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较全的针灸古籍
针灸书籍《甲乙经》
针灸学早期的经典理论比较驳杂和粗略,但有很多实用的经验疗法。此时期著作理论层面影响力大。
宋以前:三经 《内经》《难经》《甲乙经》《灵枢经》
宋以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
明清针灸学著作,理论方面较为成熟和成系统。尤其是手法方面,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此时期著作临床层面影响力大。现在传统针灸临床实际上是在沿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图中有两个中医书籍的截图,注意看的右下有或者左上角,图中的这两个地方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全部针灸书籍,而且都是电子版的,是你学习针灸非常不错的参考
其它针灸书籍目录:
中医民间灸法绝技林红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
中国微针疗法
针刺手法图解手册
针刺手法技巧与应用解剖
针刺治疗功血病
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
针挑疗法
针术临床实践
针法灸法图解(
针灸七字经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
针灸三绝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
针灸与按摩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学
针灸临床治疗学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针灸临床选要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
针灸临床问答
针灸临证精要
针灸五输穴应用
董氏奇穴处方学
董氏奇穴治疗学(扫描版)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胡丙权)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上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下
袖珍针灸(超清版)
超简单针灸疗法(超清版)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
近四十年来中国针灸研究精要
邬品嘉针灸精义(超清版)
中国手针疗法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
中国特种针法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
中国足针疗法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中国针灸处方学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
中国针灸奇术
中国针灸学术真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
针灸保健学
针灸保健防病
针灸健身术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
本人是西安继正堂艾灸馆馆主,常年在一线给客户做艾灸,平时没事喜欢研读艾灸书籍,结合本人的经验,拟了这个读书清单,希望对学习艾灸的朋友有借鉴意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1《单桂敏灸除百病》,作者单桂敏,适合艾灸初学者(艾灸小白)和只是打算学点初步艾灸知识在家简单保健下的朋友。
《谢锡亮灸法》,作者谢锡亮,谢锡亮先生是当代艾灸界的泰斗之一,这本书知识丰富,对于艾灸理论、经络穴位都有详细讲解,并且收录了很多艾灸医案尤其是很多重症的医案,让人翻阅之后,可以坚定信心,临床实践有法可依。
《马氏温灸法》,作者马少群,这本书理论和具体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艾灸方法,写的非常详细。缺点在于马氏温灸法所用穴位比较多,新手难以掌握,另外本书灸法每次都采用很多的穴位,每次艾灸所用的穴位也不同,难以操作。
《灸绳》,作者为周楣声,该书关于振兴灸法的思考、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经络学说、经脉系统的内容及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等。
《中国灸法治疗学》,作者肖少卿,本书也是注重辨证配穴,既可以学到辨证知识,体悟中医的医理,里面也收录了大量的古人灸法,可以作为参考。本书主体内容所用穴位较多,收录古人的灸法里配穴不多,可以参考使用。
《灸法秘传》,为清代灸法专著,内容不多,但字字珠玑,谈到了具体七十种症的艾灸方法,谈医理,医理简明,论灸法,配穴精少,切实可用。网上电子版错误百出,错字、漏字、多字、断句错误等甚多,现流行版本为中国艾灸传习社编校刊印。
《神灸经纶》,为清代灸法专著,作者吴亦鼎,全书搜罗甚广,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医灸法的理论和临床知识,是一部重理法且切合临床的灸法集大成著作,在针灸发展史上享有一定地位。
孟子言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巧者何.变通之谓也.巧固不能使人.其实不出规矩.人可即规矩以求巧.而巧自无方.是亦不啻使之矣.医之道将毋同.自古迄今医书多不胜纪.一病必立一门.一门必立数法.究之法有尽.病无尽.一病之变已无尽.或萃数病于一人之身.其更改无尽.医之法于是乎几穷.盖以法也者.不过梓匠轮舆之规矩病不根据规矩以为患.医第循规矩以为治.常者生焉.变者死焉.转恨医之法未备也.不知法岂能备.要在乎用法者之巧耳.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信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成案甚伙.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惜向来刊行医案.醇疵互收.一为去取而巧者愈见.此予所以复有古今医案之选也.惟是彼之所谓巧者.自今视之.犹规矩也.倘执巧以为巧.而不更加变通.则巧反成拙.故予于每条下.妄据鄙见以按之.辨其真伪.别其是非.晰其同中之异.表其青出于蓝.或综数事为数语.以 括其大略.或纂述旧说新说补诸案之未逮.随选随录.随录随按.不惮烦词.窃附举隅之意.第恐载籍极博.见闻有限譬诸审曲面势者.能免斫而小之之讥乎.然欲求巧于规矩.敢不择材以削HT .爰自甲午冬月.为捉笔之始.至戊戌春月.乃得蒇事.时年已七十.阅历既多.或片词之可取.爰付剞劂.质之海内诸同志.
