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附子理中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摘录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98 各家论述 99 附注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102 主治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112 主治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1 拼音

fù zǐ lǐ zhōng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22 功能主治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32 功能主治

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口齿类要》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耆。

42 功能主治

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44 摘录

《医学传灯》卷上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52 制法

上锉。

53 功能主治

中寒厥倒。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55 摘录

《回春》卷二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62 功能主治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63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72 功能主治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74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二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82 主治

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84 制备方法

上锉。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92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93 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94 主治

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96 制备方法

上锉散。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脉差甚。裕齐问曰:此何证也。仆答曰:以脉观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寒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当用何药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愈。

2内伤转疟: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姜葱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日: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病者精神更觉恍惚,扣门请救,及觅参至,疟已先发矣!余甚徬徨,恐以人参补住疟邪,加救急无益也。只得姑俟疟热稍退,方与服之,服时已汗出粘濡,顷之果然大汗不止,昏不知人,口流白沫,灌药难入,直至日暮,白沫转从大孔遗出。余喜曰:白沫下行可无恐矣。但内虚肠滑,独参不能胜任。急以附子理中汤,连进四小剂,人事方苏能言,但对面谈事不清。门外有探病客至,渠忽先知,家人惊心为崇。余曰:此正神魂之离舍耳!吾以独参及附子理中驷马之力追人,尚在半返未返之界,以故能知宅外之事。再与前药,二剂而安。

3痢疾:陈三农治一妇,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正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服数剂而愈。

4腹痛: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此阴寒之证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5阴证伤寒:刘铭彝,年二十八岁,天台县知县。腊月二十八日,去西乡白坭坦,返回即伤阴寒。恶寒甚剧,战栗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苔边中黑而滑,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初服麻黄汤不应,继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下理中以祛寒。高丽参一钱、炒白术二钱、淡附片一钱半、炒川姜一钱、炙甘草一钱、葱白九枚、生姜二钱。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98 各家论述

《医方考》: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99 附注

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102 主治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112 主治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122 功效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123 主治

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124 各家论述

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二·诸伤门]伤风寒

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隔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痢

用浓朴、木香、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虚人可用附子理中汤。非大小肠积之可比也。至于色之黑者。分为二种

《续名医类案》:[卷八]痢

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亟煎服附子理中汤,冰水与服,一剂而痛止,六剂而热退食进。兼服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锦囊治疗方论

其中寒之阻隔,则郁遏下极之火,自能上升,大用附子理中汤,加五味子以敛之,二三剂后肚寒足热俱减六七,

《续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澹寮》:丁附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丁附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统》卷二十八引《卫生易简方》:丁附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丁附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方出《朱氏集验方》卷四引《类编》,名见《得效》卷五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丁附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46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丁附散 1 拼音

dīng fù sǎn

2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澹寮》:丁附散

21 处方

附子1个(大者,周围鉆孔,用丁香插入孔内,以面裹煨熟,去面不用)。

22 制法

上以附子、丁香为末。

23 功能主治

冷吐翻胃,及吃食移时即吐。缘水不胜火复还脾,脾不能受即吐。

24 丁附散的用法用量

同猪臀肉切片炙熟,蘸药末嚼下,空心顿服十数片,用生姜汁,盐汤渐下。

25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澹寮》

3 《医统》卷二十八引《卫生易简方》:丁附散

31 处方

大附子1枚(坐于砖石上,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汁中,浸少时,如法再淬,约尽姜汁半碗许为度。去皮,焙干为末),丁香2钱(研)。

32 制法

2味匀和。

33 功能主治

反胃呕逆,粥食不下。

34 丁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粟米少许,煎7分服。

35 摘录

《医统》卷二十八引《卫生易简方》

4 方出《朱氏集验方》卷四引《类编》,名见《得效》卷五 41 方名

丁附散

42 组成

大附子1枚(切去盖,刳中使净。丁香49粒,以盖覆之,线缚,置银石器中,浸以生姜自然汁,及盖而止,慢火煮干为度)。

43 主治

翻胃。

44 丁附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1钱匕掺舌上,漱津下。若烦渴则徐食糜粥。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6 用药禁忌

忌油腻、生冷。

古籍中的丁附散 《严氏济生方》:[呕吐翻胃噎膈门]翻胃论治

。如前所载玉浮丸、胃丹等药,后方所加载药灵砂、丁附散之类,皆可对证选而用之。服药未应者,宜灸中脘、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呕吐]论外备用方

)理中加丁香汤(热四中寒)甘露汤(热七三和胃)丁附散(热六二胃寒)丁香温中汤(热十一和胃)安脾散(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反胃]论外备用方

半夏丸(和一九二胃寒)大七香丸(和一三一寒气)丁附散(热六二胃寒)茯苓泽泻汤(热七四反胃渴)甘露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八翻胃门]卫生易简方

