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下古代的国画是不是大多是绢本,纸本好像很少?还有绢本和纸本画画各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别
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的字画,称为绢本。绘在宣纸上的字画,称为纸本。
1,绢本画和纸本画主要是看时期区分的。唐五代以前的绘画,就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几乎完全是
绢本的。宋代以后由于开创和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纸本就逐渐多起来了。
2,还有就是看画的内容。一般说来,设色工笔画用绢的较多,水墨写意画用纸的较多。
3,古代国画有纸本也有绢本。绢在纸的前面发明,在没有纸的时候,古人都是使用绢或者丝绸,麻
一类的东西。在纸发明之后,还有一段技术不成熟的时间,纸走向成熟和普及比绢晚很多。所以现
在我们看到的古代国画大多是绢本。
4,绢本画的特点:用绢画时,错了的话可以洗掉重画,不浪费。绢的画出来效果比较好,保存时
间长。但是装裱的时候要找好装裱店,不然裱出来会皱。在明清时期,纸本比绢本要多很多。
5,纸本画的特点:纸张在不断完善之后,质地匀细,外观洁整平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达到
较高的水平。不论作书或绘画,都能表现出作品的神采。
扩展资料:
绢:史游《急就篇》“绢,生白缯也。大丝曰绢。”这就说明绢是生丝织物,蚕丝缫成后即织而为
绢,性坚挺而有毛,不吸色墨,必加汁液米浆方吸色墨,但仍为生丝织物。熟绢必经煮练尽去纤维什杂
以及蚕的液体。其软如绵,吸没便化。我国的丝织业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相传远在皇帝时期。
绢本画:中国画用绢有生绢和熟绢两种。生绢功能像生宣纸,色或墨画上去简单渗化。熟绢上
过胶矾水,像熟宣纸,运用起来比熟宣纸感受细腻润泽。保管时要密封好,避免漏矾与虫蛀。
中国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是《五牛图》,其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
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参考资料:
-国画
从隋代到唐代,中国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昌盛阶段。隋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山水、花鸟画也相继成熟。画坛涌现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唐代中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向世俗化转变,题材内容转向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同地区的画法融合,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新样式。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把肥胖当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玄(又名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玄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即凹凸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中晚期的绘画,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五代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画法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画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褶的动感与厚度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图是李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潮流。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通常先以炭笔在画纸上轻轻钩画轮廓(如已熟练,则不必用炭笔钩轮廓),然后蘸墨先画主要的线,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渐加重,再画次要的线与色面,尽量避免用琐碎的笔墨,以免破坏整体统一。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张宏的《击缶图》和《布袋罗汉图》、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在时间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为此创造了十八描。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还要显现个人风格,其难易程度远胜于山水花鸟画。被称为行乐图的人物肖像画,一律把人物置于最易展现其气质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于一般肖像画的特点。在色彩使用与诗书画印的结合上 ,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色。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的创作客体都是人,都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但是,在转化为艺术形象时,肖像画有着比人物画更为现实而具体的要求。首选,肖像画讲求真实性。肖像画描绘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特定的某个人,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画则可通过概括、综合甚至想象,创作出非特定的、类型化的甚至虚构的人物形象。中国古代肖像画人十分重视“实有其人”,古时称肖像画为“写真”、“写照”、“写影”。许多论述肖像画的理论也把观察和刻画真实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如东晋·顾恺之“实对”理论,南齐·谢赫“应物象形”概念,宋·苏轼“灯下取影”,元·王铎“写像秘诀”,清·蒋骥“以远取神”方法。肖像画的社会功能、作用主要为真人写貌留影,再现客观现实,发挥认识功能,同时作为纪念、供奉、鉴戒的图像,达到教化目的。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肖像画要求“外形酷似”。(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绘画六法由5世纪的画家及艺术理论家谢赫所著,并记录在其著作《古画品录》的序论中。当中提及的六法为:
