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如此发达,为何印刷古代文献的时候不用简化字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现代技术如此发达,为何印刷古代文献的时候不用简化字呢?,第1张

本人是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我们会有四个学期的古代文学课,而且课本都是用繁体写的。我们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讲过,她说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不学习繁体字的话,那我们的文化又将留给谁传承?以前的学生都是用简体字的课本,后来改用繁体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国的文化。

因此,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保留繁体字版本,更是对古文化的一种敬重。就如现在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写字时写的也是繁体,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古文化。其次,一些繁体字是无法用简体字来代替的。这个我也深有体会,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繁体字,也会去查找它的简体,结果发现是找不到的,古籍里会有很多的冷僻字,因而还是沿用原来的字形。因此,简体版也并非全是简体字。

不是现代的技术不支持印刷简体版,而是多种版本都有。但在编译成简体版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加入个人的观点,不同的权威人士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观点,因此简体版的比较少。最主要的是简体版本中,会有一部分形同而意义不同的字,很容易用错,会造成误解或歧义,用繁体字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分别回答这三个问题吧:

你们的教材都是简体的还是繁体的??

基本上都是简体的,就只有《医古文》是繁体的,医古文也不属于中医的专业课,就和《大学语文》差不多的那种,通识必修。

是不是学习中医要求对繁体字的熟悉度比较高??

这个要看个人的程度,一般要求就和学其它专业没什么区别,就掌握简体就行,如果对中医古籍比较感兴趣,程度比较高要研究中医古籍的,那就需要繁体了,不过现在很多中医古籍也有简体版的,话说回来,如果真要研究中医古籍,那可能不仅是掌握繁体,还有古汉语句式,用词断句,历代词汇演变都得有一定了解……

如果考研的话是不是更要看很多繁体字的明清医书??

就和平时学习一眼,看教科书就可以。考研的话,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一的,另外的专业课综合每个学校情况会有一些不一样,但都是立足于平时的教学用书,都是简体内容。

简体字和繁体字哪个更有价值?为什么?

回答如问,先知道什么是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定义。

简体字:笔画较简的字,用来代替原来通行而笔画较繁的字。

繁体字:已由简化字代替的汉字。

繁体字哪来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从上述看,汉字一直在走由繁到简的过程,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使用汉字。

1949年之后,***建立了人民政府,为了摆脱有汉字以来,多数百姓不能够识读汉字的现状,实行了文字改革,推广使用简化字,使得普通百姓“脱盲”。

近几年,有些人,甚至有些很有身份的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搬出种种理由,要恢复使用繁体字。

简化字的使用价值符合发展的观点,不可替代。

繁体字的学术研究价值与研究甲骨文应该是一样一样的。

古籍从影印本的繁体竖排到可供大众阅读的简体横排的过程中,信息的准确度是在不断降低的。其中讹误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影印技术的不完善,也可能是由点校者的一些“人为失误”造成。前者当然无法避免,而后者我们应当努力减少。

比如说,清朝有个诗人叫黄景仁,他写的一组《感旧》诗非常有名,一共四首,在这里只摘出其四:

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如果有了解过一些格律,应该很容易看出:全诗作为七律只有鸟字出律,鸟那个地方应当是一个平声字。进而可以猜想,这里出现讹误的可能性很大。

现代技术如此发达,为何印刷古代文献的时候不用简化字呢?

本人是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我们会有四个学期的古代文学课,而且课本都是用繁体写的。我们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讲过,她说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