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图谱大全:大风子图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5收藏

中药图谱大全:大风子图谱,第1张

药 名:大风子

拼 音:dafengzi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 seed

来 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功 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主 治: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①《纲目》:“辛,热,有毒。”②《本草原始》:“味甘,热。”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入肝、脾、肾经。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用药忌宜: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别 名:大枫子(《品汇精要》)

处方名:大枫,大风子,风子炭,大风子油,大枫子,大枫子仁

商品名:大风子、大枫子、泰国大风子。以颗粒饱满、油性大、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种仁的脂肪油(大风子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地区,中国台湾、广西有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4~6月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拉丁名:药材semen hydnocarpi原植物大风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1、泰国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 mintica pier2、 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ensis (merr)sleum (tarcktoyenos haiuanensis merr)

炮制方法: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考 证:出自《本草衍义补遗》;①《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成熟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产我国云南、中国台湾、广西等地区。1、泰国大风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2-3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数明显的凹纹至种子1/3处。种皮坚硬,厚约`1-2毫米,内面光滑,浅**至棕**,种皮与种仁易分离,种仁外被一层红棕色或黄棕色薄膜,较小的一端显皱缩;其周围有一浅**凹入的环纹。胚乳肥大,白色或浅**,有油性,子叶两片,心形,气微,味淡。2、海南大风子: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厘米,宽0、5-1厘米,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厚0、5毫米,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显微鉴定: 种皮横切面:表皮细胞脱落,其下数到数十列薄壁细胞多切向延长,壁皱缩,有的含棕色物;有维管束和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层为2~3列石细胞,多角形、长圆形或方形,壁较厚者纹孔和孔沟明显,少数含草酸钙方晶;壁极厚者孔沟细长,有分枝。栅状纤维层为多列纤维,纤维细长或梭形,壁厚,胞腔多不明显,纹孔较明显或不明显。纤维状石细胞层外侧数至十数列石细胞作轴向排列,横切面观类圆形、类长圆形或多角形,胞腔明显,孔沟稀疏,内侧数列作切向排列,最内为5列棕红色薄壁细胞层,细胞小,略扁平。粉末:灰棕色。①石细胞棕**或淡**,类长方形、纤维状、多角形、类圆形或短棒状,长25~102(~160)μm,直径19~46μm,壁厚6~20μm,孔沟多明显,有的分枝状。 ②纤维多成片,棕**或淡**,长梭状,先端钝,有的一端较尖,直径11~28μm,壁厚 5~13μm,胞腔多明显,纹孔和孔沟不明显或隐约可见。本品以个大、饱满、色白润、含油足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仁占全种子的30%,约含脂肪油50%。大风子油于20~30℃间凝固,故在寒冷气候即变成油膏状。油的性质: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价1~20,皂化价187~2265(平常200~210),碘价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较高,有旋光性,能溶于90%热乙醇,是其特点。油的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次大风子油酸(hydnocarpic acid),及少量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风子油酸及次大风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风子油酸、二次大风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风子油酸、二大风子油酸甘油酯。此二结构特殊(都有一个环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药的有效成分,约占总油量的90%。就抗麻风的药效而论,次大风子油酸强于大风于油酸,而二者并用时又强于独用。种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风子油, hydnocarpus 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 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 acid) 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榈酸及大风子烯酸(gorlie acid)等。此外尚含环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药 名:橘皮

拼 音:jup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

功 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 治: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

性味归经:辛味,温。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无毒。”③崔禹锡《食经》:“味辛苦。”

入脾、肺经。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③《本草求真》:“入脾、大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气虚及阴虚燥咳患者不宜。吐血证慎服。①《本草经疏》:“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使。”②《本草汇言》:“亡液之证,自汗之证,元虚之人,吐血之证不可用。”③《本草从新》:“无滞勿用。”④《得配本草》:“痘疹灌浆时禁用。”

药物配伍:配白术:补脾益气;配枳实:苦降下行;配黄连:治疗中焦湿热。

别 名:陈皮(孟诜)、贵老(侯宁极《药谱》)、黄橘皮(《鸡峰普济方》)、红皮(《汤液本草》)。处方用名:橘皮、陈皮、广陈皮、新会皮、陈皮丝、陈皮炭、炒陈皮。

处方名:陈皮、橘皮、陈橘皮、桔皮、广陈皮、炒陈皮(将陈皮切丝,微火轻炒入药者)