气韵生动是也,一种说法指其意为传神,此外亦有指表达画家人品或使用画笔及墨水的技术要精湛的说法。
骨法用笔是也,即用画笔的技巧在表现钩线点戳时要有“骨力”,这和当时书法和绘画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关。
应物象形是也,即感受物体的结构再描画出物体的形态。
随类赋彩是也,即因应物体的本身色彩而在作品中加上适当的色调及表现出层次感。
经营位置是也,即对作品构图、深度的思考。
传移模写是也,即对自己的草稿作增加删除后再画一次才能完成作品,此外亦有对古人作品作出模仿摹制作为学习的意思。
水墨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水墨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
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浓、淡、破、泼、渍、焦、宿。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中国画并不只是宣纸上的点染勾勒,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意、识、灵齐备,诗、书、画一体,诗为画之意,书为画之骨。技法之熟,可呈胸臆;画面之外,可留思想,这也是判断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艺术价值高下的实质所在。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 、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 ,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唐代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全国的统一,特别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这一时期是中国绘画史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当时涌现了大批的著名画家,有记载的就有200多人。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吴道子创作的人物很有特色,与东晋顾恺之不同,他改变了以前画风那种粗细一样的"铁线描",善于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吴道子善于把握人物传神生动,注意整体形象的塑造,所画女子壁画十分精彩。他的风格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地。
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才很多。唐代早期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唐代中期的张萱、周和后期的卢楞伽、孙位等,都非常有名。周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悠闲生活的一个片断,画面上共有五个贵妇人和一个挥着宫扇的宫女。这五个贵妇人的面容发式都很相似,她们有的在逗玩着小狗,有的在看手中采来的鲜花,有的在漫步,十分悠闲的样子,这是宫廷生活空虚、寂寞、平静的真实写照。妇女们身上的衣服色彩非常鲜艳华丽,周画得很逼真,连外面穿的很薄的纱衣,都画出了质感。唐代人物画家中比较有成就的人,还有韩,擅长画牛羊,他的作品有:《文苑图》、《田家移居图》、《田家风俗图》等,现存作品《五牛图》,画了五头样子不同的黄牛,有的吃草,有的回头舐舌,有的缓步慢行,笔墨层次丰富,神态生动。 作为人物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人物造型由粗犷转向精细,外型描画准确生动,男子外貌雍容,女子体态丰肥,艳丽多姿。菩萨像,端庄文静,温柔亲切。这些都表明隋、唐时期的绘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人们重视现世的感受,已超过对佛国天堂的信仰。画师们凭着自己对现实的热枕,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绚丽的图卷,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高度的写实技巧,使隋代、唐代宗教绘画的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充分地发挥。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嵩、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凋,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解放后在陕西西安附近发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寿、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场面宏伟,生动活泼,内容极其丰富。如李寿墓中的牛耕、耧播、牛栏、牛车、杂役等图,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情景。李贤、李重润等墓中的出行图、游猎图表现了封建贵族的穷奢极侈生活,客使图描绘了国内各民族的亲密关系和对外的友好往来,打马毬图形象地记录了当时马毬运动的场面,这些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国绘画唐宋时期发展的是、人物、山水、花鸟画。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均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仰慕按时代,又分初,中,晚三期。
初唐的人物画继承了隋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体现出来。
风格上分为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风格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风格。山水画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是这一代的特点。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
晚唐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以周肪为代表的人物画、更趋完满以王墨为代表的山水画、已经开始变化、最后完成了山水画的“改步变古”。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突出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日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扩展资料:
中国的绘画工艺十分古老,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
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
