌足支天的措施。其想象之丰富,创造之大胆,值得后人效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动力。”当今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创新精神,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依靠的都是创新精神。有了创新精神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
三是,修复自然生态的缺失,维护自然生态的完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传说中,女娲面对“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水。修复了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维护了自然生态的完整,保证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今,我们同样面临着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森林、草地和湿地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消失,沙漠面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增加,沙尘化天气蚕食着美好的春天;地下水、石油和各种矿藏被大量的开采,有些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被耗尽;工厂和家庭排出的废水和各种废弃物严重地污染着土壤和水源;农药越来越严重地污染地下水和食物;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使气候逐渐变暖。地球上的生命维持系统正在被毁坏,并处于迅速退化之中。现在人们更迫切地需要女娲精神,来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与旅游产业相整合,将远古文化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景无文不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会长盛不衰。而旅游业又是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因此,把女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整合,是发挥女娲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女娲文化与旅游业整合起来,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其一,打造女娲文化的竹山平台。旅游需要景观,文化需要载体。据古籍记载并听竹山的同仁讲,在女娲山下原来有一座女娲庙,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拆除了,现在应该复建一座较为雄伟的女娲庙,并将女娲在此炼石补天的传说立碑记载。一来为竹山的旅游业打造一处景点;二来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女神,并弘扬女娲精神。同时在竹山县城立一尊女娲补天的雕像与之呼应,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用县城的女娲雕像给宝丰女娲山的景点作宣传,并为构建旅游线路打基础。至于建设资金可以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法招商,把一定期限的门票收入作为投资回报。这是一件对两个文明建设都有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其二,左挂右联构建富有引力的旅游线路。旅游线路是把几个景点以及其它各种旅游资源优化组合起来,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有机链条。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景点很难满足游客六大要素方面的需求,景点只有组合进线路里,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女娲炼石补天景点建成后就要注重组合线路,其实这种线路组合有许多种选择,要根据游客的需要设计的丰富一些。可以把竹山县景点组合成短线的一日游,也可以与武当山—房县温泉—竹山女娲练石补天、施洋故居—十堰市区构建为2日游线路;还可以与平利、神农架构成远古神话线路。总之,要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增强吸引力为目的,来左挂右联组合成不同的线路,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其三,以女娲文化为核心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我们竹山的绿松石就是女娲用以补天的奇石,据我所知,竹山的绿松石产品比较注重借用文化力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增强商品活力。但是其开发空间还很大,既使在运用女娲文化来开发产品上还大有文章可作。譬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它的原名叫《石头记》,对于这里所写的石头来历,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已有明确的交待,就是女娲补天剩余下的一块。后来它化为“通灵宝玉”与其投胎转世的贾宝玉一起来到人世,贾宝玉之名实际就是“假宝玉”,真石头。《红楼梦》写的就是这块真石头来到人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有《红楼梦》的一首偈为证:“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4]据此,我们可以根据《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故事,开发出一系列的旅游商品。如:可以按书中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的模样开发出专门带给儿童的纪念品:“通灵宝玉长命锁”,等等,只要认真研究就会引发出许许多多的新创意,开发出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旅游商品。
写在前面:得知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罹患心脏病过世的消息,甚是惋惜。但吴先生之于书店,之于美学的情怀却会永存世间,诚品万岁,阅读永恒。
-1-
每经过一座城市,我都会去逛逛这座城市的书店。而一座城市的书店,往往反向成为了我留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动力。
家乡成都有很多书店,家里老房子在春熙路附近,单说这附近吧,穿过锦江剧院和梓潼桥就来到了离家最近的外文书店,穿过春熙路中山广场就走到了西南书城。外文书店和西南书城后来都归入了新华文轩旗下。