商品名:陈皮:又名橘皮、真橘皮、建陈皮。为植物橘的成熟果皮。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为橘皮正品。

广陈皮:又名柑皮、柑子皮、广柑皮、广皮、陈广皮、陈柑皮、新会皮。为植物茶枝柑citrus chachiensis hort等多种柑类果皮。与陈皮同等入药。

土陈皮:又名土橘皮、橙皮。为植物甜橙citrus sinensis(l)osbeck等的成熟干燥果皮。功效与正品相似而力逊。为陈皮副品。

以上商品均以果皮片大、均匀、干燥、色鲜艳、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10月以后采摘成熟的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晒干。

拉丁名:citrus tangerina hortet tanaka cerythrosa tanaka

炮制方法:刷去泥土,拣净杂质,喷淋清水,闷润后切丝或切片,晾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纲目》:“橘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厚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别之,即不差矣。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然亦多以柑皮杂之,柑皮犹可用,柚皮则悬绝矣。”②张寿颐:“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市肆中有多种,以广东化州产者为最佳,……其通用者则新会所产,故通称为新会皮,味和而辛不甚烈。其福州及浙江衢之产,味苦而气亦浊,且辛辣更烈,非佳品矣。留白者通称陈皮,去白则曰橘红,降气和中,泄化痰饮,宜留白为佳,若专作疏散用,取其气胜,则宜橘红,连白者用一钱至五,去白者不当过一钱以上。”

生药材鉴定:完整的果皮常剖成4瓣,每瓣多呈椭圆形,在果柄处连在一起。有时破碎分离,或呈不规则形的碎片状。片厚1~2毫米,通常向内卷曲;外表面鲜橙红色、黄棕色至棕褐色,有无数细小而凹入的油室;内表面淡黄白色,海绵状并有短线状的维管束(橘络)痕,果蒂处较密。质柔软,干燥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气芳香,味苦。以皮薄、片大、色红、油润、香气浓者为佳。橘皮药材,除上述橘类的果皮外,柑类及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的果皮,有时亦作橘皮使用,商品名前者习称“广陈皮”,参见“柑皮”条;后者习称“土陈皮”,参见“橙皮”条。

中药化学成分:福橘果皮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烯(limonene)。温州蜜橘(cunshiu)果皮亦含挥发油,油中含异丙烯基甲苯(isopropenyltoluene),δ-榄香烯(δ-elemene)、α-古巴苯(α-copaene)、α-律草烯(α-humulene)、β-律草烯、β-倍半水芹烯(β- sesquiphellandrene)、乙酸-α-律草烯醇酯(α-humulenol acetate)和甜香味极佳的乙酸孟二烯-1,8-醇-10-酯(1,8-menthadien-10-ol acetate)。果皮中另含橙皮甙 (hesperidin)、胡萝卜素(carotene)1毫克%、隐黄素(cryptoxanthin)12毫克%、维生素c150 毫克%、维生素b176微克%和果胶。各种橘皮均含挥发油,且多含黄酮甙(如橙皮甙)等成分。

药 名:银杏

拼 音:yinxin

英文名:ginkgo seed

来 源: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种子。

功 效: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

主 治: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毒。①《饮膳正要》:“味甘苦,无毒。”②《滇南本草》:“味甘,平,性寒。”③《纲目》:“甘苦,平,涩。”“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 。”

入肺、肾经。①《纲目》:“入肺经。”②《本草汇言》:“入手大阴、太阳经。”③《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①《日用本草》:“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多食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②《纲目》:“多食令人胪胀。”

药物配伍:酏诃子,敛肺下气力强;配麻黄,宣肺平喘。

别 名:灵眼(《太仓州志》)、佛指甲(《浙江通志》)、佛指柑(《一握坤舆》)。银杏,又名:鸭脚(《宛陵集》)、公孙树(《汝南圃史》)、鸭掌树

处方名:白果、白果仁、银杏、银杏仁、蒸白果、炒白果、熟白果等

处方中写白果指生白果仁。为原药材去外壳及仁外之薄衣,捣碎入药者。

蒸白果为净白果仁蒸后捣碎入药者。

炒白果为净白果仁用文火炒至深**,略见焦斑,捣碎入药者。

熟白果为蒸、煮、煨、炒白果的统称。

商品名:白果、银杏。以个大均匀、种仁饱满、壳色白黄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或根皮(白果根)、树皮(白果树皮)、叶(白果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西、四川、河南、山东、湖北、辽宁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堆放地上,或浸入水中,使肉质外种皮腐烂(亦可捣去外种皮),洗净,晒干。

