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在路上之七•古老的北京府——大名古城一日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美景在路上之七•古老的北京府——大名古城一日游,第1张

路过邯郸,特意在大名留宿一晚。想看看古老的北京府大名城,体验在高高的明清城墙上走路的感觉。

大名古城,大名府明城墙,大名府明清城墙,都是指的一个地方。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是明清时期的大名县城墙遗址。

“历史”大名,与太多的“数字、人名、事件”联系在一起,读懂大名似乎很容易,但是要想真正把大名研究透彻,颇需费一番思量。毕竟有太多的数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大名密不可分、紧紧相连。

大名府明清城墙始建于明代,初建城墙为土墙。城墙基本呈正方形,外长42329米,里长4135米,城高连垛口13米,下宽833米,上宽412米。炮台36座。

城墙顶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口,各垛墙之间均有一方孔,供战时守望、射击之用。城顶内沿筑有高085米的宇墙,以防士卒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四角各筑有角楼,是防守的重要据点。每一城门右侧修一坡道,可直登城楼。战时,军队车马亦可从此道迅速登陆。

城垣外围挖有护城河,护城河深15米,宽30米。瓮城头道门外,护城河上各筑石桥。相传1757年,即乾隆22年,漳、卫漫溢,洪水浸城丈许,而城内百姓却安然无虑。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

明建文帝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于地下。后,大名府迁至大名古城。

大名城按照古代礼制进行规划和建设,结合其地形特点形成规整和谐的城市空间形态。

明清时期的大名城有四座城门,以“仁、义、礼、智”四字命名。东门叫“体仁门”,南门叫“崇礼门”,西门叫“乐义门”,北门叫“端智门”。

东南西北四城门均有瓮城,四座瓮城的闸门名字也非常讲究。根据朝向的不同,面向南方的取名“朝阳”,面向东方的取名“迎喜”。

整个城墙下石上砖,庄重高大,雄浑古朴,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固的城墙具有了强大的防水患、防盗匪、防兵火功能,保护着城内百姓安居乐业。

《登大名城墙有感》(网摘文,作者王拯)写出了大名古城辈出的名人和时代的变迁——

“遥想春秋五鹿,大秦东郡,闻名遐迩;魏博节度,北京天雄,赫赫有声;河朔重镇,三次为都;北门锁钥,历经九朝。周、秦、汉、唐、宋名城,郡、州、府、路、道治地。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狄公、寇准、韩琦,包拯、皆一代名相;欧阳、苏辙、柳开、束皙,系当代文豪。郭永以死抗金,彪炳史册;隆真投身革命,万古留声。”

大名古城,历经明朝3次、清朝9次对城墙进行修葺、加固,很是庄重、高大、挺拔。城墙的规模式样也很完备。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不衰败。

大名城墙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22日晚上9:30分,终于在大名古城对面的七天快捷酒店安顿下来。特意问前台要了可以对望城墙的房间。

我多年来一直有个心结,就是想在古代城墙上走走看看,可是除了在北京读书时登过天安门城楼、到过长城,其他的古城墙再也没有机会登过,比如西安的明城墙,南京的明城墙,开封的清代城墙,兴城的古城墙等,都是远观或仰视一下。没登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赶时间没空登城墙游览,有的是因为票价高不舍得花钱登城,有的确实因为事不凑巧城墙不开放。

于是,便问前台服务员“能否登古城、收费多少”的问题。服务员是个热情开朗的女孩子,爽快回答“可以登呀,登城不要票的,我每天都在明城墙上晨练,走一圈得50分钟左右。有点长啊,不过呢,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在城墙上晨练的感觉特别棒。”