随着春熙路商圈的扩建,新修的群光广场下面开了一间西西弗书店,iFS里面入驻了PAGEONE和言几又,太古里地下建造了素有藏书阁美誉的方所……
在某个夜风微凉的周六傍晚,考完理综心情焦躁的我,能够去西西弗,读上两个小时的《海上钢琴师》,就是忙碌的高三生活里最为惬意的时光了。
很多时候,与其说眷恋家乡,不如说眷恋家乡的书店。
大学去武汉念书,寝室离街道口群光商圈不远,但令人失望的是,武汉的群光没有书店。我在武汉找到的第一间书店是汉街的文华书店,于是翘课坐上几站地铁去汉街看书成了我大一时常干的事。
刚上大学那会儿,做梦都希望学校附近能开一间西西弗书店。接着,武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群光对门开了一家创意城。大三那年,创意城的西西弗书店开业,而这一场等待,让我从少年等到了青年。
21岁那年,孤身北上。从蓟门桥到四季青往返快一月,工作与恋爱使我疲惫不堪。ex不是好书之人,甚至连同去一趟故宫都是负担。终于有一日,约好一起去北京著名的三联书店看一看,没有去总店,只是去了海淀区的分店。
那是我在北京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晚上,途经五道口,眼见绿皮火车从眼前飞驰而过,人群都站立在安全线外等待,时间也仿佛从这里被隔断,一侧是对恋情的失望,一侧是对未来的期盼。
后来来到上海,恋情结束,生活重启。被一位苏州朋友带去大悦城的西西弗书店,后来又跟着上海朋友找到了芮欧百货楼上的钟书阁。次年春天,为了赶赴摄影师孙郡的签售会,来到了愚园路上的好久不读书店,也跟书店主人“瓶子咖啡馆”打了一声招呼。
带着少女的鲁莽和生硬:“您好!我关注您很久了。”
对方礼貌而颇有距离感地朝我点了点头:“谢谢。”
一座城市,无论城市建设或繁或简,生活节奏或快或慢,人情味或浓或淡,只要有一座像样的书店,就能够撑起一个人独处时的寂寥与孤单。
因为,书店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收容所。
-2-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身处人生哪个阶段,从事什么职业,拥有何种爱好,自迈入书店的那一刻起,书店都会对这颗灵魂照单全收。
我们只需要找到想看的那一本书,和一处看上去不大会被打扰的角落,翻开扉页,精神旅程就这样开启了。
读书这种消遣,低碳廉价,安静易行。而书店,不仅提供读书这种服务,又比图书馆更具私密性:
每一本我们从书店里带走的书,都在被刷过条形码之后彻底专属于个人,成为了私人书架上的一分子,构成了某个人日常生活的微小部分。
如果说,医院和监狱是观察严肃世相的地方,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住着濒死的人。那么书店,呈现的世相则是温情的,生命有尽头,但知识没有,也使得精神永不陨灭。
所有来到书店的人,追寻的都是他们心灵深处的永恒。而这份永恒,纯净不可语。
一位平日里可能西装革履,在会议桌前挥斥方遒的父亲,周末却穿着牛仔裤盘腿坐在儿童区的地上,给孩子读一个有关冒险的童话故事;一位晚上将去舞厅蹦迪的时髦女郎,正随手翻开一本摄影集看入了迷……
还遇见过一位刚去市场买完菜的老人,头发花白,担心菜叶上的水渍把书弄脏,颤颤巍巍地把手提袋放在了一侧角落里,再从衣服兜里取出老花镜,认认真真地瞅起了一部红色年代的名人传记……
在书店里,没有等级观念,没有性别与年龄歧视。人们关注的,既不是你今天脚上穿的是不是限量款的菲拉格慕,也不是你是刚上学的丫头小子还是满脸皱纹的老太老头,而是手里捧着的文字到底写了什么。
所有人,都会在书店里不约而同地保持礼貌和善意。书店也可算是,当今世界上难得的,相对安好的消费场所。
-3-
毁灭一座城市文明的最优方式不是毁灭那里的历史性建筑物,而是毁灭那座城市的图书馆,书店和精神领袖。文明的建筑毁灭了,还会有才华卓越的建筑师在新生土地上设计建造新的建筑,但精神一旦陨灭,文明将彻底消亡。
对于平头百姓而言,击毁他生活的最优方式不是没收其财富与权利,而是阻断他获得知识和输出观点的渠道与机会。
有人生存的城市,就有阅读,有阅读,就是书店在城市生存的意义。
在平日里马不停蹄的职场生活中,我们疲于工作上的奔命,连思考人生都成了深夜矫情。人就像踩了油门的货车,一往无前,而刹车又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我们既没有经历去给货车加水避免轮轴过热耗损车辆,又难以承担停车被赶超的风险,于是只能继续笨重地跑下去,直到路过减速带。
书店就是城市居民奔跑途中的减速带。每一座城市都需要几处这样的减速带,来提醒大家:生活,不能再快了,不能再快了……或许每一位居住在城市里的人,都需要适时去书店为自己减个速。
不是减慢奋斗的步调,而是降低浮躁之气升腾的速度。只有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方知个人见识粗鄙,方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上海实习时,与大学好友J见面大多会去书店,都还是穷学生,无力消费高档的声色场所,书店便成了最好的见面地点。讲话讲到不投机了或是没话题了,就各自拿本书看看,等出了书店,就又有了新话题可以聊,直聊到愉快道别。
如果成都的书店带给我的是浓稠的乡愁,那么上海的书店留给我的则是温柔的往事。在上海爱上了一位同爱读书的人,至今仍能忆起,某日他跑下楼递给我那本HOME,爽利地说了一声“给”时嘴角溢出的明净笑容。当然,还有在上海才第一次与好友J会面,此前虽同校,但一直只是网友。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筵》里写道:“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待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筵。”
这里我想大胆地改写,此句里的第一个“巴黎”可以换成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城市,只要这座城市有一座好的书店,因为书店就是一场流动的盛筵。
它还是心灵的饕餮,是每个人得以安静入座,享用时间的地方。
-END-
开书店的人,都有机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开书店赚钱吗?”。当然了,身经百战的书店人会相当熟练地摆给你一个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代替了不想回答的答案,书店不是很赚钱。不是懒得开口,而是他们知道答案一旦说出口,就会有无数个“问号”等着他们。“不赚钱你开什么书店?”“书店的书那么贵,连折扣都没有”“现在也没人看书了”……
可是,一家书店的价值仅存在于赚钱与不赚钱之间吗?
并不是,书店的存在是一种必要,它是一个人靠近理想的基石,是一座城市的指明灯。
1953 年,诗人劳伦斯‧与人合伙创立了城市之光书,寓意要以小人物的姿态,与来势汹汹甚至冷酷无情的主流之势抗衡。时至今日,城市之光书店常亮于这个城市超过半个世纪,它不仅仅是美国新作家的聚集地,更是无数文学和进步青年的精神寄托。疫情期间,全球大多的独立书店遭受重创,城市之光书店就是其中一员。面临现金储备迅速缩减的状况,城市之光书店推出了 GoFundMe 项目,计划筹资 30 万美元。截至 6 月 24 日,该书店已筹得资金 49 万多美元。正是靠着热爱阅读的人的支持,城市之光书店得以喘息。以一句引用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书籍是人类知识与创造力的贮藏室,书店则像是我们集体灵魂的仓库。”这是城市之光书店总裁伊莱恩·卡曾博格在抗击肺炎时所发表的言论
本文2023-08-04 14:06: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