拉丁名:药材semen gingko原植物ginkgo biloba l

炮制方法:白果仁:拣净杂质,除去硬壳。熟白果:取拣净的白果,蒸熟、炒熟或煨熟,去壳。

考 证:出自《日用本草》;①《纲目》:“银杏,原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柿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②《随息居饮食谱》:“中银杏毒者,昏晕如醉,白果壳或白鲞头煎汤解之。食或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③《四川中药志》:“白果,3~5岁的小儿,一次服30~40粒者易中毒。若中毒可用麝香一分,调温水服即解。又喘咳痰稠者服后易致咳痰困难,宜配入清热之药为妥。”④《上海常用中草药》:“多食白果中毒,可出现头痛、发热、抽筋、烦躁不安、呕吐、呼吸困难等现象,急用生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白果壳一两,煎服。”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种子呈倒卵形或椭圆形,略扁,长径15~25厘米,短径1~15厘米。外壳(种皮)白色或灰白色,平滑,坚硬,边缘有2条棱线盘绕,顶端渐尖,基部有圆点状种柄痕。壳内有长而扁圆形的种仁,剥落时一端有淡棕色的薄膜。种仁淡**或黄绿色,内部白色,粉质,中心有空隙。靠近顶端有子叶2枚或更多。气微,味甘、微苦涩。以外壳白色、种仁饱满、里面色白者佳。以外壳白色,种仁饱满,里面色白者佳。显微鉴定: 粉末:浅黄棕色。①淀粉粒单粒长圆形、圆形、卵圆形或类三角形,长5~18μm,脐点点状、裂缝状、飞鸟状或三叉状,大粒可见层纹。②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十数个成群,类圆形、长圆形、类长方形、贝壳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具突起,长61~322μm,直径27~125μm,壁厚,纹孔及孔沟清晰,可见层纹,有的胞腔含有黄棕色或红棕色物。③内种皮薄壁细胞浅黄棕色或红棕色,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④胚乳薄壁细胞无色,类圆形或长圆形,内充满淀粉粒。⑤具缘纹孔管胞多破碎,直径33~72μm,末端渐尖或钝圆。本品以粒大、壳色黄白、种仁饱满、断面色淡黄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少量氰甙、赤霉素(gibberellin)和动力精样(cytokinin-like)物质。内胚乳中还分离出两科核糖核酸酶。一般组成为:蛋白质64、脂肪24、碳水化物36%,钙 10毫克、磷218毫克、铁1毫克%,胡萝卜素320微克、核黄素50微克%,以及多种氨基酸。外种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ginkgolic acid)、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hydroginkgolinic acid)、白果酚(bilobol)和白果醇(ginnol)。尚含天门冬素、甲酸、丙酸、丁酸、辛酸、廿九烷醇-10等。花粉含多种氨基酸、谷氨酰胺、天门冬素、蛋白质、柠檬酸、蔗糖等。雄花含棉子糖可达鲜重的4%。 种仁含蛋白质64%,脂肪24%,碳水化合物36%,糖6%(主要为蔗糖),少量组氨酸及微量胡萝卜、核黄素,以及钙、磷、铁等。另有报道干燥种仁含淀粉676%,蛋白质131%,脂肪29%,聚戊糖16%,灰分34%,并有锰的反应。近来研究尚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松醇(pinol)等化合物。 种仁含蛋白质64%,脂肪 24%,碳水化合物36%,糖6%(主要为蔗糖),少量组氨酸及微量胡萝卜素、核黄素,以及钙、磷、铁等。另有报道干燥种仁含淀粉676%,蛋白质131%,脂肪29%,聚戊糖16%, 灰分34%,并有锰的反应。近来研究尚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松醇(pinol)等化合物。

药 名:郁李仁

拼 音:yuliren

英文名:chinese dwarf cherry seed dwarf flowering cherry seed longstalk peach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或长梗郁李的种子。