听她如此说,我内心不由得窃喜连连。还想问问晚上让不让登城墙,一看时间这么晚就作罢了。来趟大名还能圆了我多年“登古城墙”的梦,还是免票的,想想就心花怒放。

办完入住手续,来不及进房间放行李,就直接到古城墙的北门“端智门”看夜景去了。

护城河外的广场上,有的人在悠闲散步,有的在做手工涂色画,有的在闲聊,还有一对夫妇领着孩子在坐电动小汽车。

我悠哉悠哉的溜达进了城内,发现里面是住家户和一些商铺,都是关门熄灯,街道路灯很暗,有点胆怯,就赶紧走出了古城。然后沿着护城河向东边走,慢悠悠的踱步、看夜景、拍照。也就一公里多的路程,就到了护城河的拐角,顺着护城河遥望古城的东北角:昏黄的月亮、高大的城墙、静谧的河水、不甚明亮的灯光,顿生寂寥森严之感。

据说为了恢复并保存大名古城风貌,大名政府制订了“退宅还绿、退宅还河、退宅还城,重塑大名府”的改造方案。可能因为政府的雷厉风行,才得以让明清城墙以崭新的傲姿面世吧。

感叹着大名古城的威力,欣赏着古城墙下的夜色,原路返回了宾馆。又百度做了一下“古城游历”的功课,先在梦中走一圈城墙也好。

23号一早醒来已经快9点了,内心埋怨着自己昨晚贪恋古城夜色入睡太晚。因为宾馆与古城仅隔一条马路,可以先游览再回来收拾行李。简单洗漱吃早餐,就直奔古城而去。

进入古城右侧角门,右转,有一很长的上行坡道,除了宽阔的平铺路面,紧挨城墙还修了台阶,古人在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了战时需要,宽阔的平铺路面可以直接运送大炮等各种武器,而人可以拾阶而上快速到达城墙。

到了城墙,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旧貌换新颜的大名城市,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流,水清柳绿蜿蜒曲折的护城河,红砖红顶或灰砖灰顶的城内民居,前观后瞻皆入眼可见的角楼,还有高高飘舞在城墙上空的彩旗。

踏着古砖,听着风声,看着美景,大步行走在城墙上,有穿越古代、亲临其境的感觉。

可能是疫情原因,也可能是我登城稍晚的原因,城墙上的人很少,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晨练”或“旅游”的人。独自或结伴大步疾行或小步快走的,应该是来“沿城墙”的当地居民,他们偶尔也看景看行人,但几乎不停下来拍照;那些慢悠悠闲逛、东张西望看景、每每驻足读标牌文字、每到一处大小景点就拍照留念的,肯定是旅游者。

哈哈!和我“偶遇”或擦肩而过的“晨练者”及“旅游者”应该对我的“身份”很迷惑吧?我是一会儿或漫步或疾走或停留;一会儿或远眺或近观或俯视;一会儿或缅怀或畅想或思考。

在高高的古城墙上,感觉真的棒极了!可以偶尔俯视一下墙内的红墙绿瓦和墙外绿柳成荫的护城河。目视着前方一个个角楼,再从这一个个的角楼穿过继续向前,就像跨越自己的过去,又走向了一个新的未来!城墙上随风飘扬的青龙白虎旗,就像一个个守护着我们的士兵,即便一个人登城墙也不害怕呢!

如果每天都能在城墙上走上一圈,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怪不得大名人一直有“沿墙”的习惯呢,据说是几百年前留下的民俗,叫“沿城墙”,坊间还有“天天沿墙,百病不生”的传说。

不知不觉,已经在城墙上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咕咚运动报出了3公里多的数目。于是恋恋不舍的往北门走,得赶在中午12点之前退房,还得给古教堂(天主教堂)、古槐(明代卧龙槐)等景点留出时间参观。

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感怀时要登高了。此时此刻站在高高威严的古城墙上,真的是感慨、伤感颇多。望新旧房屋,生出岁月沧桑;看院落高低,尽显世态炎凉;想众生百态,忽感生之颇艰;念自身愁烦,顿觉未来飘渺;当怀古溯今,还需惜今之今!