乾隆四十三年岁在着雍奄茂之 月既望惺斋俞震书于酌古堂 一是编汇选名医成案.所选必择精当.如江氏类案入选颇多.亦不过十之三四.其余仅选十之一二而已.此外见诸史传及说部杂书.或有新意.或立奇法者.间采一二条.俾广见一所选皆有议论有发明之案.庸浅及怪诞不经者概删去.其有病同而治同.虽出两人.
止录一家.同之中必取前辈.或后辈之阐发胜于前辈.则取后舍前.亦无拘也.
一治病所凭在脉.故叙证而兼叙脉者始选之.若不载脉象.但侈治验.入选奚益.盖治病之难.难于识病.识病之难.难于识脉也.然集中间收不载脉者.必辨证详明.或治法新奇.或立论高超.不得以不载脉象而弃之.略备数条.以扩识见.
一前人案中.或涉鄙俚矜夸之语概削去.只存其脉证方论.以为后人认病之法.偶有文繁及词晦者.僭为修饰之.不敢窜改其意.亦仅条达其辞以便观览而已.知我者谅不我罪.
一近日名医有年长于我者.有年少于我者.其治奇病着奇验必录之.今并附入.此皆生平目击.并非得之传闻.若得之传闻者.姑为阙疑.不敢以误传误.
一成案以年代先后为编次.间有颠倒者.因病情相似.连类以便览.年代所不计也.至于称谓前人.或名或字或别号及乡里.就人所易晓者称之.不拘一律.
一是编列为十卷.各分门类.以便查阅.至门类十三科实未能全.只就昔人有成案者选之.每门多寡不拘.会心者闻一知十.可推展得其旨矣.
一各案引用之方.不能备录.间有附于案中及案后者.恐卷帙繁冗.录亦不详.嗣有古今经验方按续出问世.
一诸案所载有妙义者.议论精详方药切当者.以及叙脉病因证候紧要关键处均加密点若震自为按断之语.概不敢置密点.以俟高贤之教正. 中风
唐书载许允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允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瘥.遂造黄 防风汤.煮数十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蒸之而得语.遂超拜义兴太守.
震按书称允宗医术若神.曾曰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即此条思虑巧矣.然仅可治真中风内经所谓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也.邪从汗解故得语.若概试诸不能言者决无效.又按罗谦甫治史太尉.冬月坐火炉左侧.觉面热.左颊微汗.旋出外.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口 于右.脉浮紧.按之洪缓.罗用升麻汤加桂枝、白芷、艽、防.兼灸地仓颊车穴.此治风中阳明经之表证也.赵僧判半身不遂.语言不出.神昏面红.耳聋鼻塞.六脉弦数.罗谓中藏者多滞九窍.中府者多着四肢.今脏腑俱受邪.先用三化汤行之.通其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次与至宝丹.安心养神.通利九窍.五日.音声出.语言稍利.惟行步艰难.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随四时脉症加减用药.百日方愈.此治中腑兼中脏之里证也.皆风邪实证也.张安抚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自汗恶风.痰嗽不寐.罗谓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经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神先病也.邪风加之.动无常处.治病必求其本.邪气乃服.用加减冲和汤.汗加黄 .嗽加五味.其昼夜不睡.因心事烦冗.心火上乘阳分.卫气不得入于阴.用朱砂安神丸.遂得寐.诸证渐减.惟右肩臂痛.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下陷者灸之.为阳气下陷入阴中.故肩膊痛不能动.宜以火导之补之.乃于右肩臂上肩井穴.先针后灸.隔一月.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遂能运动.仲夏用清肺饮子.秋分用益气调营汤.全愈.此治中经兼中腑.本虚标实之症也.许允宗所治亦系本虚标实者.但病起于暴.故用蒸法.亦如通关散之取嚏.稀涎散之探痰也.
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部位.可畏之甚此阴虚而阳暴绝也.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壮如小指.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成.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数斤全安.