功 效:润燥,滑肠,下气,利水。

主 治: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药性论》:味苦辛。④《蜀本草》:甘酸。

入脾、大小肠经。 ①张元素:“入脾经气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阳明、手太阳经。 ④《本草新编》:入肝、胆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液亏及孕妇慎服。①《本草经疏》:津液不足者,慎勿轻用。②《得配本草》:大便不实者禁用。

药物配伍:忌牛、马肉。配胡麻仁,补虚润肠;配火麻仁,滑降行气,通便泻下。

别 名:郁子(《医心方》)、郁里仁(《珍珠囊》)、李仁肉(《药材学》)。①郁李(《本经》),又名:英梅(《尔雅》)、爵李(《本经》)、白棣(《说文》)、雀李、车下李(《吴普本草》)、山李、爵梅(《广雅》)、样藜(《滇南本草》)、千金藤(《医学正传》)、秧李、穿心梅(《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侧李。②欧李(《异域录》),又名:酸丁(《热河志》),乌拉柰、欧梨。

处方名:郁李仁、小李仁、李仁、郁李肉李、仁肉、郁李仁肉、生郁李、仁炒郁李仁、朱郁李仁、蜜郁李仁等

处方中写李仁、小李仁、郁李仁、郁李肉、李仁肉、郁李仁肉等均指生郁李仁。为原药材去皮后的净仁生用打碎入药者。

炒郁李仁为净郁李仁用文火炒至微黄入药者。滑肠功效减低,利水消肿功效增强。

朱郁李仁为净郁李仁用清水淋湿,撒入适量朱砂粉末,拌匀风干入药者。兼有宁心之功。

商品名:小李仁:又名小郁李仁。为蔷薇科植物欧李和郁李的成熟种子。为郁李仁正品。品质优良。以饱满充实、整齐不碎、淡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大李仁:又名大郁李仁。为同属植物山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截形榆叶梅p triloba lindl var truncata kom 等的成熟种子。有些地区作“郁李仁”使用。品质较次。非郁李仁正品。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郁李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地 。②欧李(《异域录》)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③长梗郁李 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药材 主产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取核,再去壳,取出种仁。

拉丁名:药材semen pruni原植物①郁李(《本经》)prunus japonica thunb,②欧李(《异域录》)prunus humilis bge ,③长梗郁李 prunus japonica thunb var nakaii (levl)rehd

炮制方法:筛去泥屑,淘净,拣净杂质和碎壳,晒干,用时捣碎。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郁李仁),先汤浸,然,削上尖,去皮令净,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阴干,研如膏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成熟种子,略呈长卵形,长5~7毫米,中部直径3~5毫米。表面黄白色、黄棕色或深棕色,由基部向上,具纵向脉纹。顶端锐尖,基部钝圆,中间有圆脐。种皮薄,易剥落,种仁两瓣,白色,带油性。气微,味微苦。以颗粒饱满、淡黄白色、整齐不碎、不出油、无核壳者为佳。 上述品种,商品习称“小李仁”。另外,在甘肃、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等少数地区,还产一种“大李仁”,亦作郁李仁使用。大李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参见“山樱桃”条)或截形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 var truncata kom干燥的成熟种子,外形较大, 长径6~10毫米,通径5~7毫米,表面黄棕色,余与小李仁同 。显微鉴定: ⑴欧李 粉末:棕色。①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长椭圆形、类长方形、蚌壳形或类方形,径向长37~100μm,底部宽36~102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半月形、半圆形、类方形或圆拱形,壁厚6~19μm,层纹细密整齐,底部色较深,壁厚2~7μm,孔沟明显、稀疏;表面观呈圆形、长卵圆形,有的壁不均匀增厚,侧壁孔沟较稀疏,分布不均匀,莆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 ,底壁纹孔较少,直径1~2 μm。②种皮外表皮细胞常与石细胞相连,类多角形,具细胞间隙。③草酸钙簇晶直径13~ 23μm④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细小划酸钙簇晶、直径55μm。另有种皮内表皮细胞、内胚乳细胞等。⑵ 郁李 粉末:黄棕色。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长圆拱形,径向长31~ 145μm,底部宽25~108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弓形、类圆形、高盔帽形,顶端圆钝,壁厚7~24μm,层纹细密整齐,底部色较深,壁厚3~8μm,孔沟明显,较宽且较稀疏,有的壁厚至42μm,胞腔小,圆形;表面观圆形、椭圆形、有的两端稍尖,壁均匀增厚,侧壁孔沟较稀疏,宽窄不一,分布不均匀,形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⑶长柄扁桃 粉末:红棕色。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类长方形、类三角形、多角形,径向长45~85μm,底部宽35~65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半圆形、类方形、圆拱形,顶端平坦或成椭圆形,壁厚8~18μm,层纹细密,底部壁厚3~14μm,孔沟宽狭不一,较密,均匀分布,胞腔内含橙色块状物;表面观圆形、椭圆形,侧壁孔沟较细密,成整齐的齿状壁。