找机会,一定再漫游一次大名古城,也一定要多走几圈明清城墙。

古代城墙的建筑风格、古风气韵,不仅体现在一砖一瓦上,一旗一杆也彰显着古代文明及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城墙一般是呈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四方形,古城墙上的旗子也就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不同的图案。

这四种图案又是古老中国传说中守护四方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用不同的颜色来分别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为土。

现在的人们在买房购地时也常讲究风水,“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于是城墙将东西南北四面墙上的灯杆和旗子的图案分成了:东段青龙,西段白虎,南段朱雀,北段玄武。

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如果在城墙上迷失了方向,可以通过东、西、南、北四面墙上的灯杆和旗子的图案,来分辨、确认方向。

公元79年,古罗马庞贝古城毁于火山爆发,火山灰的瞬间填埋使这座城市保存完整,成为世界故城历史上弥足珍贵的“活化石”。在我省,因大运河而兴衰千年的大名府,则被称为“东方庞贝城”。600多年前一场洪水,将曾三次为国都的“运河明珠”大名府淹没并埋在地下。这座运河上的“东方庞贝城”有着怎么的辉煌过往?古遗址能否重现天日?

明代大名府城墙

“大名”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公元前661年(距今2681年)春秋晋献公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这个字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

大名府

历史上的大名,兴于隋唐魏州城,繁荣于唐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为都城。魏州,也就是今天的邯郸大名县。大运河开通后,魏州的漕运很发达,隋炀帝多次乘船巡游,并赐名为“御河”。

大名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桂世辉:因为漕运使魏州城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迅速提升,从北京到杭州,大运河的首端和末端,因为运河孕育而产生的城市当中,唯一做都城的城市只有大名府。

现在大名县县域布局,宋代大名府在县城东部,明代大名府在县城南部

唐朝大都督府的河北道设在大名,管辖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京津冀全部及辽宁省的一部分,共18个州。如今,在距离大名县东北方向3公里永济渠古道西渠,依旧水流潺潺,景色宜人。在唐代时,这里曾有三处码头,八个渡口,每日往来粮船、商船、水师船多达3万艘。

大名博物馆讲解员李静:大名借助水运优势不断发展起来,唐朝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繁华,唐朝中期人口达百万,当时城墙一周是80里。

宋代大名府旧址模型

到了宋代,大名府成为北宋陪都,更是辉煌至极。北宋时,除了首都开封以外,还有三个陪都,统称为“四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这是当时的四座“一线城市”。公元1042年,宋仁宗对大名府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增建宫城,添置百官,并建了大型宫殿,规模宏大壮观,成为北宋第一个大都市,也是北宋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可惜的是,公元1401年,明朝建文三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当时水位高于城墙,一丈多深的淤泥将整个大名府城埋在地下。从此,运河岸边的一颗明珠被尘封。

明代大名府模型

大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城墙管理处负责人高扬说,宋代大名府被水淹没后,当时的明朝指挥使刘成便率领众人在离旧址不远处重建了明代大名府。

高扬接受行走大运河采访组采访

高扬:当时也是为了预防以后的水患,把这个城建成了“龟背城”,中间高、四边低,四边挖了四个大坑,下雨的时候或者有水患的时候,不会积攒在城里,咱们这里面有72条小街,在当时也是商贾云集、非常繁华的地带,现在可以看一下咱们的商铺还是非常多的。

明代大名府北城门楼

大名府城内的市井生活

如今,明代大名府城墙经过修缮已重现往日气势,而沉睡地下600多年的宋代大名府,能否再现往日辉煌?大名博物馆讲解员李静说,2006年,大名府故城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当地正在按照国家考古保护规划及工作安排,着手开发大名府故城遗址。

李静:北宋的首都是开封,开封这个地方也是经常被水淹,是城叠城,城压城,没有办法考古,而我们这个城,淹了之后,是异地新建,上面全部是耕地,文物专家考古论证说,(大名是)中国最具开发价值的北宋的都城,考古发掘,也将填补宋代都城的考古空白。

不仅如此,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名县,也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不断塑造自我。