丁附散∶治翻胃呕逆粥药不下。大附子(一枚,坐于砖石,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汁中浸少时,如法再

《普济方》:[卷三十六胃腑门]胃反(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上清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御药院方》卷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上清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上清白附子丸 1 拼音

shàng qīng bái fù zǐ wán

2 处方

白附子(泡)、半夏(汤洗)、川芎、菊花、南星、僵蚕(炒)、陈皮(去白)、旋覆花、天麻,各一两。全蝎(炒半两)。

3 炮制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

治诸风痰甚,头疼目眩,眩晕欲倒,呕哕恶心,恍惚不宁,神思昏愦,肢体倦痛,头项强硬,手足顽麻。

5 上清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食远,生姜汤下。

6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7 《御药院方》卷一 71 方名

上清白附子丸

72 组成

白附子(炮)1两,半夏(汤洗7次)1两,川芎1两,天南星(炮)1两,白僵蚕(炒)1两,菊花1两,陈皮(去白)1两,旋覆花1两,天麻1两,全蝎(炒)半两。

73 功效

常服除风化痰,清利头目。

74 主治

诸风痰甚,头痛目眩,旋晕欲倒,呕哕恶心,恍惚不宁,神思昏愦,肢体倦疼,颈项强硬,手足麻痹。

75 上清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7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上清白附子丸 《普济方》:[卷一百四诸风门]风痰(附论)

赤茯苓(三分)半夏(半两芎(三分入生姜半分上清白附子丸治诸风痰甚。头痛目眩。旋晕欲倒。呕哕恶心。恍惚

《普济方》:[卷四十七头门]导引法

茯苓茯神人参甘菊花防风(各半两)石膏(一两)甘白附子丸(出直指方)治风痰上逆。眩晕头疼。白附子(炮)

《丹溪心法》:[卷四]头眩六十七

上锉散。水二盏,生姜五片,煎服。加当归、川芎、白附子丸治风痰上厥,眩晕头疼。全蝎(半两,炒)白附子(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三眩运门]药方

丸。芎菊散治诸阳受风,头目旋运,目视昏暗,肝气不清。芎甘菊花(各一两)白僵蚕细辛防风羌活(各三钱)

《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五]脑风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鸡舌香散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男子、女人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膈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又治中酒、吐酒,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鸡舌香散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隔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饮酒过度,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用法用量每服6克,人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鸡舌香散处方鸡舌香1分,鹿茸(去毛,酥炙)半两,阳起石(研)半两,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木香半两,白龙骨(研)半两,钟乳粉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荜澄茄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脾脏虚冷,泄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四《圣惠》卷四十六:鸡舌香散处方鸡舌香半两,汉防己3分,木香3分,泽泻1两,紫苏茎叶1两,桑根白皮2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羌活半两,槟榔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息促急。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四十六《传家秘宝》卷中:鸡舌香散处方高良姜半两,天台乌药半两,赤芍药半两,香附子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补虚。主一切冷气,及水泻心痛。用法用量每服12钱,用酒或水煎服,如泻,米饮调下

详见百科词条:鸡舌香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58:10 共24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附子防风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活人书》卷十七 31 附子防风散的别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防风散 1 拼音

fù zǐ fáng fēng sǎn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附子防风散

21 处方

白术30克 白茯苓23克 柴胡45克(去苗)五味子30克 干姜23克(炮裂,切)甘草23克(炙微赤,切)附子23克(炮裂,去皮、脐)桂心15克 防风23克(去芦头)

22 制法

上药捣碎,研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2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片,煎至9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25 摘录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3 《活人书》卷十七 31 附子防风散的别名

防子防风汤

32 组成

白术1两,白茯苓3分,柴胡1两半(去苗),五味子1两,干姜3分(炮裂,切),甘草3分(炙微赤,切),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防风3分(去芦头)。

33 主治

伤寒阴痓,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3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加生姜4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6 附注

防子防风汤(《医统》卷十四)。《得效》有川芎三分。

古籍中的附子防风散 《普济方》:[卷三百十八妇人诸疾门]伤寒

甘草〔各两半(半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附子防风散(出大全良方)治伤寒阴痉。手足厥冷。闭目合面

《本草简要方》:[卷之三草部二]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一类而四名)

分。食远服。治附骨疽在腿里侧属足太阴脾经者。附子防风散。附子防风甘草茯苓干姜各七钱五分。柴胡一两五

《类证活人书》:卷第六

柔。附术散、(杂五八)桂心白术汤、(杂五九)附子防风散、(杂六十)八物白术散、(杂六一)桂枝煮散。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痉二十六条

。乃之正病也。朱氏又曰。术附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八味白术散、桂枝煮散。可选而用之。其感疾既

《医门法律》:[卷四热湿暑三气门]三气门方

附子理中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附子理中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