中药化学成分:郁李种子含苦杏仁甙、脂肪油583~742%、挥发性有机酸、粗蛋白质、纤维素、淀粉、油酸。又含皂甙 096%及植物甾醇、维生素b1。茎皮含鞣质63%、 纤维素2494%。叶含维生素c730毫克%。 欧李果实含果糖52%。截形榆叶梅含氢氰酸,花含维生素c1257 毫克%。 从郁李的果实中分得郁李仁甙a(prunuside a),还有香草酸,原儿茶酸、熊果酸,以及黄酮类化合物阿福豆甙(afzelin,kaempferol-3-α-l-rhamnoside)、山柰甙 (kaempferitrin)、多花甙a和b(multiflorin a,b)、多花糖甙(multinlside),并证实郁李仁甙a与多花甙a为同一化合物。据报道郁李的种子含郁李仁甙a约096%,欧李的种子约含074%。另欧李果实含有果糖。

药 名:大黄

拼 音:dahuang

英文名:rhubarb

来 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或根茎。

功 效: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

主 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性味归经:苦,寒。①《本经》:“味苦,寒。”②《吴普本草》:“神衣、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③《别录》:“大寒,无毒。”④《药性论》:“味苦甘。”

入胃、脾、心包、大肠、肝经。①《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②《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用药忌宜: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黄芩为之使。”

②《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③《本草经疏》: “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肝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④《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⑤《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6、黄芩为使。

7、忌冷水,恶干漆。

8、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忌用、孕妇忌用。

药物配伍:配芒硝,清热泻毒;配枳实,行气泻下;配附子,温下;配肉桂,泻火凉血;配庶虫,泻火凉血。

别 名: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 锦纹大黄(《千金方》)、川军(《中药材手册》)、峻(藏名)

①掌叶大黄 ,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②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③药用大黄 ,又名:南大黄。药材:①北大黄,西宁大黄:二、铨水大黄: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同属植物波叶大黄,又称苦大黄。

处方名:大黄、西大黄、川大黄、锦纹、西锦纹、生锦纹、西吉、川军、大黄粉、制川军、生大黄、生军、制军、熟军、炒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酒军、黑大黄、大黄炭等。

处方中写大黄、西大黄、川大黄、西吉、川军均指生大黄。又称生军。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泻下。

酒大黄又名酒军。为大黄片用黄酒喷淋拌匀,闷润吸尽,再用文火微炒入药者。偏于活血。

熟大黄又名制大黄、熟军、制军。为大黄块用黄酒喷淋拌匀,放瓦罐内密封,再放入锅中隔水炖透,取出晾干入药者。偏于活血。

黑大黄又名大黄炭。为大黄片放锅内用微火炒,待冒黄烟,大黄片呈棕黑色时,取出晾凉入药者。偏于止血。

商品名:北大黄: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茎,包括西宁大黄和铨水大黄两大类。

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川军、川大黄、马蹄黄、马蹄大黄等名称。为药用大黄的根茎。状如马蹄。

西宁大黄:又名西大黄、西吉。主产于青海、甘肃。可分为蛋吉、片吉、中吉、苏吉四等。蛋吉是指个头匀称,形如鸭蛋者;片吉是指根头部纵切瓣呈片状者;中吉是指根茎叶部的横切段;苏吉是指尾根部,稍加闯光,并具原有的楔状形。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为北大黄的一种。品种优良,销往全国,并供出口。

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黄。属西宁大黄的一种。产于甘肃武威(凉州)、永登等地。形如狗头,故而得此名称。