大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赵卫广:大名是大运河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重要的一个古都,按照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规划,未来大名将来可能成为一个可以观光、旅游、休闲、研学为一体的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大名府这个名词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宋朝建立以后,由于北方的辽国屡屡南下,成为了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宋朝逐步设立了4个首都,分别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归德府和北京大名府。在《水浒传》中,卢俊义就是大名府的首富。

开封府是宋朝皇帝的所在地,属于宋朝的首都。洛阳、商丘和大名都属于陪都,其中,大名属于宋朝抵御辽国的前线和指挥中心。在随后的历史中,大名虽然不在是陪都,但仍然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城市。

元朝统一天下以后,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在元朝统治下,大名府开始隶属于河北省,当时的称呼是中书省。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各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在明清时期,行省制度进一步完善,也正是在明清时期,大名府成为了河北省最南部的一个府。当时,大名府下辖了1个州、10个县。10个县分别是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内黄县、滑县、魏县、浚县。

按照现在的区划,黄河主要从河南省、山东省境内流过。但在明清时期,为了治理黄河的需要,河北省的最南部就像一块突出部,插入了河南省与山东省的交界地区。

扩展资料

清丰县、南乐县等地划入河南省之后,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河南省把自己的临漳县、涉县等地区划分给了河北省邯郸地区。河北、山东、河南三个省在区划问题上,经常采用换地的方式。

在60年代,治理黄河、大运河期间,三个省再次进行了换地。对于河北省、河南省来说,大家似乎都没有吃亏,但是大名地区却无法继续存在了。

由于自己下辖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划给了河南省,大名地区已经无法在成为一个地级市。大名地区与邯郸地区合并,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的大名府成为一个县。

-河北大名府

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

大名府的地理:

大名府在京师(北京)西南一千一百二十里。

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东至山东东昌府冠县界四十里,西至河南彰德府临漳县界八十里,南至河南开封府仪封县界二百八十里,北至东昌府馆陶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山东曹州府定陶县治三百里,西南至彰德府内黄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山东临清州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广平府成安县治八十里。

扩展资料

大名府的历史:

故城春秋时属卫,与齐、鲁接壤,为齐桓公所筑五城之一,时称五鹿城。后五鹿城崩,沙鹿城随之崛起。

战国时代三家分晋后,属魏地,魏武侯以为别都,其子公子元食邑于此。筑城廓建馆舍,称之为元城。这是故城历史上首次作为陪都而出现,开启了其辉煌陪都历史的先端。

行政划分:

大名府为清朝初期直隶省总兵驻地,顺治初年置大顺广道,雍正初年改为清河道,雍正十一年复置。

起初大名府领一州十县,即开州(今河南濮阳)、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今河南濮阳辖县)、清丰县(今河南濮阳辖县)、东明县(今山东菏泽辖县)、长垣县(今河南省省直管县)、内黄县(今河南安阳辖县)、滑县(今河南安阳辖县)、魏县、浚县(今河南鹤壁辖县)。

雍正三年,割内黄县、滑县、浚县(濬县)分隶河南省彰德府和卫辉府;乾隆二十三年,分魏县并入大名县和元城县。

至此,大名府辖一州六县,即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滑县、东明县、长垣县。

参考资料:

-大名府

大名府故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东南部的大名县。大名府春秋时代名“五鹿”,宋仁宗庆历二年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现在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公元360年,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现存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大名府是北宋的哪里:大名府是北宋的陪都。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

2、大名有五个清晰的文化体系,藩镇文化、运河文化、石刻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大名府城在建设理念上彰显了天人合一的规划观念、遵循了周礼的营建思想、具有风水独特的龟背城形制。

3、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3年改称大名府。

4、五代唐曰兴唐府,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宋仁宗庆历二年建陪都史称北京,是宋朝的陪都,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金朝时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境内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

美景在路上之七•古老的北京府——大名古城一日游

路过邯郸,特意在大名留宿一晚。想看看古老的北京府大名城,体验在高高的明清城墙上走路的感觉。 大名古城,大名府明城墙,大名府明清城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