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
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
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绘画
我国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国画作品是D《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
虽然作品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但是对上层妇女梳妆妆扮等日常牛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
《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扩展资料:
《女史箴图》创作背景:
《女史箴》是西晋张华写的一篇讽谏贾后的辞赋。贾后名南风,是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立过大功的贾充的女儿。她在晋惠帝司马衷做太子时,就被册封为王妃。贾后性情妒忌,凶狠贪暴。
司马衷称帝后将其封为皇后,其独揽大权的野心就更暴露无遗。为了夺政擅权,她挟惠帝下诏,杀死当时辅政的外戚杨俊及其党羽达数千人之多,以扫除专权的障碍,然后独揽大权长达八九年之久。
张华,字茂先,西晋大臣,文学家。因博学能文,辞藻华丽,被当时人所称颂。贾后器重张华的才学,委以重任并对他特别敬重。
当时张华看到贾后擅权的情况,已预料到前途不妙,便以当时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礼法和宣扬妇女所谓的德行为内容,撰写了《女史箴》,用来讽谏贾后,并劝说殡妃们要修德养性,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全文长340字,对于这篇箴文,当时人们认为是"苦口陈篇,庄言警世"的名作。顾恺之就以这篇名作来做他插图性的画题。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件普通的事件。 还有一种说法,《女史箴图》是根据后汉曹大家之女诫而描写的。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今人多认为是依据张华的《女史箴》创作的。
《女史箴图》作者简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女史箴图
丹青雅绘慕南山
张有先生年逾古稀而精神矍烁,长发阃于脑后,亮额隆鼻,浓眉垂耳,目端而淡,凡事不喜与人争,丹青妙笔,国学精深,有古人遗风。观之有似曾相识之感,遍思不得其解,偶观先生近作,始悟先生所似何人也。
《采菊东篱下》乃张有先生又一佳作。画中陶渊明宽额袒腹,悠然回望,荷锄负箕,采菊而归,简劲笔墨绘出陶公流风余韵,而泼墨如烟,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营造出南山妙景,面面生动,凸显流风余韵,整幅小帧汇情与鸟树山林,融心与天地自然。先生自得之情横溢,菊香绕膝芬馥或似可闻,南山清幽高远或似可见,先生超俗淡泊或似可感,斗方之中尽抒其意,闭目静听,犹随之入超然之境,离世脱俗,再无欲无求也。
陶翁绝世佳句流传千古,却不敢妄断世人皆明其中意。今视张有先生画作,再吟陶潜《饮酒》诗,其中真意豁然可得一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浮于闹市,无视嘈杂,心境纯捻竟无车马之喧。黄昏之时,得采菊望山之乐,于晚霞普照之中观倦鸟归巢,此情此景充于胸臆,或可载千万长卷亦不为过,唯心远始见地偏之意,唯淡泊名利方得精神平和。舍得舍得,舍即是得,非舍难得。舍功名之追逐,得布衣之闲适;舍利益之执着,得素心之淡泊;舍污浊之企欲得闲和之气象。大隐隐于市,无非心无旁骛,清静自得。于诗者,描写易,言情难;于画者,形似易,神似难。陶元亮公淡泊功名,只求遗世独立;张有先生不重物利,只求心之安乐。二者诗画皆由心生,乃为空明无碍本真意境之投射!诗如人品画亦如人品,于诗于画可明作者之心、之情。虽形式各异,然精神归于大同,追逐虚灵胸襟,超然玄境!置身心于自然,汲天地之灵气,悟宇宙至理,发生命之真性情。诗者画者心处一境,虽届时空弥远,然心亦相通!
魏晋风流,源自老庄,清谈固其志,酒药冶其趣,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纷纷华丽登场又黯然而退,历经百载而已,却以颖悟、旷达、真率留下百世欣羡。期间豁达者惟推陶公一人耳。晋人简淡玄远,“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且不为外物所累,率性而为,历代难与其相提并论。此情此境于陶诗亦可见一斑。先生谥号靖节,并非标榜逃离闹市以求耳清目明,而是身处闹市却不夺其心之高洁。晋人之美,于生活讲求自然随性,于人格讲求静虚淡泊,于山水讲求潇洒心境,于诗文讲求造诣脱俗,于绘画讲求神韵自由,于道德礼法讲求真情真意。七贤之首的嵇康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句,超然玄远之意趣令人叹为观止。画绝、才绝、痴绝的顾恺之论画时却叹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一语道破绘事圭臬。郭静纯有诗句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王羲之曰:“从山荫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空灵心境中折射着自然之玄妙,缘有热爱自然之高洁胸襟,始得山水之乐。晋人不滞于物,其不拘一格之个性更显风神潇洒。王子猷雪夜兴来,剡溪访戴,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大司马恒温尝谓谢尚“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天际真人为晋人之理想人格,亦为理想之美。晋人之艺术境界基于其意趣超然,生机活泼,尊重个性,更在于自然、哲理之不倦追求。虽超然物外,却未能忘情。”
古人游山乐水,为真性情所向。当年王右军去官后,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钓之乐。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陶公亦有诗云:“少无失俗韵,性本爱丘山。”重点就在于一个“本”上。古人不爱名利,随性退隐避世,今人多为世事牵绊,难逃浮世之嘈杂。况今人嗜财如命,唯利是图,为蝇头小利辗转难眠,更无提心之淡远,情之空静。因而世人叹心之疲惫、念之污浊。吾曾于黉夜独自漫步,月凉如水,万籁俱静,独立于旷地,仰苍穹之辽寂,闻呼吸之律动,渐入佳境,觉心神空灵,通宇宙之万象,念常时之奔波劳碌,方觉此境难求。吾因此感曰:佳境常在,然非人皆可得。尝谋划古稀之年得一依山傍水之所,安享天年。然知事实难料,怎可期晚年遥远之事。或曰:“怎可得清净之身?”却忘记陶公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恰如张有先生云:“绘者,吾之快事也,何来寸长尺短之争?名利,身外之物也,不屑蝇头斗米折腰,但求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也。”世人皆向往心安乐之生活,奈何于身外找寻超脱之法,若心难安,则置于穷乡僻壤亦难舍于物利追逐。唯舍觊觎执着,方得安乐快活!