河州大黄:属于西宁大黄的一种。

岷县大黄:属于西宁大黄的一种。

锦纹大黄:属于西宁大黄的一种,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因其外表有**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故有“锦纹”和“锦纹大黄”之称。

天水大黄:属于西宁大黄的一种,产于甘肃天水一带。

铨水大黄:为北大黄的一种,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

文县大黄:又名文大黄,为铨水大黄的一种。产于甘肃文县。

清水大黄:为铨水大黄的一种,产于甘肃清水地区。

庄浪大黄:为铨水大黄的一种,产于甘肃成县。

雅黄:为南大黄的一种,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块黄:为南大黄的一种,产地同雅黄。

南川大黄:为南大黄的一种,产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地区。

西藏大黄:产于西藏者。

水根大黄:为大黄的较细支根及主根尾段,经加工而成。

以上商品均以质坚实、干燥、断面显锦纹、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

药用部位:以上植物的茎或嫩苗统称为大黄茎,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掌叶大黄 分布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②唐古特大黄 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北等地。③药用大黄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①北大黄 商品有两类:一、西宁大黄: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二、铨水大黄: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拉丁名:radix et rhizoma rhei ①rheum palmatum l,②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reg,③rheum officinale baill

炮制方法: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 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大黄炭: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出晒干。《雷公炮炙论》:“凡使大黄,锉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劈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用之。”

药 名:白蔹

拼 音:bailian

英文名:japanese ampelopsis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

功 效: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

主 治: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性味归经:苦甘辛,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甘,微寒,无毒。”③《药性论》: “味苦,平,有毒。”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入心、肝、脾经。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配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配天花粉,散结消肿;配赤小豆,清热解毒;配黄柏,清热燥湿;配甘草,解毒;配阿胶,凉血止血。

别 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药材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旱黄钳、白天天秧

处方名:白蔹、白蔹片、白蔹根

商品名:白蔹,以块根肥大、干燥、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药材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ampelopsis原植物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陶弘景:“白蔹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②《唐本草》:“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如白芷。”③《本草图经》:“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淡红棕色。①淀粉粒单粒棍棒形、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扁三角形或菱形,小粒圆球形,有的两端尖,直径3-13(-26) μm长至25(-43) μm, 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少数,2分粒长轴平行。②草酸钙针晶随处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86-169μm。③粘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内含淡**粘液质,有的含针晶束。④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有的似方晶,或有簇晶与方晶合生。⑤具縁纹孔导管直径35-60(-83)μm,具缘纹孔排列成梯状或网状,纹孔口线形。⑥石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8-30μm,壁厚2-12μm,孔沟稀疏,胞腔内含黄棕色物。此外,有木栓细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等。

中药化学成分:根块含粘液质和淀粉。福建产同属植物ampelopsis meliaefolia 表面析出的粉,为福建茶素(ampeloptin,即3,5,7,3’,4’,5’-六羟基双氢黄酮)。此物加碱煮沸,则脱氢而生杨梅树皮素(myricetin)。还含鞣质、黄酮甙、葡萄糖等。近报道,从根中分离出β-谷甾醇、延胡索酸及胡萝卜甙;据中国药科大学邹济高等研究,尚含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羽扇豆醇,没食子酸、卫矛醇及碳十六酸等。

药 名:薏苡仁

拼 音:yiyiren

英文名:coix seed

来 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功 效:健脾、补肺、清热、利湿。

主 治: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

性味归经:甘、淡、凉。1、《本经》:味甘,微寒。2、《别录》:无毒。《食疗本草》:性平。4、《本草正》:味甘淡,气寒凉。

入脾、肺、肾经。纲目:阳明。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肠。本草新编:入脾、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

用药忌宜:脾约便难及妊娠慎服。

别 名:解蠡(《本经》)、起实、赣米(《别录》)、感米(《千金食治》)、薏珠子(《本草图经》)、回回米、草珠儿、菩提子、赣珠(《救荒本草》)、必提珠(《滇南本草》)、芑草(《纲目》)、薏米(《药品化义》)、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编》)、苡仁(《临证指南》)、苡米(《本草求原》)、草珠子(《植物名汇》)、六谷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珠珠米(《贵州民间方药集》)、胶念珠(《福建民间草药》)、尿糖珠、老鸦珠(《广西中兽医药植》)、菩提珠(《江苏植药志》)、药玉米、水玉米、沟子米(《东北药植志》)、六谷子(《中药志》)、裕米(《广西中药志》)、尿端子、尿珠子、催生子、蓼茶子(《湖南药物志》)、益米(《闽东本草》)。又名:赣(《说文》)、屋yang(《别录》)、玉秫《(杨氏经验方)》、草菩提(《草木便方》)、薏黍、鬼珠箭、尿塘草、铁玉蜀黍、瞎眼子树、桂珠黍、便婆菊