震按此种病.今常有之.医所用参不过一二钱.至一二两而止.亦并不知有灸法.无效则诿之天命.岂能于数日间用参膏至十余斤者乎.然参膏至十余斤.办之亦难矣.惟能办者不可不知有此法.
赵以德云.余尝治陈学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间.就倒仆.汗如雨.诊之脉大而空虚.年当五十.新娶**.今又从跪拜之劳役.故阳气暴散.正若丹溪治郑义士之病同.急煎独参浓汤.连饮半日.汗止.神气稍定.手足俱纵.喑而无声.遂于独参汤中加竹沥.开上涌之痰.次早悲哭.一日不已.以言慰之.遂笑.复笑五七日.无已时.此哭笑者.为阴虚而劳火动其精神魂魄之藏.气相并故耳.正内经所谓五精相并者.心火并于肺则喜.肺火并于肝则悲是也.加连柏之属泻其火.更增荆沥开其闭.八日笑止手动.一月能步矣.
震按此条与前条大同小异.而所以治其小异处.立言用药.绰有精义.可见古人善能模仿成法又不蹈袭成法也.
以上所选实症虚症.分途异治.误用则死.李士材所谓治中风者.必须分别闭与脱.二症明白.此下手第一要着.
丹溪治一妇人.年六十余.手足左瘫.不言而健.有痰.以麻黄.羌活、荆、防、南星全蝎、乳香、没药、木通、茯苓、桔、朴、甘草、红花为末.酒下.未效.时春.脉伏而微.又以淡盐汤入韭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茯苓、白术、陈皮、甘草、浓朴、菖蒲.日进二服.又以川芎、豆豉、山栀、瓜蒂、韭汁、盐汤.吐甚快.后以四君子汤服之.
另以川归、酒芩、红花、木通、浓朴、粘子、苍术、南星、牛膝、茯苓为末.酒糊丸服.十日后.微汗.手足微动而言.
震按前条脱症.脉大无伦.此条闭症.脉伏而微.非有确见.敢用此两路重药乎.须知症与脉宜合参.如此条左瘫不言矣.而健又有痰.其得间在此.与浦江洪宅妇病疟无脉条相似.
又按丹溪治肥人中风.口 .手足麻废.左右俱作痰治.以蒌、贝、南星、橘、夏、二术、芩、连、柏、荆、防、羌活、桂枝、威灵仙、甘草、花粉等.好吃面.加附子煎.入竹沥、姜汁.更加少酒行经.此大法也.故治中风二十六案.用此加减者甚多.其余以四君、六君.或合四物.或再加连、柏、 、防、天麻、僵蚕、竹沥等.或合风药.更有加全蝎、地龙者.又有用小续命汤、搜风汤、羌活愈风汤、乌药顺气散、苏合香丸者.皆不载脉象若何.何以效法.故不并录.
虞恒德治一妇年五十七.身肥白.春初得中风.暴仆不知人事.身僵直.口噤不语.喉如拽锯.水饮不能入.六脉浮大弦滑.右甚于左.以藜芦末一钱.加麝香少许.灌入鼻窍.吐痰升许.始知人事.身体略能举动.急煎小续命汤倍麻黄.连进二服.覆以衣被.得汗渐苏醒.能转侧.但右手足不遂.语言謇涩.复以二陈汤加芎、归、芍药、羌、防等.合竹沥姜汁.日进二三服.若三四日大便不利.则不能言语.即以东垣导滞丸.或润肠丸微利之则言语复正.如此调理.至六十余.得他病而卒.
震按此条与上丹溪案.俱以实邪治而效.可见辨证宜真.不得专守景岳非风之论.先有成见在胸也.如薛立斋善于用补.而治艾郭武牙关紧.不能言.左体瘫.口眼牵动.神昏欲绝.六脉沉细而涩.谓此中寒湿.非中风也.亦用吐痰药及至宝丹.继以五积散加木香、南星、附子而人苏.后大便洞利痰积而全愈.临斯证者.治虚寒.治风痰.固宜对勘.
薛立斋治一人.年六十余.素善饮酒.两臂作痛.服祛风治痿之药.更加麻木发热.体软痰涌.腿膝拘痛.口噤语涩.头目晕重.口角流涎.身如虫行.痒起白屑.立斋曰.臂麻体软.脾无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摄也.口斜语涩.脾气伤也.头目晕重.脾气不能升也痒起白屑.脾气不能荣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剂.诸症悉退.又用参术膏而愈.