如此心境显于外物,则外物之韵调尤其隽秀深长。陶潜随心而动,于农舍古刹寻找心神之契合;随情而动,于归鸟夕阳处得宁静之慰藉;陶潜爱酒,便倾其所有换酒酣饮,好不自在!如此随性之生活为世人所慕,如此自由之精神为世人所向往。然视前人之潇洒,对比今人之矛盾,并非人人皆可至如此境界。万念由心生,淡泊方得大自在!理虽明,道难至。混迹于浮世,万事皆有为,劳心劳身至身心俱疲。吾亦心向桃源乐、田园居,奈何难脱于世,且心亦难明,今观张有先生画作良久,退而思之再三,嗟叹张有先生之明志淡泊,境界非凡。至于南山采菊之境虽难得,吾亦思而慕之,心向往之,恨不一遇也。
《浴马图》绢本设色画,纵281cm,横1555cm,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赵孟頫画马始学韩干,后学李公麟。他曾在《人骑图》题跋中写道:“吾自小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赵孟頫画马取得登峰造极的境界完全靠天分加上勤奋,他在《人骑图》的题跋中写道:“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可见一斑。
《浴马图》描写的是在盛夏的郊外,一泓宽阔的溪水,潺潺流淌,清澈透底,溪边河岸上梧桐垂柳,茂密成荫,有骏马十四匹,奚官九人。画面色彩丰富且明快,生活气息浓郁,马的花色、姿态各异,奚官穿戴和行为不同。
1、人物、马匹采用唐代画法。画中人物的幞头、服饰的圆领窄袖都是唐人的装扮,人物丰腴不臃肿,设色匀厚而不粉腻,这是唐代人物画的特点。
而马匹结合了韩干和李公麟的画法,兼而有之。比如:马的鬃毛与尾巴画法就是采用了唐代画马技法,利用近似平行的曲线按照一定排列顺序画之,然后用色渲染,极具装饰性,这是唐代画马明显特点。
2、山石和草木融入宋代的画法。既有写实成分,也有较强的宋人绘画风格。能做到在大处洒脱的放笔,又能在精微处一丝不苟,所谓收放自如便是善于取法之写照。比如:山石笔法沿用了北宋风格,而在渲染上则又有唐代风格,山石质感坚实且平滑,用淡墨线勾画轮廓,用稍浓的墨色强调突出结构。皴檫不多,用法比较灵活,既有董巨画派的皴法,又有李郭画派笔法等等。
近处水草画法源自宋代花卉技法,多用双钩法,设色细腻饱满。远处水草则以中侧锋直接画出。
柳树用双勾并设色,渲染时分阴阳向背,纹理组织细腻,有宋代画风格意趣。
我国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国画作品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张华的《女史篇》画的一卷插图性画卷。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
扩展资料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
虽然作品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但是对上层妇女梳妆妆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女史箴图》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预示着中国绘画由重教化到重审美的转型,由此而言,《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女史箴图》在结构与空间处理上,都已经非常成熟。画面每一段都相对独立,且又前后照应。在空间处理基本上是按主要人物、尊贵人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的原则,显得稚拙而饶有画意,体现了早期人物画的风貌。
主题人物的塑造,也都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赋予各种不同的动作,人物的动态神情呼之欲出。通过动作和表情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无疑将两汉以来的人物画创作水平向前推进一大步。
-女史箴图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文人墨客是以具体画种或题材为名称的,例“山水、花鸟、写意、工笔等”更有详细点的加上了作者、作品名称、作品篇幅等。例如“张择端工笔长卷清明上河图”如果要一概而论的话,文人称之为“丹青”。
扩展资料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国画
请教下古代的国画是不是大多是绢本,纸本好像很少?还有绢本和纸本画画各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别
本文2023-10-09 03:45: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