处方名:薏苡、苡仁、薏米、苡米、薏苡仁、生苡仁、生薏仁、炒薏仁、炒薏米、炒苡仁、焦薏仁、焦苡仁、生薏米、生薏苡仁、蒸苡米等

处方中写薏苡仁、薏仁、苡仁、薏苡、薏米、苡米均指生薏苡仁,或称生薏仁、生苡仁。为原药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炒薏苡仁又名炒薏苡、炒薏仁、炒苡仁、炒薏米、炒苡米等。为净薏苡仁用文火炒到微黄,略带焦斑入药者。

焦薏仁又名焦苡仁。为净薏苡仁用文火炒至深**入药者。

商品名:蒲薏仁:又名蒲米仁。为产于福建蒲城一带者。

祁薏仁:又名祁薏米。为产于河北安国一带者。

关薏仁:又名关米仁。为产于辽宁辽阳一带者。

壳米仁:薏苡种子未去壳者。

净米仁:薏苡种子已去壳者。

川谷:为薏苡的变种植物川谷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roman)stapf的种仁。为薏苡仁副品,可替代薏苡仁入药。

以上商品以粒大、饱满、干燥、色白、无破碎者为佳。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外壳及黄褐色外皮,去净杂质,收集种仁,晒干。

拉丁名:semen coicis coix lachryma-jobilvarma-yuen(roman) stapf [gma- yuen roman; clachryma-jobi lvar frametacea makino]

炮制方法:炒薏苡仁:取拣净的薏苡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取出,放凉即可。或用麸皮同炒亦可。(每薏苡仁100斤,用麸皮10斤);《雷公炮炙论》:凡使薏苡仁一两,以糯米,取使。若更以盐汤煮过,别是一般修制,亦得。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薏苡仁勿用yu米,颗大无味,其yu米时人呼为粳yu是也。”②《别录》:“薏苡生真定平泽及田野。八月采实,采根无时。”③《纲目》:“薏苡,有二种: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用米酿酒;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yu也。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zha结而味甘也。”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种仁。呈圆球形或椭圆球形,基部较宽而略平,顶端钝圆,长5~7毫米,宽约 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光滑或有不明显纵纹,有时残留黄褐色外皮,侧面有一条深而宽的纵沟,沟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点。质坚硬,破开后,内部白色,有粉性。气微,味甘淡。以粒大、饱满、色白、完整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福建、河北、辽宁。显微鉴定: 粉末:黄白色。①淀粉粒多聚集成团,单粒圆多角形、类球队形或卵形,直径2~20μm,脐点三叉状、人字状、星状或短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 3分粒组成。淀粉粒遇碘液多数显橙**。②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壁菲薄,稍弯曲,胞腔内充满淀粉粒。③果皮表皮细胞狭长,壁薄,垂周壁微波状弯曲。④果皮中层细胞不规则长条形,稍弯曲,壁菲薄,有不规则形细胞间隙,似海绵组织状。 本品以粒大充实、色白、无破碎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仁含蛋白质162%,脂肪465%,碳水化物7917%,少量维生素 b1(330微克%)。种子含氨基酸(为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薏苡素(coixol)、薏苡酯 (coixenolide)、三萜化合物。种仁含薏仁酯(coixenolide)约020%,另含碳水化合物 7917%,脂肪465%,蛋白质162%及甾体化合物、氨基酸、顺十八烯[8]酸(cis-8- octadecenoic acid)。芸苔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烯醇(stigmasterol);脂肪酸中有棕榈酸 (146%~158%)、硬脂酸(11%~17%)、油酸(493%~590%)、亚油酸(227%~237%)、亚麻酸(微量~05%)、并含少量二酰二醇的脂类。

中药图谱大全:大风子图谱

药 名:大风子 拼 音:dafengzi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 seed 来 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功 效:祛风燥湿、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