一妇人怀抱郁结.筋挛骨痛.喉间似有一核.服乌药顺气散等药.口眼 斜.臂难伸举痰涎愈甚.内热晡热.食少体倦.立斋云.郁火伤脾.血燥生风所致.用加味归脾汤.二十余剂.形体渐健.饮食渐加.又服加味逍遥散十余剂.痰热少退.喉核少利.更用升阳益胃汤数剂.诸证渐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经血少.用地黄丸而愈.
秀才刘允功.形体魁伟.不慎酒色.因劳怒头晕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饮六脉洪数而虚.薛以为肾经亏损.不能纳气归源而头晕.不能摄水归源而为痰.阳气虚热而麻痹.虚火上炎而作渴.用补中益气合六味丸.治之而愈.其后或劳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药随愈.
宪幕顾斐斋左半身并手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涌.王竹西用参 大补之剂.汗止而神思渐清.颇能步履.后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肿胀甚大.重坠如石.痛不能忍.其痰甚多.
肝脾肾脉洪大而数.重按则软涩.立斋朝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麦冬、五味.煎送地黄丸.晚用地黄丸料加知、柏.数剂诸证悉退.但自弛禁.不能全愈耳.
震按此四案.理精法密.学人所当熟玩.
车驾王用之.卒中昏愦.口眼 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立斋曰.若遗尿撒手.口开鼾睡为不治.
用前药亦有得生者.夫前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驭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
震按此治中寒寒痰壅塞气道之药.肥人脉沉伏.无火象者.可用之.若脉微细者.必加人参.实非中风药也.折肱漫录云.三生饮施于中风之寒症.妙矣.或有虚火冲逆.热痰壅塞.以致昏愦颠仆者.状类中风.恐乌附非所宜服.立斋治王进士失于调养.忽然昏愦.谓是元气虚.火妄发.挟痰而作.急灌童便.神思渐爽.更用参、 各五钱.芎、归各三钱.元参、柴胡、山栀、炙草各一钱.服之少定.察其形倦甚.又以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治之而安.予从弟履中.年方强壮.以劳心忧郁而得斯证.痰升遗溺.眼斜视.超时不醒.竟类中风.亦灌以童便而苏.此等证候.皆火挟痰而作.断非三生饮所可治者.并姜汤亦不相宜也.同一卒然昏愦.而所因不同.须细审之.
类中
伤风
中寒
伤寒 温热病
瘟疫
大头瘟
暑
湿
消渴
火
霍乱
泄泻
伤食
不食 疟
痢
疟痢
呃逆
厥
痉
疝
气冲
眩晕 虚损
痨瘵
恶寒
发热
血证
衄血
下血
溺血
汗 七情
郁
诈病
痰
痞满
吞酸吐酸
嘈杂
呕吐
噎膈
喑
咳嗽
喘
喘胀
肿胀 不寐
怔忡
痫
癫狂
鬼疰
邪祟
遗精
便浊
五淋
溺闭
遗尿
小便涩数
二便不通
大便秘结
交肠
百合病
人渐缩小、人暴长大
诸虫
中毒
骨哽
误吞金铁
误吞虫 头痛
心脾痛
腹痛
腰痛
背痛
胁痛
膝痛
鹤膝风
香港脚
脚上诸证
面病
耳
鼻
发脱眉落
目
咽喉
唇
口
舌
牙齿 黄胆
身痒
麻木
痹
痿
瘕
积块
前阴病
阳痿
阴吹
脱肛
痔
瘴气 经水
师尼寡妇异治
崩漏
带下
妊娠睹病
肿喘
恶阻
转胞
堕胎
难产
胎肖胎忌
胞衣不下
血晕
腹痛
腰痛
头痛
中风
痉
螈搐
厥冷
发热、谵语、昏瞀
寒热
惊
潮热、吐衄血
泄泻
浮肿
气喘
损破尿胞、脱下子宫
玉关不闭 疥疮
痱痤
瘤赘
瘰
霉疮
下疳疮
肺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乳疡 胎毒
胎晕
热证
汗
喘
吐泻
嗜卧
惊搐
痫
螈
黄胆
癖积
疳积
曲背
异证
哪里有较全的针灸古籍
本文2023-10-09 03:56: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