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墨子》,《吕氏春秋》分别是什么体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孟子》,《墨子》,《吕氏春秋》分别是什么体例,第1张

1、《孟子》是语录体,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2、《墨子》是语录体散文,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3、《吕氏春秋》是道家著作,是中国编辑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的编辑活动;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扩展资料:

《孟子》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墨子》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孟子》

-《吕氏春秋》

-《墨子》

  《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后来东汉赵岐作《孟子章句》,分每篇为上下,这样,七篇就变成了十四篇。该书主要记载了孟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理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主张统治者施仁政、行王道、统一天下,在历史上影响巨大,成了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性的人物,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的精华主要表现在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但是这部书富有文学色彩,又使它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孟子》的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气势浩然,辩锋犀利。《孟子》的文章素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这种风格表现在各种场合。孟子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坚信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和必胜性,所以,当他在讲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充满自信,积极乐观,气势恢宏。例如: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公孙丑上》)

  这是一篇宣讲仁政必胜的道理的文字,文章以“时”、“势”为基点,全面分析了齐国当时的国土、民力、时势等有利因素,指出了仁政能够实行的历史必然性。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信心十足,语气坚定,且行文排比而下,一泻千里,充分表现了博大恢宏之气。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具有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把“爱人”作为个人道德修养和统治者施政的基本出发点。而当时的统治者或野心勃勃,只顾扩张,随意发动战争;或作威作福,穷奢极欲,极力盘剥百姓,而对于人民的生计乃至生存,却漠然视之。孟子对这种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抨击诸侯争霸的局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上》)他曾当面指斥梁惠王:“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诸如此类,感情激愤,言辞激烈,甚至显得尖刻,但他的言词和态度,出自于对正义的维护,对现实的揭露,自有一股浑厚的力量和凌厉的气势。

  孟子生活在“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滕文公下》)的时代,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人,他自觉地承担起了“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辞,” (《滕文公下》)的重任,经常与其他学派的学者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同样表现出了谈锋似刃,气势如虹的特点。例如,孟子与信奉农家学说的陈相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曾有过一番辩论。在那次辩论中,他首先抓住农家学派的主张无法完全贯彻到其行为之中的破绽,反驳了对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然后牢牢立足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这个基点,全面展开,长篇大论,层层进逼,直到论敌彻底缴械,充分表现出了他刚建的谈锋和如虹的气势。

  在辩论中,孟子惯于长驱直入,穷追不舍。例如,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梁惠王上》)

  当孟子询问齐宣王的“大欲”时,宣王避而不谈,于是孟子明知故问,一连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穷尽性的排除性的追问,缩小了包围圈,使对方无可逃遁,最后一语中的,迫使对方默认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文章一连串的追问,犹如一连串的炮弹,处处紧逼,势不可挡

  孟子文章的气势,是他人格力量的表现。首先,孟子自信真理在手,正义在胸,所以说起话来总是理直气壮,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他说:“我欲正人心,息邪说,放*词,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自立于“圣人”的立场,对于“邪说”、“*词”,当然是理直气壮的了。其次,孟子有独立的人格,高度的自信。他抱负远大,自许甚高,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对于肉食者、对于流俗所孜孜以求的权势富贵,则傲然地给以藐视:“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在权势富贵面前,孟子不是匍匐在地的奴仆,而是卓然耸立的伟人,这样一个人格独立,桀立特行之士,说起话来自然不会畏首畏尾,看别人的脸色了。再次,《孟子》充沛的气势与他的人格修养有关。文章的气势与作者心理的志气密切相关,而心理的志气与生理的气血密切相关④。《孟子》文气浩然,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养气。苏辙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孟子通过对生理的气与精神的气的培养⑤,使他的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表现在文章中,自然就气势浩然了。

  二、巧设机辟,善于辩论。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他的文章非常重视辩论技巧。他惯用的手法是预设机辟,欲擒故纵,诱敌深入,使对方不知不觉入其彀中,被迫就范。如:《梁惠王》: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千斤,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位不用恩焉。’”

  这里,孟子先用两个浅近的事例,让齐宣王自己说出孟子想要让他说出的结论,然后类推下去,顺理成章地得出了齐宣王对百姓没有“用恩”的结论。齐宣王当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是根据他所同意的逻辑推导出来的,他如果要反驳这个结论,就会陷入逻辑的自相矛盾之中,就只好不情愿地默认了。这时,他只能在心中大呼“上当!上当!”可是,为时已晚矣。又如,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里,他先诱使齐宣王得出了对于不称职、不尽责者,“弃之。”“已之。”的结论,然后指出了齐宣王自己就不称职的事实,用子之矛,攻子之盾,逼得齐宣王无法回答,只好逃避,“顾左右而言他。”了。

  三、长于譬喻,形象生动。孟子还常常借助形象来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如:“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同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告子上》)他用人们手指有病懂得求医的事例,说明了心灵有病更需医治的道理。又如:“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告子上》)这里用一曝十寒的自然现象说明了人们受外界的影响的量的重要性。还有他的五十步与百步之喻,察秋毫与见舆薪之喻,紾兄之臂而夺之食,逾东墙而搂其处子之喻,鱼和熊掌不可得之喻,缘木求鱼之喻等等,或两两相比而其理自显;或设为反诘而答案自明;或想象奇特发人深省。他的比喻,既贴切简明,用浅显简捷的语言说明复杂深刻的道理,又形象生动,于警策中具幽默之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孟子》中的许多妙喻因而成为成语,前百年来广为流传。

  有时孟子用一些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地助长事物的危害性,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再如“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的故事,用乞食坟祭、却又以此冒充富贵,自夸妻妾的“齐人”,来譬喻名利场中那些“求富贵利达者”。故事短小,但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寥寥几笔,对于奔走在官场、名场、利场中那些只知富贵名利,不顾人格、不知羞耻之徒,虚伪萎缩、可鄙可笑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极为辛辣,具有浓烈的喜剧色彩,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性。

  四、多方修辞,表现力强。除了譬喻,孟子还运用了别的修辞手法。他喜欢运用排比句。如:“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梁惠王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排比句把许多事物排列在一起,表述中一气贯下,显得丰润显豁,坚实有力。孟子还喜欢使用反问句。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梁惠王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告子下》)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滕文公上》)一连串的反问显得理直气壮,咄咄逼人。孟子也喜欢运用对比句。例如:“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这种语句反差极大,对比明显,可以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五、语言畅销,警策动人。《孟子》的语言通俗畅晓,平实浅近而又精炼简约。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操舵,中流自在。”孟子为文本在说理,不祈古奥华丽,但求通俗易懂,加之他性情刚直,喜欢直抒胸臆,因而形成了平易率直的语言风格,但是,孟子的语言平实,却绝不平淡,相反,他的语言又总是精炼简约,警策动人的。有时,寥寥数语,揭示出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例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有时,用简洁的话语,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与处事的原则。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有时,用浅近的语言说出了深刻而又丰富的政治经验与人生经验,如“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告子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这些话语,畅晓简洁,而又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警策动人。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散文艺术成就仅次于《庄子》,影响深远,但是它的散文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孟子进行推理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比附和外推,这种论证方法缺乏必要严密性和客观性⑧,不能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孟子讨论问题,还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偷换概念,从而诱导人(也许还有他自己)陷入误区,得出错误的认识。此外,孟子与论敌辩论时,务在必胜,常常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在方法上,自然难免片面性之弊。作为发展中的说理文,这些缺陷自然是难免的,议论文的成熟,还有待于来者。

  注释:

  ①孟子的生卒年,史无记载,后人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他生于公元前385年前后,死于公元前304年前后。参见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9月第1版。

  ②《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③《公孙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④参看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第34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

  ⑤参看连登岗《论气功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⑥刘熙《艺概》谓“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言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长沙”,“王介甫文取法长沙”。

  ⑦参见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⑧参见杨伯峻《孟子》,《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4年7月第1版。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新1版。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古书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包括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一些远古神话和传说

      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中国十大旷世古书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中国人十大必读古书

      1、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孔子 2、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孔武 3、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 4、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老子5、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 施耐庵 6、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 7、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 吴承恩 8、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洪应明9、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孙洙,徐兰英 10、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太平广记》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 明代拟话本有的据古书记载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咏菊花事,出自《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注:今人常习惯性地将性善与性恶相对,事实上,持性恶论的是荀子,年代晚于孟子,本篇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不涉及荀子的性恶说。

应当指出,当时的人多用比喻论证,其某些论述按照现代的逻辑标准看并不严格。

  纳兰词:我个人觉得《娱园本纳兰词》古籍线装书 还不错。推荐中华书局的《饮水词笺校》,严谨翔实,目前最好的版本了~

  论语:中华书局本

  孟子: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系列里焦循的《孟子正义》,集大成之作,不过价格有点儿高。或是人民出版社的

  老子:道德经的注解都是大同小异,最好是看原版。个人推荐中华书局版的。

  庄子:庄子内容比较复杂,一下有很多版本可供参考。

  1:马叙伦的《庄子义证》。

  2:王叔岷《庄子校诠》。

  李丹《庄子》

  于丹《于丹庄子心得》

  张默生《庄子新释》

  张远山《庄子奥义》

  王明强 《庄子》心读

  郭象《庄子注》

  中华书局出版的《庄子浅注》(曹础基著 修订本)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庄子译注》(王世舜 主编)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繁。推崇者不少。

  《庄子篡笺》钱穆,此书用古人注疏体,采古今中外多家注(真的很多),并加按语。读之需要一定古文功底(注音用反切,有的音好像是古音)

  《庄子校诠》王叔岷,中华繁。钱穆在《篡笺》中评价此书用力尤勤。推崇者不少。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的以现代手法诠释千年中国哲学经典的《图解庄子》,它是采取全新的图解方式,读懂庄子的智慧,让你的心胸更宽广,思想更深刻,心灵更自由。可以通过一张张生动的图解与表格,使你不会再有枯燥乏味之感,全新的体验或许会让您对这个世界看得更宽阔更清晰。

  紫图编绘—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5

  ISBN 987-7-5442-3738-3

  IVB22355-64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关于教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之前在网络上争议就颇多,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此作出了回应,结论是历年教材中均是“是人”。

此结果一出,依然有人许多坚称所学为“斯人”,还有说是专家改教材的,甚至连时间线被修正、曼德拉效应等说法都出来了。

关于初中时期所学的是“是人”还是“斯人”,查了一下手边不同年代出版及不同版本的《孟子》,结果无论是最近出版的,还是传古楼影印本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当然也有人找到过写作“斯人”的古籍但多是引用,而非《孟子》原文。

想来当年节选《孟子》入教材之人,也不至于放弃大众的“是人”去选择一个“斯人”吧,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记成“斯人”就不得而知了。

统编版教材选用权威版本,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出自初中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的《告子》下篇。有网友表示,自己在搜索古籍影印版的孟子著作以及解读《孟子》的著作时,包括《四库全书》《孟子注疏》等,所能搜集到的都为“是人也”,而没有看到过“斯人也”。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向学生解释“是”在此作为代词的含义,并让学生掌握“是”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规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